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农药防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06283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菊花的农药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菊花的农药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菊花的农药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菊花的农药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菊花的农药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菊花的农药防治.docx

《菊花的农药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菊花的农药防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菊花的农药防治.docx

菊花的农药防治

菊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白粉病

(一)危害症状

菊花白粉病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透明小白粉斑点,以叶正面居多,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幼嫩的茎叶更易感染。

在温湿度适宜时,病斑可迅速扩大,并连接成大面积的白色粉状斑,或灰色的粉霉层。

严重时,发病的叶片褪绿、黄化;叶片和嫩梢卷曲、畸形、早衰和枯萎;茎杆弯曲,新梢停止生长,花朵少而小,植株矮化不育或不开化,甚至出现死亡现象。

(二)发生规律

5-11月均可发病,8-10月多发病,以20-25C时易侵染发病。

在湿度大,光照弱,通风不良和昼夜温差在10C以上最易发生。

以9-10月发病严重,主要在秋季多雨、露、雾的潮湿环境下多次侵染发病。

在空气湿度大,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时再次诱发,在浇水多、植株太密或干旱影响,栽培管理不善,造成植株生长势弱时,发生更为严重。

(三)防治方法

1.在栽培上注意剪除过密和枯黄株叶,拔除病株,清扫病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大大减少病原物的传染来源。

2.加强生产管理栽植不要过密,控制土壤湿度,增加通风透光。

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应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叶片抗病能力。

浇水时应注意保持叶片干燥,防止浇水时水珠飞溅传播,或温湿度大,侵入寄主,造成再次侵染发病

3.用50%甲基托布津与50%福美双(1:

1)混合药剂600~700倍液喷洒盆土或苗床、土壤,以消灭菌源。

发病初期可喷施50%加瑞农可湿粉剂,隔10天喷1次,连喷3次;在发病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二、菊花斑枯病

(一)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

病斑近圆形,或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生于叶缘呈扇形,褐色至紫褐色,边缘清晰或外围有褪绿晕圈,后期病斑上密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多数病斑可使叶片干枯,严重时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层层变黑皱缩。

(二)发生规律

温度在10C—27C,只要有雨露,田间就可发病,但以秋季孕蕾开花期灌水或下雨造成的高温条件下危害最重,连作田和分株繁殖发病重。

该病在菊花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但在秋季遇高温、多雨的天气发病严重。

(三)防治方法

1.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量。

采用无病母株扦插繁殖。

植株合理栽植,不宜过密。

及时摘除植株基部病叶、老叶。

不偏施氮肥,配合施用磷、钾肥。

2.发病初期可用62.25%仙生600倍液、80%大生6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20%富士500—800倍液、5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1:

1:

160波尔多液喷雾。

三、叶枯线虫病

(一)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芽、花芽、花蕾和生长点。

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先出现症状,叶片的边缘或顶端沿叶脉部分变黄,受叶脉限制呈现特有的角状褐色斑,最后叶片卷缩、枯萎。

有时植株一侧的上、中、下叶片都出现枯萎,花器受侵染后变形,花芽干枯或退化,有的花芽膨大而不能成蕾。

(二)发病规律雨季通过雨水和灌溉水进行田间传播,带病插条和病苗可以进行远距离传播。

在翻耕较浅、土质疏松和连年栽培感病植物的情况下常发病严重。

(三)防治方法

1.搞好卫生,及时清除枯枝落叶。

避免连作或用病土育苗。

栽培抗病品种,一般小花品种比大花品种抗病。

防止喷水飞溅,减少线虫传播机会。

2.用46C恒温水处理扦插苗或生根小苗10分钟,可有效杀死线虫。

3.药剂防治可用克线磷1000倍液喷雾或根施铁灭克颗粒剂。

四、菊花霜霉病

(一)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嫩茎、花梗和花蕾,初病叶褪绿,叶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初呈浅绿色,后变为黄褐色,病叶皱缩,叶背面菌丝稀疏,先为白或黄白色,后变淡褐或深褐色;春季发病致幼苗弱或枯死,秋季染病整株枯死。

(二)发病规律

多发生在8月〜10月与3月〜4月的苗期,湿度大、通风不良、日照少、昼夜温差在16C左右时最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1.3月上旬,留种苗圃发病,可喷洒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防治。

2.菊花移栽时,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浸苗预防。

3.栽入大田以后,春季发病可喷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或25%甲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2次。

4.秋季发病,喷洒25%多菌灵800倍液混合合使用,兼防治褐斑病。

5.清除感病叶片、病茎和病花,减少侵染来源,注意通风降湿,可减少发病。

6.发病初期喷洒58%瑞毒锰锌500倍液,或25%瑞毒霉与65%代森锌按1:

2混合后的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五、菊花叶斑病(斑点病)

(一)危害症状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先发生,病斑散生,初为褪绿斑,而后变为褐色或黑色,病斑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严重时多个病斑可互相连结成大斑块,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散生不甚明显的小黑点,叶枯下垂,倒挂于茎上。

侵害初期被害植株叶片呈黄色和暗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斑点。

随后病斑中心有小黑点,基叶发黄、干枯,逐渐上部叶片、花蕾发病。

(二)发病规律常发生于秋季多雨季节,尤其是天气闷热,空气潮湿和通风不畅的条件下易发生。

通常

在高湿雨季的7月中旬出现,尤其是连日阴雨闷热、积水久湿、昼夜温差大时容易较大面积发病。

(三)防治方法

1、发病严重的地块应实行两年以上轮做。

2、菊花收后,割下植株残体,集中烧毁,以减少田间和翌年侵染源。

3、增施有机肥,配合磷、钾肥,使植株生长旺盛,增强抗病力。

4、结合菊花剪苗、摘顶心,随手把下部病叶摘除,带出田外处理,减少早期再浸染病源。

5、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甲基托布津、硫菌灵等。

施药时间,9月上旬喷第一次药。

10天左右喷一次,共喷3〜4次,防治效果可达90流右。

6.加强栽培管理。

植株营养生殖其间施用氮、磷、钾复合肥,防止植株徒长,加强通风、透光,盆与盆之间不要放得过密,浇水时尽量避免淋湿下部脚叶。

7..菊花栽培场所、生长期间或冬春季节及时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源。

8.药剂防治。

8〜10月份,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65%代森锌600倍液保护叶片。

病害发生后,选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三四次,效果较好。

六、菊花枯萎病

(一)危害症状

发病初下部叶片失绿发黄,失去光泽,接着叶片开始萎蔫下垂、变褐、枯死,下部叶片也开始脱落,植株基部茎秆微肿变褐,表皮粗糙,间有裂缝,湿度大时可见白色霉状物;茎秆横切或纵切,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或黑褐色;将植株脱盆,可以看到被病菌侵染的根部变黑腐烂。

(二)发病规律

此病容易发生在雨水多的七八月份,发病最适宜的温度为27C〜32C,在21C时病害

趋向缓和,到15C以下时则不再发病。

该病夏天发生较重,土壤粘重、排水通气性差、水分过多更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并从无病植株上采集枝条繁殖。

2.进行土壤消毒,定期用杀菌剂杀菌。

3.控制土壤含水量,宜选用排水良好的基质。

4.掌握植株密度,以便于通风。

定期用杀菌剂进行土壤消毒。

5.而在植株被病菌感染时,一定要迅速施药。

用50%多菌灵进行治疗,效果不错,方法如下:

在植株出现病情时,配制多菌灵200倍〜400倍液,植株根部浇灌,并喷洒全株。

开始第一天、第二天连续两次,第四天一次,第六天一次,一般情况下,用四五次药即可恢复。

但一些重病植株,一定要拔除,最好烧掉。

另外,也可用25%苯来特粉剂200倍〜400倍液,或50%代森铵乳剂800倍液淋灌根茎周围和喷洒植株,连续数次。

七、根腐病

(一)危害症状

根系腐烂,呈干腐状或乱麻状,叶片枯黄凋萎,多发生在开花前后。

植株根部聚集大量菌丝,引起局部或全部腐烂,茎叶发黄、枯萎。

(二)发生规律

土质粘重,通透性不强,病菌大量繁殖。

(三)防治方法

1.注意土要疏松、通透,平时浇水要适量,不要积水。

2.随时观察,发现菊株顶部嫩叶发黄,及时勒水,深扦松土,散湿透气,一周即可复壮。

八、锈病

(一)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茎,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浅黄色小斑点,叶背对应处也生出小褪绿斑,后产生稍隆起的疱状物,疱状物破裂后散出大量黄褐色粉状物;菊花染病后生长十分衰弱,不开花或大量落花,严重时自下而上全株染病,导致叶片干枯;叶上病斑多的,叶缘上卷。

(二)发生规律

雨多、湿度大时易发生。

病原菌喜凉,不耐高温,6C以下或31C以上不易侵染,而温暖多湿季节有利病害发生,在湿度大、光照足、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10C〜24C条件下最易发生,以寒冷、阴雨、日暖夜寒、潮湿天气发生较严重。

(三)防治办法

1.及时清除病叶、病株残体,集中销毁,以减少侵染来源。

选留健壮无病的菊株作母株,培育菊花的圃地,应选择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地势高的地方。

2.合理施肥,在配合施肥的基础上,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及时除杂草和病叶,尽量通风透光。

切忌连作。

3.发病期间,早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多雨季节用65%代森锌500倍液或波美0.3度至0.5度的石硫合剂,可有效防治该病蔓延,同时也可用托布津、多菌灵预防。

春季萌发新叶前,喷施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预防病害发生。

在生长期间,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2周喷洒1次,连续喷2~3次。

此外,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喷洒病株,也有较好的效果。

九、病毒病(花叶病)

(一)危害症状多表现在嫰叶上,使叶片皱缩畸形,有花叶或植株矮小,发育不良。

花瓣染病时会曲折

萎缩失去光泽,严重时影响正常发育。

感病的叶上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坏死斑,严重者呈褐色枯斑,使整个叶片坏死脱落。

感病株会变矮,切花重量、茎长、花径等都要受到影响。

顶梢和嫩叶蜷缩内抱,中上部叶片出现明暗不一的淡黄斑块,又称花叶病;植株表现矮小,根系长势衰弱,叶片、花朵畸形,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和观赏效果并遗传;病毒通过刺吸式口器昆虫、嫁接、机械损伤等途径传播。

(二)发病规律

病毒只在活的花卉细胞内繁衍,通过昆虫(主要是刺吸式口器昆虫,如蚜虫、蓟马、红蜘蛛等)、嫁接、机械损伤等途径传播。

主要传播媒介是蚜虫,录育蝽,以及人工带菌操作不注意消毒而传播,多为接触感染,发病多在4-6月。

(三)防治办法

1.选留健壮、无毒的脚芽和顶梢育苗。

2.选择优化的栽培管理条件,保持植物生育健壮。

3.清除杂草和病株,减少侵染源,及时消灭传毒介体,用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防治蚜虫;用40%乐斯本2000倍液或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倍液防治螨类害虫。

4.病害发病初期可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或高锰酸钾1000倍液。

及时防治蚜虫和录育蝽的危害,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可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200倍叶面喷撒进行消毒,防止传播,适当降低温湿度,加强管理,采用健壮菊苗,及时防治蚜虫和录育蝽的危害,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十、猝倒病

(一)危害症状

主要发生于幼苗。

受害后叶片边缘变黑,顶芽停止生长,基部出现渍状,终至干枯死亡

(二)发病规律病原体为多种真菌,随雨水、灌溉水、土壤等传播。

高温高湿、土壤水分过多、通风不

畅、日照不足时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可使用百菌清、王铜、稀酰吗啉、瑞毒霉、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杀菌剂进行喷雾和灌根。

十一、白绢病(菌核性腐烂病)

(一)危害症状主要危害茎基部及茎部,引起根腐、茎基腐。

一般先在土表茎基部发生病斑软腐,致病以上部分枯黄,叶片脱落。

潮湿时茎病部长出白色疏松或丝状菌丝体紧贴其上,后期在菌丝体上形成白色或褐色或黑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小菌核散生和聚生。

(二)发生规律土壤粘重、排水通气性差、水分过多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发病时可以使用甲基托布津、异菌脲(扑海因)、腐霉利(速克灵)等杀菌剂。

虫害及其防治

一、螟虫又叫食心虫

(一)危害症状

其幼虫灰褐色,体长3〜10毫米,先从芽心顶部摄食,把嫩心吃光,9〜10月间的幼虫钻入嫩蕾蛀食表面,不易察觉,上午9〜10时爬出,然后再潜回蕾瓣,一旦被蛀,便失去观赏价值。

(二)发生规律

8-9月间在夜晚飞出,在菊花嫰心里产卵,幼虫灰褐色,体长3-10毫米,危害芽心,把嫰心吃光,9-10月危害最严重,幼虫钻入花蕾蛀食,花蕾一经虫蛀即告报废。

(三)防治方法

8月上旬开始每周喷撒一次45%高效氯氰菊酯1200倍液,或2000IU/毫升高效科诺千胜悬浮剂(生物杀虫剂)400倍液叶面喷撒,3-4次,效果很好。

9〜10月每天上午仔细检查,发现被蛀花蕾,立即摘除,将虫捕杀,更换侧蕾。

必要时,可用40%氧化乐果每半个月喷一次,连喷两三次。

二、菊潜叶蝇(夹叶虫)

(一)危害症状菊潜叶蝇是杂食性害虫,成虫在菊叶背面产卵,卵多产在叶片边缘的叶肉里,幼虫孵出后在菊花叶片内潜食叶肉,在菊花的叶片上形成弯曲的潜道,虫害严重时,菊株的所有叶片都被侵害,叶片斑黄枯萎,影响观赏,如防治不力可曼延整个菊圃。

(二)发生规律

在3月下旬即有成虫出现,一年可发生5-7代,虫害发生期在4-10月份。

(三)防治方法

及时摘除虫叶烧毁,花期过后将危害植株全部剪除,烧毁或深埋。

潜叶蝇要以防为主,从菊花苗期开时,可用80%敌敌畏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叶面喷撒10-15天一次,交替喷撒4-5次即可防治。

如发现叶面出现细小虫道时,要及时喷药,可用15%阿维毒乳油1500倍液或0.2%爱诺虫清乳油1500倍液叶面喷撒,均有很好的效果。

三、朱砂叶螨又名红蜘蛛

(一)危害症状

成虫为米红色,幼虫为黄白色。

红蜘蛛以口器刺入菊叶肉吸吮叶液,造成叶片干黄枯死。

对菊花危害极大,如防治不彻底,可危害到冬天。

更为严重的是在花期红蜘蛛潜藏于花瓣中,群集拉丝结网,很快使花朵凋残。

(二)发生规律多发生在夏季高温干燥时期,以7-8月份最为猖獗。

(三)防治方法

清除菊圃内的落叶杂草,冬春季在菊花圃地喷撒波美1-2度石硫合剂1-2次,以减少越冬虫口密度。

3-5月喷撒40%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3-5次,可杀死成虫和卵,并破坏雌虫的生殖能力,7-9月虫害严重时用20%灭扫利2000倍液,40%扫螨净粉剂2000倍液交替叶背喷撒2-3次效果特好。

四、蚜虫又名菊姬长管蚜

(一)危害症状

成虫和若虫主要集中在嫰梢、叶柄和叶背危害,有时也在花蕾及花冠内危害,蚜虫以口器刺吸菊株养分,使受害叶片发黄变形、干枯、脱落,危害花瓣时可使花容减色,很快凋谢。

危害菊花的主要是茶褐色、有光泽、体型很小的长管蚜虫和青绿色蚜虫等。

长管蚜虫多在芽心嫩尖危害,被害菊株发黄变形,危害花芽,使花容减色憔悴。

青绿色蚜虫潜藏下部叶背,以夏、秋季危害最多,致下部叶片枯黄凋零。

(二)发生规律

蚜虫以胎生小蚜虫的方法繁殖后代,一年约发生十余代,全年有两个高发期,分别在4—5月份和9—10月份。

蚜虫还会传播菊花病毒病。

通常在4月〜11月发生十多代,其中以4月〜5月和9月〜10月为盛发期。

(三)防治方法

1.追施农药:

每亩用绿德福,或40%乐果乳油100〜200ml,或3%久效磷颗粒剂2kg拌10〜15kg湿润细土或腐熟产有机肥料,在栽培时施在幼苗根部。

2.蚜虫发生时,用天王百树(用量40ml/亩)、绿德福(100克/亩),或10%杀灭菊酯3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

3.药剂涂茎:

用40%乐果5〜10倍液,涂于菊花茎秆基部,防蚜效果很好。

4.生物防治:

人工释放瓢虫、草蛉治蚜。

5.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80%敌敌畏1000倍液叶面和叶背喷洒,两种农药交替使用,

可防蚜虫的抗药性。

蚜虫危害严重,可用2000倍的40%的氧化乐果喷洒防治。

五、小地老虎又叫土蚕、地蚕

(一)危害症状

小地老虎是一种地下害虫,主要危害盆栽菊和地栽菊的幼苗,危害菊花根茎部及下部叶片。

幼虫体长37—47毫米,体色绿褐。

成虫体长16—23毫米,前翅暗褐色,后翅灰白色。

蛹长18—24毫米。

赤褐色有光泽。

(二)发生规律

蛹及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3-4月大量羽化,以第一代幼虫发生为数量最多,约在4月下旬一5月上旬危害最重,咬断菊苗茎基部,造成缺株,

(三)防治方法

及时清除菊圃的杂草,人工捕捉,在虫害发生时,清晨检查苗地盆内的断苗,追踪捕杀幼虫。

用灯光诱杀成虫,用90%敌百虫500倍液喷伴草段,进行诱杀,用地虫灵或呋喃丹伴土撒在菊苗周围,效果也很好。

六、白粉虱

(一)危害症状

虫体细小,全身遍披白色蜡粉,繁殖迅速。

该虫群集上部嫩叶背面进行危害,剌吸汁液,导致叶片发黄变形。

(二)发生规律

由夏到冬不断发生,繁殖迅猛,常常重叠发生,致叶片发黄变形。

(三)防治方法

80%敌敌畏1000倍液加少许洗衣粉喷洒即可除治。

防治可用10%比虫啉4000—6000倍液喷雾或用一般杀虫药加适量黏着剂,使粉虱着药不能再飞,即可除治。

七、潜叶蛾

(一)危害症状

成虫体小为2毫米左右的白色小蛾子,5月间在叶子上产卵。

幼虫孵化后钻进叶片,潜食叶肉。

潜食隧道曲折迂回,没有一定的方向,在叶上形成花纹形灰白色条纹,俗称“鬼划符”。

老熟幼虫在隧道末端化蛹,并在化蛹处穿破叶表皮而羽化。

(二)发生规律

1年繁殖三四代,到10月间仍有发生。

在夏秋潜叶蛾发生严重,由于潜叶蛾产卵于晚上,故喷药时间最好在傍晚。

(三)防治方法

可于早期摘除被害叶片,4至5月间用40%氧化乐果等内吸性杀虫剂喷雾防治。

许多有机磷类杀虫剂如乐果、乙酰甲胺磷、杀螟松、辛硫磷、敌敌畏等都可以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如戊菊酯(中西除虫菊酯、多虫畏)、甲氰菊酯(灭扫利)、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中西杀灭菊酯、敌虫菊酯、异戊氰酯酯)等效果也很好。

如果已有幼虫钻进危害,需要选择内吸性的杀虫剂如乐果、乙酰甲胺磷等。

八、菊虎

(一)危害症状

成虫在茎梢上咬破皮层产卵,如果茎梢幼嫩,则伤口上部不久变黑,梢枯萎;如果茎已较粗硬,因输导组织被害常造成植株生长迟缓,开花不正常。

卵经数日孵化,幼虫沿茎干向下蛀食,9月间蛀达根部化蛹,10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即潜藏于根内越冬。

(二)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

一般5月〜6月间出现成虫,体长6毫米〜11毫米,圆筒形,黑色。

(三)防治方法

5月〜6月间羽化成虫出现时进行人工捕捉,或者使用内吸性的杀虫剂如乐果、乙酰甲胺磷等进行喷杀。

受害的茎梢及时剪除烧毁。

九、蛴螬

(一)危害症状

虫体乳白色,柔软肥硕,头黄褐色,常弯曲成马蹄形,潜伏在根旁边土壤中咬食菊株根茎,造成全株死亡。

蛴螬在土壤中生存,虫体柔软,白到灰色,通常卷曲成“C字形。

越冬

蛴螬3月〜4月开始活动,咬食菊株根茎,7月〜8月当年新生蛴螬严重危害菊株,可以造成植株枯萎死亡。

它的成虫即金龟子,也会吃叶和花。

(二)发生规律

金龟子幼虫的通称,一般一年发生1代。

幼虫5月下旬〜11月份出现危害,尤以6〜9月份危害严重。

地下害虫,幼虫专咬食菊花根茎,主要发生在返苗期。

(三)防治方法

7月〜8月当幼虫刚孵化出时,施用杀虫剂最有效。

可用辛硫磷乳油1000倍〜2000倍液浇灌土壤。

当蛴螬长大后,便不易受杀虫剂的影响。

十、地老虎俗称地蚕或夜盗虫

(一)危害症状

是菊花苗期地下害虫。

虫体褐色,幼虫灰黑色,一年一代,蛹、老熟幼虫和成虫均可在地下越冬,第一代于每年4月危害,常在日落后至黎明前出来咬食菊苗,致菊株枯萎。

(二)防治方法

春季清除周边杂草,消灭中间寄主,晚间或黎明前人工捕捉幼虫,用800〜1000倍液敌

百虫杀灭。

十^一、蚱蜢

(一)危害症状

虫体淡绿色,像蝗虫而略小,两端似小舟,每年8〜10月间啮食菊花嫩头,危害严重。

蚱蜢以卵产于土中越冬。

(二)防治方法

冬季深翻灭卵,人工捕捉成虫;大量出现时,可用敌敌畏1500倍液喷杀。

十二、蓟马

(一)危害症状

虫体极小,只利用锉吸式口器刮破器官表皮并吸收汁液,被害处常呈黄色斑点或块状斑

纹,严重时嫩芽、心叶凋萎,叶片卷曲、皱缩甚至全叶枯黄,花萼与花瓣变褐、变形,甚至花器官凋谢』于蓟马移动能力强,平时藏在心叶、花瓣间的缝隙处,农药往往难以直接打到虫体上,因而更不容易防治。

(二)发生规律

有1毫米左右,一年可发生数代。

(三)防治方法

较好的杀虫剂有啶虫脒+阿维菌素、金好年、乙酰甲胺磷、鱼藤精、西维因、混灭威、七星宝、蚜蓟清、蚜蓟净等。

十三、斜纹夜蛾

(一)危害症状

一种喜温杂食性害虫。

幼虫头部淡褐色至黑褐色,胸腹部体色多变。

以咬食叶片为主。

(二)发生规律

7月〜9月发生为多。

幼虫一般晚上出来危害,因此傍晚喷药更理想。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⑴诱杀成虫。

斜纹夜蛾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趋化性,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或用糖6份:

醋3份:

白酒1份:

水10份和90%敌百虫1份的糖醋液诱杀成虫,效果均好。

⑵清除田间及其周围的杂草,减少成虫产卵及栖息场所;适时深中耕,消灭土中的老熟幼虫和蛹;在管理过程中,结合田间其他农事活动及时摘除虫卵叶和初孵幼虫叶,集中深埋或销毁。

3.药剂防治

(1)用药时期。

宜在卵孵盛期至3龄前用药防治,4龄后施药应在傍晚进行。

(2)选用药剂。

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3.5%锐丹乳油2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000-1500倍液、15%安打悬浮剂3000-6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1%阿维菌素2500倍液。

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每亩用药液量50-75千克。

每亩加入杀虫双100克,可抑制卵块孵化和捕杀虫卵。

十四、灰巴蜗牛

(一)危害症状

灰巴蜗牛有2对触角,后触角较长,其顶端有黑色眼睛。

贝壳中等大小,壳质坚固,呈椭圆形,壳面黄褐色或琥珀色并有密生的生长线与螺纹。

一般白天栖息在暗处,夜晚爬出吃食叶片等,造成孔洞或缺刻,所爬过之处都留下银色的痕迹。

(二)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其寿命可达1年以上。

一般白天栖息在暗处,夜晚爬出吃食叶片等,造成孔洞或缺刻,所爬过之处都留下银色的痕迹。

阴雨季节危害严重,甚至白天也出现危害。

(三)防治方法

可用80%灭蜗灵颗粒剂或10%多聚乙醛颗粒剂,每平方米施1.5克;或在植株周围撒一些石灰粉。

晚上进行人工捕捉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十五、菜青虫(白粉蝶)

(一)发生规律

每年4-10月均有幼虫危害,但以夏秋最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