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整理《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2307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8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整理《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整理《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整理《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整理《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整理《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整理《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北师大版.docx

《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整理《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整理《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北师大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整理《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北师大版.docx

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整理《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北师大版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013·无锡中考)2.《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2013·德州中考)2.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2013·东营中考)5.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在下列哪场战役中得以施展?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2013·淮安中考)14.现在流行的影视穿越剧,因其许多剧情与历史史实不符,而遭到学者批评。

下列电视剧情节符合史实的是

A.秦朝统治者向陈胜、吴广投降,秦朝灭亡   B.唐太宗在进行武举考试

C.北宋毕升开始用活字印刷术书籍       D.曹操在阅读小说《三国演义》

(2013·宿迁中考)20.历史地图能直观地再现历史。

右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春秋争霸B.秦朝统一C.三国鼎立D.宋金对峙

(2013·湖南邵阳)17.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下列考古成就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是()C

A.宁乡四羊方尊B.里耶秦简C.长沙走马楼吴简D.随县编钟

(2013·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3.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B.曹操C.孙权D.诸葛亮

(2013·云南昭通)4.东汉末年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B.马陵之战C.赤壁之战D.官渡之战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2013·重庆中考A)15.下列历史事件中,不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的开发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一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回归

D.《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欧洲共同体建立

(2013·湖北咸宁)14.公元383年,哪一场战争之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A.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

(2013·连云港中考)29.右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江南经济发展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D.国家统一完成

(2013·海南中考)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

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

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

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丝绸之路开辟

(2103·烟台中考)5.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

(2013·滨州中考)

5.右边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A.东汉B.唐朝

C.宋代D.元朝

(2013·重庆中考B)21.回答以下问题

(1)请将下列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卷)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2分)

A.纺织业发达的城市:

会稽

B.南朝都城:

建康

答:

上B下A

(2)观察右图,据图指出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1分)

答: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2013·重庆中考B)8.“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改革措施是(D)

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

C.改穿汉服D.使用汉语

(2013·娄底中考)3.下列哪项历史事件促进了民族融合

A.丝绸之路开辟B.北魏孝文帝改革C.马可·波罗来华D.郑和下西洋

(2013·宿迁中考)21.“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能体现这一主流的历史事件是

①西周分封诸侯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13·杭州中考)2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

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废分封行县制B.废土地国有兴私有C.废旧俗兴汉化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3·长沙中考)15.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

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商鞅变法B.戊戌变法C.孝文帝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2013·黄石中考)15.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

C.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D.戚继光——收复台湾

(2013·湘潭中考)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融合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013·湖南邵阳)2.采取“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风改革措施的是

A.商鞅B.汉武帝C.孝文帝D.元世祖

(2013·宜昌中考)3.南北朝时期,极大地顺应了我国北方“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等民族大交融趋势的政治改革家是

A.商鞅B.张骞C.北魏孝文帝D.班超

(2013·浙江丽水)5.下列历史事件中,为公元6世纪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的是D

A.商鞅变法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秦始皇推行郡县制D.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3·重庆中考A)2.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

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将都城迁往咸阳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④

(2013·白银中考)3.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3·聊城中考)4.右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

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A.推进大一统格局

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

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2013·广东中考)4.下列现象出现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是

①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③君臣一律用鲜卑语讨论国事④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013·株洲中考)2.据《北史》记载:

“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

A.采用汉姓B.改穿汉族服装C.学习汉语D.与汉人通婚

 

(2013·滨州中考)3.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胡人汉服图汉人胡食图

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

(2013·龙东中考)3.北魏时期,把都城迁到洛阳的皇帝是

A.孝文帝B.阿骨打C.阿保机D.元昊

(2013·德州中考)16.(9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民族交响——中国篇】

材料一大约距今5000-3000年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族,……民族融合不断在进行,……经秦汉四百年的发展,华夏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

材料二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什么?

中国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一历史时期?

(2分)

涿鹿之战(或炎黄战蚩尤)。

(1分)秦汉时期(或秦朝)。

(1分)

(2)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1分,只填选项代号)

①世袭制的推行②各族间的长期交往③统治阶级的改革④设立管理机构

⑤实行“和亲”政策⑥少数民族的内迁⑦海外贸易频繁⑧确立“册封”制度

⑨民族政权间的战争⑩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②③⑤⑥⑨(1分)

(3)元朝时我国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新高潮,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分)

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或元朝的统一)。

(1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分)

【联邦合唱——美国篇】

材料三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在面临国家分裂时,林肯说:

“我们不是敌人,是朋友。

我们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我们情绪激动而绷紧,但绝不可折断。

(4)材料三中“不同类型的国家”指的是什么?

材料四中使双方“纽带绷紧”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这一焦点问题的解决对美国历史发展有何深远意义?

(3分)

联邦制国家。

(1分)焦点问题:

奴隶制的废存。

(1分)意义:

奴隶制的废除使北方取得内战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分)

【学史明智——感悟篇】

(5)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对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相互关系的认识。

(1分)

认识: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国家的安定统一也会进一步促进民族交往、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1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2013·扬州中考)26.(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北师大版教材

材料三忽必烈即位之后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推行重农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北师大版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君”是谁?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改革的性质。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实行这些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

(1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说明忽必烈重视农业的主要表现。

(2分)

(4)综合上述改革,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1分)

答:

(1)商鞅或公孙鞅;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2分)

(2)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分)

(3)设置“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发布诏令:

“以农桑为本”,下令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等等。

(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但总分不得超过2分)

(4)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分,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分。

(2013·江苏南京)31.(8分)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的更替示意图。

“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2分)

(3)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

(1)措施: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

(2分)

分析:

改革使秦国成为最富强的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2分)

(2)示意图:

(1分)

 

作用:

促进了民族融合。

(1分)

(3)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

(1分)

相同作用:

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1分)

(2013·淮安中考)28(7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地区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等传播到中原地区,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

……从此以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为此西汉政府专门设置机构总管西域事务。

⑴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域物产传入中原地区产生了什么影响?

请写出西汉政府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名称。

饮食丰富,物产丰富。

 西域都护。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题28图 北魏着汉服的文官俑          题28表格 鲜卑姓改为汉姓

⑵材料二的图和表格反映的是哪一场改革?

这场改革有什么积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材料三 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⑶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元朝“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实行的蒙古族。

行省制。

材料四  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诸多民族。

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

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⑷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清朝前期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加强了西藏和新疆的管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013·青岛中考)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

——《史记》

材料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

材料三帝曰: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

请回答:

(5分)

(1)材料一中辅佐“桓公”称霸的贤相是谁?

(1分)

管仲;(1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哪次变法的措施?

(1分)

商鞅变法;(1分)

(3)材料三中的“帝”指谁?

(1分)“北语”是指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语言?

(1分)

北魏孝文帝;(1分)鲜卑族;(1分)

(4)让历史照亮未来,上述改革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分)

改革创新;有坚强的毅力;重用人才;善于学习等。

(1分)(只要言之有理,观点正确,答对一条即可得分)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2013·连云港中考)30.古代中国科技和文学艺术成就辉煌。

下列搭配都正确的是

A.蔡伦:

造纸术/施耐庵:

《西游记》

B.毕昇:

指南针/李时珍:

《天工开物》

C.王羲之:

(兰亭序》/曹雪芹:

《红楼梦》

D.顾恺之:

《洛神赋图》/司马迁:

《资治通鉴》

(2013·临沂中考)4.图3中的人物是我国北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

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介绍的农业生产经验全部来源于走访B.他写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C.他的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D.他在书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2013·昆明中考)6.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

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D.《水经注》

(2013·大理等八市中考)6.下列选项关联错误的一组是

A.司马迁一-《史记》B.郦道元——《水经注》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D.宋应星——《齐

民要术》

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2013·青岛中考)6.2013年4月9日,记者从云冈石窟研究院获悉,为了弘扬我国石窟艺术的创新精神,由该院出品的《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特种邮票纪念册》正式出版发行。

云冈石窟坐落在今天的()

A.河南省B.山西省C.甘肃省D.陕西省

(2013·珠海中考)44.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下列作品中,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

ABCD

(2013·泰州中考)4.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被称为“圣人”。

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的是

A.王羲之B.苏轼C.关汉卿D.曹雪

(2013·连云港中考)30.古代中国科技和文学艺术成就辉煌。

下列搭配都正确的是

A.蔡伦:

造纸术/施耐庵:

《西游记》

B.毕昇:

指南针/李时珍:

《天工开物》

C.王羲之:

(兰亭序》/曹雪芹:

《红楼梦》

D.顾恺之:

《洛神赋图》/司马迁:

《资治通鉴》

(2013·海南中考)23.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光彩。

请欣赏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按照下列中的分类,将以上图片的序号分别填写到相应的位置。

(6分)

类别

序号

科学技术

戏曲史学

书画艺术

类别

序号

科学技术

①⑤

戏曲史学

③⑥

书画艺术

②④

 

(2)以司母戊鼎为例,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地位的认

识。

(4分)

①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或领先世界;或中国传统科技文化昌盛,硕果累累等等。

(2分)

②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

器中的精品,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或司母鼎是青铜器中著名的大方鼎,商朝青铜工艺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2分)

(说明:

总体地位2分,对司母戊鼎的认识2分,满分4分)

(3)据不完全统计,海南省有80—90%的中学生对地方传统戏曲——琼剧了解不多,甚至从未听过、看过,你认为这种现象很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

(2分)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4分)

①年轻一代听不懂或不喜欢琼剧:

琼剧失传或被淘汰;琼剧后继无人。

(言之有理,2分)②继承方面(取其精华,弃其糟粕),2分;发展创新方面,1分;传播方面,1分。

(2013·河南中考)21.(5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结合图片指出龙门石窟艺术主要受到什么宗教的影响?

这一宗教发源于什么地方?

(2分)

佛教;(1分)A或印度(1分)

(2)两幅图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中的什么方式?

从中国古代史中再举一个符合这种交流方式的例子。

(2分)

方式:

和平(或友好)(1分。

写出一点即可给分)

举例:

鉴真东渡、玄奘两行等。

(1分。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写出一点即可得分)

(3)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龙门石窟属于其中的哪一类?

(1分)

实物史料。

〈1分)

(2013·青岛中考)40.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请结合所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如思想、文学、史学、书画艺术等,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就“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一下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

题目自拟,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富有历史特色和时代信息,字数不少于200字。

评分标准:

第一层次:

没有答题或完全离题,不得分。

第二层次:

认识片面,或有史无论,简单罗列史实,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述;或有论无史,与史实联系不密切,得1—2分,无题目扣1分。

第三层次:

有史有论,且史论结合基本正确合理,但在知识和认识上有少量错误,或条理上不够清晰,逻辑上不够严密,得3—4分。

第四层次:

史论结合,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评述合理,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得5—6分。

如学生语言富有个性魅力,观点有独到创新之处,卷面条理、规范,书写工整,可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6分。

若学生答案少于50字,一般得分不应超过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