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09563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5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长沙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长沙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长沙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长沙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沙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长沙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沙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长沙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长沙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1分)

1.(6分)(2020·大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找遍了化学书,在氮气、氧气以至于氯气之外,你看不到俗气的。

这是比任何气体更稀淡、更微茫,超出于五官感觉之上的一种气体,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

文艺里和社交里还有许多旁的气也是化学所不谈的,例如寒酸气、泥土气。

不过,这许多气都没有俗气那样难捉摸。

说到酸气,你立刻联想着山西或镇江的老醋;说起泥土气,你就记忆到夏雨初晴,青草池塘四周围氤氲着的气息。

但是俗气呢?

不幸得很,“气”已是够空虚的了,“俗”比“气”更抽象!

所以,有亚尔特斯·赫胥黎先生的机伶,在《文学中之俗气》那本小册子里,他也不能抓住俗气,像孙行者抓住妖风一般,用鼻子来辨别滋味。

赫胥黎先生以为俗气的标准是跟了社会阶级而变换的:

下等社会认为美的,中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中等社会认为美的上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以此类推。

又说:

“俗气就是流露出来的一种下劣性”。

这上中下阶级想是依照知识程度来分的,每一个阶级又分好多层,上等之上,下等之下。

若说根椐银行存款的多少来判定阶级,赫胥黎先生断不至于那样势利的。

俗气是跟着社会阶级来变换的,不错!

问题是:

上等社会批评东西“甲”俗,中等社会批评东西“乙”俗,下等社会批评东西“丙”俗,它们批评为俗的东西虽不同,它们批评为俗是相同的,这个相同是到什么程度。

换句话说:

来自上等、中等、下等社会的代表人物,看见自认为俗的事物时,他们三个人的心理反应或感想一定是相同的,否则决不会同声说:

“俗!

”这三个不同的事物中有什么相同的品质使这三个不同的人发生相同的感想?

对于清洁成癖的人,天下没有一桩东西是不脏的;同样,俗的东西的多少也跟一个人的风雅的程度成为正比例,但是,不管他评为“俗”的东西的数量的大小,这许多东西里一定有一个像算学中的公因数,做他的批评的根据。

赫胥黎先生讨厌坡(EdgarPoe)的诗,说它好比戴满了钻戒的手。

俗气迎人。

这一个妙喻点醒我们不少。

浓抹了胭脂的脸,向上翻的厚嘴唇,福尔斯大夫的大肚子,西哈诺的大鼻子,涕澌交流的感伤主义,柔软到挤得出水的男人,鸳鸯蝴蝶派的才情,苏东坡体的墨猪似的书法……都跟戴满钻戒的手一般的俗。

这形形色色的事物间有一个公共的成分——量的过度:

钻戒戴在手上是极悦目的。

但是十指尖尖都拶着钻戒,太多了,就俗了!

胭脂擦在脸上是极助娇艳的,但是涂得仿佛火烧一样,太浓了。

就俗了!

肚子对于人体曲线美是大有贡献的,但假如凸得像挂了布袋,太高了,就俗了!

以此类推。

同时我们胸中还潜伏一个道德观念:

我们不赞成一切夸张和卖弄,一方面因为一切夸张和卖弄总是过量的,上自媒人的花言巧语,下至戏里的丑表功,都是言过其实、表过其里的。

另一方面也因为人家的夸大反衬出我们的渺小来,所以我们看见我们认为过当的事物,我们不知不觉地联想到卖弄,不管那桩事物确是在卖弄(像戴满钻戒的手)或是出于不得已(像大肚子)。

因此,我们暂时的结论是:

当一个人认为一桩东西为俗的时候,这一个东西里一定有这个人认为太过火的成分,不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

这个成分的本身也许是好的,不过假如这个人认为过多了,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要被认为俗气。

所以,俗气不是负面的缺陷,是正面的过失。

骨瘦如柴的福尔摩斯是不会被评为俗的,肥头胖耳的福尔斯大夫便难说了。

沉默冷静,不会应酬的人,你至多厌他呆板,偏是有说有笑,拍肩拉手的社交家顶容易变俗。

雷诺尔慈爵士论罗马宗和威尼斯宗两派绘画的优劣,也是一个佐证:

轻描淡扫,注重风韵的画是不会俗的,金碧辉煌,注重色相的画就迹近卖弄,相形之下,有些俗气了。

批评家对于他们认为“感伤主义”的作品,同声说“俗”,因为“感伤主义是对一桩事物过量的反映”——这是瑞恰慈先生的话,跟我们的理论不是一拍就合么?

俗的意思是“通俗”,大凡通俗的东西都是数量多的,价值贱的;照经济常识,东西的价值降贱,因为供过于求,所以,在一个人认为俗的事物中,一定有供过于求的成分——超过那个人所希望或愿意有的数量的成分。

从“通俗”两个字,我们悟到俗气的第二特点:

俗的东西就是可以感动“大多数人”的东西——此地所谓“大多数人”带着一种谴责的意味,不仅指数量说,并且指品质说,是卡莱尔所谓“不要崇拜大多数”的“大多数”,是易卜生所谓“大多数永远是错误的”的“大多数”。

(摘编自钱钟书《论俗气》,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只是俗气,江湖气、泥土气之类也都是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

B.赫胥黎认为知识程度不同形成的不同社会阶级,判定俗气的标准也不相同。

C.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的人认定不同对象为俗气时的心理反应或感想一定相同。

D.只要量过度了,不论是形式或内容,纵是原本好的东西,也会被认为俗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问题:

认识俗气之难。

然后运用多种论证方式辩证分析并得出结论。

B.文章明确指出了赫胥黎俗气说的关键问题,再就何为俗气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

C.第四段先列举了一组“量的过度”的例证,再予分析说明。

形象生动,清晰明白。

D.第四段中摘引瑞恰慈先生的话,目的是证明二者关于俗气的主张有一定的共通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俗气与否具有相对性。

比如为赫胥黎先生讨厌的坡(EdgarPoe)的诗,也许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就很唯美。

B.简单朴实的文笔,或觉枯燥但不会嫌其俗气,但堆砌词藻的文章便有俗的可能。

这个例子可证作者观点。

C.作者认为俗气与人数多寡密切相关。

如果被感动的是大多数人,那么这个事物就极有可能是俗不可耐的。

D.作者并不完全反对赫胥黎的俗气说,比如俗气与否无关事物本身,随观者而异,这一点作者便明确认同。

2.(15分)(2018高一下·辽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李清照”一一沈祖棻

一提到沈祖棻(fēn),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

吴宓曾盛赞沈祖棻:

“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

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

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沙》,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

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

一天风絮独登楼。

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

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

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

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

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

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

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在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

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

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

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

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菜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

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

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

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

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

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

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

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

“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

”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

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

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相关链接: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

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

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丈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沈祖棻被誉为“当代的李清照”,关于她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一八”事变后,她以一阕《浣溪沙》,表达了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

B.抗战期间,她成立正声诗社,创作组诗并结集成《风雨同声集》,用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C.抗战期间,面对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她以大量诗饲表达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针对衡阳之战,她创作了悲歌慷慨的词坛称为“千古一叹”的《一萼红》。

D.抗战胜利后,她针砭时事,反映时局凋敝,感叹民生多艰。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其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折磨。

C.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D.“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E.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3)沈祖棻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3.(10分)(2017高一下·唐山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太阳岛上

包利民

父亲那时每喝完酒,都会感叹着说:

“在哈尔滨,最好的地方就是太阳岛了,全国都出名啊!

那年我八岁,父亲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在工程队干活,走过很多地方。

当时正流行郑绪岚演唱的《太阳岛上》,歌中唱道:

“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渔竿/带着露营的篷帐/我们来到了/我们来到了/小伙子背上六弦琴/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向往之心。

于是在一次父亲酒后,我问他:

“你去过太阳岛吗?

你咋知道那是哈尔滨最好的地方?

”父亲便略低下头说:

“没去过,不过肯定是能去的!

”那年父亲所在的工程队要去哈尔滨修江桥,他兴奋得无以复加,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

“小子,这回你爹可真要去太阳岛喽!

夏天的时候父亲写信回来,说过几天他们要放两天假,正好可以去太阳岛瞅瞅,还说远远地看那里,全是绿色,里边肯定要比歌中唱得还好。

于是那以后我日日盼着父亲的信,想听他讲讲太阳岛上的事。

可是竟是一直没有信来,也不知他去太阳岛没有。

秋天的时候,父亲回来了。

我和姐姐就都问:

“你去太阳岛了吗?

那上面好吗?

”父亲就说:

“当然去了,嘿,真是太好了!

”我们就不依不饶地问:

“那到底好在哪儿呢?

”父亲也说不清楚,问他上面可有歌中说的弹琴的小伙子和穿泳装的姑娘,他说:

“反正人挺多,干啥的都有!

”我们就说:

“你是不是没去啊,回来骗我们!

”父亲急了,说:

“咋没去?

那门票要五块钱一张呢!

”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在我们眼前晃了晃:

“这就是门票!

”我们看了一眼,上面果然写着“5元”的字样,还有一个红红的印章,没等细看,他就收回去了,说:

“别让你们弄坏了,这可要留做纪念呢!

自那以后,父亲每次喝酒之后,更是慨叹太阳岛的美,说得我们心中痒痒的,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亲自去看看。

父亲也是常说:

“等有机会我还要再去看看,这次要看得仔细些!

”可是父亲最终没有再等到机会,工程队那几年转而向大小兴安岭施工,再也不去省城了。

后来父亲的一条腿被砸伤,不能再出去干活了,而我们的小村子离哈尔滨又极远,他再去太阳岛的梦想就一直没有实现。

后来,我去哈尔滨上学,到了那儿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一趟太阳岛。

也许是期望过高,并没有想象中的美丽迷人,心中便有了失望。

可是在给父亲的信中,我还是把太阳岛的风景描绘得天花乱坠。

姐姐来省城看我,我们又去了一次太阳岛,并照了许多相片,姐姐说:

“回去我一定给爸好好讲讲,他现在喝完酒还总念叨呢!

这么多年了,他一直都没忘!

”我们相视一笑,心中却涌起一种异样的情绪。

那年暑假,我回到家,父亲一见我就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

“小子,爸没骗你吧?

那太阳岛是不是很好?

”我使劲儿点头。

那天我陪父亲喝酒,话题总是不离太阳岛。

父亲喝醉了,躺在炕上口中还不住地说着:

“太阳岛,就是最好的地方!

我和姐姐默默地看着酣睡的父亲,眼睛都有些发湿。

当年我们就曾偷偷地翻出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那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

(《中外读点》2009年第1期)

(1)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概述。

(2)小说以“太阳岛上”为题目,从全文看,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题;共19分)

4.(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段落,完成下题。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王死后,人众徙去。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1)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知武终不可胁 胁:

威胁    

B.羝乳乃得归 乳:

生子    

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

弃掉    

D.武能网纺缴 网:

结网    

(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苏武不屈品格的一项是()

①单于愈益欲降之②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③使牧羝,羝乳乃得归④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⑤武能网纺缴,檠弓弩⑥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节选部分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也不可能通过威胁而投降,就把这事告诉了单于,这更激起了单于让苏武投降的愿望。

B.匈奴把苏武囚禁在地窖里,断绝供给食物,雨雪天,苏武只能吃毡毛,饮雪水。

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

C.为了避免苏武和其随属来往,匈奴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进一步孤立他。

D.苏武到北海后,得到了於靬王的敬重;於靬王死后,丁令王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了穷困中。

5.(7分)(2019高一上·吴起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僵卧孤村”,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万念俱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戍轮台”“铁马冰河”,这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6分)(2020高三下·河南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一句运用数字,夸张地表现了蜀道中青泥岭上山路的曲折盘旋;攀行在高险摩天、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的蜀道,人们会紧张、惊恐得“________”。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流水为喻,告诉客人“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题;共11分)

7.(2分)(2019高二下·广州期末)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女排在第一局中大比分输球,随后就展开了排山倒海般的进攻,压得对方喘不过气来,最终逆转对手,获得了比赛的胜利。

②审讯之初,他依然负隅顽抗,甚至还不可一世地口出狂言,但最终还是在检察官所呈现的如山铁证面前低下了头,当堂认罪。

③某些媒体从业人员缺敏锐的新闻触觉,不去挖掘有社会意义的新闻,反倒抓住明星的一点隐私就笔走龙蛇,真是可悲可叹。

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式。

⑤在创作之初,他是以写言情小说而被广大读者所熟知的,而当下却成为了科幻小说创作群体中的有名之士,真是云泥异路啊!

⑥这位先生对《论语》的解说,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A.③④⑤    

B.①②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8.(2分)(2017·平顶山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白宫因颁布“移民禁令”而引发的风波持续发酵,美国及国际舆论反应强烈,这次风波已盖过了特朗普之前宣布修建美墨边境墙引发的争议.

B.作为世界上唯一一部“活形态”的史诗,格萨尔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一种文化形态,其独特性、多样性、活态性特征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C.考古人员在新郑市郑韩故城遗址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布局清晰、保存完好的城门和瓮城,这对研究我国早期城市防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D.若不提升网游的内容品位,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只是单纯强调减少游戏时间或者一味强调家长的教育引导,很难真正达到引导孩子健康上网的目的.

9.(2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进入攻坚期,矛盾日益凸现如何妥善处理?

利益多元如何实现公平?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法治思维认识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B.“到此一游”的涂鸦事件所反映的不止是旅游文明的问题,而且是整体国民素质有待提升,还更应思考如何使国民教育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C.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作风建设打了一套组合拳,其动作之快、力度之大、效果之明显,令人耳目一新,也让人充满期待。

D.时下的网络文章,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读来酣畅淋漓、满口余香;有的却不忍卒读,难以入目。

10.(3分)(2016高一下·孝感期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随着国内居民收入稳步增长,①________,电子商务也随之不断发展。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②________。

网络购物价格低廉、方便快捷,正好符合年轻人观念新潮、追求高效的特征。

网购的特点之一是效用递增规律。

大家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

当你吃第一颗糖时感觉最甜,吃第二颗糖感觉甜度稍逊,以后逐颗下降,这是传统经济学的效用递减规律。

而在网络经济中则不然:

当你尝第一口新餐时感觉有点香,尝第二口时觉得更加香甜,③________,这就是网络消费的效用递增特点。

11.(2分)(2015高一上·阳高期中)下面的一幅对联,打乱了顺序,请你将其整理为一幅较为工整的对联。

康桥河边  旷世伟人  多情游子  橘子洲头  作别西天云彩  书写壮志豪情

上联:

________

下联:

________

四、写作(共1题;共5分)

12.(5分)(2020高一下·界首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优越的大城市工作条件,2018自愿到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帮助那里的贫困人口脱贫。

从进村开始,黄文秀就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走访,学会了桂柳方言。

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协调给每个村建起了垃圾池。

一年多时间,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

2019年6月17日凌晨,在县里开完扶贫会议后,因下大雨担心群众安全,在返回百坭村的路途中,黄文秀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为了扶贫工作,刚毕业不久的黄文秀献出年轻的生命。

读了黄文秀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1分)

1-1、

1-2、

1-3、

2-1、

2-2、

2-3、

2-4、

3-1、

3-2、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题;共19分)

4-1、

4-2、

4-3、

5-1、

5-2、

6-1、

6-2、

6-3、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