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8609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南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南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南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南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docx

《南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docx

南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南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2010年4月6日,国家科技部批准南昌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标志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紧贴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积极探索创新型城市建设新途径,深度开发创新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技术升级中的支撑作用,把创新优势资源转化为强势资源,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是国家战略部署,更是我市实现“富民强市”战略目标的必然抉择。

为扎实有效推进南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根据国家科技部(国科体函[2010]7号)《关于报送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有关事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有关精神,结合南昌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试点基础

(一)基本现状

南昌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为江西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的中心。

下辖四县五区和三个新区,总面积7402.3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17平方公里。

总人口497.33万,其中市区人口222.53万。

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教育科技实力逐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明显,创新政策环境日臻完善,为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工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南昌工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先后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轮式拖拉机,第一辆摩托车,第一枚海防导弹。

辉煌的工业发展历史成就,既为南昌争得了荣誉,更为地区工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在“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民营重点骨干企业股份制改造、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全市工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一是产业门类齐全。

目前已形成航空制造、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家电制造、新材料、光伏、半导体照明(LED)和纺织服装等十大支柱产业。

二是规模迅速放大。

2009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5.1亿元,增长1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40亿元,增长1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27%,较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

三是工业比重合理。

由2005年的57.2:

42.8调整到2009年的53.6:

46.4。

四是技术水平较高。

拥有1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国内知名大学创业园,6个省级工业园(区);全市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应用CAD和CAM设计、制造合成技术,自动化、信息化生产与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2、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

近三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发展构想,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战略新兴产业聚集态势初步显现。

光伏、半导体照明、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8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二是产业基地建设日新月异。

已建成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服务外包、航空高技术等4大国家级产业基地。

三是产业能源消耗逐年下降。

新世纪以来,南昌工业增加值翻了四番,但能源消耗逐年下降。

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南昌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05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09年的0.86吨标煤/万元,下降了18.6%;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05年的92.9%提高到2009年的95.1%。

3、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坚定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注重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工程:

一是粮食丰产工程顺利推进。

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2.92亿公斤,连续6年增产;二是生猪和家禽养殖业兴旺。

全市生猪出栏312.6万头,家禽出笼3979.21万羽,肉类总产量32.68万吨,禽蛋总产量14.07万吨。

三是水产养殖品种丰富多彩。

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4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达到9.5万吨。

四是蔬菜瓜果产量持续提高。

全市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47.4万亩,总产量达到94.5万吨。

五是农业开发投入逐年递增。

市级以上财政总投入达4.5亿元,共安排农业重大重点项目22个,重点扶持9大农业产业基地。

组织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42座,村级垃圾处理点3564个;实施农村饮水安全计划,建成10个千吨万人供水工程。

六是森林绿化面积不断扩大。

2009年,完成造林面积46.9万亩,完成省下达年度计划的149%。

4、教育科技实力逐步增强

一是高等院校云集。

南昌地区拥有44所高等院校和84家市级以上独立科研院所。

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9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博士后工作站,17个博士点,255个硕士点。

二是优秀人才聚集。

拥有各类人才102.57万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0人。

拥有“江西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省级学术学科带头人128人,“井冈之星”人才52人。

三是科研成果丰富。

2009年,高校承担纵向科研项目802项,科研经费投入达到8亿元;承担横向科研项目497项,科研经费达到1.83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8000余篇,出版著作600余部。

企业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08项,获得资助经费6400.98万元。

“十一五”以来,全市专利申请量5261件,专利授权量3464件;发明专利申请量1977件,发明专利授权量542件,占专利申请量的10.3%。

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47项,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5%以上;签订技术合同2364项,成交额8.43亿,同比增长2%。

5、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明显

全市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085家,上市企业16家,高新技术企业220家。

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工业规模企业总数的20.3%,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3.82%。

“十一五”以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逐渐凸显:

一是企业科研开发日趋活跃。

全市商标注册量以每年高于15%的速度递增,累计注册商标达到2万件。

开发新产品1103项,其中中国名牌产品6个,江西省名牌产品88个;二是企业科研条件逐步完善。

拥有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3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1个企业技术中心;三是企业科研投入不断增加。

2009年,全市99家大中型企业的R&D投入达到25.59亿元,用于开发新产品的支出达到16.2亿元。

6、创新政策环境日臻完善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南昌创新型城市建设,修订了《南昌市科学技术投入条例》和《南昌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编制了航空制造、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生物与新医药、服务外包、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关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关于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制定了《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市属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些法规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极大地优化了创新创业环境,激活了全社会创新发展的能量,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市工农业发展水平和科技事业发展水平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后劲

我市在半导体照明、航空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领域起步较早,但至今仍然规模偏小,经济总量偏低,对整个工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深层次究其原因:

主要是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顶层宏观协调不够,发展重点不突出,没有把有限资源整合成强势资源,推动产业聚合,形成集群优势;其次是受利益和政绩驱动,条块竞争发展资源的形势愈演愈烈,导致产业发展资源分散,不能形成合力,发挥聚合效应;再次是技术支撑能力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大多数企业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长期依靠外来技术和产品支撑,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较少,再加上支撑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使得一些长期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技术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导致企业做大做强举步艰难,缺乏后劲,持续增长能力更弱。

2、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

我市虽然在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绩。

但总体看,全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

一是产业化的运作方式不够清晰,经营模式欠科学,主导产业和区域布局有待规范;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合理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契约关系没有确立;三是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基本要素结合不够紧密,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规模效应不突出,有影响有实力的全国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不多;四是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企业科技含量不高,高新技术企业不多;五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偏少,附加值不高。

如果上述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广大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成为制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

3、科技资源优势作用不突出

南昌作为省会城市,科技资源比较丰富,并具备一定实力,但由于受隶属关系制约,致使科技资源长期处于条块分割状态,导致资源整合范围和内容受到极大限制,无法把现有的装备、人才、技术、信息等主要创新要素整合聚集,形成创新合力,变优势资源为实力资源和有效资源。

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市两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虽然在整合省会城市科技资源方面想了不少办法,并在市校合作和官、学、研、企合作上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这些变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产生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制,省、市相关部门没有建立常态互动机制;其次是运用制度安排,政策引导等行政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调节相结合的手段不够丰富;再次是对区域科技创新条件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不够,科技条件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造成有限的科技投入效率不高;第四是思想不够解放,开放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利用率偏低。

4、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

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设跟不上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的需求:

一是政府科技经费占地方财政预算支出比例偏低,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企业投入主体地位不突出,大多数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偏低;三是由于科技投入的渠道和退出机制不健全,导致社会组织参与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四是主要用科技投入经费组建起来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真正用于投入科技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发展的经费不多,没有把有限的科技投入用在刀刃上。

(三)特色优势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提供了契机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

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指出:

《规划》的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当前,省委、省政府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发展定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高位推进,强势推动。

南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大胆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切入点和落脚点,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六个一”工程的实施为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丰富了内涵

为全面贯彻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