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5559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史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现代史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现代史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现代史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现代史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史复习.docx

《现代史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史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史复习.docx

现代史复习

一、名词解释

马林

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荷兰共产主义活动家。

1921年初受共产国际委托,来到中国,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并于7月在上海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向中共党中央委会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并同孙中山建立了联系,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都有着马林作出重大的贡献。

黄埔军校

国民党改组以后,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军事干部,作为建立革命武装的基础。

因军校校址在广州市郊珠江中的黄埔岛上,所以简称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学习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设立政治部,实行党代表制度,一些共产党人先后在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及教官。

至北伐战争前,军校招收学生五期,成为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战争的重要力量

迁都之争

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全国革命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武汉。

1926年12月13日,在武汉成立中央临时联席会议,代行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职权。

此时,曾力主迁都武汉的蒋介石却一反前言,提出迁都南昌,企图凭借军事力量就近控制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

12月底,由粤迁汉的国民政府代主席谭延闿、国民党中常会代主席张静江等一行要员经过南昌时,被蒋截留。

1927年1月3日,蒋操纵召开所谓中央政治会议临时会议,擅自决定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改迁南昌,并把此项决定通知武汉。

在武汉的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人民群众的坚持斗争下,蒋的图谋没有得逞。

2月21日,武汉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结束,国民政府在汉正式办公。

3月上旬,国民政府代主席谭延闿和部分在南昌的中央执行委员到达武汉。

八一宣言

全名为《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是以王明为首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于1935年8月1日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名义所发表的一篇宣言。

宣言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治形势,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的侵略及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痛斥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八一宣言》的发表,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为华北党组织发动一二九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次北伐

1928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派联合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因国民党自称这次战争是1926年北伐的继续,故有“二次北伐”之称。

蒋冯阎桂联合进行的“北伐”,实际上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争夺北中国统治权的战争。

这次北伐,尽管结束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除了新旧军阀间的矛盾和斗争,但旧的矛盾和斗争很快就为国民党新军阀间的矛盾和斗争所取代。

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

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至此,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结束,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陈独秀

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早年留学日本。

1915年创办并主编《新青年》杂志,竖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早起领导人和主要创始人之一。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党内以他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投降主义。

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被撤销总书记职务。

其后,接受托派观点,在党内成立小组织,进行反党活动,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

原来说是托派、汉奸、右倾投降主义分子,似成铁案;但现在,汉奸的帽子摘掉了,托派问题也得到合理的说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先改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再改正为“右倾错误”。

陈独秀晚年生活艰难,但始终自立,保持思想家的独立立场,在民主与独裁问题上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2年12月30日,宋庆龄和蔡元培、杨杏佛、林语堂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其宗旨在于营救一切爱国的革命政治犯,争取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项自由。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对南京政府侵犯民主权利种种罪行的揭露,致使南京政府十分恐慌,遂伺机摧残并扼杀“同盟”组织及其活动。

最终,同盟因杨杏佛被暗杀,活动无形停止。

《论持久战》

1938年5、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指出抗战最后胜利将属于中国最后胜利将属于中国最后胜利将属于中国最后胜利将属于中国,并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也对全国抗战产生积极影响。

史迪威事件

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战役中溃败。

罗斯福要求蒋介石任命史迪威指挥一切中美军队,以为非此不能扭转中国的军事形势。

蒋介石拒绝任命史迪威,并要求美国政府将其召回。

赫尔利支持蒋的要求。

至此,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发展到了顶点。

罗斯福不得已宣布召回史迪威,并任命魏德迈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和驻华美军司令。

史迪威于1944年10月离华返美。

"史迪威事件"不仅清晰地折射出中美两国的战时利益之争,也充分显示出中美两国在二战时期既合作又矛盾的关系,它对战后中美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八路军第129、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

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日军正面交锋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中方认为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增强了中国军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在战略上有力的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第三条道路

抗日战争结束后,面对建立一个怎样的中国的问题,民主党派主张在中国建立一个英美式的自由独立的民主共和国,同时吸收苏联的经济民主。

民主党派处于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三者地位,亦称“中间党派”,他们的主张和实践被称为“中间道路”,又称第三条道路。

在蒋介石的迫害和破坏下,民主党派中的民盟的“在蒋介石的统治下进行任何和平运动、合法运动、改良运动”的最后幻想也破灭,于是民盟于1948年1月在民盟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独立的中间路线不符合中国的现实环境,是“行不通”的,宣告站在人民的、民主的、革命的立场,标志着民盟站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随后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所以解放战争后期民主党派丢掉“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简单题和论述题

1、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版本一: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版本二: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创造了条件。

首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一批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报刊;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开始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其次,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人的罢工次数增加,斗争的内容也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开始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表明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的条件趋于成熟。

第三,马克思主义不同工人斗争相结合,还是书本上的理论,对实际生活不会发生影响;工人运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会是自发的、零散的、限于经济的斗争,不会有政治意义。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经过五四运动,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正式创建中国共产党作了准备。

第四,外部条件主要是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

版本一:

客观方面:

1.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他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

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主观方面:

1.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2.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一再妥协使党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版本二:

破裂的原因:

1、两党思想、理论、策略的分歧:

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因而在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关于阶级斗争、反对帝国主义、对待联俄政策、对待工农群众运动方米按两党的追求开始不一样,国民党任然是要进行民主革命,而共产党是打算将革命引向社会主义。

2、国共合作的形式有问题。

共产党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对国民进行改组。

国民党内部对于容共政策出现分歧,加之中共对国民党组织和工农运动的xx。

进行......。

批判国民党的政策、工农运动左倾,导致国民党右派支持叛变

3、中共处于初期阶段,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对军事么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掌握军队统军权,无力与反动派斗争。

4、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在国民党“三大”时孤立了左派,使右派和中间派壮大,在政治上做出了让步。

中山舰事件后,拒绝回击蒋介石,在军事上作了让步。

“清理党务案”后,继续妥协退让,在党务上让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接受正确的挽救革命的提案。

5、两党破裂的国内外因素

党内合作的形式、苏联国内外政策的逐渐“左倾”、列强期待中国出现“温和派”、工农运动的“左倾”,使资本家和国民革民军的军官支持反共。

P112

3、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政策。

1927年底,蒋介石发表谈话,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联断交。

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改订新约运动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一项最重大的外交举措,这场外交运动使中国获得了一定的关税自主权,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这场运动使南京国民政府获得了各国的承认,但远远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意义:

南京政府通过改订新约,恢复了长期丧失的一些主权,增加了关税收入,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更远远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4、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述评。

过程:

1、1931.7.23,蒋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提出:

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

2、1931.11.30,蒋在顾维钧任外长的仪式上提出:

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

3、淞沪停战之后,蒋宣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作为国民党处理对外队内关系的基本准则。

在此之后,蒋介石发表了一些列“攘外必先安内”的言论。

内容:

剿匪第一,抗日第二.剿匪包括对付共产党和“叛逆军阀”

评价:

a传统:

错误政策,全盘否定。

b新观点:

正确政策,应该肯定。

1)、实际上,在抗战大局和国家民族利益的立场上,这个政策是不顾全大局的表现,是不正确的。

蒋介石推行这个政策真实想法,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安定自身再全力抵御外敌。

另一方面,蒋介石也有可能是为了得到英美的支持。

2)、原则没错,只有国共同意才能抵御外地,安内不是问题,但关键是如何安内,应该用和平团结的方式来团结共产党,不应用武力来剿杀。

这样只能削弱自身的力量。

这时候中共同样是实行内战政策,没有及时从阶级立场转变到民族立场上。

5、试论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域商定计划,将蒋介石扣留,并遣送西安新城大楼,要求蒋介石抗日救国,史称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突然爆发,全国和全世界都非常震惊。

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势力都做了不同反应,西安事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首先,西安事变缓解了中共和红军面临的危难局面,从客观上为中国革命的大发展,保存了力量。

西安事变发生前即1936年,红军与东北军、北路军三方面,在抗日的基础上实现了联合,蒋介石对此深感不安,在两广事件结束后,就紧张部署“剿共”军事,将嫡系部队约30个师调到平汉、陇海铁路战线,调动了100架飞机,准备投入内战战场,而西安事变无疑打断了蒋的计划,若没有西安事变,红军就面临着可能被击垮的危险。

其次,西安事变从客观上解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壮大了革命力量。

并为最后达到日本帝国主义和推翻蒋家王朝奠定了基础。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对事变深入讨论后,否定了杀蒋意见,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正确方针。

18日,中共中央至国民党电:

只要国民党能实现全国人民抗日的迫切要求,蒋氏安全不成问题。

共产党反对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结局。

同情西安事变,给张扬以积极的实际援助,便能彻底实现西安发动的抗日主张。

中共中央行应张杨电邀,派出了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于12月7日抵达西安,为西安和平谈判做了大量工作。

从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中,由一个“流x党”变成了一个合法的党,从一支“赤匪”变成了一支浩浩荡荡抗击日军的“国民军”。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共的赤诚爱国热忱以及卓越的组织才能,总之,中共在全国人民中威信提高了。

最后,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造就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全国人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

从此,内战基本结束,对推动全国抗日局面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

6、第二次国共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有哪些特点

版本一: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有广泛的民族性,又有复杂的阶级性;

2)国共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3)始终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

4)处于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等。

这就要求共产党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统一战线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版本二:

A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

a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b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

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B两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不同:

a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为合作政治基础。

b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C两次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

a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

b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

D两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的成熟状况和采取的方针不同: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缺乏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党对统一战线及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和中国共产党遭到血腥镇压。

b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转向成熟,当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再度破坏统一战线时,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对国民党的反共军事进攻坚决反击,同时继续争取同国民党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中共抗战持久战略的基本内容

1)分析了中日双方在战争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虽然敌强我弱,武器装备较好,但是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少,经不起战争的长时间的消耗,兵力不足,而我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回旋余地较大,所以日本必败;

2)战争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相持阶段是转变敌我敌我之间的枢纽;

3)在持久战中灵活、主动、有计划的运用进攻战、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战,战略防御和反攻阶段以运动战、游击战与阵地战为铺,相持阶段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和阵地战为主;

4)要坚持人民群众路线,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5)建立根据地,一方面是为了发动群众,另一方面是为了广泛开展游击战,保障人民军队有个比较稳固的基地。

8、试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

所谓正面战场,是指在日军侵华推进线上中日两国军队交战的战场,它主要位于中日两国军事对峙的大中城市附近、交通点线两侧和其他战略要地。

由于这个战场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军队,一般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共同构成中国的抗日战场。

长期以来,大陆极力淡化、否认正面战场的抗战;80年代开始肯定其积极作用。

正面战场分为两个阶段

抗战初期:

a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会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b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军3各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为相持阶段的到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c支持了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游击战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扩大了中共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促进了全国团结、坚定抗战的必胜信念

e为西南的后方基地的营建以及东南工业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长期抗战创造了条件

相持和反攻时期:

由于日军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采取的消极抗日的态度,积极反共,在军事和政治上基本上其消极作用,正面战场形式恶化,除下了大溃败,正面战场下降到次要地位,尽管国民党抗战较初期消极,但还是继续抗战,钳制了敌人,使敌人受到消耗,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

9、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版本一:

1)中国抗日战争是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它使中国收回了由于不平等条约而失去的一部分主权,使被日本侵占半个世纪的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4)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5)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6)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凝聚抗日民族精神与民族力量的政治形态和重要途径,不仅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抗战的动员程度和组织程度,而且为民族精神的振奋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

7)中国人民在强大的日本侵略者面前爆发出一种以民族精神空前觉醒、爱国激情空前高涨、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为突出特征的抗日民族精神,进而创造出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奇迹。

8)中国抗日战争独具特色的游击战理论和卓有成效的斗争实践,丰富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理论宝库,为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树立了以弱胜强的榜样。

9)9、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成为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和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与美、英、法、苏同享否决权,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提高。

英美苏对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的这样评价:

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

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版本二:

1、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a是中国反侵略战争由败到胜的转折点b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2、抗日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换枢纽。

为新中国诞生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3、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中国人民抗战精神赢得世界人民尊敬;b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c不平等条约修订或废除;d海外华侨地位明显改善。

4、抗日战争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国家统一。

5、中国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10、张学良功过论

版本一:

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假设没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话,中国历史肯定要改写。

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联系的。

现在网络上可以看出前苏联当年国内的统治是一种红色专制,中国,现在没有当年苏联那么专制,也不免对历史有所隐瞒和修改。

首先,我不把张学良当成教科书中的“大英雄”来看待。

俗话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

他出身军阀家庭(而且是由土匪发展起来的军阀家庭)尽管后来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让他身上有他父亲-张作霖的土匪气息。

这在他后来的作为中有所体现。

军事将领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论,至少能先说出来,他不懂的玩弄政治。

从东北易帜开始说起,历史书上说这是张学良系国仇家恨于一身,为民族大义而为。

当时真的没有别的想法吗?

军阀,近代中国军阀混战,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地盘和权利。

当时,身后,日本在虎视眈眈;正面,蒋介石的军队—这支披着国民革命军的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的军队,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亲刚刚去世,自己还没有完全能控制的情况下,易帜,应该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

而对于蒋介石来说,即使张学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样把东北军指挥好,这支由生性剽悍的东北人百战而出的军队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对方却主动要求易帜,他当然高兴的了不得。

所以很多条件也就答应下来。

当然,就算这个假设成立的话,也依然不能磨灭张学良的历史功绩,他选择了自己的国家,而不是投降到当时实力远超过蒋介石的日本,扰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

可以想象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时顶住了多大的压力才能做到的事情。

这里也能隐约看到他老爹的影子。

我是军阀,但是我不卖国。

什么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汉奸。

然后是中原会战的时候,领兵入关千钧一发的时候援助了蒋介石,帮蒋介石这个大军阀打败了其他军阀,成为形式上的领袖。

正是这次出兵相助,使蒋介石和张学良做了结拜兄弟,(但是蒋介石从来没好好对待过他的兄弟。

李宗仁,冯玉祥也受过这个待遇。

结果最后结果都不怎么样,甚至比张学良还惨。

)恐怕也使蒋介石看到东北军的厉害,觉察出这是个威胁。

心里恐怕已经有了找个机会灭了你的想法了。

其次,九一八事件中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放弃东北退回关内。

教科书上一直在说,是蒋介石给他的命令。

张学良当时是背黑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结果后来人家说了,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发的,不关老蒋的事。

日本关东军在东北是做侵略中国的先锋部队的双方军事装备水平差距明显。

张学良是个十足的军阀,军阀最看中的是军队啊,抵抗日本就是消耗自己的实力,当时的张学良应该还是接受不了的。

而且,他也错误的认为,日本不过是在找事,之前也发生过别的事嘛;他还期望国联能从中调停。

这些让他做出错误的决定也没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

再说,当时东北军多少人,几天撤回关内?

没有提前的准备能这么快?

我觉得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从对民族和国家的贡献为评判标准。

单纯地说功几过几并不科学,历史人物的一生,功过分明,不应含混地说功几过几。

纵观张学良的一生,简单地说,东北易帜使全国形式上归于统一,在一段时间内阻止了内战,有利于国家的进步;九一八事变中,不管是否出于蒋介石的命令,不抵抗终归造成了痛失东三省的历史悲剧;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成全国统一抗日战线,对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随蒋回南京后直至逝世,在政治上无为。

版本二:

历史没有真相,关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全由后人评说。

张学良究竟是历史罪人还是民族英雄,张学良在九一八对日问题上确实存在很大的错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对日采取不抵抗的政策,致使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此前很多材料说是蒋介石下达了“不抵抗”,但张学良后来予以否认(这是在美国,张学良自己口述,没有政治因素),承认是自己下达的命令。

但是这个命令是否就成为历史罪人,值得商榷。

因为张学良的本意并不是惧怕日本,那时国民政府对国际舆论很看重,张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