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秋学期高二第三次规范练习.docx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秋学期高二第三次规范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秋学期高二第三次规范练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秋学期高二第三次规范练习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2006年秋学期高二第三次规范练习
语文试题
第Ⅰ卷(36分)
一、(24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栖息(qī) 粗糙(cāo) 妊娠(chén) 铁砧(zhēn)
B.逋慢(bū) 修葺(qì) 挣揣(chuài) 皎洁(jiǎo)
C.莞尔(wán) 赁屋(lìn) 从容(cóng) 菲薄(fēi)
D.尸骸(hái) 桀骜(jí) 浸渍(zì) 攒射(cuán)
2、选出下列词形全部正确的一项()
A.无所适从劳命伤财辐员广阔因地制宜
B.悚人听闻杯盘狼藉蝇头微利虎假狐威
C.直上云霄金榜题名气息奄奄殒身不恤
D.举案齐美长歌当哭风流倜傥黯然泣下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形影相吊慰问夙婴疾病缠绕
B.日薄西山迫近垣墙周庭围绕
C.庶刘侥幸或许凡再变矣一共
D.若望仆不相师希望可以濯吾足洗
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A.曩者从前自令放为句末语气词
B.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倾斜于颜色憔悴脸色
C.仆偿前辱之责责备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
D.是以见放们我乳二世喂养
5、下列加点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辛苦报养刘之日短也
B.所见明知实所共鉴
C.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D.谨拜表以闻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①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②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
③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殖民,念父母,顾妻子④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⑤下流多谤议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⑦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A.①③⑦ B.②⑥⑦ C.②④⑤ D.①②④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走进白云观,庄致和见那道人骨瘦如柴,仿佛大病初愈的模样,却又目光如电,炯炯有神,心中不免暗暗吃惊。
B.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C.他唾沫四溅地讲了半小时,话音刚落,站在他身边的几个人便拼命地鼓掌,其他的人,都噤若寒蝉,面面相觑。
D.那鼓声,如骤雨,如旋风,气势磅礴,震撼着你,使你惊异于击鼓人那瘦小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如此大的能量。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科研,不问家事,有点儿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
B.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其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C.黄昏时分,站在山顶远远望去,只见水天相接处一片灯光闪烁,那里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水乡古镇东平庄。
D.现在许多小学允许学生上课时喝水,上厕所,甚至在老师讲课中插嘴,这些历来被看作违反纪律的行为已经得到纠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龚遂治渤海郡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
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
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
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
“渤海废乱,朕甚忧之。
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遂对曰:
“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上闻遂对,甚说,答曰:
“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遂曰:
“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
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
”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
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
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
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
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
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
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
“何为带牛佩犊!
”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
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
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副:
符合
B.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固:
通“故”,因此
C.遂乃开仓廪假贫民假:
借贷
D.秋冬课收敛课:
检查督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心内轻焉
作《师说》以贻之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
D
君欲何以息其盗贼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龚遂采取的体恤人民疾苦的措施的一组是()
①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
②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
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④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⑤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
⑥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宣帝见龚遂个子矮小,有点看不起他,但对龚遂的应对十分满意,不仅同意他的施政观点,还在他赴任渤海郡太守时,格外赏赐黄金物品。
B.龚遂认为饥民造反,是由于渤海远在海边,没有接受过圣朝的教化,并非有心叛乱,所以不宜采取武力镇压的手段。
C.龚遂到渤海郡上任,他单独一人乘车到太守府,表明了实行安抚政策的决心,又震慑了“盗贼”,盗贼于是平息,百姓安居乐业。
D.渤海郡的老百姓有带刀剑的,龚遂劝他们卖剑买牛,卖马买犊,好好耕田。
这个卖剑买牛的典故后来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
第Ⅱ卷(114分)
三、(24分)
13、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
(3分)
译:
(2)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发背沾衣也。
(4分)
译: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分)
译: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菊花[唐]黄巢[注]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题画菊[宋]郑思肖[注]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末年著名诗人。
⑴黄巢《菊花》中的“我花开后百花杀”与郑思肖《题画菊》中的“”一句同说一事。
⑵两首诗同是借菊抒怀,分别抓住了菊花的什么特点?
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
15、默写(6分)
(1),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司马迁《报任安书》)
(3)屈原曰: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渔父》)
(4)战士军前半死生,。
(高适《燕歌行》)
(5),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6)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20分)
流浪的河流吴梦川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
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作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
河上没有浪花如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浑……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头扯出淡淡的乡愁。
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
我在沙滩上久久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冰冷冷,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
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让我觉得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
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类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过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生存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
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发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问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
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
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16、“我”是一个由蜀地入秦塞的异乡人,在与冷水河相依相亲的两年时间里,“我”的感受渐渐发生了变化,根据文意,依次概括出“我”的感受(每项不超过4个字)。
(4分)
→
→
17、请赏析“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这句话。
(4分)
答:
18、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1)为什么说“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
答:
(2)作者说的“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
19、河流启发了人类的流浪意识,但人类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请根据文意概括出人类的流浪与河流的流浪有哪些不同?
(6分)
答:
五、(10分)
20、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字)(4分)
中国农业大学今天专门为该校的15名大学生实习“村官”举行了欢送会。
欢送会后,这些实习“村官”就和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及北京林学院3所高校的45名大学生一道赶赴平谷、延庆等4个郊区县农村,开始为期3个月的“村官”实习。
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中国农业大学还对他们的毕业设计做了调整,让他们把毕业设计写在农村的土地上,不必像其他同学一样写毕业论文。
该校领导说,在愿意当“村官”的学生中,农村生源和外地生源相对多一些,如果将来能有70%的同学在农村扎下根,就非常成功了。
21、仿照下边的句式再写三句与其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相互照应的一组排比句。
(6分)
未来的春,可以有鲜花飘香,也可能有荆棘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我说,不要沉湎于回顾过去,也不要太希望未来,只要拥有现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曾经听说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
他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
走了没几步,他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
最后,他郑重其事的说:
"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
"
一年之后,在一个商人云集、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
"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您就是那位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为止。
"
请以"尊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2006年秋学期高二第三次规范练习
语文试题答题纸
第Ⅱ卷(114分)
13、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译:
(2)译:
(3)译: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⑴黄巢《菊花》中的“我花开后百花杀”与郑思肖《题画菊》中的“”一句同说一事。
⑵两首诗同是借菊抒怀,分别抓住了菊花的什么特点?
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
15、默写(6分)
(1),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司马迁《报任安书》)
(3)屈原曰: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渔父》)
(4)战士军前半死生,。
(高适《燕歌行》)
(5),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6)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6(4分)
→
→
17、请赏析“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这句话。
(4分)
答:
18、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1)为什么说“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
答:
(2)作者说的“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
19、河流启发了人类的流浪意识,但人类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请根据文意概括出人类的流浪与河流的流浪有哪些不同?
(6分)
答:
20、(4分)
21、(6分)
;
;
。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2006年秋学期高二语文第三次规范练习
参考答案
一、
1、B(A.妊娠“chén”应读“shēn”C. 莞尔“wán”应读“wǎn” 菲薄
“fēi”应读“fěi”D.桀骜“jí”应读“jié”)
2、C(A.“劳命伤财”应为“劳民伤财”“辐员广阔”应为“幅员广阔”B“悚人听闻”应为“耸人听闻”“虎假狐威”应为“狐假虎威”D.“举案齐美”应为“举案齐眉”)
3、D(若望仆不相师应解释为“怨恨,抱怨”)
4、A(B权倾五伯解释为“超出”C仆偿前辱之责解释为“债”D是以见放解释为“被”)
5、D(D中前一个“以”表目的,后一个“以”是“因”“由于”之意,表原因,故D项用法不相同)
6、B(勤勤恳恳古义:
诚恳的样子。
今义:
勤劳而踏实妻子古义:
妻子儿女今义:
丈夫的配偶、妻子非常古义:
形容词,不同寻常。
今义:
副词,表程度极高的。
下流古义:
地位卑微今义:
卑鄙龌龊)
7、B(谈笑自若:
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
此句没有“紧张或危急的情况”,应用“谈天说地”较好。
)
8、C(A句“事实”是“说明”表述不当,应改为“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有力的驳斥”。
B句“其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表意重复、杂糅,可改为“其经费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或“其经费来源只能是国家财政拨款”。
D句“这些历来被看作违反纪律的行为”指代不明;“行为已经得到纠正”搭配不当。
)
9、B固:
原本。
10、D(A.之:
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凑足音节;代词,他。
B.焉:
代词,相当于“之”;语气词。
C.以:
介词,用;介词,表原因,因为。
D.而:
连词,表转折。
)
11、D(①是龚遂“治乱民”的建议,②是龚遂治理渤海郡的成效,⑥是龚遂劝民务农给“吏民”带来的好处。
)
12、C(“震慑了盗贼”错。
)
13、
(1)我听说治理秩序混乱的百姓就如同解紊乱的绳子,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来,然后才能治理。
(2)因此,痛苦之情在肠中整天转来转去,平日在家往往恍惚迷离,若有所失,出门常常不知要到何处去。
每当念及这桩耻辱,未尝不汗流浃背、沾湿衣服。
(3)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污浊浊的外物呢?
14、
(1)花开不并百花丛(2分)
(2)黄诗抓住菊花凌寒盛开,香气冲天,鲜艳金黄的特点,由此联想到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后的盛况;郑诗抓住菊花傲然独立,抱死枝头的特点,由此联想到坚守节操,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特点”各1分,“联想”各2分,共6分。
)(8分)15、
(1)人生代代无穷已
(2)或轻于鸿毛(3)举世皆浊我独清(4)美人帐下犹歌舞(5)竹喧归浣女(6)尤使我耳不忍闻
16、(4分)忧伤(孤独)→羞愧→皈依心灵(答对3处得满分,答对2处得3分,1处2分。
)
17、(4分)将冷水河拟人化(或“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河流窄小、安静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冷水河的喜爱与欣赏之情。
18、
(1)水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时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过程,达到最终的成熟;而在大地上流动的河流,只是这个生命过程的一个阶段。
(3分)
(2)“永恒的故乡”指的是超越物质的力量(或“摆脱世俗的束缚”),具有强大内力的精神世界(或“心灵”),它体现了人类生命的终极价值。
(3分)
19、(6分)
(1)河流的流浪殊途同归,它们最终都抵达了大海,完成了生命的过程;而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人为地制造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
(2)河流流浪的目的是为了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而人类的流浪多半缘于远方(希望和美好前景)的诱惑。
(3)河流的流浪是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生存;人类无谓地长年累月颠沛流离,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
(4)河流因为有强大的的精神内力而在流浪中获得强大的生命,而人类却因内心的虚弱贫瘠而导致生命的衰竭。
(5)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6)河流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人却因为受到世俗的束缚(无法回归自己的心灵、太看重物质的力量)而丧失了生命的意义。
(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20、60名北京大学生赴任实习“村官”(“60名”、“北京大学生”、“赴任”、“实习‘村官’”各1分。
意思对即可,语言不通顺酌情扣1分。
)
21、未来的夏,可以有绿树成阴,也可能有烈日曝晒;未来的秋,可以有金色的收获,也可能有荒芜的田园;未来的冬,可以有洁白的雪花,也可能有肆虐的寒风。
【参考译文】
龚遂,字少卿,是山阳郡南平阳县人。
因为通晓儒学做了官,做到昌邑王国的郎中令。
汉宣帝刘询即位,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渤海及其邻郡年成不好,盗贼纷纷出现,当地郡守无法捉拿制服。
皇上想选拔善于治理的人,丞相、御史推荐龚遂可以胜任,皇上任命他做渤海郡太守。
当时龚遂已经70多岁了,被召见时,由于他个子矮小,宣帝远远望见,觉得跟传闻中的龚遂不相合,心里有点轻视他,对他说:
“渤海郡政事荒废,秩序紊乱,我很担忧。
先生准备怎样平息那里的盗贼,使我称心满意呢?
”龚遂回答说:
“渤海郡地处海滨,距京城很远,没有受到陛下圣明的教化,那里的百姓被饥寒所困,而官吏们不体贴,所以使您的本来纯洁善良的臣民偷来您的兵器,在您的土地上玩玩罢了。
您现在是想要我用武力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呢?
”宣帝听了龚遂的应对,很高兴,就回答说:
“既然选用贤良的人,本来就是想要安抚百姓。
”龚遂说:
“我听说治理秩序混乱的百姓就如同解紊乱的绳子,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来,然后才能治理。
我希望丞相、御史暂时不要用法令条文来约束我,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最有效的办法处理事情。
”宣帝答应了他的要求,格外赏赐他黄金物品派遣他上任。
龚遂乘坐驿车来到渤海郡边界。
郡中官员听说新太守来了,派出军队迎接。
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
然后下达文件命令所属各县:
全部撤销捕捉盗贼的官吏;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
龚遂独自乘车来到郡府,郡中一片和顺的气氛,盗贼们也都收敛了。
渤海郡又有许多合伙抢劫的,听到龚遂的训诫和命令,当即散伙了,丢掉他们手中的兵器弓箭,而拿起了锄头镰刀。
盗贼于是都平息了,百姓安居乐业。
龚遂于是就打开地方的粮仓,赈济贫苦百姓,选用贤良的地方官吏,安抚养育百姓。
龚遂看见渤海一带风俗很奢侈,喜欢从事那些不切于民用的行业,而不爱从事农业生产,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
他下令:
郡中每个人种一株榆树、100棵薤菜、50丛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5只鸡。
百姓有佩带刀剑的,让他们卖掉刀剑买牛犊,他说:
“为什么把牛和犊佩带在身上!
”春夏季节不允许不到田里劳动生产,秋冬时督促人们收获庄稼,又种植和储藏瓜果、菱角、鸡头米等多种经济作物,劝勉人们照规定办事,遵守法令,郡中人们都有了积蓄,官吏和百姓都很富足殷实,犯罪和打官司的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