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的欣赏与临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05262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书的欣赏与临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行书的欣赏与临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行书的欣赏与临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行书的欣赏与临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行书的欣赏与临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书的欣赏与临习.docx

《行书的欣赏与临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书的欣赏与临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书的欣赏与临习.docx

行书的欣赏与临习

行书的欣赏与临习

        行书的欣赏

       书法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往往是创作与欣赏并存。

没有创作就没有精神的享受和寄托;而没有欣赏,创作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创作和欣赏在理论和现实中一贯是互为知音、互为依存的。

就欣赏而言,它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

没有欣赏,就无法从作品中去领略和品评,也就无法使作品的真谛得以发现和流传。

我国历朝历代不乏欣赏高手,不然我们今天也不可能看到如此多的书法艺术精品。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写了一个“戬”(剪音,除掉的意思。

)字,他只将左旁的“晋”写了,故意将右边的“戈”旁空出请书法家虞世南补上,然后请魏征看,魏征看后说:

此“戬”唯有“戈”旁写得好。

可见魏征就具有很高的欣赏能力和水平。

但是,真正会欣赏,也并非易事。

清人书画家龚贤曾说:

“作画难,而识画尤难;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

”书法是一种抽象艺术,要想品味出它的魅力就更难了。

因此,欣赏书法还须具备鉴赏能力,而要培养鉴赏能力,必须掌握较丰富的书法理论知识以及广博的书外知识。

欣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能从中学习到书法家的创作技巧、书写技艺、甚至能体会出书者的襟怀和情致,也能给别人以启发和引导。

因此,在我们自己练习书法的同时,应该学会和善于去欣赏。

书家如果欠缺欣赏的能力,对自己创作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幅好的行书作品,能给人以美感的要素很多。

我认为,就一般欣赏而言,归纳起来应该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健康。

无论什么艺术的内容,都要以健康为准则。

书法的美,首先是内容美,现代书法大多为言情言志、敦品励学、缔结友好的名言警句、诗词对联、短文独字等,当然也有其他如碑文、古文、经文、等等。

无论什么内容,都要对时代、社会、人文、工作、生活、环境等有益,一句话,要让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有启发、有鞭策、有激励、有享受、有安慰,能使人激发情感、鼓舞志气、调理心身、积极奋进的内容才是美的。

粗俗、污秽的内容绝不是欣赏的对象。

2、力度饱满。

所谓“力度”是指书者表现出的笔力,这是历代书法品评家公认的首要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说:

“古既今异,无以辩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

”意思是说,古今的书法风格中,各具千秋,很难区分高低,只能从笔力上去看了。

古今对书法作品的优劣品评,用“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来形容。

人们常讲的“入木三分”和“力透纸背”就是指力度而言。

具体观其力度,能看每一个笔画,特别是长的笔画,刚健而有力,尤如骨骼一般。

但随书家风格不同,力度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表现“刚劲峭拔,骨力外达”,如“颜真卿、欧阳询”等的作品;有的“外柔内刚,骨力内涵”,如王羲之、虞世南等的作品。

尽管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不同,都能表现出一股“骨气”。

凡线条无力的作品,绝不是好作品。

3、用笔灵巧。

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品味书写者的用笔能力如何至关重要。

历代书法理论家均强调:

“书法以用笔为上”。

书法三要素“用笔、结体、布局”中用笔为先。

书法艺术是线条艺术,而这个线条如果是静止的、呆板的、僵化的、单调的就根本谈不上艺术。

艺术是美的东西,因此,这个线条就应该是有节奏、有韵律、有变化、有活力、有丰富情感的,而这些都是通过用笔的灵活、巧妙、多变来表现的,不懂得灵巧用笔是写不出优美线条的。

用笔表现于点画与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特别是笔画的形态与牵丝引带最为关键。

4、充满动感。

行书较之于楷、隶、篆等书体的主要区别是行书具有流动感,古有“行云流水、灵动飘逸”之说。

古人所谓“真如立、行如行、草如奔”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一幅上乘的行书作品必然能很好的展现出点画、结构和布局的动态美与动感美来。

5、富于变化。

变化是任何艺术美的原则标准。

行书也是通过变化而表现出特有的美,书法家通过对基本笔画、结构、用笔、布局等进行和谐的变化,才能给人以移步换形、美不胜收的感觉。

所以,在一个字一个部分中的相同点画与相同部分、一幅作品中的相同部分和相同字应尽量有所变化,尽量避免雷同。

6、形态优美。

形态指字体的结构造型,也是写好行书的一个重要基点,在欣赏一幅行书作品时,观其结构造型,应该是“丰腴而不肥,劲瘦而不枯、浓纤折中、修短合度、崎而不崩、正而不板”。

在形态上应该是方圆兼备、长短各异、大小参差、虚实相间、多采多姿。

7、构图精妙。

构图是通篇的章法布局和幅式的选择,体现的是一种整体视觉美,这是在欣赏书法作品时最不能忽略的。

因为一幅作品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无论是横式、竖式,所书写的文字和幅式必须统一,分行布列和谐、黑白关系协调、文款主次分明、款识用印得当,这才算是真正的上乘之作。

8、风格独具。

风格指书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所表现出的艺术个性和独具的特点。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人物,甚至环境、社会都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历代名帖都不乏有优雅、冷艳、雄壮、豪放等种种风格,书法作品要能体现书家的个性特点和书家的学识修养,自古以来就有“书如其人、字如其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在欣赏时必须注意的。

一幅作品中风格必须是统一的,不能是清秀粗犷夹杂、刚健阴柔不分。

9、神韵兼备。

神韵是书法作品中所蕴藏的精神、风采和气韵,是历代书法评论家评品的最高标准。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无不充满了奕奕动人的风采和天机流荡的韵味,不仅具有外形美的吸引力,同时还具有神韵美的感染力。

神韵兼备、出神入化的作品,才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耐久的回味。

现代人对于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的欣赏评价高度概括为两个字:

那就是“舒服”,即看着舒服,或怎么看怎么舒服,反之,就是“别扭”。

    总之,欣赏行书艺术的要素是很多的。

如果掌握了以上基本要素,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

 

行书的临习

 

      我这里所说的临习就是指的临帖,也就是临帖练习。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临帖才能学习到别人的笔法、结构和章法,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发扬别人的优点及长处,为丰富自己的创作经验、形成自己的特有风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临帖的意义

      临帖是自古至今学书者的一条必经之路,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书家,无不是从临帖出来的。

临帖可以从帖中汲取别人写字的成功经验,借鉴、学习书家的用笔和结体的规律与技巧,而且也能受到风格、意境的感染和熏陶。

临帖不仅是临其点画、结构和用笔,而且通过临帖去体验前人的思想、性情、追求和对艺术的理解、掌握与驾驭。

并由此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人物、事理等知识。

同时在临帖中还能通过集中注意力,用心揣摩、分析、研究,来锻炼和提高自己在书法上的观察、分析、比较、鉴别、总结、修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与水平。

      临帖的过程,亦是以正确的书写方法取代自己不良书写习惯的过程,同时也是在自己的心目中树立起汉字优美结构、形态、形象标准的过程,所以说临帖是学书的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而科学的重要方法。

古往今来的书法大家都是从临帖入手进而走向了辉煌,这不仅为我们学习书法指明了方向和捷径,同时也使我们明确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那就是只有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我们在座的老前辈和老书家临帖的概念,应该说与初学者的临帖是不一样的,初学者是一张白纸,他必须从头学起、按部就班;而我们是有了一定基础并在多年的练习中形成或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字体和风格,我们的临习只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式的临习,所以我今天只谈谈临习中的研究和修正,简称“研修”,谨供各位方家参考。

       我建议在座的各位方家在行书临习的研修中可参考以下三个原则:

一、定位业余性,不要把临习看作是我们的专业课和必修课,而把它只看作是茶余饭后之乐趣,所以就没必要去叫板、没必要非来个透彻精深,这样也就没有了精神与责任上的压力;二、注重保健性,对于你们来说,书法是闲情逸趣,用于自己抒情达意、修心养性、强身健体、颐养天年,或者是进行交流、教育和装饰,所以就不要去考虑它临习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价值,更不去指望它去发家致富,这样就有了心理上的轻松和情绪上的平静;三、追求艺术性,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把中国汉字写得更加漂亮、更加规范、更加艺术,把自己的字体与风格丰富美化和完善巩固,这样就有了大致的方向和目标。

       根据这个原则,我们临帖研修的基本方法就可以采取:

在保持和巩固自己长久形成的“字体”的前提下,有选择的临习行书范帖,取长补短、求变求新。

第二节 选帖的方法

      字帖是有形而无声的老师,故言择帖如择师。

对于书店里琳琅满目、水平良莠不齐的行书字帖,一定要冷静而慎重。

须有自我判定,即依照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书写习惯、自己的喜好和自己已形成的字体来选择。

如果自己难以判定,最好能请行家或老师指点、帮助。

       选帖首先要符合自己的爱好。

自己喜欢则证明所选范本基本符合自己的取向与情趣,只有看起来比较亲切,临写起来才有兴致,而学习的动力正是来自浓厚的兴趣。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说:

“择吾所爱好者临之,厌则去之。

”可见兴趣和爱好,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

       二是要接近自己的性格。

或活泼、或沉稳、或放纵、或收敛。

尽量做到与自己性格特点相同或近似,这样在临写中便于发挥,更便于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只有选择与自己个性近似的字帖临习,才能发掘出自身的天赋及创造力。

       三是要尽量接近自己的书写习惯和已经形成的字体。

法帖的书写、用笔、结体、气势等与自己的字体和书写习惯相近,临写起来就不会形成强烈反差,只要稍加注意克服自己的某些不足,再稍加修正自己与法帖上用笔、结体、谋篇的偏差,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选择范帖还要注意出版质量,字迹要清晰、无遗漏和错页,耐用而不易损,尽量无残缺。

常言道:

“学问于拜师选帖之始,得法于学问修养之间”,此话很有道理,也值得各位方家参考。

第三节 读帖的要领

       读帖是动笔临习前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临帖的第一个关键环节。

读帖也可以说是心临,是分析记忆的一个重要过程,读帖要对范本的整体布局、通篇的风格特点和笔画位置关系领会透彻,对每个字的形态、结构、笔形、笔势及其行笔轨迹作深入的研究、分析并熟记于心。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说:

“学书时临摹可得形似,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至妙处”。

又说: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置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以随人意”。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里也说过“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察”就是观看、审察的意思;“拟”就是模仿、临摹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观察时要达到细致入微的程度才好,临摹时要做到神形都像才对。

       对于通篇中的每个字要特别注意其字形、结构和布势,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安排,属于哪一种结构类型?

各部分比例如何?

结构特点是什么?

其次,再分析每一部分的具体笔画形态,是方笔还是圆笔,笔画的方向、长短、曲直、斜正、俯仰、弧度、位置、相离、相接、相交等都应在必读之列,还要细审其笔法特征,关键是起、收笔及提、按的特点,对轻重、徐疾、转折、顿挫等逐一体味,达到虽不见字帖,但心追目极如似在面前一般的效果。

读完后,再回头看看自己的创作,与帖上作一对比,便知道差距所在了。

第四节 对临的方法

       对临,就是对照字帖书写,即将字帖放在眼前,通过读后在心中有了记忆和基础,然后照帖上的字笔画、部分、单字、行行逐步照样子临写。

       朱覆贞在《书学捷要》中说:

“把字帖放在案前面练习,先考虑其气势,然后才能动笔,能到心手相应了,学书才能进步快,如果急急忙忙铺纸磨墨,不假思索对帖描摹,势必进步慢,而且会畏难而退”。

    

对临是在读帖的基础上进行的,但还必须要读写结合,做到观察——分析——书写——再观察——再分析——修正,即在观察分析之后进行临写,临写后再将自己所写之字与字帖上的字进行比较分析,巩固临得像的,修正临得不像的。

通过对笔画和字势的反复观察、分析、临写,才能进一步深刻体会和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的技法和规律,去成功地进行笔画与笔画之间和字与字之间关系的处理。

       临帖切记不要看一笔写一笔,尤其是行书,笔画之间虚实相映、顾盼呼应、气势连贯,如果看一笔写一笔,容易把笔画的连带和相互间的呼应关系造成断气而形成字的笔画松散和结构变形。

初次临帖可看一个字写一个字,逐步地上升到看一个或几个字、甚至可以看一行写一行。

         临帖应该选定一本字帖先临至形像神似,然后才可考虑换帖。

朝慕夕改、见异思迁,会导致事倍功半。

所以,一定要有“脚跟立定、持之以恒”的精神,临习一体,不达目标,决不收兵。

第五节 背临的方法

       背临是对“对临”成果的一种检验,也是一种增加记忆、巩固成果的可行办法。

当对临有了相当基础后,就可以进入背临。

背临是指在对临已相当熟练的基础上,不看字帖凭记忆和印象临写,背临的难度较之对临要大得多,它必须是在通过对临后对字帖里的笔画、结构、形象有了较为深刻的记忆后方可进行。

为了强化自己的临习训练,也可以边读边背临。

即先翻开字帖观察、分析,把所要临写的内容熟记在脑子后再去背着写,写好后再翻字帖仔细对照修改,如此多次反复,可强行地将帖中的笔画形质和章法布局印在脑子里。

       古人曾有云:

“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

”背临是通过锻炼大脑思维机制的熟练去达到心手相应的能力,只有对字帖细玩熟观,然后才会心手相应。

只有对临与背临交替、临写与思考密切结合,做到胸有成竹后,方可用笔追之。

转载】行书练习方法

学海泛舟:

书法 2010-04-0216:

49:

08 阅读1167 评论2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节选自郜锦强先生的《行书创作与欣赏》一书。

      行书练习,主要是训练基本功,学会用纸、用笔、用墨的技巧和行书的结体、运笔以及章法布局等的艺术。

在此基础上再开始行书创作。

……

      …………

      练习行书的方法,主要靠临摹。

“临”就是把字帖放在眼前照着写;“摹”就是把字帖放在纸下,描着写。

初学者可挑选一本自己喜爱的字帖进行临摹,最好是墨迹字帖。

因为这种字帖运笔清晰,落笔、收笔交代分明,用笔过程中的轻重缓急所产生的浓、淡、枯、润,以及行书点画转换之间的牵丝、顾盼,都在墨迹中表现得很清楚,比木刻本贴容易领会,易于模仿。

     开始临摹字帖时,要写的慢些、仔细些,不能草率。

每次练完之后,要对帖检查,看哪些地方写得像,哪些地方写得还不像。

不像的就再写几遍,如果老是写不像,也不要着急,过段时间再拿出来分析,找出原因,重新临写,切记在临帖时因写不像而描描改改。

因为描改的笔画容易掩盖临帖中暴露出来的缺点,即使偶然改得与贴仿佛,也容易使笔画软弱,不贯气。

有时碰到难写的笔画或结构,一时临不像,可以用透明纸蒙在贴上摹写,或用双线勾摹几遍,以便加深印象。

     ……

      练习中有三种方法可以交替使用:

      第一,通临。

即把选择的字帖,不论长短,通篇逐字临摹。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从整体上学习该贴的气象,一般性的书写习惯,如结体习惯,线条走向习惯,欹正习惯等。

长期临习的结果,会在今后的创作中不自觉地得到显现,使创作的品味提升,被世人谓之“有所本”。

但这种临习方法的缺点是太耗费时间,也往往容易忽略名家的细节和微观结体的神韵。

      第二,个临。

所谓“个临”,即对某名家法帖中的某一个或某一些特别具有该名家书法特点的字,进行重点临摹,以求神似,这样就会在自己将来的创作中很熟练地加以运用,在整篇有其气象的同时,在个别字上凸显该名家的“神韵”来。

比如临摹米芾《蜀素贴》中的字“兰”、“诵”、“同”“通”“用”等,其右半部有竖钩的笔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

往右取势而向左倾斜,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写法,呈现出爽利、险峻的字势。

这种写法溯宗于王羲之的《兰亭序》,而又有他自己的特色。

如果这些字在我们的创作中得到熟练运用的话,就会使通篇创作有“米字”神韵。

当然这些做法仅适宜于行书练习和初涉创作的阶段,真正步入创作阶段后,反而要尽量克服掉别人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行书风格。

(即是武术上所云“忘却招式”,无招胜于有招之境界。

      第三,要练好“眼力”,提高临摹效率,不要盲目地临摹。

所谓练眼力,就是要仔细观察名家是如何把这个字写好,它的结体,它的笔势,它的欹侧指向,它的线条,粗细浓淡,以及这个字的整体的气韵等等,都要仔细观察,揣摩,以至于烂熟于心。

再按照自己观察的结果书写,效率一定会提高。

不经过认真观察而“临池不辍”,反而会强化了不正确的习惯,事倍功半。

那么,如何练“眼力”呢?

除临摹时仔细观察外,那就是读帖。

读帖很重要,读帖的过程常常是分析,比较结构和笔画,总结书写规律,即“悟字”的过程。

此外,还可以用手指或干笔“书空”。

到了一定熟练的程度,就可以丢掉字帖“背临”。

背临若能得心应手,基本写出原字帖的风格,达到“形似”,就算初步学会了一种贴。

如果要进入创作阶段,还应该反复揣摩,练习,力求达到“神似”。

然后再另换他贴,博采众长,为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上述临摹阶段,包括对临,背临等,往往容易将自己的目光局限于一字一画中。

要使行书尽快进入创作阶段,“脱帖练习”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行书临摹达到一定程度,比如相当多的字都可以“背临”出来时,就可以进行“脱帖练习”。

这时,不要再按字帖上的字一个一个地写了。

而要找别的内容,用自己学到的结体,运笔技巧进行书写。

如写一首唐诗,宋词或是一段名言警句等。

这种练习方法主要是培养整体驾驭能力,即处理章法布局,字体搭配,浓枯对比,欹侧向背等的能力。

……

     在“脱帖练习”中,最容易出现的不良情绪有三种,一定要注意防止和克服:

     一种是急躁情绪。

在经过一段临摹后,觉得“对帖临摹”已经得心应手,自以为可以“脱帖”了,但一进入“脱帖练习”,马上会发现与“原帖”不像,因而非常急躁。

据说有的书法爱好者为此而一夜练习几刀宣纸,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在“脱帖练习”中,仍然要循序渐进,多观察,练眼力,多看看除所临的字帖以外其他人的书法作品,从整体上把握一副书法作品的构成,边观察,边练习,持以时日,必有大进。

因为这时的书写,已经和以前的临摹阶段有很大的不同了。

以前的练习是一个一个的单字,现在是练习“创作”整幅的作品,已经不是一个层次了。

“脱帖练习”阶段的情况,对今后创作影响极大,切切不可急躁。

      二是沾沾自喜的情绪。

毋庸讳言,经过对临、背临进入“脱帖”阶段,会使自己感到书写水平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改观,甚至有人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说已经像某某体了,于是沾沾自喜起来。

这种情况如不及时克服,常会使练习者浅尝辄止,陷入“书奴”泥潭。

要知道,能够“写像”自己所临法帖的字体,是一大进步,但还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我们学习书法的目标是通过临写古人、名人的法帖,掌握行书书法的一般书写规律和基本方法,用以创作出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具有个人创作风格的书法作品,而绝不是照抄别人的作品或字体。

“脱帖练习”阶段,出现“写得很像”某家的字体,只是学习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离我们追求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它只是“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第一个否定,之后还有大量的练习要做。

      三是出现畏难情绪。

有的书法爱好者进入“脱帖”练习后,发现有的字不如以前“对临”和“背临”阶段写得好了,遇到一些原帖中没有的字,更是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处理,因而陷入困惑悲观的情绪之中,长期不能自拔,甚至可能畏葸不前,半途而废。

须知,书法练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悲观情绪的出现常常以急于求成,急躁情绪作先导,过早地从“临摹”阶段进入“脱帖”阶段,临写尚未熟练,脱帖后,就可能在书写原帖字帖时,不能驾轻就熟,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多次不能如愿,便悲观畏难了。

因此,出现这种情绪时,应首先检讨自己是不是“脱帖”过早;如果是,还应当尽快回到“背临”甚至“对临”阶段,加强临写练习。

同时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树立信心,总结经验,坚持长期练习,这样必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用行书技法

默认分类 2009-10-1121:

00:

36 阅读124 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引用

华雨书画印 的 行书技法

行书技法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我分两个方面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

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

而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挑出锋。

不再回锋作顿。

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

如下页。

这样笔画多为露锋。

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

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

笔法上的这些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

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

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

如:

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

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却要运用得当。

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

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故当知断”。

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

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

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

如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

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法。

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行书字书写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如:

收放变化:

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的特点。

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态。

例如: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使之方如:

扁如:

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离方遁圆:

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

而行书则随笔顺势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

如:

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

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俗滑、疲软。

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

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

凡轻细之处需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

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然。

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中的:

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如:

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

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运腕得宜: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今天看来,有人以为前人这个论断未免偏颇。

其他如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