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该如何对待网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54974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青少年该如何对待网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谈青少年该如何对待网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谈青少年该如何对待网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谈青少年该如何对待网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谈青少年该如何对待网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青少年该如何对待网络.docx

《浅谈青少年该如何对待网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青少年该如何对待网络.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青少年该如何对待网络.docx

浅谈青少年该如何对待网络

浅谈青少年该如何对待网络

目录

一、青少年网民规模及群体特征--------------------------

(一)网民规模-------------------------------------------------

(二)群体属性-------------------------------------------------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网络的危害----------------------------------------------

(二)网络的利处----------------------------------------------

三、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

(一)青少年网络使用现状---------------------------------------

(二)青少年为什么喜欢网络聊天---------------------------------

(三)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这篇文章对当前国内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综述学生应为自己的负责,并结合实际实际案例,分析了中小学生上网活动一些原因,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

信息能力;信息素养;素质教育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日益普及,从80年代初开始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计算机文化。

而随着网络的诞生和迅猛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文化”的老提法已被“信息文化”或“网络文化”这类新提法所取代。

根据目前国内外大多数计算机教育专家的意见,衡量“信息文化”或“网络文化”素质高低的依据,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

这种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可以简称之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

这种知识与能力既是“信息文化”水平高低和信息素质优劣的具体体现,又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

体现这种文化的知识与能力(即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

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

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信息社会的“文盲”。

[1]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 《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计算机世界报 1999年10月13日“专家论坛”

因此,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规定:

高中阶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会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3)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4)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2]《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教育部教基司函[1999]99号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开发实验室主任高文教授提出:

网络时代的到来将对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重视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并以此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

“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

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3]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教育部教基司函[2000]34号中国教育和研究计算机网

一、网民规模及群体特征

(一)网民规模

截止2011年6月底,我国的上网人群的总数已经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比去年底高出1.9%.

网民规模一直都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的缓慢。

新增网民为2770万,网民增长的绝对数量也小于去年同期(2010年上半年)3600万的水平。

最近几年来最低水平是2011年上半年的网民增长率为6.1%。

网民规模增长缓慢的原因是由于互联网应用普及缺乏新的促进因素。

2009年3G手机上网带动了网民增长的新浪潮,随着技术与应用能量的逐步释放,易转化群体逐渐被渗透和纳入网民群体,目前非网民群体互联网渗透的难度加大。

在8.15亿非网民中,“这些人不上网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懂网络、不懂电脑,然而这一因素影响力也在不断的增大,2009年底,有32.6%的非网民是由于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2011年6月调查显示,由于缺乏网络技能而没有上网的非网民达到47.9%,这些人几乎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和一些生活在贫困的农村人。

而“不感兴趣”和“上网费贵”等制约非网民上网因素的影响力在下降。

因此,除了在接入条件和硬件设备上进一步降低门槛外,更需要加强高龄和农村地区人群对电脑和网络的基础知识普及,提升其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

中国政府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更为重视,通过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地区信息化,繁荣移动互联网,规范和鼓励网络零售交易等措施,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向更广泛的群体渗透。

在这背景下,2011年下半年我国网民规模还将进一步增长,预计年底我国网民总数将超过5亿。

(二)群体属性

性别分布

全国网民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5个百分点,在青少年网民中,女性网民占比达51.1%,较男性多出354.2万人。

青少年网民性别构成变化与全国网民性别构成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反差。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青少年网民的成长,未来中国整体网民性别差异将进一步缩小。

图1整体网民与青少年网民性别构成

年龄分布

从青少年网民的年龄分布看,95.3%的青少年网民在12岁以上,这部分群体主要是在校的中学生、大学生以及刚工作的80后职场新人。

其中,12-18岁之间的网民最为集中,占近年来,网络使用出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更多的青少年享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资源优势。

但是,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还未成熟,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网络不良信息对这一群体的危害更大,这对网络信息的净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2青少年网民年龄分布

地区分布

青少年网民规模的城乡差异小于网民总体城乡规模差异。

青少年人群中农村网民占比高出整体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6.1个百分点,在农村地区,部分成年人往往通过处于青少年期的子女或晚辈接触网络,接受网络信息。

同时,随着国家相关信息化政策的推行,特别是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互联网正在向农村地区不断渗透,青少年网民中农村网民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与2007年相比,农村青少年网民占比提高了6.8%,青少年网民城乡占比差距从35.4%下降到31.0%,缩小了4.4个百分点。

图3青少年网民与整体网民城乡规模差异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网络的危害

网络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

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

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网络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

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

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

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

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青少年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在网络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从网络上购买,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现实中存在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沉湎于网络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

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甚至消极自杀;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

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会诱发青少年的双重人格障碍;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二)网络的利处

网络可以开阔视野。

上网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上网可以充实头脑,只要留心就可以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鼠标一点,大千世界便尽收眼底。

网络可以对外交流。

学生的一个被人经常提及的缺点就是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对话、交流。

现在有了互联网,他们可以彻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并且在对外交流的过程当中,又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网络为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不仅老师,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各类教育网站获取学习资讯。

网络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消除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减轻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一来可以锻炼文笔,二来觉得很有成就感;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自己动手做主页正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在掌握了电脑软件的运用同时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有利于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网络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业。

中学生的本职任务是学习,网络的远程教育会给中学生带来无穷的益处。

普通的中学生学习知识只能够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和一些课外书籍,传授知识的老师始终只有几个,但如果上了网,学生就可以在一个个内容丰富、名师坐堂的网站中任意翱翔,“有问必答”、“题库”、“专题讲座”、“考前辅导”...一个个分类细致合理的栏目让学生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普通的中学生做题只能做些参考书或数量有限的卷子,如果上了网,网上各种试卷和典型题目应有尽有,学生就可以任意选择。

网络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

中学生们特别是高中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因为这几年的高考还在改革探索之中,每年几乎都会出台许多新措施。

而平时好些学生不大关心电视和报纸上的新闻,只一味地埋头书海,因此可从网上查询与教育相关的新闻以此来调整复习重点,适应高考新举措。

网络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

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

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

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网络的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

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

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

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

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

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

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互联网也是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负面影响日趋凸现。

总体而言,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

二者都不可忽略。

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

胡锦涛同志在视察北京市和平街街道青年文明社区时指出:

"现在,互联网迅速发展,逐步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愈来愈多的青少年和互联网交上了朋友,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但同时也加重了我们的责任。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防范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

三、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

就上网本身而言,当然并没有错,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在某些方面,上网也就类似鸦片,适量自然可以治病救人,但多了就容易产生依赖性,影响工作学习,但上网与鸦片又不同,前者产生的是生理依赖,后者则是一种精神依赖。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然对立又统一的一面,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这就告诉我们,对待中小学生上网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

(一)青少年网络使用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的公布的最新一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显示:

从年龄来看,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它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

25-30岁的网民所占比例近三年内下降较多,从2000年1月的30.8%降至现在的17.0%,而18岁以下的网民增长速度却很快,从2.4%增加到17.6%,这应该与网民中学生的比例增加有关。

而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占到30.6%。

从职业来看,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28%。

学生网民所占比例仍然高居榜首并且稳步增长。

与半年前相比,学生网民在比例上又增加了1.8%,绝对数量增加了454.8万,增长显著。

专家分析,与其它职业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校园网的建设为学生上网搭建了良好的条件,各种网校、远程教育等的兴起也对学生上网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2年对全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利用网络情况的抽样调查,上网在中小学生中已蔚然成风,网络已对中小学生显示出巨大魅力,64%的中小学生已经上网,有52%的人经常到网吧上网。

校园网建成了,学生上网人数增加了,信息技术教育是否就真正顺利开展了呢?

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不是也相应提高了呢?

从实际的调查情况看来,答案却是不容乐观的。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上网行为在家长和老师心目中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肯定。

同样在天津市的调查数据显示,与中小学生上网如火如荼现状相比,多数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却显平淡。

73%的中小学生家长根本不懂网络知识,只有6%的家长在家中能经常与孩子一起上网并及时交流上网感受,表示自己对孩子上网情况比较了解的家长仅占16%。

对于孩子上网这一社会现象,71%的家长认为孩子是否上网无所谓,15%的家长坚决反对,14%的家长很支持。

从教师态度看,32%的中小学教师支持自己的学生上网,反对的占26%,有51%的老师从未给自己的学生讲过有关网络方面的知识。

有趣的是,有42%的中小学生不希望教师知道自己上网的事实。

[5]李道佳 《天津中小学生上网率达64%》新华网(2003-5-16)

即使在校园网已经建成的学校中,许多学校是不允许学生随意上网的。

在个别学校,斥巨资兴建的校园网甚至成为一个“高级玩具”或者“装饰品”

(二)青少年为什么喜欢网络聊天

分析表明,青少年喜欢上网聊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望强烈的阶段,他们好奇心很重,渴望更多地与外界交流,渴望领略“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而网络在信息传递方面的高效与便捷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有着自身特定时期的烦恼与快乐。

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权威性,不易亲近。

当学生遇到烦恼与快乐时,他们需要交流、分享与指导,却很难在身边找到合适的人选。

网络交友的方式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带来了新的交友途径,导致许多学生宁愿上网与网友交流感受也不愿在家或学校与父母及同学交流。

3、网络聊天和游戏作为许多网站吸引人气的服务,本身具有简单、有趣等特点,对初上网的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参与到其中。

网络游戏很容易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荣誉感、价值感。

玩游戏时,随着经验值或分数的积累,青少年会体验到学习中不容易体验到的成功感。

有学生告诉我说:

“越玩时间长了,你的级别高了,装备好了,实力厉害了,就越有一种成就感和征服欲望,就是这种感觉,促使你不断的去玩!

”其实,玩游戏只要学生能花钱花时间在网上泡,就能熟练的掌握技巧,也就容易胜过别人。

这比在学习中通过个人奋斗获得荣誉感、价值感容易了几百倍。

在这种情况之下,自控力、耐挫力还都不够成熟的初中生(特别是那些自我评价偏低,自信心不强的学生)更容易选择游戏来满足自己的这种实现自我的需要,而不愿意面对真实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第十一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就网民上网目的来看,获取信息是第一位的,53.1%的人将其作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

其次是休闲娱乐(24.6%),交友排在第三位(7%)。

由此可见,休闲和交友在所有网民中都占有相当比重。

要求我们自制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完全杜绝此类行为,显然是不现实的。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http:

//www.cnnic.net.cn/develst/2003-1/

那么,是不是有没有办法了呢?

是不是就只能让学生们“将聊天和游戏进行到底”了呢?

首先,家长和老师对待网络交友的问题应该不回避、不否定,而是通过正面教育让学生明白,习惯于网络交流方式,会降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特别是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同学,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性格。

另外,网络交流方式是通过昵称之间的沟通来完成的,别人确认你存在的依据就是你的昵称。

如果换一个昵称,在网络中你就是另一个全新的存在,一切从头开始。

正因为如此,网络上的人往往只是其真实个性在某个方面的投影,很难完整地认识一个人。

网上聊天时一定要注意进行自我保护,“防人之心不可无”。

同时自身也应该注意培养网络道德意识,“害人之心不可有。

(三)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方法

1、回归课堂

利用班会课时间展示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今年以来,各地发生了一系列与网吧有关的悲剧,讲网络对青少年的毒害,有意识地谈网络的危害,给予警示:

悲剧之一:

2月18日,河北省唐山市一游戏厅发生火灾,造成17人死亡,死者多数是青少年,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悲剧之二:

4月17日,江西南昌一名17岁的高三学生余斌,连续逃课上网两个月,在玩一个名为“传奇”的网络游戏时,因紧张激动在网吧倒地猝死;悲剧之三:

5月4日,重庆市渝中区一位14岁的少年为了筹钱上网吧打游戏,伙同两名同伴用砖头砸伤自己相依为命的奶奶,强走了她身上仅有的38.2元钱。

学生看后都震惊不已,于是抓住教育契机,在班级展开讨论,让其发言,使其在心里震动。

这对一些刚刚上网的学生来说无疑起到了震慑作用,当即表示以后要好好投入学习之中,不再分心。

对于那些过度迷恋上网的学生来说也许不久以后还会继续上网,但可以说也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6]《中国青年报》 2002年2月19日责任编辑:

宋丽云

为了巩固战果,积极取得家长的支持,其实家长更希望老师帮助学生戒掉网瘾,在学生和家长肯定的情况下,做出决定:

只要上网影响学习、影响家庭和睦、昼夜上网屡教不改的学生,在入团、评优时一律一票否决,班委及小组长则被撤职、换人。

这种措施只适合家长能管住孩子的情况,如果控制不住孩子以及孩子属于无人监管的状态时,收效甚微,这是以后还要继续探索解决的问题

2、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更多地意识到网络作为资源宝库的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德高才能为师。

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应该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3、作为教师,应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整合方面花大力气,创设出适合本学科的课程模式。

在教学中尽量多设置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工具分析与解决问题。

从而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辨识和思考的能力。

例如应该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站点,选好主题后,素材怎么搜集?

教会学生使用GOOGLE这一当前最好用的搜索工具。

搜集到的相关素材很多,哪些好用,哪些不好用?

则要由学生判断素材与自己主题的相关程度,然后进行选择。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比以前有了显著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讲授最为基本的知识点,然后推荐一些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到相应网站进行学习,真正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并引导学生在“学会学习”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当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能够通过Internet浏览到自己的页面,都有一种成就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4、与学生一起上网。

家长们应该意识到:

作为主宰新世纪的一代,学生终归是离不开网络的。

所以,我们的家长不妨放下对网络的成见,权把它当作一种生活的工具来看待,和学生一起来上网。

毕竟成人的社会经验和辨识抵制能力比学生丰富,如果师长们对学生上网持的是支持但不失适当引导的态度,相信会比盲目的抵制更对学生有利。

同时,对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家长们来说,信息能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在与孩子一起上网的过程中,既能利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对孩子的网络行为适当加以引导,又能提高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