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省咸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5799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8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北省咸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咸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咸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咸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湖北省咸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北省咸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咸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北省咸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湖北省咸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咸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高三期末校际联考试题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第I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II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所立地方封国的人口由周宗室贵族、周贵族率领移民以及土著族群构成,地方封国不仅拥有作为国家的权力,而且负有作为更大的西周国家积极参与者应履行的义务。

这说明在西周

A.以分封为纽带形成政治架构

B.中央集权体制面临挑战

C.政治统治依赖于周王的权威

D.异姓诸侯政治地位较低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西周的封国的人口由周宗室贵族、周贵族率领移民以及土著群构成:

地方封国……负有作为更大的西周国家积极参与者应履行的义务”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故A正确;西周未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故B错误;西周的统治依靠分封制所形成的等级秩序,而不是周王的权威,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异姓诸侯的地位问题,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2.秦代泰山石刻有云:

“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出土的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有29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

这表明秦朝

A.法律制度十分完备

B.注重以立法调节经济关系

C.苛捐杂税十分沉重

D.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有29种,涉及经济的有……十余种”,表明秦朝注重以立法调节经济关系,故B正确;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无法体现苛捐杂税十分沉重,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无法体现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有29种,涉及经济的有……十余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3.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取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制约了君主专制制度

B.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C.君权与相权斗争导致了政局动荡

D.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D项正确。

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A。

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源,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结合汉代君主专制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4.唐代官员的官舍一般不再居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须搬出官署;官员的住房形式也日渐多元化,以租赁或借住为主,官舍和官署逐渐分离。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A.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B.等级制度日渐淡化

C.官僚制度逐渐完善

D.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官舍与官署分离,官署日趋独立,官舍日趋多元化。

这反映了官僚制度中的官员后勤保障和办公地点日趋完善和便利化,故答案为C项;材料仅仅涉及唐代官员的办公地点和后勤保障,无法全面体现城市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等领域,A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等级差异及其变化趋势,B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反映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

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基于此推导逻辑因果是关键。

此外,耐心地逐个验证材料核心信息与选项的关联也很重要。

例如,官僚制度一般指官员的选拔、分工、管理、考核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与实践。

其中官舍官署制度特点与城市生活、等级制度和中央集权的关联度,需要严谨判断。

5.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的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周易》中有关的观念去注释《论语》。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宋代儒学回归和孔孟学说复兴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融合

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到“《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宋代儒学逐渐回归先秦儒学,故A项正确;A项是汉代,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6.明代,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如北京中秋节时,“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

重阳节时,“市上卖糕人头带吉祥字”,“糕肆揉彩旗,曰花糕旗”。

这反映当时

A.商业经营具有品牌意识

B.商品营销借助于民俗文化

C.北京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D.城市商业脱离官府的监管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体现品牌意识,即没有招牌的字样出现,排除A;不同的节日所卖的商品不一样,反映出商品借助民俗营销的特点,排除B;材料只是以北京为例,没有进行比较,不能提出比较性的结论,排除C;明代城市商业没有脱离官府的监管,排除D。

7.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

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军机处的特点。

【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处“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得出军机处提高了办事效率。

选C。

材料主旨不是政府的执行力和规范化,故排除A和B。

D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点睛】清朝军机处的职权:

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每日接受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的旨意拟写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影响:

①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权合并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到了顶峰。

8.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

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

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一《城市交通规则》。

这说明

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国民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体现出美国交通意志强加于中国的特点,说明中国近代交通变革带有殖民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

材料中交通规则改变是美国强制行为,不是国人主动学习,故A项错误。

“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说明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

材料中《城市交通规则》制定不能说明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

9.“百姓怕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常态。

鸦片战争时,广东传出“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的民谣。

战后,广州民众成功地阻止英人入城,又有“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民谣。

民谣的

A.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反清斗争

B.表明官民关系被彻底颠覆

C.说明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

D.说明民众成为反侵略主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几句民谣深刻地揭示了鸦片战争前后官、民、夷三者关系格局的演变,尤其是官民关系的微妙变化,百姓不再惧怕官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客观上推动了反清斗争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颠覆”;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众在反侵略中的地位,故D项排除。

10.汉阳铁厂“不仅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大型钢厂,也是远东第一家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其建成投产的第一年(1890年),生产钢铁制品即达8,860吨,其中该厂自身用去3,870吨,湖北枪炮厂用去300余吨,外售1,000余吨。

这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近代企业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C.洋务企业成功抵制了外资

D.中国出现了现代工业的曙光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阳铁厂规模大、产品用途多元和部分服务市场。

这与现代企业在规模、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特点局部相似,故答案为D项。

A项史实性错误,汉阳铁厂是洋务企业,不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排除;B项逻辑性错误,汉阳铁厂是个案,是近代企业中的一类,无法得出近代企业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结论,排除;汉阳铁厂作为一家洋务企业,曾经起到过分洋利的作用,但无法得出“成功抵制外资”的结论,C项排除。

11.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

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

B.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

C.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

D.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伴随着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教授新知识、传播新思想的学堂和学会不断增多,作为大众信息传播媒介的报纸的种类也不断增多,清政府对思想和言论的控制力逐渐削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当时中学与西学间的矛盾并未解决;C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制度为根基,引进并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想法,与材料中思想的启蒙革新逐渐深入相反;D选项错误,民众共和思想逐渐普及是1911年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材料中时间“19世纪末”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

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

近代商会的发展

A.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

B.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C.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答案】B

【解析】

“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有利于民主革命的发展,B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和外国商战信息,A错误;C是戊戌变法运动;材料中原因属于清政府措施,D错误。

13.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是

A.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B.共和政体并未挽救危机

C.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

D.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政体名存实亡,学习制度失败,此时更应该学习西方的精神、文明这些更内核的东西才能拯救中国,技术也不能救中国,之前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就是例子,故B项正确;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故A项排除;君主专制虽被推翻,但换来了军阀专制,故C项排除;西方思想文化早就传入中国,故D项排除。

14.1925年,李大钊在《农民与土地》一文中指出:

社会的变革,若不动员工人、农民这些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中国庞大的农民群体一旦组织起来,为革命奋斗,那革命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这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理论探索已经趋于成熟

B.认识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革命胜利的保证

C.试图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探寻社会变革道路

D.对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1925年”“社会的变革……不动员工人、农民……主体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农民群体一旦……为革命奋斗,那革命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中可以看出,材料强调了工人、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这表明中共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探寻社会变革道路,故C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逐渐形成与发展,故A项排除;材料中强调工人、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没有体现出土地问题,故B项排除;中共二大对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故D项排除。

【点睛】“1925年”是关键时间信息。

1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接管、整顿、改造等措施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资产、设备、人员等控制权以后,充分利用这些“喉舌”、“工具”或“武器”,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

由此可知,新中国

A.重视对思想意识形态的管理

B.开展了文化普及教育工作

C.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政权

D.实行新闻自由的方针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对社会思想形态方面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化普及,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政治方面的内容,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新闻自由的方针政策,故D项排除。

16.1987年,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若干问题的意见》获批准,允许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本单位的技术权益、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业余从事科学技工。

A.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兴起

B.阻碍了乡镇企业技术革新

C.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

D.体现了行政命令作用明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科技人员可以从事科学技术兼职,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潜力,推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C项正确。

材料强调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兼职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而不是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兴起,排除A。

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兼职有利于推动乡镇企业技术革新,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行政命令的信息,而是强调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兼职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排除D。

17.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的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的法律关系空间,国家公权力在私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

这说明

A.罗马法内容十分完备

B.罗马法私法比公法更重要

C.罗马法维护平民利益

D.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公权力在私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可知,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具体的罗马法内容,无法体现内容十分完备,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罗马法私法比公法更重要,排除B;罗马法实质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公权力在私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分析解答。

18.18世纪初,荷兰每年还有大约200艘船开往圣彼得堡,50年后则减少到原来的2/3,到1795年只剩下1艘,而同年英国有500艘商船开往圣彼得堡。

此状况可折射出

A.俄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B.荷兰造船业日益衰落

C.英荷对外贸易争夺激烈

D.欧洲商业霸权的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荷兰到达圣彼得堡的商船越来越少,而英国的越来越多,这反映出,18世纪,英国逐渐掌握欧洲商业霸权,逐渐成为了新的海上霸主,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俄国的商品结构,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荷兰造船业的状况,故B项排除;C项包含在D项之中。

19.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

这表明

A.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

B.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

C.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

D.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近代西欧各国的反封建斗争以及建立的近代民主政体,对本国的文人创作、思想启蒙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科学革命的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发展的情况,与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制度构想的内容,也无法反映二者的吻合程度,故D项错误。

20.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将选举权赋予新兴的中产阶级;1867年让工人阶级的主体享有选举权;1884年则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到1928年所有成年人均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

这表明英国

A.议会主导民主改革进程

B.政治体制改革渐进完成

C.民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D.议会改革深受国际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英国自1832年议会改革以来,民众的选举权在逐渐的扩大,这体现出英国民众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主导英国民主改革进程的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斗争,故A项错误;“政治体制改革渐进完成”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并且“完成”一词用法错误,故B项错误;没有信息表明英国议会改革深受国际影响,故D项错误。

2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总统拥有提名高官、否决国会的立法与统帅军队等大权,但同时美国总统又受到国会与联邦法院的制约,这说明美国总统

A.像英国君主一样,没有实权

B.不能代表美国政府行使外交权

C.所拥有的权力具有相对性

D.对国会与联邦法院负责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总统的大权,也规定了总统权力受到国会与联邦法院的制约,这说明了美国总统的权力具有相对性,不是绝对的,故C项正确;美国总统拥有实际权力,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有权代表美国同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和缔结行政协定等,故B项错误;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故D项错误。

22.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斯大林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

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注意调动农民的奉献热情

B.大力效仿西方工业化道路

C.努力完善工业化建设理论

D.急于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答案】D

【解析】

【详解】虽然斯大林“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说明当时苏联为了改变国家落后面貌,急于寻求资金和市场,不得不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故D项正确;这一措施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可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西方工业化道路是从轻工业开始的,而苏联则从重工业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不出工业化建设理论的完善,故C项错误。

23.下图为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对西欧经济援助资金(共88亿美元)的具体使用情况,据图可知,马歇尔计划

A.利于美国扩大出口和繁荣经济

B.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C.存在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

D.催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实用物资。

战后初期欧洲诸国百废待兴,美国工业发达,马歇尔计划极大便利西欧向美国购买商品,扩大了美国的欧洲市场,故答案为A项;材料无法反映欧洲联合与合作方面的信息,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国际贸易领域提高关税或增加贸易壁垒的信息,C项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早于马歇尔计划,因果倒置,D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

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并基于此解读信息,是正确解题关键。

同时准确记忆主干史实和理解一些核心历史概念也很重要,如欧洲一体化、贸易保护主义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等。

24.下面是一幅关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漫画。

其主要寓意可能是

A.扩大经济合作范围融入全球化

B.提升整体实力应对外部挑战

C.打破地域障碍加强制度化建设

D.减少贸易壁垒以便优势互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APEC”“trade”,漫画说明亚太经合组织要打破贸易壁垒,反对贸易保护,体现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减少贸易壁垒以便优势互补,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亚太经合组织打破贸易壁垒,无法体现“扩大经济合作范围”,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提升整体实力应对外部挑战”,排除B;根据“trade”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意在减少贸易壁垒,并非打破地域障碍,C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2分。

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7、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必考题(共37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界公认,美洲大陆与世界的交流是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的,原产于美洲大陆的许多作物,应该是通过哥伦布及其以后的商船向外传播的。

明清时期,有二十几种美洲作物先后通过不同方式、不同路线传入我国,对原已形成几千年的“五谷、棉麻农耕结构”带来了冲击。

经过几个世纪的变迁,又形成了一种新的“粮、棉、油型农耕结构”,这是人口的增加和美洲作物传入、普及的互动结果。

人口数量增加需要大量的粮食,导致高产、耐旱、耐瘠薄的美洲作物的广泛传播。

花生、烟草和棉花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对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成强大的冲击;甘薯、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使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引起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

在农业生产工具进步不大,农药、化肥没有出现的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手段,也是明清时期农业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是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摘编自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引E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摘编自《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对明清时期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卷进文明中来”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答案】

(1)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联系;引进和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引起饮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