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38094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主题:

测量

单元内容:

1、毫米、分米的认识

2、千米的认识

3、吨的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测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实践性比较强。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贡量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知道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数学思考:

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一些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问题解决:

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长度单位或质量单位。

  

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单元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1、毫米、分米的认识:

2课时  

2、千米的认识:

3课时  

3、吨的认识:

2课时

西果园中心校电子备课教案

教学课题

测量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知道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2、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一些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长度单位或质量单位。

4、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吨和千克的进率及换算。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尺子、练习本

课时

8

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解读

教学调整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

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

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

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延伸: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情境引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观察、思考,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引出“毫米”,让学生初步认识新的测量单位。

 

通过学生的独立观察并填空,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的学习落在实处。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第一课时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1厘米=10毫米

练习设计

画一条比5厘米长3毫米的线段。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解读

教学调整

一、复习导入

师:

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

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质疑:

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

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

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

你怎么知道的?

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

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

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

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

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

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

(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

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

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

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

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

(板书)

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不仅为认识分米奠定的基础,而且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量、比、画、想,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获得了新知,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米——分米——厘米——毫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课后反思

 

练习设计

(1)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是()分米()厘米,课桌的高是()分米()厘米

(2)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前后两张桌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米()厘米。

第三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解读

教学调整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

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

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

(板书:

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

(板书:

2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

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毫米?

(2)2厘米是()个10毫米?

(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

(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

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

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

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

(2)()个10厘米就是()分米?

(3)80厘米等于()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

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

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厘米2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300厘米=()米

20厘米3毫米=()毫米

80厘米+8分米=()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

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

应该怎么想?

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

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

(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

怎样列式?

(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换算

50毫米=()厘米

2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

20厘米3毫米=()毫米

80厘米+8分米=()分米

第四课时:

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解读

教学调整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板书:

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

师:

如果要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

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重庆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请看(出示例4):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

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

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

离南京还有98千米。

图4:

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

(让生答)

(3)小结:

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

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

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

(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

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

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

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

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

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

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

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

千米。

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

《我心目中的千米》

巩固旧知,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通过观察体会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就在我们的身边,知识无处不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表象,正确运用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第一课时:

认识千米

千米: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1千米=1000米

10个100米是1千米

课后反思

 

练习设计

改一改:

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

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

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

才走了3分钟。

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

“小明,上哪儿去?

”我说:

“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

“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第五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地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解读

教学调整

一、激趣引思,沟通旧知。

游戏一:

指名摘花瓣,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进率。

游戏二:

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

8米=()分米→50分米=()米→9分米=()厘米→60厘米=()分米

3厘米=()毫米←2米=()厘米←100厘米=()米←1千米=()米

师:

同学们已掌握了一些长度单位的换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更大的单位换算,是“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师板书)哪一个同学能告诉老师,1千米是多少米吗?

(生回答师板)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5

(1).

(1)出示:

3千米=()米6千米=()米(任选1题试做)

(2)自主探索,汇报交流。

提问:

括号里应填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

说明:

如3千米=()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即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3)归纳总结、概括算法。

提问: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师明确:

因为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

(4)初步练习:

仿照例题,学生互相出题考一考.并说明思考过程。

2.学习例5

(2)

(1)出示:

5000米=()千米

4000米=()米(任选1题试做)

师问:

括号里应填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说明:

5000米=()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即5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3)总结算法。

问:

通过例5

(2)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师明确:

因为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就是几“千米”。

(4)练习,请一名同学出题,全班同学抢答。

三、巩固练习

1、填空题。

完成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和第三题。

2、判断题。

(1)3000米>30千米。

()

(2)1公里<1000米。

()

(3)我班的课室长8千米。

()

(4)6千米+4千米=10000米。

()

3、完成练习二第5题和第6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1千米=1000米

例53千米=3000米5000米=5千米

6千米=6000米4000米=4千米

练习设计

7千米-1000米=()米

5000米+1000米=()米

390米+()米=1千米

4千米-1千米500米=()千米()米

第六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

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解读

教学调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一位同学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

刚才同学们在猜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

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

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

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

吨的认识)。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

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