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讲模块备考与高考全国卷研究教师用书选修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7266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讲模块备考与高考全国卷研究教师用书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讲模块备考与高考全国卷研究教师用书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讲模块备考与高考全国卷研究教师用书选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讲模块备考与高考全国卷研究教师用书选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讲模块备考与高考全国卷研究教师用书选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讲模块备考与高考全国卷研究教师用书选修1.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讲模块备考与高考全国卷研究教师用书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讲模块备考与高考全国卷研究教师用书选修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讲模块备考与高考全国卷研究教师用书选修1.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讲模块备考与高考全国卷研究教师用书选修1

第3讲 模块备考与高考全国卷研究

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

1.改革的定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

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

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

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

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

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

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五、分析中国古代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特点及规律性认识

1.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

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

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的目的。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

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2.认识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

这主要是因为:

(1)王朝初期:

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

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王权的保障。

(2)中后期:

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六、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日、俄三国改革

1.三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上看,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则是在对外争霸战争失败、阶级矛盾尖锐、农奴制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2.三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其性质相同。

三次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1861年俄国改革的领导者是沙皇及政府,但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从三次改革内容上看,只有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戊戌变法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洞察考情]

试题来源

材料出处

命题视角

考查主题

命题特点

2016全国卷甲

《清史稿》等

特点类、作用(影响)类

晚清军事改革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其中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连续出现

(2)从问题设计看,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第

(1)问和第

(2)问之间有一定逻辑关联性,学生若在第

(1)问判定失误很容易导致第

(2)问答案偏离

(3)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内容类(3次),比较类(2次),原因类(3次),特点类(2次),作用类(8次),背景类(2次),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4)从关键词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

(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目前仅涉及清末新政两道题

2016全国卷乙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内容类、作用(意义)类

唐太宗谱牒改革

2016全国卷丙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内容类、作用(意义)类

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

2015全国卷Ⅰ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内容类、作用(意义)类

唐代币制改革

2015全国卷Ⅱ

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原因类、作用(影响)类

清代养廉银制度

2014全国卷Ⅰ

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特点类、作用(影响)类

魏晋法律改革

2014全国卷Ⅱ

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背景类、作用(影响)类

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

2013全国卷Ⅰ

《清德宗实录》等

比较类、原因类、实质类

晚清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2013全国卷Ⅱ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背景类、比较类、作用(影响)类

唐朝两税法改革

2012新课标全国卷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目的类、原因类

汉代王莽币制改革

[体验真题]

 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2016·高考全国卷丙,T45)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律”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从部落首领、孝文帝、异姓王等方面归纳改革的内容。

(2)问,从削弱旧贵族的特权、减少改革阻力、促进民族融合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运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陌生的中外改革

 (2016·高考全国卷乙,T45)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谱牒改革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有机结合起来。

(1)问,可从材料中“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等内容进行概括。

(2)问,根据谱牒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皇室的地位、维护统一和政权稳定、促进民族融合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中外改革的背景、举措及作用

 (2016·高考全国卷甲,T45)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

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

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

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

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

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解析】 第

(1)问,据“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服役期3年”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问,据材料信息“改建整个兵制”“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等结合所学知识,从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军事近代化、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等方面作答。

【答案】 

(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建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考查相似或不同改革的分析比较

 (2013·高考全国卷Ⅱ,T45)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

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1)问应结合材料,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等角度思考作答。

(2)问要充分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赋不加敛而增入”“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1.(2017·长春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官阶和俸禄均以“衡”的单位“石”来表示。

到了汉代逐渐将官阶与俸禄分成两种方法表示,官秩(“秩”为官员等级标准,“禄”为官员的报酬)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等;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如最高秩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

在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

隋代官员的俸禄分京官、外官两种支付标准。

京官按品级,外官按州、郡、县的等级计户食禄。

除俸禄外还有职分田,以品为差,由一顷至五顷不等。

至于宋代则因货币的广泛流通,俸禄多以钱币计算。

百官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料、纸笔、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各种补贴,地方官则配有大量职田。

而元代官员俸禄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贴。

到了明代则实行折色俸禄制,即以米为单位折算成钞、钱、布、银发给百官,并以货币为主。

而清代官员俸禄是银米兼支,但以银为主。

京官有俸银、禄米,外官有养廉银。

——摘编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影响。

解析:

(1)据材料中“万石、二千石”“三百五十斛”“货币”可得出从实物到货币;据材料“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到宋代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料、纸笔、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各种补贴”可得出构成上由单一到多种。

(2)主要从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作答,积极意义从政治、经济方面作答即可。

答案:

(1)趋势:

形式上从实物到货币;内容构成上由单一到多种。

(2)影响:

有利于对官吏的控制和限制其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古代俸禄总体偏低是形成贪腐之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出三点即可)

2.(2017·山西五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又随父家受戮。

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

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

……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

《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

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

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

(1)根据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又随父家受戮”可知,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法相对秦汉有所减轻,表现出了儒家“仁”的思想核心这一特点可知儒家思想的影响。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由“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南朝……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可知,刑罚趋于宽缓;根据材料“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可知,行刑方式越来越简洁;根据材料“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可知,刑法制定规范化。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并结合这一时期刑法趋于宽缓的特点可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

(1)原因:

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儒家“以礼入法”思想的影响。

(2)特点:

法定刑规范化;行刑方式越来越简洁化;刑罚趋于宽缓。

影响: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3.(2017·唐山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朝至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之制,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轮换值班)者,宿卫京师而已。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

这一制度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兵将平时不在一起,府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

武则天时期,均田制遭到破坏,战事日益频繁,贵族官僚将府兵作为家奴使用,府兵制走向崩溃。

唐玄宗时期开始实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帅长期统帅一支军队。

此后募兵制成为古代社会的主要兵制并不断发展完善。

(1)根据材料,比较募兵制与府兵制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后期募兵制产生的影响。

解析:

(1)根据材料中“这一制度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得出府兵制下兵农合一,士兵应征时自备武器、粮食;根据材料中“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将帅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得出募兵制士兵由国家供养,形成固定隶属关系。

(2)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提高了军队作战能力,根据材料中“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帅长期统帅一支军队”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但是兵将之间形成固定隶属关系,易造成军阀割据。

答案:

(1)不同点:

府兵制下兵农合一,而募兵制士兵由国家招募,当兵成为一种职业;府兵制士兵应征时自备武器、粮食,而募兵制士兵由国家供养;府兵制将兵分离,而募兵制形成固定隶属关系。

(2)影响:

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提高了军队作战能力,增强了军事力量;兵将之间形成固定隶属关系,易造成军阀割据。

4.(2017·三明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以来,英国两党制逐渐形成。

两党轮流执政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

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以至卖官鬻爵之事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

……1870年,格拉斯顿首相发布枢密院令,规定:

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选拔。

规定标志着英国现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

——摘自刘正涛《现代文官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材料二 英国坚持传统的“通才”观念。

文官的考选标准及科目,注重一般的教育程度和基础知识,而不看重特殊或专门的技术与经验,认为文官需要广泛的知识和综合能力、应变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种选拔人才的标准,使“专才”在文官队伍中地位低下且日益减少。

……19世纪60年代英国着手改革,力求“通专结合”。

“通专结合”要求公务员知识面宽广,一专多能或者多专多能,体现了既要重视公务员的知识和学历,也不轻视公务员的专业性和技能。

——摘自宋世明《英国最早实行公务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确立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文官选拔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公开竞争考试选拔”归纳为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使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归纳为英国原有的官员任用制度存在暗箱操作、买官卖官、低效等弊端,根据材料一“1870年,格拉斯顿首相发布枢密院令”归纳为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展开,英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科举制的影响等角度归纳。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英国坚持传统的‘通才’观念……19世纪60年代英国着手改革,力求‘通专结合’”归纳为从“通才”到“通专结合”;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通专结合’要求公务员知识面宽广……也不轻视公务员的专业性和技能”归纳为增强官员素质,根据材料一“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以至卖官鬻爵之事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归纳为有利于克服用人腐败,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

(1)特点:

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用。

原因:

英国原有的官员任用制度存在暗箱操作、买官卖官、低效等弊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展开,英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2)变化:

从“通才”到“通专结合”。

意义:

有利于克服用人腐败,增强官员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5.(2017·临汾适应性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5年,户部奏请“各省挑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

之后,户部又奏请裁减勇营三成。

甲午战后到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编练的新式陆军有四支:

“定武军”(后改称“新建陆军”)“自强军”“武毅军”“湖北护军营”。

新军仿照德国陆军编制,按照德国的训练方法训练军队。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大力发展工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