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永字八法7捺为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1544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永字八法7捺为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永字八法7捺为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永字八法7捺为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永字八法7捺为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永字八法7捺为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永字八法7捺为磔.docx

《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永字八法7捺为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永字八法7捺为磔.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永字八法7捺为磔.docx

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永字八法7捺为磔

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

永字八法7捺为磔

1.磔的意义

“永”字八法最后一笔是捺,在“永”字八法中称为“磔”,有关一般的捺笔写法,我已经在28课和29课中讲过了,今天我来讲解一下,“永”字八法“磔”的特点。

什么是“磔”呢?

“磔”的本义是一种酷刑,颜师古说“谓张其尸”,怎么个“张”法,至今还不大清楚,学术界有各种讲法,但结果就产生了引申义,“磔”就是张开、裂开、放开。

“磔”也用于祭祀杀牲,《周礼》郑玄注:

“披磔牲以祭”,俸禄是古人的大事,要“磔”牲口来祭祀。

《说文解字·磔》段玉裁注:

“凡言磔者开也,张也,刳其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

”就是把祭祀用的牺牲如鸡鸭等,去其内脏,张开风干,干枯以后不会收合起来。

好象我们现在常见的腊鸭那样,这就是磔。

再举个例子,看过斗鸡吗?

两鸡相斗,颈上的毛都张开,称为“磔毛”。

唐代韩愈和孟郊有《斗鸡联句》,就写到“磔毛”。

第三个例子,东晋有个大臣恒温,他是王羲之的密友,两人书信来往很多,《淳化阁贴》中收入恒温《大事贴》,可以看到恒温的书法也很好。

恒温是什么模样呢?

《晋书·恒温列传》引刘惔的话说:

恒温“眼如紫石稜,须作猬毛磔”。

刘惔从小就是恒温的朋友,他说恒温一脸胡子,好象刺猬那样张开,这就是磔须。

想象中就是这样一个形象。

简言之

明白了“磔”的字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永”字八法:

掠是拉过来,磔是放出去。

2.波和磔的关系

明代张绅《法书通释》说:

“磔者,波也;而谓之磔者,微直曰磔,横曰波耳。

”张绅认为,直一点的捺叫“磔”,横放的就是“波”。

清代书法家王澍看法也差不多,他说:

“微斜曰捺,人、大、欠等字是也。

横过曰波,之、道、远等字是也。

”这里王澍所说的“捺”,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磔。

照张绅和王澍的说法,左面这一个是磔,因为它是斜放的;右面这一个是波,大致是平放的。

但“平捺为波,斜捺为磔”,把波和磔分开讲了,这只是明清人的讲法,唐宋人认识不一样。

我在28课中讲到,大约晚唐至北宋时期,有一篇《“永”字八法详说》,这篇文章说一捺的写法是:

“笔诀云‘始入笔,紧筑而微抑,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

从这句话知道,当时“磔”就是写波势的最后动作。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有一句话:

“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唐人认为波磔是并用的,有波就要磔,波势收尾必定要“磔”一下,也就是放出一段。

而且这个“磔”的方向和“波”不同,所有的侧面不同,换了笔心方向。

所以叫“一波三折”。

唐宋时,无论是平捺还是斜捺,都有波有磔,都可以分成两段,前面为波,也就是一捺的身体称为“波”,收尾为“磔”,收尾要撑开一段,放开一点。

那问题来了,“永”字八法最后一笔称之为“磔”,究竟是指整个捺笔,还是只指捺笔的收尾呢?

就“永”字八法各点画命名来看,每个笔画都用一个字,“磔”很明显指整个捺笔。

但重点是提醒你要有放开的磔尾。

写过的人都知道,真书这一捺难就难在这个磔尾上。

《“永”八法详说》有这样一段话:

“右送之波皆名磔”。

可见当时“磔”的意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仅仅指波势的最后收尾动作;广义已经扩大到整个向右的波势。

这可能是因为右送之波,最后都要有磔的缘故。

所以,“永”字八法把最后一笔称为“磔”。

这是广义的称法。

简言之

“永”字八法,是经过张旭改造的。

“永”字八法的捺笔,指真书的捺。

这一捺笔称为“磔”,是强调收尾要放出。

3.什么是一波三折

好,第三,讲讲什么是“一波三折”。

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但具体在书法中,是哪三折呢?

捺笔产生于隶字,但最早的是无波无折的。

我给大家看过西汉《莱子候刻石》,上面的“支”字和“使”字两个捺,就是直挺挺的。

很直的捺,在真书里还有遗留。

智永《真草千字文》里就有不少。

你看他写的“深”字这一捺,用挫笔写,写得很直。

仔细看看,这一捺也很直。

但起笔是转了弯的,也可以说有一个折。

又像这个传为张即之写的“贤”字一捺,行笔部份很直,但起笔有明显的波形。

智永《真草千字文》字数达一千,他的用笔有很多变化,但我们要单独选出一个字作为样板,如这个“咏”,这种只有一折的捺笔不大好看。

不适宜当学书法的样板。

在早期的草书作品中,如皇象《急就章》,短捺往往也只有一折,但长捺就有两折了。

一波两折在行书中明显多了起来,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放”字一捺,其实就是画波形。

我在28课中讲过什么是楷法。

张怀瓘《书断》引北朝王愔的话说:

王愔云:

“(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

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隶草”就是章章,王次仲采用章草的方法,创造了波势,这就是楷法。

所以王羲之这个“放”字一捺有波势,就是运用了楷法。

但我们注意到,这尾巴是断笔。

这种情况,在王羲之《兰亭序》中很常见。

可能是因为行笔速度快,所以省略了最后“磔”的动作。

如果慢一点,写得完整一点,捺笔最后就会多一个尖,这就是“磔”。

你拿“迹”字的一捺,和“迁”字的一捺相比,就会发现“迁”字一捺多了一个收锋动作。

 

这就是波势之后,有了一个“磔”。

清代有个进士沈道宽,写了一本《八法筌蹄》。

“筌”就是捕鱼的竹器,“蹄”是抓兔子的网,这里指工具。

这本书对一波三折,讲得很明白:

“唯磔法须明一波三折之义,落笔一折,随按下力送至右住处,突止如剪截势(就是挫笔下来写完断笔);随将笔尖提起,收入画中(这是第二折);从字之上界拂出,是谓三折。

我用一张图来说明“永”字最后这捺笔的写法。

我们现在看到,这捺笔的中线是这样的。

起笔后一折往下挫,第二折是“随将笔尖提起,收入画中”,这就是回到五号位,回到正锋位置。

在任何时候,回到正锋就取得了主动权。

不要忘记。

然后第三折出锋。

沈道宽说“拂”出,力量小了点,应该是揭出。

王羲之《兰亭序》第十四行最后有个“欣”字,第十五行最后有个“不”字,这两个字的一捺都很奇怪,这两个捺多究竟是怎样收尾的呢?

好像缺了一块,有人说是纸张不平造成的,原件我们见不到了,但这两笔还是可以写出来的。

而历史上确实有人写出来。

放大点看,收笔就是刚才说的写法。

回收笔锋到五号位,重新向九号位出锋就可以。

如果你仔细看古碑好拓本,如颜真卿《多宝塔碑》,就会发现古人写一波三折的奥秘。

这下面缺了一块的地方,其实就是第二折把笔锋收回到五号位留下的痕迹。

最明显就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使”字,这个字使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磔的收笔法。

4.战行

《玉堂禁经》规定了“磔”的用笔,他说:

“磔须【走歷】笔。

”(原注:

战行右出)。

这个“【走歷】笔”是什么意思呢?

还好有一个注:

“战行右出”。

什么是“战行”?

“战”有一个意思就是振动,现在写作“颤”,如颤抖、打冷颤、打牙战……等等。

“【走歷】”就是战行。

《集韵》说是“盗行”,走路时忽工忽右。

我在21课中介绍过一个动作。

行笔中有意连续左右摇动手腕,称为振,画家画水波,就是运用振。

手腕一左一右

行笔,波浪就画出来了。

《玉堂禁经》说写“磔”,行笔要“战行”,那就是振,手腕一左一右画波势,为什么要这样用笔呢?

你看这一捺,开始是尖锋入纸,然后用一分笔、二分笔逐渐到三分,用振的方法,有利于铺锋。

如果你硬压,笔心毫毛突然受力,很可能分叉太开,结果就收不起来。

顺便提醒大家,最后揭笔收,也是一左一右的。

在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中,行笔的一左一右相当明显,通常是来回两次。

小字如王羲之《兰亭序》,也有这样的用笔,但小字波势不显著。

毕竟笔画太小。

所以,练习战行,我建议各位用大楷字帖,如《阴符经》。

像这个“天”字,就要留心捺笔两次来回战行。

如果加上最后的揭笔,那就是三个来回了。

平捺如“之”字,道理也是一样的。

《阴符经》中“发”字的一捺,来回幅度就比较大了,练习的时候,可以先写中线。

凡是了解“永”字八法的书法家,写捺都会战行。

你看赵孟頫《膽巴碑》这个“火”字,捺笔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这就是战行的结果。

文征明《游虎丘诗》这两个字,捺笔振动很明显,但是他最后没有用揭笔,只是平出。

一捺的基本走势,是6—9—6,如果你写得很细,或者你写小楷写得很小,那用摇腕的方法就可以,比如说楷6—9—6,这就写出来了。

但是你大了以后,毛笔铺在纸上部分就很在,这个时候,你要换9—6就很不容易换了。

如果你这样一出,那就是偏锋。

所以“永”字八法所规定的动作,是很科学的方法。

它就在里边加了一个五号位,右—左—右—左,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回到五号位,然后重新出锋。

这样子,因为有了一个五号位,那毛笔笔心直了一下,就很容易成功了。

我们来加粗点,右—左—右—左,来到这儿,把毛笔回一下,然后重新按下去,揭笔。

这就比较容易成功。

你也可以把动作做得很小,那就接近于直线。

右—左—右—左,然后揭笔。

你动作越小,越接近于直线。

右—左—右—左,好,右—左。

 

本节要点:

“磔”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解释波磔和一波三折的意思。

《玉堂禁经》规定的“磔”的写法。

要点解读:

思考题:

褚遂良《阴符经》中这个“之”字捺笔收尾,为什么会这样高起来了?

智永《真草千字文》这个“念”字捺笔,是有波无揭呢,还是做了揭笔的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