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docx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
教案序号:
课题:
12.古诗三首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会写“万马齐喑、不拘一格”等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能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没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会写“万马齐喑、不拘一格”等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能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没体会诗人的情怀。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导入:
展示:
诵读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谈一谈你为什么喜欢;今天一起来学三首诗。
预设:
《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2.走近诗人:
出示图片:
陆游林升龚自珍
对这几位诗人你还有哪些了解,对他们的作品有哪些了解,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诵读吧!
3.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世界名篇《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乃熏亥恃擞
2.我有识字绝招!
你说一个,我说一个。
比一比谁得绝招多。
图片识字:
祭祀精神抖擞
形近字识字:
恃
3.领读生词,注音读准字音,班级开火车读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准确。
4.用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5.学习词语:
不拘一格。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认真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理解诗里的意思,体味表达的情感。
3.读通古诗《示儿》。
4.小组讨论:
讨论主题:
(1)怎样可以读通古诗。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读懂古诗。
(3)怎样可以把后面的两首也读通顺啊?
预设:
划分诗歌的节奏。
四、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诵读古诗想一想这三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要求:
(1)读好诗歌的节奏。
(2)读准每一个字音。
2.诵读三首古诗,进行整体感知,这三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预设:
爱国
3.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预设: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4.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五、课堂扩展
1.诗歌朗读比赛。
比赛规则: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
评选出诵读冠军。
2.多种方法背诵古诗,分享背诵方法。
六、学习生字
1.出示会写生字:
祭乃熏杭亥恃哀拘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
3.出示形近字,观察一下,找一找说不同。
七、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示儿》。
八、巩固提高
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识字导入
1.出示会写生字:
祭乃熏杭亥恃哀拘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
3.出示形近字,观察一下,给形近字进行口头组词。
4.同桌互相指读生字,并组词,并观察形近字,进行组词练习。
5.谈话导入:
国家生死存亡,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一些爱国诗人用笔墨来表达对国家的深沉热爱!
二、古诗背诵
小组之间进行背诵检查,然后请同学展示自己的背诵情况。
三、古诗赏析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讨论:
怎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文?
预设:
(1)参考课后注释理解。
(2)借助工具书查询。
(3)听一听别人的理解。
(一)示儿情怀
1.想一想从《示儿》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示儿:
给儿子看。
(2)我的问题:
陆游想告诉儿子什么?
(3)出示诗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2.展示一下搜集的资料:
预设:
(1)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
(2)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3)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4)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所以一生都致力于抗金事业。
3.你有哪些字词理解不了呢?
一起交流讨论讨论。
预设:
(1)元:
本来。
同“原”。
(2)王师:
南宋王朝的军队。
(3)九州:
这里代指全国。
(4)乃翁:
你们的父亲。
4.抓住关键提出问题进行诗句的理解。
(1)诗文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预设:
悲。
(2)诗人“悲”的是什么?
(3)他的遗愿是什么?
5.结合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预设: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二)临安感慨
1.《题临安邸》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
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2.我的问题:
作者在墙壁上题写了什么内容?
3.解决有用的问题,理解诗中意。
出示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问题预设:
(1)临安城有什么特征呢?
试着用诗句来回答,再试着描述一下临安城的景象。
(2)诗人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3)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疑惑?
(4)这疑惑中有诗人怎样的感慨和情怀呢?
4.解释字词:
(1)几时:
什么时候。
(2)休:
停止。
(3)直,简直。
5.讨论:
临安这花天酒地的靡靡之风是繁荣的真相吗?
预设:
不是。
6.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里的意思。
想一想作者感慨些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
预设:
诗人对国家命运深切忧虑,对统治者苟且偷安饱含愤恨。
(三)呼唤变革
1.《己亥杂诗》写作背景。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
这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2.了解写作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思。
3.出示诗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4.解释字义
(1)生气:
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2)恃:
依靠。
(3)风雷:
是指重大的变革。
(4)万马齐喑:
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5.讨论:
(1)想一想,作者用“万马齐喑”比喻什么?
预设:
比喻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2)我的问题:
为什么会“万马齐喑”?
预设:
从社会谈起。
6.学完《己亥杂诗》,请谈一谈你对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选拔人才的机制有什么看法?
可以简单论述一下班级“班干部轮岗制”。
四、课堂展示
1.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小组研讨,然后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2.把你认为诗中最能表达爱国情感的诗句写到积累本上。
3.展示你所搜集的爱国名言。
五、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六、巩固练习
完成配套练习册。
展示导入,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学会认识字词方法,掌握识字规律。
朗读文本,理解诗意,整体感知。
理解诗句,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
通过识字导入新课,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语感。
理解诗句,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
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更好的理解文本。
理解诗句,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
教案序号:
课题:
13.少年中国说(节选)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潜、试、胎”等7个生字。
2.采用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文义。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并能熟读成诵。
4.通过朗读感受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5.感悟文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
熟练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语言美。
教学难点:
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受到鼓舞。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潜、试、胎”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能熟读成诵。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疏通文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初步体会文中蕴含的爱国热情。
要点把握
1.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义。
2.熟练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男儿当自强》等歌曲,学生听后交流感受。
交流示例:
师:
听了刚才的两首歌曲,同学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生:
我感悟到了我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我们要努力学习。
生:
我感受到了我们少年儿童是初升的太阳,我们要用生命点燃未来,振兴祖国。
……
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
其实有个人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他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板书课题。
)
2.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1)文体:
了解“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也可以说明。
本文是议论。
)
(2)理解:
学生把课题读明白,说说自己的理解。
(“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
)
(3)思考:
能不能把“少年中国”换成“中国少年”?
(不能。
这里是偏正关系,修饰的中心语不同,强调的内容就不同。
两者的含义分别为“年轻的中国”和“中国的少年人”,所以不能互换。
)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等,广东新会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
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探索改良主义与君主立宪制;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提倡“新文体”。
梁启超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等领域均有建树,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了解背景:
提到梁启超,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戊戌变法”。
(教师板书:
戊戌变法。
)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爱国知识分子干预国事,要求变法,拯救国家。
由于维新派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触犯了封建官僚的利益,而且威胁到慈禧太后的权威,因此,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
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东渡逃亡日本。
在日本期间,梁启超坚持运动,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是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
梁启超也把它视为“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圈画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预设:
朗读时要注意读好语气词“哉”,读出赞美的语气。
(2)学生交流读不准的字音,教师相机正音。
(教师出示认字卡,指名朗读,注意加颜色字的读音。
)
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
地履其黄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与国无疆
◆需注意的字音:
①“爪”在“鳞爪飞扬”中读“zhǎo”,大型鸟兽的脚读“zhǎo”,如龙爪、虎爪、鹰爪;而表示小型的鸟兽的脚时读“zhuǎ”。
②“干将发硎”中“干将”是古代的宝剑名,“干”读“gān”;“发”是发出的意思,读第一声“fā”。
(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预设:
《少年中国说》是一篇文言散文,课本中的选文内容较为简单,但是有些词语出自典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以先简单地介绍与部分词语有关的典故,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重点词语释义:
[其道大光]语出《周易·益》: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光,光大,发扬。
[矞矞皇皇]语出《太玄经·交》:
“物登明堂,矞矞皇皇。
”意为华美瑰丽,富丽堂皇。
[干将发硎]干将,古代宝剑名。
硎,磨刀石。
[八荒]也叫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上极远的地方。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多样朗读,理解文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
预设:
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师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教法,将其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就是要突出诵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
通过自吟、分段朗读和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
(1)听音频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
①教师播放音频,学生用心倾听,用笔在文中划分朗读节奏。
朗读节奏示例: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②同桌交流自己划分的朗读节奏,找出划分不一样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课文,培养语感。
预设:
教师提醒学生根据划分的节奏朗读课文,可以提出要求,如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注意聆听,随时纠正学生读错的音、处理不当的停顿等。
(3)教师请读得较好的同学有感情地读课文,其他同学评议。
交流示例:
师:
刚刚听了同学的朗读,谁来评价一下呢?
生:
这位同学在读第1自然段时把文中所有的“则”字做了重音处理,我觉得这样处理很有道理。
生:
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最后一段中的两个“哉”和两个带感叹号的句子处理得很好,让人一听就能感觉到豪情万丈。
生:
我觉得“来日方长”的“长”音调应该还要拖长一点。
……
师:
看样子大家都在很用心地听,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只有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感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4)师生合作读课文。
过渡:
同学们刚刚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熟读了课文,基本上能够将课文读得连贯而有气势。
现在请大家跟我合作读文章,我范读一句,同学们跟读一句,在读的时候要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预设:
读文是理解文义的基础。
教师通过听音频朗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这为下面疏通文义做好了准备。
2.合作交流,疏通文义。
(1)回顾理解文意的方法。
明确:
理解文义的方法——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疏通文义。
(教师出示要求。
)
①小组内合作,运用刚刚总结的理解文义的方法理解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②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3)呈现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预设一: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故”是什么意思?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交流示例:
“故”在这里是“所以”的意思。
由于本文是选段,这个“故”字是承接前文而来。
预设二: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其道大光”该怎么理解?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
交流示例: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其道大光”出自《周易·益》,其中“光”是“光大,发扬”的意思。
结合上一句“红日初升”,即太阳刚刚升起来,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前程光明”。
这句话描绘了太阳刚刚升起来,前程一片光明的景象。
预设三: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震惶”是什么意思?
)
交流示例:
可以借助想象来理解这两个字。
这句话中有两个事物,即幼虎和百兽,它们的举动分别是“啸谷”和“震惶”。
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老虎呼啸,百兽皆惶恐害怕。
所以“震惶”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震惊惶恐”。
预设四: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这句话有什么寓意?
)
交流示例:
结合经验我们能理解“千古”指的是时间长,结合课本上的注释我们了解到“八荒”指的是空间广。
所以这句话指出了时间之长、空间之广。
(4)学生试着翻译课文,小组内交流讨论。
(5)小组内成员汇报,教师适时出示文字。
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少年聪明那么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那么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那么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那么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那么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那么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那么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那么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
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
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
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
鹰隼振翅欲飞,风卷起尘土高高飞扬。
奇花刚开始孕育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
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
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
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
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
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
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预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和方法积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疏通文义,便于学生积极思考、获得新知。
而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就会迎刃而解。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疏通文义就变得容易多了。
四、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全文。
过渡: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强盛国家、振兴民族的重任。
作为中国的少年,我们要从小立志,发愤图强,为早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自强不息。
请同学们满怀激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尝试着背诵下来。
2.延伸拓展,积累运用。
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学生自主积累朗读文章、疏通文义的方法。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3.激发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精神。
要点把握
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奋发努力、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过渡:
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了课文的大意,背诵了文章。
现在请同学们来背一背全文,看谁背得既快又准。
预设:
教师指名背诵课文,发现学生背得不熟练的地方,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时加强训练。
2.引导学生口头复述课文。
过渡:
刚才的几位同学背诵得很流利。
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将课文的第2自然段复述出来呢?
预设:
通过复述课文既能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教师同样要记录下学生复述得不流利的地方。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二、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第二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③作者在第二句话中认为“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是怎样的关系?
④你怎样看待“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
预设: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从教师出示的问题来看,主要是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来赏析第1自然段的文字。
(2)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推荐学生在班级交流讨论的结果。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问题一:
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节选部分之前的内容。
①教师介绍《少年中国说》的内容概要。
《少年中国说》开篇以驳斥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国”的侮辱性的称呼“老大帝国”入笔,引出梁启超远大而美好的政治理想——“少年中国”。
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心胸,抚今追昔,在历数唐虞郅治、秦汉雄杰、汉唐隆盛、康乾武功的基础上,笔锋顿挫,一转而至感慨万千:
畴昔已随岁月流转为陈迹,“而今颓然老矣”!
字里行间充满着痛心疾首的深沉焦虑与忧愁。
随后,作者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指出造成国势衰微的根源——“中国老朽”,即制度的因袭、官员的守旧。
进而,作者指出创造“少年中国”的力量在于“中国少年”——富有创新精神和爱国志向的一代民族新人。
与此同时,以形象化的手法揭示了“中国老朽”与“中国少年”对于民族和时代的迥乎不同的责任心。
在鲜明、冷峻的对照中,作者提出了“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政治主张。
在此基础上,梁启超以激昂饱满的诗人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中国少年奋发有为而少年中国豪迈崛起的振奋民志、激动人心的画面: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明确:
课文节选的内容是《少年中国说》的最后几段文字。
即内容概要里面的“在此基础上,梁启超以激昂饱满的诗人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中国少年奋发有为而少年中国豪迈崛起的振奋民志、激动人心的画面: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②理解“故”“而”的含义。
明确:
“故”是所以的意思,“而”表示顺承。
③体会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
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故”承接上文,“而全在我少年”自然引出下文的内容。
问题二:
第二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
这个问题主要是赏析第二句话在写法上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出示课件。
)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①找出这句话的特点。
明确:
特点一是结构相同,都是“少年……则国……”;特点二是字数上有规律,前三句都是六个字,中间三句都是八个字,最后两句都是十二个字。
②分析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是加强语气,突出强调。
③明确朗读要求。
明确:
这是一组情感强烈的排比句,几个分句由轻到重,由短到长,一气呵成。
朗读时要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读出气势来。
问题三:
作者在第二句话中认为“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
作者用一个排比句说明了少年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中国少年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少年中国才能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这使得每一个中国少年理所当然地感到责任在肩。
问题四:
你怎样看待“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
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