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3052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教育心理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教育心理学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的规律:

✧认知活动从简单、具体的反应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认知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认知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2)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心理发展表现为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共同性和差异性

心理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开始研究儿童对类似问题的反应。

(1)支配心理发展因素:

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2)儿童发展心理因素:

涉及、图示、同化、平衡、

(3)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0-2、2.前运动阶段:

2-7、3.具体运动阶段:

7-11、4.形式运动阶段11-成人;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信任和不信任(0~1岁)婴儿期“感觉阶段”:

2、自主与怀疑(1~3岁)“肌肉发展阶段”:

3、主动与内疚(3~6岁)“性器官阶段”:

4、勤劳与自主(6~12岁)“潜伏期”:

5、认同和角色混淆(12~20岁):

6、亲密与孤独(20~40岁)“成年早期的发展阶段”:

7、创造与停滞(40~60岁):

8自我整合与绝望(老年期)“成熟阶段”:

3、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教育与心理学发展的关系

1、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

我国最早从事儿童心理研究陈鹤琴——曾著有《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阐述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20世纪以来,国外有三个学派做过早期经验对以后发展影响的研究,这就是:

精神分析学派根据临床病例所提出的“婴儿期的经验,特别是受伤(或挫折)的经验,对他们以后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影响”的研究;

劳伦茨的习性学所提出的“印刻现象”对动物以后的行为发展的影响研究;

赫布等人通过神经生理学研究所提出的“个体发展早期所受到的刺激丰富与否,乃是以后学习与适应的发展因素”的理论。

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言语的最佳年龄;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最佳年龄;学弹钢琴要从5岁以前开始等等。

儿童早期抚养中的社会交往因素对儿童智力、情感发展有重要作用。

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

准备状态:

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

学习准备状态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大体可分为三个维度:

1、生理方面的发展状态:

2、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3、非智力因素的准备:

2、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儿童期:

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在社会方面;在个性发展方面;

(2)少年期:

智力发展显著;自我意识增强;性意识发展;

(3)青年初期:

2、学校的性格差异与教育:

性格的概念:

性格的差异: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3、学校的性格差异与教育:

智力的性别差异:

行为的性别差异;

自信心的性别差异: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1、学习的含义:

广义:

是学习是个体人和动物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

3、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接受前任的经验,是一种接受学习;学生学习具有间接地特点;学生学习是按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连续进行;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教育的过程;

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

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

桑代克——学习应遵循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2)效果律—教学实践中采用适当的奖励措施;练习律—在教学实践中做大量的练习。

(3)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巴普洛夫做了著名的喂狗时加入条件铃声的实验。

从而发现了经典性条件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巴普洛夫进一步通过一系列实验堆经典条件作用的消退、分化、抑制等问题以及条件作用的神经机制问题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关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理论。

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

(1)作用条件的获取与消退:

(2)分化与泛化:

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做泛化。

(3)恐惧性条件作用:

(4)高级条件作用:

3.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1、人和动物的两类行为——行为可以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于已知的刺激引起的;

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

2、操作行为的强化规律:

3、强化和惩罚是操作条件反射的核心思想。

强化、逃避和回避条件作用、惩罚、消退;

3、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运用——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行为

行为塑造:

程序教学:

2、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格式塔的顿悟—完形学习理论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

主要是通过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积极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

教学观:

教学活动应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其教学思想最重要的两点是结构教学观和发现法教学模式。

3、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4、有意义的学习实质:

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

它是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地联系的过程

5、有意义的学习条件:

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的学习心向,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学习材料对学习者潜在意义,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是在吸取行为派和认知派学习过程优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注意了人类学习的特点。

认知同化理论、先行组织策划:

3、接受学习的界定和评价:

4、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

理论假设;理论特点;一般步骤;好评;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

学生观:

学习观:

1.主动构建性:

2.活动情境性:

3.社会互动性:

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自我实现人格论:

内在学习论:

(2)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3)人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应用:

第3章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

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的含义

2、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狭义),或者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它活动的影响(广义。

教育心理学中研究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逐渐过度的过程。

3、学习迁移的种类: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助长作用;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干扰、阻碍作用

(2)根据前后学习的难以差异:

垂直迁移;水平迁移:

(3)根据迁移的范围:

一般迁移:

一种学习中的原理、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特殊迁移:

某一领域内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4)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

顺向迁移:

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

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5)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学习材料的相似;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

2.原有认知性: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4.教师的指导:

5.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6.学习策略的水平:

7.迁移媒体:

5、学习迁移的促进:

精选材料: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学习过程: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记忆的概念

1、记忆的含义:

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把记忆也看做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

(1)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一般又把视觉的瞬时记忆称为图像记忆,把听觉的瞬时记忆叫做声像记忆。

1、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即瞬时记忆记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

2、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

3、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说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或是几分钟的的记忆。

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块。

2、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而不是它们的形象;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记忆,而且视觉记忆的形象占有更重要地位。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在短时记忆中加工信息的时候,有时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时又要从长时记忆中把这些知识经验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来。

因此,短时记忆中即有从瞬时记忆中转来的信息,也有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它们都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所以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不管是机械复述,还是运用记忆术所做的精细复述,只要定时复习,就都可以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特点:

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是数量都是无限的。

2.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2类。

语义编码是用语言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

形象编码是以感觉映像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

3.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是不会意识到的。

只有当人们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时,长时记忆存储的信息再被再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人们意识到。

4.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遗忘概念

1、遗忘的含义:

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前者指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后者指不经重新学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

遗忘还有一种分类,为选择性遗忘。

2、遗忘的主要规律:

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先快后慢:

3、遗忘的主要原因:

痕迹衰退、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4、克服遗忘的策略:

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力、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及时复习、分散熟悉、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第四章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的定义:

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

学习过程中用来进行信息加工的学习策略被称为学习的认知策略;

用来调节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学习策略则被称为学习的监控策略。

操作性与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2、学习策略的分类:

—麦基—奇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

是对信息加工的策略

元认知策略:

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3、学习策略的特点:

1、主动性:

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

2、有效性:

是有效学习必需的。

3、过程性:

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方法、技能等构成。

4、程序性:

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通过学习、练习获得的,并且能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4、几种典型的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

v复述策略:

复述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必要条件,一种信息如果想要长期保持,就必须对这种信息进行重复,只有经过重复、复述的信息才能够进入长时记忆,才能够长久保持,复述是促进记忆的一种手段,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或外部言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各种方法,就是复述策略。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3.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4.画线技术:

是一种信息选择的策略,也是复述的策略

v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它观念形成联想),理解其内在的深层含义,并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也就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记忆术:

1)位置记忆法:

位置记忆法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条明确的线路,在这个线路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然后将所有要记忆的事项全部视觉化,按照顺序把这条线路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

回忆时,按照这条线路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要回忆的项目。

例如想象从宿舍到教室的路,按照顺序我们就会回忆起路上有的商店、食堂、书店、水房等等,位置记忆法除了有助于记忆一些有顺序的事件以外,也可用于演讲稿、有顺序的文章的记忆等。

它对于记忆有顺序的系列项目都是有用的,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

(2)缩简和歌诀法:

缩简就是把所要记忆的材料的内容经过压缩简化为字、词或简单

的句子,从而有助于记忆的方法。

如考试前在准备一些回答问题、论述题时,我们就常采用这种方法。

例如记《辛丑条约》的内容时就可以把它简缩为:

①要清政府赔款;②要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反抗;③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兵;④划分租界,建领事馆。

在运用缩简法时除了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缩简以外,还要注意缩简后的内容必须和自己的知识经验相联系,这才更有助于记忆。

歌诀法。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样记起来就会容易一些。

(3)谐音法:

忆圆周率(兀=3.1415926535897932384626……):

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乐尔乐(626)。

(4)关键词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

回忆时先想起关键词,以此为线索,引起对新词或概念的回忆。

例如,学习单词house(房子),该单词的发音与“耗子”相似,可以把“耗子”作为关键词,利用表象或一句话“那间房子有一只耗子”来记忆单词house。

回忆时只要想起关键词“耗子”,就很容易想起house的意思。

(5)视觉想象:

(6)语义联想:

2、记笔记:

记笔记的主要作用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和用于课后复习,新近的研究则把记笔记看作为一个学生自我监控的过程。

3、提问策略:

提问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有选择地集中注意进行信息选择和对信息进行深入加工。

4、生成性学习:

生成性学习策略主要是指要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心理加工新信息的方法。

如,可以成功地教学生对所学材料提问题、总结、类比等,教学生讲解他所听到的内容,这些生成性活动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5.利用知识背景,联系实际:

v组织策略:

组织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

组织策略是为了整合新信息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组织策略的实质是发现要记忆的项目的共同特征或性质,而达到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

1、列提纲:

用简要的语词写下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次要观点,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材料的要点及其各种观点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材料进行整合。

2、利用图形:

(1)系统结构图。

学完一科知识或某一单元内容,对学习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将主要信息归成不同水平或不同部分,然后形成—个系统结构图。

(2)流程图和模式图:

用来表现步骤、事件和阶段的顺序,一般是以时间或事件的先后为参照的。

模式图是利用图解的方式来说明在某个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3)网络关系图:

此越来越受重视,在学习、教学和测评中经常予以广泛运用。

它可以表示事物或事件的多种关系,利用关系图可以图解事物或事件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3、利用表格:

学习中通过画各种表格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常用的表格包括:

一览表和双向图。

(2)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的概念:

所谓的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元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学习或如何学习的知识。

元认知有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和调节。

v计划策略: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计其有效性。

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v监视策略:

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v调节策略:

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元认知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

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3)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学习环境的管理

2.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3.学习工具的利用

5、利用其他人的支持

6、学习策略的培养:

1、学习策略的六条教学原则:

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

2、学习策略的培养方法:

v指导教学模式: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v程序化训练模式:

所谓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学生按此程序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v完形训练模式: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完形训练的好处就在于能够使学生有意注意每一个成分或步骤,而且每一步训练所需的心理努力都是学生能够胜任的,更为重要的是,每一步训练都给学生以策略应用的整体印象。

v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它是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

旨在教学生这样四种策略:

1、总结——总结段落内容

2、提问——提与要点有关的问题

3、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

4、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

v合作学习模式:

两个学生一组,一节一节地彼此轮流向对方总结材料,当一个学生主讲时,另一个学生听着,纠正错误和遗漏。

然后,两个学生彼此变换角色,直到学完所学材料为止。

关于这种学习方法的一系列研究证明,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总结的学生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其学习和保持都有效得多。

有意思的是,合作性讲解的两个参与者都能从这种学习活动中受益,而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

知识概念

1、知识的含义:

狭义:

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如各门学科中的基本事实、概念、共识、原理等。

广义:

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它既包括个体从自身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狭义),也包括在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技能和能力。

2、知识的分类:

学校教育中把知识分为各种学科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联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3、知识学习的类型:

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方式:

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4、表征学习(符号学习)——概念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表征学习的过程:

前期阶段(获得意义),后期阶段(建立表象)。

5、概念学习——概念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概念学习的过程:

可通过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两种形式获得

6、命题学习——概念指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质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不同的意义获得模式。

7、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

技能的概述

1、技能的含义及特点:

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2、技能种类:

✧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

✧动作技能的定义:

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

✧动作技能的特点:

✧动作技能的种类:

✓从动作是否连贯的维度,可将动作技能分为连续的动作技能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连续的动作技能往往对动作的连贯性,敏捷性要求较高。

如舞蹈、球类运动、体操等。

不连续的动作技能往往对动作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如手枪慢射等。

✓从动作过程中外部情境是否有变化的维度,可将动作技能分为开放性技能和封闭性技能。

开放性技能较多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需根据外部情境中的信息,不断调整操作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开汽车等。

封闭性技能较少受外部情境控制,如举重等。

因而,开放性技能的完成对人的环境信息识别能力、判断和适应能力、调节能力要求更高。

✓从反馈条件的维度,还可以将动作技能分为内循环技能和外循环技能。

内循环技能是一种自我调节的运动技能,对动作任务完成情况的反馈往往来自个体内部。

而外循环技能常常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反馈的影响。

(1)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含义:

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是一种内隐的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外部动作。

智力技能特点:

3、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

活动模式、知识基础、教学方法、

4、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问题解决概述

1、问题和解决问题:

(1)问题:

v问题的含义: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的要素:

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指那些阻碍实现目标状态的因素,它因人而异。

v问题的分类:

v问题分为两类:

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v

(1)有结构问题:

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如,一般的数学应用题。

v

(2)无结构的问题:

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如,怎样更好地为奥运服务?

(2)问题解决:

(3)1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