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教师招聘考试材料考上者提供汇编.docx
《辽宁省大连市教师招聘考试材料考上者提供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教师招聘考试材料考上者提供汇编.docx(1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大连市教师招聘考试材料考上者提供汇编
第一部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广义教育:
反之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
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一、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的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着选择的视角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培养人的教育这一社会想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一)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五、教育起源的学说
(一)生物起源说:
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和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心理起源说人物教育起源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家。
提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水平低下
(二)古代学校的教育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活动知识的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教育的工具和内容。
4.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形态。
4.教育发展的相对缓慢。
5.道统性突出。
6.专制性明显。
7.教育的象征性功能突出。
8.刻板性
奴隶社会
教育机构
教育内容
教育特点
中国
夏商
痒、序、校
人伦、骑射、军事
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
西周
国学、乡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外国
古印度
《犬陀》为主的经典、经义
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
古埃及
文士学校
文字、书写、执政能力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
“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称之为“五项竞技”
尚武教育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
雅典
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
崇文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
封建社会
教育机构
课程特点
选拔制度
中国
春秋战国
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汉代
官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
实行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
科举制
宋朝
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成为“四书”“五经”
科举制
清朝末年
学堂
中体西用
废除科举1905
西方
封建社会
教育机构
课程内容
教育目的
中世纪
教会学校
僧侣学校、大主教学校:
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区学校:
简单读写算
僧学院、大主教学校:
培养僧侣和通知人才。
教区学校:
对普通贫民子弟进行宗教教育
骑士学校
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效忠封建领主的家庭教育
(三)近、现代学校的教育
1.近代社会的教育: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教育的法制化。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2.现代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全民教育体系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型教育。
教育的民主化。
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教育的多元化。
特征有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多元化;教育文化环境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思想的萌芽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论语》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教育目的:
基本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这是德育方面的要求。
另一个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政治家“学而优则仕”。
教育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
(教育的结果)
教学原则和方法:
乐学与立志
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
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教学内容(基本科目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道德要求: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乐道、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论教师:
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严宽结合。
2.孟子——《学记》
教育作用:
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提出“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
教育目的:
培养君子,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道德教学:
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磨练。
教学思想:
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3.《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完整教育专著。
(1)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相互影响促进
(2)尊师重道——师严而道尊
(3)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4)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5)藏息相辅——科内学习与课外练习统筹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6)相观而善——学生之间相互血虚,取长补短。
(7)豫时孙摩——防患未然,有预见性。
抓住时机,及时施教,事半功倍。
不陵节而施,教学中循序渐进。
相观而善,相互观摩。
(二)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
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教学法:
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分为讽刺、定义和助产三个步骤。
为启发式教学奠定基础。
2.柏拉图——《理想国》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
”女子同男子都接受教育,重视早期教育。
柏拉图是最早的“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柏拉图提倡“节制”。
学习观——回忆说
3.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政治学》
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4.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是第一部研究教学教法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为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1.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他的贡献主要有:
第一,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第二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等;第三,提出了“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2.卢梭与《爱弥儿》:
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顺应儿童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
3.裴斯泰洛奇瑞士平民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慕斯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教育者要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4.洛克与《教育漫话》:
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绅士教育”,教育万能论。
(二)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提出看著名的“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
他的学生发展为“五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和应用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付诸实践,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的教育,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2.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主要观点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及生长”“教育及经验的改造”。
杜威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活动可趁、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教学理论: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五、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一)教育学派别的形成
1.实验教育学
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著作分别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论》。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
著作有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
代表作: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4.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
美国鲍尔斯和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和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
(二)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结构课程理论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实验教学论体系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维果斯基、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思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社会对教育的制约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一)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二)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三)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一)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二)决定着受教育权(三)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一)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三)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四)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二)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三)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
(四)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五、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一)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二)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三)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第二节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一、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一)教育在生产劳动力
(二)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二)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三)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一)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容和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
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具体划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
(1)学校的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2)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保证学校正常进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
(3)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四种基本成分即认知、情感、价值、理想。
(4)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
(二)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同伴群体的影响
师生的交互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学生文化具有调试性
四、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一)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五、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一)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二)教育有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第三节教育相对于社会发展的独立性
一、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一)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
(二)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只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带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体特点想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个体体质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二是心理的发展,指人的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发展的顺序性
(二)发展的阶段性(三)发展的不平衡性(身体生长的两个高峰期: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期)
(四)发展的互补性(五)发展的差异性【(六)稳定性和可变性(七)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补充)
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一)内发论:
内发论者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孟子:
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我心,人的本性中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是仁义礼智的根源。
弗洛伊德: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创始人,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动因。
威尔逊:
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将“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受基因决定。
双生子爬楼梯是他的著名实验。
(2)外铄论:
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
荀子:
性恶论代表人物,认为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
洛克:
英国哲学家,“白板说”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任人涂抹,外部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华生: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
斯金纳:
继承华生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人格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惩罚手段来加以矫正。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及其作用——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二)环境及其作用
环境:
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墨子提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孟母三迁更说明环境对人的熏陶影响。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三)人的主观能定性及其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四)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驾驭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①遗传决定论——桑代克、霍尔——人的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
②环境决定论——华生——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决定一切的意义。
③二因素论——吴伟士——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人的发展是全部因素中和影响的结果,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社会影响以及主体在活动中能动性的交互作用统一。
第3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包括学习甚或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完善自我观念、学会承担社会角色。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侧近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要求教育必须教人学会生存,这是整个终身教育的职责。
(二)教育的个体想用功能——求知欲得到实现,精神世界获得充实并进而获得幸福感。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一)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教给学生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养。
第4节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
1、童年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一)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力——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人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前两个阶段;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高年级属于认识
“对象总体”阶段。
(2)注意力
(3)记忆力——小学生记忆力的主要形式是形象记忆。
(4)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5)情感
(6)自我意识——儿童滋味偶一时包括对自己的感知以及对自己情绪、意志的自我意识
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的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
(3)学习兴趣与习惯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长——教师需要对学生多鼓励,这对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非常重要。
(二)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1.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及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是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和全民族文化素
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2.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根据童年期儿童的胜利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
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食物表面特征到知觉食物的本质特征。
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小学生了解学习的重大架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发展他们对道德的理解能力。
二、少年期的年口令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少年期是指13、14至15、16的年龄段。
心理学家将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特点:
①性别角色认同与异性吸引 ②与同伴的交往(最突出特点之一) ③强烈的友谊感。
(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身心发展:
给少年以尊重,帮助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身体发展:
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胜利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认知方面:
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配阿姨那个。
情意方面:
着重培养学生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自我教育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滋味哦认识。
(三)初中学生的教育方式
1.独立思考2.家庭教育3.自学能力4.意志培养5.非智力培养
三、青春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特点:
(1)不平衡性(2)动荡性(3)自主性(4)前瞻性(5)进取性(6)闭锁性 (7)社会性
高中教育要兼顾三种功能的实现
1.高中教育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年轻人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
2.高中教育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成为义务教育到职业生涯的过渡和衔接
3.高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
第4章教育目的
第1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分类:
从教育目的制定的主体看分国家教育目的、社会团体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
从教育目的实现与否看分为理想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
从教育目的表现形态上看分外显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