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3099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淇县一中2015-2016上期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

单项选择题对应题号全部涂在机读卡上,其他试题答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的有机融合。

其创作目的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

虽然它的出发点也极重写实,如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

中国画真像一种舞蹈,画家任意挥洒。

他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象的刻画,以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代形象的实写,超脱而浑厚。

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画幅中飞动的物象与“空白”处处交融,构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中国画笔笔灵虚,不滞于物,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

笔不滞于物,乃留有余地,抒写画家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

中国画不注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以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

而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第一特点,书法实为中国绘画的骨干,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进入灵虚妙境。

而融诗心、诗境于画景,则成为中国画第二特色。

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而并不觉其破坏画景,这又是中国画可注意的特色。

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个境界层次。

中国绘画中的“骨法用笔”就是运用笔法捕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透入物象的核心,其精神简淡幽微,遗形似而尚骨气,薄彩色以重笔法。

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曾说:

“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

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

”中国画作者远超画境,俯瞰自然,在画境里不易寻得画家的立场,但画家的人格、个性完全融化潜隐在全画的意境里,尤表现在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

中国画趋向抽象的笔墨,轻烟淡彩,虚灵如梦,洗净铅华,超脱绚丽耀彩的色相,却违背了“画是眼睛的艺术”之原始意义。

“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中久已衰落。

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发达,画风显著,宋、元大画家皆时时不忘以“自然”为师,于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

近代画家如石涛,亦游遍山川奇境,运奇姿纵横的笔墨,写神会目睹的妙景,真气远出,妙造自然。

画家任伯年则,更能以花卉翎毛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为近代希有的色彩画家,令人反省绘画原来的使命。

然而,除此之外的画家则颇多地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目无真景,手无笔法,既缺绚丽灿烂的光色以与西画争胜,又遗失了古人雄浑流丽的笔墨能力。

艺术本当与文化生命同向前进;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更须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

(摘编自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1.下列对“中国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画将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融为一体,不重机械的写实,与其出发点并不一致。

B.中国画超脱个体形象的刻画和艳丽的色彩,关注全幅画的节奏生命,抒发画家胸中的浩荡之思、奇逸之趣。

C.中国画用浓淡的笔墨、交错的点线溶解万象,飞动的物象和“空白”处处交融,流动虚灵,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D.中国画引书法和诗心、诗境入画,以书法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书法是中国画的骨干,诗歌是中国画的灵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画笔笔灵虚,不停留在具体物象的描摹上,具有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而又用实笔为物传神,所以说中国画是虚实结合的。

B.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指出了中国画容易陷入的误区,实际上强调了中国画中骨气、笔法的重要性。

C.近代少有的色彩画家任伯年不忘绘画原来的使命,能用具体的物象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画作让人耳目一新。

D.宋、元大画家师法自然,从自然中求真实,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宋、元山水画、花鸟画的创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注重运用笔法捕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其注重趋向抽象笔墨,因此“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中久已衰落。

B.虽然在中国画中很难找到画家的立场,但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隐藏着画家的人格、个性,由此可见,中国画与画家是物我融合一体的。

C.近代以来,除了极少数画家外,诸多画家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致使中国画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无法与西画抗衡。

D.中国画今后的发展,不但应该继承发扬传统笔法的长处,更应致力于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表达时代精神,所以中国画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原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自刎而死。

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

遭受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

跟随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罪:

过错

D.项王军壁垓下壁:

营垒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3分)()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②③④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夫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5分)

(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踏莎行①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①绍圣三年,词人被贬徙郴州。

本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作者当时寓居郴州旅舍。

②幸自:

本自,本来是。

8.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9.“此恨无重数”是作者心中之语。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恨”有哪几重。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A组B组二选一作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A组

(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叔云》)

B组

(1)______________,余不忍为此态也!

(2)桑之落矣,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

(4)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5)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______________,守拙归园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不平的镜子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

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

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

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

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

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

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

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

大颗的雨点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啊,祖宗呀,祖宗!

”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

“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

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

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

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

你看见吗?

”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吗?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

“这面镜子有点邪气:

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

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

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

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

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

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

”我的妻子问。

“就算是吧。

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

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

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

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

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

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

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

”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

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

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

黑暗包围了我们。

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

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

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

月亮在窗外出现了……

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

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镜子!

把镜子拿给我!

”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

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

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

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

“难道这就是我吗?

”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神情。

“对,这就是我!

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

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

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

他配不上我!

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

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

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

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

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

负乘负等于正嘛。

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

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哈哈哈!

”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我多么美啊!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叙了“我”和妻子在老祖宗住所的客厅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人物虽少,故事虽简单,但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B.小说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环境和人物,如第一段对客厅环境的描写,文中对曾祖母与镜子形影不离、不停地照镜子的叙述,以及妻子一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的交代等,都运用了夸张的写法。

C.曾祖母的镜子“有点邪气”,这“邪气”就是下文所说的“神秘的力量”,即镜面不平整,会改变人的形象,正是镜子这“神秘的力量”让曾祖母和“我”的妻子喜欢上了它。

D.“我”的妻子第一次照镜子之所以“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昏倒在地,是因为她在镜子里看到了“我”变形的可怕的脸和自己的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美丽动人的脸。

E.“我”的曾祖母和妻子两个女人都痴迷那面神奇的镜子,因为那面镜子不说谎,让她们看到了自己的真实模样,给予了她们自信和幸福。

(2)小说题目是“不平的镜子”,可是开篇却用较多的文字描写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我”的妻子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是个才思敏捷、勤于思考、喜欢钻研的学生,尤以理科见长,同学们一般都是按老师讲的解题方法做题,他却常常独树一帜,寻找到一些更加便捷的解题方法。

B.自古以来,埋头故纸堆中皓首穷经,两耳不闻窗外事,并以之为乐甚至以之为荣者多矣,但资先生却明确地表示要“感时”,即要关注我们的社会,关注时代生活。

C.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同学意外地在杭州西湖畔萍水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说起话来没完没了,别提多高兴了。

D.这是一个脏、乱、差的居住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不负责任,小区内非常混乱,闲杂人员随便出入,楼道里贴的像牛皮癣一样的各类小广告琳琅满目,业主们怨声载道。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业在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镇居民居住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下半年以来,该银行针对客户集中、临柜人员少、柜面业务量大、客户排队等候时间较长,深入研究,积极寻找对策,努力提升柜面业务效能。

C.目前我国进口产品进入流通环节,除国家要收取17%的增值税外,国内零售商又习惯于向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店费、上架费、节庆费等费用,这些费用最终又由消费者来“买单”。

D.由南阳电视台发起的“魅力南阳行”大型公益活动,不仅推动了社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也进—步密切了主流媒体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加强了社区干群的关系,产生了不小的反响。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前不久,我向书法界一位同龄朋友讨求“静水流深”四个字,他坦诚地说:

我不敢写这四个字。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①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

②是什么呢?

一时难以琢磨透彻,所以怎能轻易落笔

③而“静水流深”一句,初觉陌生,可凝神细想,心底便觉有一种涌动

④这让我着实吃了一惊

⑤朋友说,但凡弄墨之人,对汉字都怀着一种深深的敬畏

⑥一般来说,有多深的功夫,多深的悟性,才敢写多深奥的字

A.④①⑤⑥③②B.①②⑤⑥③④

C.①⑥③②⑤④D.④⑤①⑥③②

15.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短文第二段的画线处补写句子。

要求语意连贯,中心明确,语句通顺,至少有—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6分)

早年,雨伞没有美丽的色彩。

当人们需要的时候,它就张开臂膀,挺身而出,主动承受着风雨,为的是给人们一份温馨。

当人们不需要的时候,它就紧缩着身子,悄悄地站在房间角落,甘心寂寞。

后来,人们觉得雨伞的外表也应当是美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而今,雨伞的心灵和外表都非常美丽。

16.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中包含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连贯,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个在微风中舞蹈的太阳;

当我们凝视少女那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一个黑人小孩儿问母亲,为什么在黑人之外还有白人呢?

母亲回答说,因为天有黑天和白天,光有黑天而没有白天,或光有白天而没有黑天,都是不完整的,只有黑天和白天同在,白天和黑天共存,才是一个完整的天。

同样,一个黑人和白人同生共存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二)一个白人小孩儿问母亲,花丛中有红花、黄花、白花,却从来没有见过黑花,但为什么在人群中会有黑人呢?

母亲回答说,上帝在造花的过程中,因为一时大意,而忘记了造黑花,为了弥补这一过失,于是上帝在造人的过程中,把人当作花来造,不仅造了红种人、黄种人和白人,还造了黑人,不管哪种肤色的人,他们都是一朵朵花,一朵朵美丽缤纷的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淇县一中2015-2016上期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9分,每小题3分)

1.D(应为“诗境”是灵魂)

2.C(不是任伯年“不忘绘画原来的使命”,是他的创作“令人反省绘画原来的使命”)

3.C(对”颇多”理解有误,另外“无法与西画抗衡”是因为缺乏绚丽的光色)

二.(36分)

4、D壁,安营驻扎

5.C①表现项羽气概②表现其战功③表现其推卸责任

6.B项羽在垓下时有骑兵八百余人,过淮河后只剩下一百多人。

7.⑴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每分句1分,句意通顺1分。

关键词译错酌情扣分)

⑵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

(每分句1分,句意通顺1分。

关键词译错酌情扣分)

8.⑴运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⑵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凄迷悲凉的意境。

⑶运用典故,“桃源“是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作者因找不到这样的清静安乐之地而感到迷惘、孤独,前途渺茫。

(评分标准:

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并分析,给3分;答“虚实结合”或“用典”并分析,给2分。

意合即可)

9.“恨”可概括为如下三重:

孤苦飘零之“恨”;被贬谪居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词上片写景,恰切地写出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和孤身飘零之恨;难觅“桃源”,又住在远离京师的郴州旅舍,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情;作者身闭“孤馆”,极端愁苦,亲友的寄赠没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贬谪的怨恨。

(点出三重恨3分,具体分析3分,意合即可)

10.A组略

B组略

(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三.(25分)

11.⑴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⑵①表现祖宗住所(客厅)的古老陈旧和荒寂破败;②渲染一种沉闷、压抑、令人绝望和窒息的环境气氛;③为自然引出下文有关镜子的故事做铺垫。

(每点2分,意合即可)

⑶①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②没有清醒的头脑,思想愚昧,是非不分,容易被生活中的假象所蒙骗和迷惑;③爱慕虚荣,心理变态,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中不能自拔。

(每点2分,意合即可)

⑷作品主题可以参考以下理解:

①揭露和批判那种歪曲事实、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迷惑人心的不正常社会现象;②讽刺和批判那种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容易为假象蒙骗的人性的弱点;③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往往出现失真的现象,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④人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而要积极探求假象出现的原因。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理解只要从文本出发,且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五.(20分)

12.B(A“独树一帜”:

与众不同,自成一家或一派。

常形容见解和学术观点。

C萍水相逢:

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与句意不合。

D琳琅满目:

形容眼前美好的东西很多。

与句意不合。

13.C(A项句式杂糅,B项成分残缺,D项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

14.A

15.示例:

于是,就给它穿上了漂亮、多彩的衣服。

平时,它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静静地处于主人居室的角落里;风雨中,它则绽放盛开,为主人撑出一片晴朗的天地,雨景中也便增添了几分亮丽的色彩。

(酌情评分)

16.示例:

当我们欣赏春天里一朵摇曳盛开的鲜花时,好似看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当我们注目一群蚂

蚁团结协作搬运物体的动人场景时,宛如看到了一个人欢马叫、热火朝天的盛大劳动场面。

(注意:

由小到大,

前后句构成比喻关系)

六.(60分)

17.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立意:

①每一种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②只有多种事物的共存才能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③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客观事物;

④要用理解和宽容的态度看待事物;

⑤育人要用正确的导向和恰当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