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5848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周.docx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周.docx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周

课题:

解比例

课型:

练习课

时间:

2016年4月18日

教学内容:

练习八(10—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法: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

小组合作,讨论汇报

教学准备:

电子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下列哪些比成比例

1)4:

8和50:

1000.5:

1和5

2)解比例(练习六第7题)

 

老师指名同学在黑板上解比例。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做练习学习解比例。

二,练习讲解

1)练习八第10题

按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先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帮助落后生的学习,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1)5与8的比等于40与χ的比。

5:

8=40:

χ

解:

5χ=40×8

χ=320÷5

χ=64

2)练习八第11题

(老师用电子书出示练习八第11题的情境图问图上有哪些信息?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老师怎样解决这一道题呢?

怎样列式?

老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3)练习八第12题。

老师引导学生和同桌合作完成,两名同学在黑板上做。

师生集体订正。

解:

1:

10=19.6:

χ

χ=19.6×10

χ=196(CM)答:

这个将军的身高是196厘米。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感受到了列出比例解决问时应注意什么?

4)练习八第13题。

(老师用电子书出示练习八第13题的情境图问图上有哪些信息?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老师怎样解决这一道题呢?

怎样列式?

老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35m=3500cm

3500:

χ=500:

1

解:

500χ=3500×1

χ=3500÷500

χ=7答:

这栋楼模型的高度是7厘米。

5)练习八第14题。

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老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并解释方法和理由。

集体订正。

30×40=8×152.5×0.4=0.5×2

30:

15=8:

402.5:

2=0.5:

0.4

8:

40=30:

150.4:

2=0.5:

2.5

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我们巩固了哪些内容?

作业:

练习八第15题。

板书设计:

解比例练习八(10—15)

8.解:

1:

10=19.6:

χ

χ=19.6×10

χ=196(CM)

χ=3240÷45

答:

这个将军的身高是196厘米。

教学反思:

 

组长意见:

课题:

成正比例的量

课型:

新课

教学时间:

2016年4月19日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没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计算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法:

质疑引导,讲解法

学法:

合作学习,独立思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

行数就少了。

5、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

存在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

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小黑板。

问:

你看到了什么?

生:

杯子是相同的。

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立方厘米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平方厘米

问: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

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立方厘米。

板书:

教师:

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1)、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2)、想一想:

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

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三、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

为什么?

成正比例。

理由:

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①、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②、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③、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

有什么发现?

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④、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⑤、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作业:

练习册正比例的量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反思:

 

组长意见:

 

课题:

成反比例的量

课型:

新课

教学时间:

2016年4月20日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

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法:

质疑引导,讲解法

学法:

合作学习,独立思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举例说明。

如:

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

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

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观察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高度/㎝

30

20

15

10

5

底面积/平方厘米

10

15

20

30

60

体积/立方厘米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

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χ×У=κ(一定)

1、想一想。

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

如:

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2、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3、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48页的“做一做”。

作业:

练习册反比例的量

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χ×У=κ(一定)

 

教学反思:

 

组长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