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19级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教学案设计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
第1课
主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知道远古时期的遗存和传说;了解夏商周时期社会发展;理解分封制、宗法制;分析分封制、宗法制的形成原因,总结分封制、宗法制的形成过程,探寻分封制、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过程
与方法
引导学生探究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的过程,通过识图、阅读史料等手段,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归纳问题,给学生探手可得结论和全面思考和探究的机会。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内涵、关系,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体现课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远古时期和夏商周时期历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认识远古时期文明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明,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教
材
分
析
重点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难点
中华文明起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分封制、宗法制
学情分析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
归纳提升
学生依照教学目标参照课本归纳,完成基础再现部分。
第一学习时间:
自主学习、归纳提升(30分钟)
网控全局——知识结构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1)工具特征:
石器。
(2)代表遗址:
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
(3)生活特征
①从事渔猎和,过着生活。
②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
(1)工具特征:
打磨石器。
(2)生活特征
①已经大量使用器。
②开始从事原始,饲养家畜。
③生活逐渐稳定。
(3)典型代表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时间
距今约7000至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地域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辽河流域
长江流域
特征
彩绘陶器,是主要栽培作物
—
种植,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蛋壳陶”是代表器物
精美,祭坛和神庙
3.原始社会分期
(1)阶段。
(2)阶段: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阶段
①社会贫富分化与的萌芽开始出现。
②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甚至部落联盟。
③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知识问题化——学生带问题阅读下面材料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能力提升一】我国石器时代的生活特征
史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①
——《韩非子·五蠹》
(1)史料一所述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如何?
在这种状况下,原始人类需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史料二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②,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
——《韩非子·五蠹》
(2)史料二反映了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要变化?
这个变化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从部落到国家
1.炎黄传说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始祖。
2.“禅让”制度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这种做法称为“”。
3.国家出现——夏朝
(1)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这是我国最早的国家。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代替了禅让制。
(2)统治
①中央:
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②地方:
聚族而居。
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由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3)灭亡
夏朝最后一个王,暴虐无道。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发兵讨桀,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
1.商朝的统治
(1)王朝建立:
汤灭夏后建立商朝。
商朝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所以商朝也称殷朝。
(2)文化成就:
甲骨文。
在殷商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就是“甲骨文”——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的文字。
(3)政治统治: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其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制度。
(4)疆域四至:
东到大海,西及,南跨江汉,北至。
2.西周的统治
(1)王朝建立:
公元前1046年,通过牧野激战灭商,定都于,史称西周。
(2)政治统治: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
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3)国人暴动:
公元前年爆发,之后出现共和行政。
(4)西周灭亡: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统治结束。
3.商周的经济
(1)特征:
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2)表现
①农业:
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
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隶主土地。
②手工业:
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知识问题化——学生带问题阅读下面材料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能力提升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史料一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
①同时……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②
——《中国历史·先秦卷》
(1)史料一反映了分封制下,分封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王室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如何?
史料二 周公教成王说:
“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③。
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④……
——《史记·周本纪》
(2)根据史料二,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职责。
对照提纲,知识系统整理,归纳记忆。
合作探究
高分跨栏
第二学习时间:
合作探究、高分跨栏——知识技能系统化
老师指导学生根据高分跨栏部分互动探究本课重点难点:
一、中国石器时代的特征
1.从使用的工具看,经历了由打制的石器到打与磨相结合制成的石器的过程。
2.从日常生活看,经历了由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发展到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的过程。
3.从火的使用看,从使用天然火发展到人工取火,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4.从稳定性看,经历了由不断迁徙到学会修建村落,开始过定居生活的过程。
二、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分封对象的多样性,主要有王族子弟、功臣、前朝贵族,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③土地和人口是分封的主要内容。
④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影响
①积极作用:
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地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②消极作用:
受封诸侯在其领地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默写过关
当场检测
【体系构建】
高效训练
不练不讲
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
当场训练、同步测控: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
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属于( )
A.良渚文化B.仰韶文化
C.大汶口文化D.龙山文化
2.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
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
C.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因为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
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存在
3.《礼记·礼运》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导致后者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社会的解体B.私有制的产生
C.国家的建立D.人性的退化
4.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利:
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乱,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弊:
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及政策正确与否
A.禅让制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
5.商王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所谓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其君主接受商王的册封,大体服从商王的权威。
所以商朝实际上是( )
A.以商国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B.以商政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C.不同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
D.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国家共同体
6.“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西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举烽火”,于是“诸侯悉至”,发现受到戏弄的故事。
这表明( )
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
B.受封诸侯有义务拱卫王室
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
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
7.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
材料说明井田制下( )
A.出现土地兼并现象B.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
C.土地经营相对公平D.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
8.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条件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D.劳动技术
9.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仰韶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刀耕火种B.游牧渔猎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
10.《春秋公羊传》中记载: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
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
母贵也。
”这一做法( )
A.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
B.严重地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
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1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12.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商代酒器鸮卤 西周叔夨(yú)方鼎内铭文 西周乐器晋侯稣钟 春秋舀水器
A.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B.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C.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D.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许,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政治制度称什么?
受封的主要有哪些人?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有哪些?
14.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
如果原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
——《浅论中国古代妇女再婚问题的演变》
材料二 (周)幽王嬖爱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
“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周太史伯阳发出“周亡矣”感叹的原因。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案参考答案
【能力提升一】我国石器时代的生活特征
答案:
(1)生活险恶。
过群居生活。
(2)变化:
从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原始人开始使用火。
影响:
火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能力提升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答案:
(1)王族和功臣。
分封制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王室与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国家政权内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 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服从周王命令,随从作战;向周王室纳贡。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粟是主要栽培农作物,而西安属于黄河流域,故选B项。
]
2.【答案】D。
【解析】一万年前后,虽有农耕生产,但是先人的食物主要还是来自于采集狩猎,故A项错误;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平均分配,B项错误;炎黄传说尚待证实,C项错误;史前墓葬品的差别,反映了社会等级的存在,D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进而形成“天下为家”的局面,B项正确。
4.【答案】C【解析】 [王位世袭制可能会避免争夺王位现象的出现,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但是不能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等,故选C项。
]
5.【答案】A。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商王控制的地区与周边方国控制的地区有明显区别,这说明商王并未形成对方国的绝对控制,两者只是契约上的从属关系,商朝是一种相对松散的联盟,因此A项正确,D项错误;商朝时并未出现中央集权,B项错误;部落联盟出现在原始社会,C项错误。
因此,本题选A项。
]
6.【答案】B。
【解析】 [“举烽火”“诸侯悉至”体现的是诸侯履行保卫王室的义务,与朝觐天子无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诸侯赶来救援,而非联合反叛或攻伐,故C、D两项错误。
]
7.【答案】C。
【答案】 [材料没有反映出土地兼并现象,故A项错误;井田制下农民没有土地的支配权,土地所有权归天子,故B项错误;“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反映出土地经营相对公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故D项错误。
]
8.【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房屋与南北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
干栏式的房屋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较普遍流行的居住的形式,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建筑地穴式的房屋与北方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
]
9.【答案】C。
【解析】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特征是农耕定居,答案为C。
10.【答案】A。
【解析】依据“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
母贵也”可知,材料体现了周代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姓氏和血脉、家族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B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依据青铜器的图片,可以看出商周青铜器涉及音乐、生活等方面,种类繁多,而且用途广泛,商周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由此可知,B、C、D三项是可以从青铜器的图片中获取的信息,不符合题意;A项所述是无法从图片中获取的信息,符合题意。
13.【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回答时要抓住材料一中“封”这一关键信息;第二小问,回答时可先把材料进行分层:
第一个句号前是一层,省略号前后各是一层,共三层。
第
(2)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曰巡狩”“曰述职”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分封制。
包括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臣属关系。
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14.参考答案
(1)制度:
宗法制。
主要目的:
维护分封制。
(2)原因:
①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②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到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的统治。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思想的引领
古今中外,思想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
春秋战国以来,儒、法、道三家对古代中国的治世之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7~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引领了世界现代化潮流,为近代世界各国的变革提供了锐利武器。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社会主义运动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以上一例,谈谈你对“思想的引领”的理解。
(要求:
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
300~400字)
【答案】观点明确:
史实充分阐述恰当。
第一层次:
文章成结构(观点、史论、总结归纳),史论一致相关,论述时最少三个史实且必须展开,观点不照抄题目,选启蒙思想必须提到其对欧美以外地方的影响如中国、日本。
(史实:
儒法道对古代治世的史实:
秦用发家、汉初道家、汉武帝儒家;启蒙思想为近代各国的变革引领现代化:
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美国建国后《合众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建立与改革开放。
)
第二层次:
文章成结构,史论一致,两个史实。
第三层次:
文章成结构,史论一致,只有一方面史实。
第四层次:
文章不成结构至罗列史实或喊假大空的口号。
注意:
只论述观点无史实或审题不清写了题干中的三个方面。
【解析】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材料主要阐述了思想的引领作用,在材料中给出了三则示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的引领作用、17~18世纪以来的启蒙思想的引领作用、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论述时选择相关史实展开,如选启蒙思想必须提到其对欧美以外地方的影响如中国、日本的影响等,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阐述恰当。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古人看来,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
早在《左传》中,就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曾提出“太和”观念。
“和”就是各种事物间、不同对立面相互配合、统一而达到平衡状态。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用“和”的概念阐发各自的思想,提出了许多著名的论断,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高占祥《文化力》
根据材料并运用中国古代文化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就“文化与和谐”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要求:
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
儒家思想体现出和谐精神。
阐述:
①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及“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都体现出和谐精神;②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和谐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③汉儒董仲舒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虽然是本质上为了强化皇权专制,但是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④宋明理学家更是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角度表达了盼望社会和谐美好的愿望,如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至少阐释出三点,注重逻辑性、史论结合)
综上所述,从孔子、孟子、董仲舒到宋明理学,儒家思想的和谐精神都在强调“天人合一”;注重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和谐统一。
【解析】
【详解】
本题的解答首先是根据材料中的“在古人看来,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等信息确定主题,如“儒家思想体现出和谐精神”,然后联系所学中国文化史的有关内容进行阐述。
如可以联系所学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宋明理学家表达的盼望社会和谐美好的愿望等方面来论证说明。
最后得出“从孔子、孟子、董仲舒到宋明理学,儒家思想的和谐精神都注重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结论。
论述过程要做到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宋汁京货品来源表
——吕振基、苏荣编著《中国史析论》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答案】示例看法:
北宋汴京货品来源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说明:
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方式,推动了江南农业的发展,在为汴京提供稻米的同时,还提供北方的主食麦,打破了“南稻北麦”的格局,南方农业已经超过北方;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南方为北方供给各种果品、名茶;农业发展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南方为汴京提供丝织品、印本书籍、漆器.综上所述,经济重心的南移归根结底是农业重心的南移,在农业重心南移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的重心也逐渐南移,北宋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已日趋明显
【解析】
【详解】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如从北宋汴京货品来源较多来自江淮及以南地区或是有些来自国外,可提炼出北宋汴京货品来源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等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产品对都城供应的突出地位等,展开分析,最后升华结论,强化观点。
表述时注意开头即明确观点,论述中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规范,概念准确科学。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
试从上表中提取相关信息,总结两条关于中人命名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
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或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
如西汉初期,统治者在政治上吸取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同时也受道家养生之道的影响,追求长生,所以社会上出现类似延年、益寿、千秋、万年等名字。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在东汉时期,社会上兴起尊儒读经的风气,所以体现儒家思想追求人格、道德的字受到命名的青睐,如《三国志》中刘备张飞曹操的字都不约而同出现了“德”字。
唐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体现在命名时,如李义府、狄仁杰受儒家思想影响,李白号“青莲居士”则体现出其受佛家思想影响;而房玄龄的玄字则是道家思想影响的体现。
宋朝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所以取名偏爱美、德、善、行等字,如希仁、守信、正道等。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依据材料体现的古代命名的相关信息可知,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或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
然后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西汉初期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长生,所以社会上出现类似延年、益寿、千秋、万年等名字;东汉受儒家思想影响,追求人格、道德的字受到命名的青睐;宋朝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取名偏爱德、善、行等字。
其他答案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视野下孔子和儒学的形象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的形象变迁与时代转换》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要具体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答案】此题为开放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
观点:
儒家思想是为晚清统治阶级服务的。
说明:
自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长期闭关锁国造成的盲目自信,促使洋务派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形成了纲领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把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达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