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1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1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第3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事实抽象成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能正确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观察、操作、交流等经验,感受除法意义的扩展过程,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平均分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右图:
●●●●●●
让学生根据图意说出两道除法算式,并结合图意说说两道除法算式的含义。
2.导人: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把一些物体平均分”。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
用课件或实物教具出示10支铅笔。
谈话:
这里有10支铅笔,如果要把这10支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反馈:
你想怎样分?
(可以每人分2支,也可以每人分5支。
)
追问:
把10支铅笔平均分,还可以每人分几支?
(启发学生想到还可以每人分3支,或每人分4支。
根据学生回答,填出表中“每人分几支”一栏的“3”和“4”。
)
(2)谈话:
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支、3支、4支、5支,分别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先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再和小组里同学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组织反馈。
(按顺序指名演示分铅笔的过程和结果)
谈话:
我们先来看“10支铅笔,每人分2支”的情况,谁来汇报你是怎样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
结合学生的演示,明确:
10支铅笔,每人分2支,正好分给5人。
谈话:
“10支铅笔,每人分3支”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谁来展示你分铅笔(小棒)的过程?
随着学生的操作,相机提问:
分给2个人后,分掉了几支,还剩几支?
剩下的4支还够分吗?
分给3人后,分掉了几支,还剩几支?
还能继续再分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明确:
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人,还剩1支。
继续指名演示“每人分4支”“每人分5支”的情况,同时明确:
10支铅笔,每人分4支,可以分给2人,还剩2支;10支铅笔,每人分5支,正好分给2人。
(4)出示书上的表格,谈话:
你能把每次分铅笔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吗?
自己先填一填,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填的。
(5)启发:
请大家看填出的表格,联系刚才分铅笔的过程,想一想,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可能出现哪两种情况?
(有时正好分完,有时有剩余。
)
再问:
表中的4种分法,哪些是正好分完?
哪些平均分后有剩余?
(6)指出:
像这样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例如,“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人,还剩1支”,写成除法算式是:
10÷3=3(人)……1(支)。
(板书算式)
追问:
你知道这道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这里的“3(人)”表示什么?
“1(支)”呢?
讲解:
这样的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这里的“1”叫作余数,表示平均分后余下的部分。
表示余数时,要在商的后面写上省略号,再写上余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10÷3=3……1”读作:
“10除以3等于3余1”。
让学生读一读算式,说一说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含义,以及商和余数的单位。
提问:
你能把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列出算式后,组织反馈,并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商和余数的单位。
2.教学例2。
(1)谈话:
大家都用小棒摆过正方形,(出示4根小棒)这里有4根小棒,用4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
(学生回答后,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再问:
用8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
你是怎样知道的?
(2)谈话:
如果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请同学们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根据每次摆出的结果填写书上的算式和表格。
(3)谈话:
请大家比较除法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有什么发现?
先自己比一比、想一想,再把你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指名汇报,并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12根小棒正好摆出3个正方形,如果要再摆一个正方形,还需要多少根小棒?
13根比12根多1根,能多摆出一个正方形吗?
13除以4等于几余几?
14根比12根多几根?
能多摆出一个正方形吗?
15根呢?
用16根小棒摆出3个正方形后,还剩几根?
剩下的4根小棒能摆出一个正方形吗?
也就是说,如果余数等于除数或比除数大,就要怎样?
所以,在除法算式中,余数要怎么样?
(板书:
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例1和例2的学习过程,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三、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1~3题。
四、课堂总结(略)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1.写除法算式。
10÷2=5(人)10÷5=2(人)余数——比除数小10÷3=3(人)……
(1)支
2.读除法算式。
10+3=3……1读作:
10除以3等于3余1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
“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概念是在学生具备了操作、观察、分类等自主学习活动能力之后概括总结出来的。
整节课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类(感知清晰化),再动手摆小棒得出结论(形成概念),最后反馈练习(应用概念),这条先建立表象再形成概念的认知线索,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合理。
整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楚,重点、难点突出,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体验新教改理念。
第2课时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竖式各个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2.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3.使学生感受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
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
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
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就能马上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你们信不信?
谁来考考老师?
学生随意说号码,老师回答。
2.揭示课题。
师:
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
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们也一定能像老师这样,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
(板书课题: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二、借助直观,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算法。
出示教材情境图:
妈妈买了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操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选择代表性的算法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方法:
(1)摆一摆。
用12个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每4个分一份,能够分成3份,没有剩余。
(2)圈一圈。
用铅笔将12个苹果,4个4个一圈,能够圈3份,没有剩余。
(3)用.口诀。
想12里面最多有几个4,三四十二,12里面刚好有3个4。
(4)列除法算式。
平均分可以写成除法算式的形式:
12÷4=3(盘)
比较:
上面的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2.用竖式进行计算。
师:
刚刚我们通过各种方法知道了12÷4的结果,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除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用竖式计算除法。
引导学生书写竖式并理解其含义:
(1)先写“厂”表示是除法计算,也可以理解为除号。
被除数写在“厂”里面,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商写“厂”上面。
(指导学生在本子上练习写)
(2)12除以4的商是3,把12写在“厂”里面,4写在“厂”左边,商3写在“厂”的上面,要与被除数12的个位对齐。
每4个是一份,一共分成了3份,共有4×3=12个。
就把4乘以3的积12写在被除数12的下面,表示原来的12里分掉12个,12-12=0,说明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用0表示。
竖式中这样写,在分掉的12下面画一横线,再用被除数12减去4和3的积12,等于0,写在横线的下面,写时注意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并板书:
师:
写竖式时,如何确定商3呢?
师明确商表示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
可利用乘法口诀试商,想4乘以几的积最接近12又小于12。
(3)引导学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步骤。
重点总结商的对位及商和除数的乘积的写法。
3.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师:
如果12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要求学生先圈一圈,然后根据操作的结果写除法算式:
12÷5=2(盘)……2(个)。
师:
我们知道除法可以用竖式进行计算,我们刚刚学习了余数是0(即没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余数不是0(即有余数)的除法同样也可以用竖式进行计算,如何进行计算呢,请同桌相互议一议,然后试着做一做。
学生试做后,组织交流,并作如下引导:
(1)12÷5商是几?
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商2呢?
(想12里最多有几个5,最多有2个5,商是2)
(2)写竖式时,12的下面应该写多少?
为什么?
10表示什么?
(3)余数是几?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余数表示什么呢?
(4)根据反馈板书:
三、联系情境,在比较中掌握试商方法
1.出示18个气球图,提出问题1:
把18个气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
你是怎样想到商6的?
启发学生联系问题情境表述自己求商的思考过程,并明确可以用乘法口诀先想:
“3×()=18”。
2.提出问题2:
把18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
你是怎样想到商4的?
如果利用乘法口诀可以怎样想?
明确:
利用乘法口诀,可以想“4与几相乘最接近18,又小于18”。
讨论:
如果商3,你认为行吗?
为什么?
如果商5呢?
3.提出问题3:
把18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计算时,提醒学生利用乘法口诀试商。
学生计算后,指名说说试商的思考过程。
4.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组织学生理解题意,依据题意写出除法算式。
(2)计算算式的结果,并要求学生说说试商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小结
1.解决课始情境中的问题。
师:
现在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球的颜色了吧?
(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彩球按红、黄、蓝3种颜色为一组排列,只要将彩球的号码除以3,余数是几.就是一组中的第几种颜色)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进行猜彩球颜色的游戏。
2.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与学习感受。
【板书设计】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搜集信息,正确选择算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听算。
7×7
9×6
21÷3
3×4
24÷8
12÷2
35÷7
4×7
6×9
48÷8
18÷2
56÷7
谈话: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
练习一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题。
出示插图,学生弄清图意。
让学生反馈,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巡视指导。
交流:
是怎样想到商的?
3.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3题。
组织学生自己写竖式,并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
4.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时指导。
比一比:
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除数相同,为什么有的题目有余数,有的没有余数?
5.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计算正确率,教师巡视。
6.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5、6题。
出示情境图。
指导看图,理解图意。
并把图意完整地说给同桌听听。
组织列式计算。
交流。
7.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8题。
出示第8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除数最小应该填几?
为什么?
8.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9、10、11题。
出示题目,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再说说理由。
9.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2题。
出示表格。
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变化特点,找出变化规律。
如果除数是5,余数又是怎样变化的?
10.教材第7页“练习一”思考题。
出示题目。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比一比,哪组答案最多。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中最多有几个除数,还要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余数要比除数小
30÷4=7(个)……2(张)45÷6=7(盒)……3(个)
第二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认识时、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例1、“试一试”和例2,第9~10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整时和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1分、1时的持续时间,初步建立相应的时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与同伴合作的乐趣,增强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1时、1分时间的长短。
难点:
看钟面能准确地说出指针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例1的场景图。
谈话:
小红背着书包正准备去上学,你知道她是什么时间从家出发的吗?
你每天上学是什么时间从家出发的?
你是怎样知道这一时间的?
揭题:
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
今天,我们通过看钟表来认识时间。
(板书:
认识时、分)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整时。
(1)教学例1。
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看钟表。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面,仔细观察,并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在钟面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发现:
钟面上有两根指针,一根长针,一根短针;有1~12这12个数……谈话:
钟面上的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
(出示8时的钟面)你知道这个钟面表示的是几时吗?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明确: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是8时。
介绍8时的写法,并让学生照样子写一写。
(2)教学“试一试”。
出示左边第一个钟面,提问:
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是几时?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再问:
怎样写1时?
出示其他三个钟面,谈话:
这几个钟面上表示的各是几时?
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组织反馈。
提问:
刚才我们学会了看钟面上整时的时间。
想一想,整时的时间,钟面上分针总是指着几?
时针呢?
你是怎样知道钟面上表示的是几时的?
指出:
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2.认识时、分。
(1)认识钟面。
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钟面认识了时针和分针。
请大家继续观察钟面,说一说从钟面上你还能看到些什么。
当学生说到钟面上有12个大格时,引导学生在钟面上从1开始依次数到12。
提问:
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带领学生先数出一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再5个5个地数出60个小格。
再问:
从12到4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你是怎样知道的?
从4到6呢?
(2)认识1小时和1分。
出示12时的钟面,谈话:
你知道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有多长吗?
板书: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演示时针从12走到1,讲解:
像这样时针从12走到1,正好走了1大格,表示经过的时间是1小时。
边演示边提问:
时针从12走到3,走了几大格,表示经过了多长时间?
从12走到6呢?
从4走到5、从6走到9呢?
同桌合作继续进行练习,一个同学拨动时针,另一个同学说经过了多长时间。
出示12时的钟面,边演示边介绍:
钟面上的长针是分针,你知道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有多长吗?
板书:
分针走1小格是1分。
边演示边提问: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几小格,表示经过了多长时间?
从12走到2呢?
从12走到3呢?
从6走到7、从7走到10呢?
同桌合作继续进行练习,一个同学拨动分针,另一个同学说经过了多长时间。
(3)认识时与分之间的进率。
把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拨到12的位置,谈话:
拿出自己的钟面,像这样把时针和分针都拨到12的位置,再在钟面上拨一拨,看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了多少。
先自己拨一拨,再和同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按要求活动后,组织交流,并示范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的过程。
小结: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同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说明1时=60分。
三、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提问:
这三幅图中的钟面上各表示几时,图中的小女孩在做什么?
再问:
你能写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
让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填一填,并组织反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3时、9时和12时,再和同桌交流。
反馈后,让学生同桌分工合作,一人说一个整时的时间,另一人在钟面上拨一拨,两人轮流进行。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谈话:
钟表修理店里有三个钟面上都少了一根针,你能给钟面画出缺少的时针或分针吗?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让学生说一说画时针或分针时是怎样想的。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
画时针时,要画得粗一些,短一些;画分针时,要画得细一些,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
下面的口算题,你能在1分钟内完成吗?
试一试。
教师计时,学生进行口算练习。
反馈:
你1分钟完成了多少道口算题?
做对了几道?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
你知道1分钟能写多少个字?
1分钟大约能跳绳多少下?
踢毽子多少下吗?
学生自由估计后,由教师计时,学生按要求活动。
(用1分钟时间写字,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用1分钟时间跳绳、踢毽子,由一人到讲台前表演,其他同学数数。
)谈话:
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
自己想一件事并做一做,请同桌帮助计时。
小结:
1分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很多个1分钟加起来就能做很多事,我们要珍惜每1分的时间。
6.做“想想做做”第6、7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填空时的思考过程。
提问:
你还能举例说说1小时的时间有多长吗?
四、课堂总结
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后调查
谈话:
回家去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在1小时里能做哪些事,并记录下来,准备明天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时、分
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
8时写作:
8:
00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1小时=60分
【教学反思】
教师让学生通过各种具体活动,“看一看”“数一数”“认一认”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钟面,亲身感受时、分的意义及其之间的进率,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从形式多样的活动及游戏中,认读时间,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2课时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表示的时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难点:
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出示情境图,出示实物钟。
提问:
这几幅图展示了小明今天早上在家的活动情况,大家看他起床时间是几点?
(7点)
2.第二幅图是小明吃早饭的时间,你能看出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多少吗?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认识几时几分。
(板书课题:
认识几时几分)
二、互动新授
1.认识7时15分。
课件出示情境图第二幅。
学生观察,先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钟面上的时刻。
教师告诉学生:
7时15分可以写作7:
15。
2.继续让学生认识7时30分、7时45分。
师:
时针都在7和8之间,都是7时多。
分针从12起走过30小格,是7时30分。
3.小结:
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多,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4.认识大约几时。
(1)出示例4,第一幅图。
指名读钟面上的时间7时55分,告诉学生大约是8时,比8时少5分。
(2)出示例4,第二幅图。
指名读钟面上的时间8时零5分,告诉学生大约是8时,比8时多5分。
(3)小结:
在整时左右,我们可以说大约几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1题。
说出每个钟面的时刻,再写下来。
学生做完后,小组内相互检查。
2.完成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2题。
把钟表和相应的时间连起来,学生独立做题。
学生完成后互相检查,然后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3题。
请小组长说时间,组员拨时,拨完后互相交流评价。
四、课堂小结
提问: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认识几时几分”,我们能根据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正确读出时间。
【板书设计】
认识几时几分
7时
7时15分
7时30分
7时45分
7:
00
7:
15
7:
30
7:
45
【教学反思】
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导人,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安排上循序渐进、分层突破。
在认识钟面上具体的时间后,及时组织讨论和小结,并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有层次地安排练习,使学生切实掌握认、读、写几时几分的方法,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认识秒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1秒时间的长短。
难点:
赛跑中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百米赛跑的场景图。
提问: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运动会吗?
看,这几位同学在参加运动会的百米赛跑,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小朋友跑得最快吗?
他跑100米只用了多少时间?
谈话:
那么你们自己呢?
测试过自己跑100米用了多少时间吗?
是10多秒还是20多秒?
1秒到底有多长呢?
它比1分钟长还是短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秒”。
谈话: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哪一根针走得最快?
指出:
这根最长最细并且走得最快的针叫做“秒针”。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我们平时听到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每“嘀嗒”一下就是1秒。
谈话:
请同学们再观察钟面,每个小组一半同学看秒针,一半同学看分针,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观察秒针走一圈)
提问:
(1)秒针走一圈走了多少小格?
是多少秒?
(2)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几小格?
是多少分?
(3)1分是多少秒?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小结: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
板书:
1分=60秒。
提问:
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要用秒来计时呢?
出示电子钟。
提问:
你们看,这是一个电子钟,你们会读上面的时刻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小结:
电子钟上的时刻读法是按时、分、秒的顺序来读的。
2.体验1秒有多长。
(1)谈话:
请同学们跟着秒针走动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