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
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
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
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
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
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
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
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
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
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
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1、2、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四、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难点:
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三)课时安排:
5课时
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数学思考: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教学难点:
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投影仪、年历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
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
随后,教师出示2004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
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
“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
“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年”字。
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
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年历
师: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
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如:
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
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
国庆节呢?
教师节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
香港回归是哪一年?
我的生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
(4)你能根据2003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
(教师从计算机中调取万年历来让学生们逐月观察,提问学生并指名回答。
)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
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
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
31天: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大月(7个)
1年12个月30天:
四、六、九、十一小月(4个)
28天29天二月特殊月
2、记忆大、小月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1个特殊的二月。
那么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
(1)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么数呢?
请同学们看书本48页最上面一段话。
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电脑显示:
左手拳头图。
全班齐数一次。
(2)师:
老师再介绍一首儿歌,帮你记住一年中的大月。
(出示儿歌)教师讲解儿歌,让学生自由记忆儿歌。
(3)游戏练习。
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月就请女生起立,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1、一年有()个大月,有()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月()日;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4、你的生日是()月()日;
5、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四、总结竞猜:
1、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猜谜语。
师:
同学们一节课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真了不起!
老师想给同学讲一个古老的谜语,想不想再猜?
出示:
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
师:
既然时间这样珍贵,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
(珍惜时间)
24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钟面、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2、组织交流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
21:
00是几时。
3、组织学生猜测。
4、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老师动手操作,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0小时。
6、老师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
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7、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
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
(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小结:
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上午
练习:
抢答:
普通计时法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
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19时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
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
(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
(打手势)
①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工人上午8:
00上班,下午16:
30下班
③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
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
”(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课时安排:
8课时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58及练习十四(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20×5、30×6、4×70、100×5、3×200
3×200、500×3、1000×6、23×2、12×3
7×11、5×60、50×4、22×3、15×3
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3、抢答:
(1)3个十是()30是()个十?
(2)300是()个百?
60是()个十?
(3)9个十是()?
3个30是()?
小结:
以上的练习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能否用这些知识做铺垫,来学习新知识呢?
板书:
口算乘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
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分小组讨论交流。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可以提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如下:
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要送多少封信?
(1)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第一个问题算式
300×10、60×10
(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
(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5)指名汇报口算方法:
(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a.300×10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
b.300×10、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
所以300×10=3000(份)
同理:
60×10=600(封)(10个10是100,10个60是600)
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B:
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要送多少封信?
(1)学生独立解答。
a.300×30,60×30分别表示什么?
(2)汇报口算方法:
b.你怎么口算?
(3)小组讨论:
比较两种方法,寻找较简便的口算方法。
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把课题写完整—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
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巩固新知。
第58页做一做。
(1)看谁算的对又快。
(2)指名汇报口算结果。
(3)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
五、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第60第3题。
(1)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
2、开火车口算比赛。
第60页第1、2两题
(得数答错的学生自己编一题再答,若学习有困难的可请其他同学帮助)
六、作业:
第61页第5、6题
七、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P59及练习十四第4、6—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
你是怎么想的?
18×4、53×7、89×5
22×8、37×3、71×6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言:
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
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
哪个同学知道?
愿意来说一说吗?
2、出示P59例2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
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室里的哪些信息?
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1、教学例2.“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
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指名汇报。
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
18≈20、22≈20、20×20=40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
18≈20、22×20=44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一:
22≈20、18×20=36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3)小结:
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
同时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1、第59页做一做。
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第61页第7题:
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投影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
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3)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4、第62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第62页第10—12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六、面积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难点:
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三)课时安排:
7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概念
1.让学生猜教师身高,师生交流,由此引出长度单位:
厘米、米以及分米。
2.激活关于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观念:
谁来比划一下这些单位有多长。
3.指出:
用它们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4.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和长度单位,今天在这基础上学习新的本领。
二、建立概念
1.得出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①我们的课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课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
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一部分。
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②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
③课本封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
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
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概括面积的意义。
问:
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
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
面积)
(4)运用“面积”这个术语,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的结果。
2.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①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课本第71页下面的两个长方形,其实际大小分别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②请学具来帮忙。
给出三种学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让学生选择。
③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的方法。
解决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①进一步激疑,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信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问。
②启发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3)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4)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并形成常用面积实际大小的观念。
①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两人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翻出反面(已画好练习本大小的格子),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
三、巩固概念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即课本第75页的数学游戏)。
启发:
你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更有趣的图形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启迪思路。
学生动手操作(或回家完成)。
四、本课小结(略)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给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
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
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
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
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
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
(可能出现的情况:
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指导:
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4)学生思考:
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三、知识的迁移
1、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2、出示例题
学生试做,汇报答案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
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难点:
了解小数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
5课时
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小数,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学难点: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具、学具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到市场了解商品的价格,选择两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并绘制成标价牌。
2.测量身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学生出示商品标价牌。
师:
同学们,课前大家去调查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的价格,并制成了标价牌,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标价牌,并交流商品的价格。
(教师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成两类?
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标价牌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
谁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吗?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
(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象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
(板书课题:
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
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学生回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