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的分析模式与体制变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5144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伦理的分析模式与体制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企业伦理的分析模式与体制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企业伦理的分析模式与体制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企业伦理的分析模式与体制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企业伦理的分析模式与体制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伦理的分析模式与体制变迁.docx

《企业伦理的分析模式与体制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伦理的分析模式与体制变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伦理的分析模式与体制变迁.docx

企业伦理的分析模式与体制变迁

 

企業倫理的分析模式與體制變遷

AnAnalyticModelofBusinessEthicsandInstitutionalChange

 

葉匡時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

Tel:

07-5254652

Fax:

07-5254597

e-mail:

ksyeh@mail.nsysu.edu.tw

二000年三月

 

關鍵字:

企業倫理,體制變遷,企業決策

Keywords:

BusinessEthics,InstitutionalChange,BusinessDecision

論文初稿發表於中央大學舉辦之「企業倫理與永續發展研討會」。

企業倫理的分析模式與體制變遷

中文摘要

本論文從多個例子中說明體制變遷對於企業倫理的影響,並提出一個簡單的分析架構。

根據JamesG.March對於決策的兩種邏輯的說法,本研究認為任何一個企業行為應該放在倫理與利益兩個面向觀察。

體制變遷也可以使不倫理的行為成為倫理行為,也有可能從倫理變成不倫理。

同樣地,因為體制的變遷,也可能對企業利益發生相反的影響。

這些影響因素可能來自法律規範、自由化思潮、消費者意識、產業生態、經濟條件等。

管理學者在研究企業倫理問題,應該注意體制對於企業倫理的影響,不能僅從單純的倫理道德原則認定企業行為是否合乎倫理。

Abstract

Thisstudyemploysmanyrealcasesandexamplestodescribetheimpactofinstitutionalchangeonbusinessethics.Ananalyticalframeworkisdevelopedbasedonthedescription.FollowingthetwodecisionlogicsthatJamesG.Marchproposes,thisstudybelievesthatanybusinessbehaviorshouldbeobservedfromtwodimensions,namelyethicsandutility.Duetotheinstitutionalchange,anoriginallyethicalbehaviorcanbethoughtofasunethical,andviceverse.Similarly,autilitarianbehaviorcouldbecomenegativelyutilitarian.Institutionalchangefactorsincludelaws,deregulation,consumermovement,industrialstructure,economicconditions,andsoon.Whenstudyingbusinessethics,managementscholarsshouldnoticetheimpactofinstitutionsonbusinessethics,notsimplyfollowmoralorphilosophicalguidance.

企業倫理的分析模式與體制變遷

壹、緒言

高雄縣環保局連日來陸續整理有關委託運泰公司代清理的事業機構

名稱及廢棄物種類,...

環保局人員指出,...,運泰處理的有毒廢棄物,以含重金屬的

有害汙泥違者,其中八十五年清除的一批台塑汞汙泥,被認為就是

台塑輸出柬埔寨的二千噸已固化汞汙泥,台塑未經固化的一萬零七

百五十三噸汞汙泥,也是在這一年委託運泰處理,如今下落不明。

...,運泰並非沒有能力處理有害廢棄物,而是違規超量處理,

且因處理的東西無處可去,只好亂倒。

(聯合報,1999/2/13)

挾著高品質及超高獲利上市的華碩,宣佈要進入筆記型電腦後,同

業馬上進入緊張狀態,因為以華碩「股票挖角」的魅力,然人無法

抵擋,事實上,華碩此舉已造成筆記型電腦研發圈的人事搬風,和

老東家宏碁的競爭關係,也可由人員流動上看出端倪。

(財訊,1997.8)

類似以上兩啟例子,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以及台灣的企業社會。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兩起例子所隱含的管理與倫理意義。

這兩起例子都涉及倫理公義及企業私利的衝突問題。

在第一個例子中,台塑公司以及其他公司認為他們已經把「倫理責任」外包出去,已經沒有法律責任,運泰公司才是應該對有毒廢棄物負責的公司。

沒有錯,台塑公司可能沒有法律責任,但台塑公司真的就沒有倫理責任嗎?

在第二個例子中,華碩大挖同業的員工,造成同業經營上的困難,似乎有違同業間的行規,但假定電子業間彼此有默契,不挖角,是否就合乎倫理了呢?

如果華碩不挖角,但其他同業卻進行挖角,對華碩又會造成什麼傷害呢?

這兩個例子說明企業的種種行為並不容易用一把簡單的尺來測量決定。

以前面兩個例子來說,究竟台塑與華碩的行為是否合乎倫理,很難下結論。

事實上,如果企業行為是否合乎倫理可以簡單的做出定論,那企業倫理也沒什麼好研究了。

正因為倫理具有爭議性,所以值得我們討論。

近年來,由於產業環境變遷迅速,有關企業倫理的爭議層出不窮,相關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並受到重視(如,葉匡時,1996;黃秉德,1997;王鳳生、蔡豐隆,1999等)。

倫理就是行為的規範,企業倫理就是企業行為的規範,而規範是由社會共識所形成的。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有社會共識,當社會共識不存在時,行為是否合乎倫理就容易發生爭論(葉匡時,1996)。

就拿大型企業赴大陸投資為例,台灣社會對此缺乏共識,連帶的也令吾人難以判斷,赴大陸投資是否合乎倫理。

由於企業的本質在追求利潤財富,因此,當企業行為是否合乎倫理發生爭論時,其發生的情境幾乎都與企業利益有關。

所以,企業利益與倫理若是可以兼顧,就不會有任何爭議,正因為兩者不能兼顧,所以產生爭議。

在另一方面,就算社會沒有共識,是否有些倫理原則可以超脫社會規約而獨立存在的?

則是另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

本文將從規範與利益兩個層面出發,討論現代企業所面臨的倫理議題。

規範、利益以及企業所存在的社會都會因為時空而變化,所以企業倫理是個動態的議題(NoeandRebello,1994)。

本文第二節將先發展一個倫理分析的架構;第三節與第四節將在這個架構下,討論企業行為為什麼會發生倫理定位的轉變;第五節結論。

2、企業行為的倫理分析架構

對企業倫理研究影響最大的分析架構應屬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theory)(DonaldsonandPreston,1995)。

根據該理論,企業決策不應單純以股東利益極大化為依歸,也應該同時考慮員工、顧客、供應商、社區等利益相關團體。

這個理論雖然很有道理,但在分析企業決策過程時,並不容易拿捏清楚。

究竟誰應該屬於利益相關團體就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若是更進一步推論,我們可以發現,利益相關者理論要說服企業的依據,到最後一定還是與企業利潤有關。

例如說,有學者會試圖遊說業者好好的作好企業倫理,創造員工、顧客、股東三贏。

因為如果員工受惠,生產力提升;顧客滿意,樂於購買企業的產品;最後還是會創造股東的利潤。

很顯然,在分析企業倫理時,不能忽視利益這個根本的因素(Stark,1993)。

根據March(1994),無論是個人或企業的行為都有兩種理性的決策邏輯。

一是後果的邏輯(logicofconsequence),一是得體的邏輯(logicofappropriateness)。

在後果的邏輯下,決策者以理性的思維,根據決策的可能後果而決定採取何種方案。

就企業而言,理性思維所要考慮的後果就是指企業的成本與利潤。

在得體的邏輯下,決策者只考慮在當時的情境下,他應該怎麼做才得體,而不會考慮決策的後果。

就企業決策而言,企業若是運用得體的邏輯,就會考慮企業所處的情境並進行利益關係者分析。

例如說,台塑在決定如何處理汞汙泥時,可能會想到該企業屬於全國最具規模地位的企業,因此,他們在處理汞汙泥時,不能「有失身分」,留下惡名。

這樣的決策考慮就是得體的邏輯。

假定,該企業在處理此一廢棄物時,決定採用外包方式以降低成本,雖然該企業知道外包廠商的處理能力不佳,會造成污染問題,但是,這已經是外包廠商的問題,而不是該企業的問題,就算發生環保問題也不再是該企業的問題,而且這種做法的成本最低,所以,就決定不顧可能的環保禍害而交由外包廠商處理汞汙泥。

這樣的決策方式就是後果的邏輯。

再以華碩為例,假定該企業發現就同業中爭取人才是個有效率的做法,決定不顧老東家的情面,向同業以及老東家挖角,就是後果邏輯的決策。

假定該企業認為向老東家挖角是不道義的行為,因此,決定招收新人自行培養,雖然這樣成本比較高,但華碩可能會認為這是應該付出的代價。

這樣的決策就是基於得體的邏輯。

很顯然,後果的邏輯為一種純粹自利理性的決策方式,得體的邏輯則是一種身分認同的決策方式。

由於得體的決策所考慮的重點是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運用得體邏輯思考的決策就是把倫理議題納入思維的決策模式。

因此,我們把得體的決策與行為,解釋成合乎倫理的決策行為,不得體決策則是不合乎倫理的。

企業在決定某一行為時,其決策考慮當然不會是純粹後果邏輯的思維,也不會是純粹得體邏輯的思維。

在某些時候,企業可能先考慮後果,再考慮是否得體;某些時候則先考慮是否得體,再考慮其後果;更有些時候則是兩個邏輯同時進入決策認知過程,難分先後;有時候,決策者自己也分不清楚他是用什麼邏輯。

就決策過程來說,哪個邏輯先進入決策認知過程中,可能有不同的結果。

為了簡化分析,本文將不論其先後次序,僅假定這兩個邏輯都會影響企業決策。

根據這兩種邏輯,本文發展出一個企業行為的倫理分析架構如圖一:

倫理

不利有利

悖倫

圖一:

企業行為的倫理利益分析架構

在後果的邏輯下,決策者以自利理性考慮其行為的後果,我們簡單的分為對其有利或對其不利兩個可能。

在得體的邏輯下,我們也簡單的分為決策是合乎倫理或有違倫理。

據此,我們得到如圖一的分析架構。

座落在第一象限的行為是既合倫理又有利;在第二象限則是合倫理但卻可能有違自利理性;第三象限則是既不合倫理又不合乎經濟理性;第四象限則是不合倫理但卻合乎決策者的自利行為。

當然,有利與否或倫理與否是程度的問題,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

為了討論的方便,我們把將之做非黑即白的分割。

我相信,無論是一般人或企業應該都會希望其行為能夠落在第一象限,但在真實世界中,造成決策困擾或具爭議性的行為與情境,都是落在第二或第四象限。

今天我們批評許多企業枉顧法律倫理的孜孜為利,所批評的就是指落在第四象限的行為。

但是,我們也看到有些令人欽佩的企業,他們寧願提高企業成本,或主動不張揚地提撥一定利潤比例贊助社會公益活動,就是落在第二象限的行為。

在管理文獻中,以類似圖一的分類學來研究某一現象是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名的BCG模型就是一例。

但是,這些模型通常不太討論座落在各類別的轉變。

以BCG模型為例,研究者只討論目前企業的某項產品是屬於資金乳牛類或是狗類,並不太討論產品如何從資金乳牛類轉變成狗類。

就算研究者討論類別之間的變化,也都假設這種變化是出於業者的主被動因應,行動者的主體是企業。

然而,企業行為是否合乎倫理、是否能獲利會隨著時空而改變,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未必與企業行為的改變有關。

組織必須在一個組織場域(organizationfield)內活動,組織場域的遊戲規則侷限了組織的行為(PowellandDiMaggio,1991)。

所謂組織場域就是組織與組織之間交易往來所構成的一個網路社群(Scott,1987)。

在組織場域中,組織的行為規範必須符合場域內的共識。

這樣的規範與共識也稱之為體制。

這個體制與North(1990)所言相同,也就是社會的遊戲規則(ruleofthegame),是人類所設計用來制約人際互動所用。

因此體制指的是企業活動的各種文化、法律、政治、傳統等約束。

企業行為若是合乎體制要求,則有正當性,否則沒有正當性(MeyerandRowan,1977)。

一般而言,合乎體制要求的行為就是得體的行為,也就是合乎倫理的行為;反之就是不得體,也就是不合倫理。

然而,體制非一成不變的,而會隨著環境變遷,因此,討論企業倫理的趨勢應該著眼在體制的變遷。

當體制發生變遷而企業行為沒有改變時,企業常常會面臨倫理的衝突。

本文將運用圖一這個架構,說明行為本身沒有改變但卻發生定位改變的可能,並從這種改變中探討企業倫理的發展趨勢以及相關問題。

以本文一開始的第一個例子為例,如果我們認為企業行為不應造成環保問題,台塑在汞汙泥的處理上應屬於第四象限──有利而悖倫。

或許有人認為台塑已將汞汙泥外包給運泰公司,是運泰公司違法而造成環保災難,不是台塑,因此,台塑沒有責任。

從法律的觀點來看,台塑或許是對的;換言之,台塑把汞汙泥外包的行為應該屬於第一象限──有利而合倫。

因為,對台塑而言,把汞汙泥外包處理,既合法又省成本(有利)。

然而,從可能受害民眾或其他利益關係者的角度來看,台塑沒有善盡對外包廠商的監督職責,可能仍需負起倫理責任。

很顯然,台塑是否應負倫理責任,並不容易判定。

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台塑處理汞汙泥的方式對它有利。

換言之,就這個例子來看,行為是否合乎後果的邏輯(有利)很容易判定,但行為是否合乎得體的邏輯(合倫)卻很不容易裁定。

再以華碩挖角為例,行業內其他廠商可能認為華碩行為應該落在第四象限──有利而悖倫。

但華碩則可能認為它的行為合法,且能促進提升員工素質,誘導人才進入高科技行業,所以應該落在第一象限──有利而合倫理。

一如前例,我們又碰到倫理兩難的問題──是否合乎倫理要看你從那個角度層次看。

如果電子業之間有不挖角的默契,華碩的行為是否就合乎倫理呢?

假定我們分析的單位是同業或企業社群(businesscommunity),那麼華碩的挖角行為違背了行規,所以是不倫理的。

但是,從更高的分析層次看,電子業彼此不挖角可能形成勞動市場勞動力需求的聯合壟斷,並進而影響到勞工的薪資水準,這樣的行為是托辣斯行為,並不合倫理。

所以說,當分析單位定在企業社群時,華碩挖角行為可能不合倫理;但分析單位若是整體國民經濟時,華碩挖角行為卻又是合乎倫理的。

同樣地,若是從利的角度分析,很容易判定華碩的做法是對它有利的,但若是從倫理的立場分析,華碩行為則難以判定是否合乎倫理。

從這兩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企業行為合不合倫理並非單純的非黑即白問題。

造成這種判定的困難,主要原因是分析層次不明、體制不穩定、企業社群乃至於整個經濟社群缺乏共識。

為了文後討論的方便,我們將稱X軸為倫理軸,Y軸為利益軸。

以圖一的架構來說,一個行為究竟應該落在第幾象限,與利益軸以及倫理軸的位置有關,當利益軸或倫理軸移動位置時,就可能改變一項行為所座落的位置。

而這兩個軸的位置則與體制的變遷以及分析的單位有關,本文將針對這種變遷與分析單位,在後面兩節分別討論利益軸與倫理軸的移動的前因後果。

參、利益軸的移動──利潤空間的改變

根據圖二,利益軸的移動會改變利潤空間。

當利益軸向右移動,表示企業利潤空間降低;向左移則表示利潤空間增加。

當利益軸移動時,同樣的企業行為就有可能從有利轉變成不利,當然也有可能從不利轉變成有利。

一、從有利有倫到不利有倫(第一象限到第二象限)

倫理

行為X

不利利

 

悖倫

AB

圖二:

企業利潤空間的改變

不論是基於什麼原因,當企業的經營利潤降低時,利益軸就會向右移動,企業將被迫採取各種增加利潤的措施。

企業原有的某些行為,就有可能從第一象限移動到第二象限,從有利有倫變成不利有倫。

舉例來說,企業甲的競爭者把生產基地遷移到大陸,造成本地工人失業,但卻因為降低生產成本而對企業甲造成威脅。

如果企業甲堅持對本地工人的承諾,不外移大陸,就是一種不利有倫的行為。

企業甲維持在本地設廠,使用本地工人的行為一如往昔,但是,由於競爭環境的改變,使得這個行為從有利轉變成為不利。

用圖二說明,當利益軸從A的位置移動到B的位置時,行為X則從第一象限落到第二象限,表示該行為從有利轉變成不利。

企業的本質既然是逐利的,我們當然可以預期企業的行為會往第一或第四象限移動。

企業可以透過生產力的提升而往第一象限移動,增加其利潤;也可能運用些不合倫理的手段維護其利潤,也就是移動到第四象限。

二、從不利有倫到有利有倫(第二象限到第一象限)

在圖二,如果利益軸從B移動到A,行為X就從不利有倫轉變成有利有倫。

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必須是社會對某種企業行為認同,並進而支持該企業,使得企業增加利潤的空間。

例如說,美體小鋪(BodyShop)堅持某些環保理念,增加產品的成本,本來是屬於不利有倫的行為。

但是,當愈來愈多的消費者認同這樣的行為,反而更願意有比較高的價格購買該公司的產品時,美體小鋪所堅持的環保理念就從不利有倫改變成有利有倫。

若是發生這樣的情形,將會有愈來愈多的企業相互學習,對於整個企業社群而言,企業倫理與企業利潤都因之升高。

這裡的關鍵是消費者的認同與行動。

三、利益軸因何移動及其影響

什麼樣的情形下會發生利益軸的移動,也就是利益空間的改變呢?

基本上這種改變導因於體制環境的改變。

前面兩小節所提到大陸設廠問題或消費者認同現象,都可以納入體制改變的分析中。

體制環境的改變與企業效率或利益未必有直接關係,但是,這個改變若是影響到企業間的交易關係或消費者的決策行為,自然會對企業利益發生影響。

例如,在南非實施種族隔離政策時,歐美許多消費者抵制那些在南非投資的企業的產品。

企業繼續在南非投資的行為雖然合法(主張engagement者認為投資南非更是倫理行為),但利潤空間卻減少了。

此處提出四個體制改變對企業倫理的影響。

(一)法律規範

法律規範是一個重要的體制因素,法律規範的改變對於利潤軸當然有重要的影響。

勞基法在我國的實施的確造成許多傳統產業的人事成本增加,許多企業因而轉進大陸或東南亞投資。

美國加州為了促進電動車的發展,以減少汽車的排廢氣污染,立法規定所有在加州銷售汽車的汽車品牌,必須在西元2000年開始,銷售一定比例的電動車。

這個比例並且將逐年增加。

這樣的規定壓縮了汽車業者的利潤空間,企業一定要設法提升競爭力,同時也要加強電動車研發工作,降低電動車的成本,增加電動車的效率。

假定我們把守法當成一項倫理行為,對於汽車公司而言,守法可能使它們從第一象限移到第二象限,但是,透過生產力的提升,汽車公司可以又重回第一象限。

當愈來愈多企業遵守某一特定的法律規範,體制力量愈強,並轉變企業的獲利空間。

例如,當愈來愈多的企業願意實施一本賬制度,實施一本賬制度有助於獲利。

在台灣早期,大部分企業都實施兩本賬制度時,因此,就組織場域內的規範而言,兩本賬雖然不合法但卻合乎倫理。

一本賬當然也是符合倫理的行為,但實施一本賬制度的公司可能處利潤空間相對較低的不利地位。

由於組織場域的習慣改變,愈來愈多的企業實施一本賬制度,企業的利潤軸向左移動,一本賬制度並不會使企業得到相對較少的利潤,於是,一本賬制度從不利有倫轉變成有利有倫,愈來愈多的企業會跟進採用一本賬制度。

(二)自由化

自由化的運作方向正好與法律規範相左,主要所指的是政府管制放鬆,企業競爭趨於激烈,使得許多壟斷性企業的利潤空間大大的降低,也連帶使得某些企業行為,如不裁員政策,從有利有倫轉變成不利有倫。

許多原本具有壟斷利潤的企業,如公營事業在民營化的過程中,必須裁員才能生存,其中最知名的案例應當就是台灣汽車客運公司的裁員歷程(徐聯恩等,2000)。

從被裁的員工角度觀之,企業所座落的位置顯然是從有利有倫轉變成有利不倫(由於利潤空間的壓縮,甚至可能成為不利不倫)。

但從一般納稅人的角度來看,民營化的結果可能使得民眾享受更有效率的服務,也不必負擔公營企業的營運成本,因此,民營化可以是個有利有倫的行為。

這個例子再度指出,體制變更可以對某些企業行為是否合乎倫理造成莫衷一是的看法。

(三)消費者意識抬頭

消費者意識或某些社會組織(如野鳥保護協會)的抬頭可能是近幾年來最重要的體制改變。

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依賴關係,則從消費者比較依賴企業,轉移到企業比較依賴消費者。

消費者對企業行為的要求已經不只是企業要提供合理的商品,更要求企業提供「正義」的商品,迫使企業提高成本,而擠壓企業的利潤空間。

又如消費者對於產品品質以及服務的要求,在顧客至上的經營理念下,也迫使企業壓縮利潤空間,進而使得企業行為從第一象限轉落到第二象限。

但另一方面,消費者意識的抬頭,也可能使得某些原本處於第二象限的企業落到第一象限。

所以說,消費者意識抬頭究竟會使企業更有利可圖,抑或較無利可圖,視消費者意識所針對的性質以及企業之對策而定。

(四)競爭生態

企業競爭環境的改變也可以是一種體制的變遷。

當競爭環境趨於激烈時,自然會壓縮到其他企業的利潤空間。

利潤被壓縮的企業在面臨劇烈的生存環境下,原有有利有倫的行為就可能成為不利有倫的行為。

例如,IBM或AT&T等公司原本都是採用終身雇用制度,不輕易解雇員工。

迫於競爭環境的改變,它們在九0年代都進行了大量的裁員。

如果它們繼續維持終身雇用制度,它們的雇用制度就從有利有倫轉變成不利有倫。

IBM和AT&T選擇了企業所該選擇的正常道路,維護利潤而進行大量的裁員。

以圖一的架構分析,IBM和AT&T的雇用制度原本是座落在第一象限,由於競爭環境的改變,壓縮了利潤空間,形成利潤軸的移動,它們原有的雇用制度就落到第二象限。

接著,IBM和AT&T進行大量裁員,雇用制度的改變,從第二象限移轉到第四象限。

利益軸的移動也可能是因為整個產業景氣好轉,或企業生產力的提升所致。

台灣傳統產業並沒有員工分紅入股制度,但所有電子業都實施員工分紅入股制度。

這樣的改變雖然起始於台積電、宏碁等企業的開創,但是能夠持續而在電子業蔚為風氣,則與電子業利潤空間高、人才需求強有關。

換言之,這個制度得以維持與電子業廠商間的競爭生態習習相關。

絕大多數的電子業公司剛成立的幾年都處在嚴重虧損狀態,但他們的員工福利、待遇、教育訓練還是比傳統產業優渥。

當這些優渥的待遇轉換成比較高的生產力時,企業對員工的行為就從不利有倫轉換成有利有倫。

4、倫理軸的移動──倫理空間的變化

當倫理軸移動則表示社會對某企業行為的倫理觀點發生變化。

如果倫理軸向上移動,表示社會對倫理的要求升高,向下移動表示社會對倫理的要求降低。

但是,什麼叫做倫理要求提高,什麼叫做倫理要求降低?

這涉及我們對倫理的定義,前面曾經定義倫理是社會共識,然而,社會共識是否需建立在某些基本原則之上。

如,「己所不欲,勿施予人」是世界各處都存在的黃金律。

企業倫理有無類似的原則呢?

本文不欲在此討論此一議題,而採取假定有這些基本原則存在的立場。

而且,我們可以用這些原則來判定倫理水準的提高或降低。

如此,倫理軸的移動才有可能。

一、從有利有倫到有利不倫(第一象限到第四象限)

倫理

 

D

不利行為乙有利

悖倫

圖三:

企業倫理空間的改變

在不同的時空下,有些原本大家認為合乎倫理的行為,可能被認為不合倫理。

雖然,這樣的行為可能無損於企業原本的利益。

例如,企業運用喝花酒等交際方式取得交易,在以前是很正常的行為。

但是,由於高科技產業的興起,許多專業經理人並不習慣傳統聲色犬馬的場所,也不習慣用色情作為企業交易的潤滑劑,再加上女權意識的抬頭,社會逐漸地認為企業運用這樣的行為建立企業公關活動,並不合乎倫理。

但是,企業繼續運用這種方式進行公關活動,只是某種企業文化的呈現,並無損該公司的利潤空間。

以前述企業財務有兩本賬為例,當達到一定比例企業實施一本帳制度時,「兩本賬是不倫理」的社會共識逐漸形成,倫理軸向上移動,原本落在第一象限,被視為有利有倫的兩本帳行為,改落在第四象限而定位成有利不倫的行為。

二、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