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原理课程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93527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docx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光原理课程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docx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任务一:

如图A所示的谐振腔,用matlab程序计算光线在腔内的轨迹,演示腔稳定和不稳定时光线在腔内往返次数增加时光线轨迹。

初始光线参数可以任意选择。

分析:

把镜面M1当成参考平面,光线在这个系统中往返的一个周期的变换矩阵为:

其中第一个矩阵是光线从M1镜面上反射的变换矩阵

第二个矩阵是光线经历了长为腔长L的均匀空间,光线参数的变换矩阵

第三个矩阵是光线从M2镜面上反射的变换矩阵

 

整个系统的变换矩阵为

根据题目的给出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R1=500mm,R2=600mm,L=700mm时,把这些数据代入到上面的矩阵中,可以得到

在这我们就可以得到

整个系统的变换矩阵为

这是往返一周的轨迹

我们把光在谐振腔内的传播轨迹以

这两个极坐标确定,就可以进一步的画出其中的轨迹

要想得到往返多次的轨迹图像,只需设置一个循环,重复计算即可

我们可以先计算一下这个谐振腔是否稳定

所以经推测,应该是稳定谐振腔

matlab程序为:

R1=500;R2=600;L=700;%输入初始条件%

Tr1=[10;-2/R11];Tr2=[10;-2/R2,1];TL=[1,L;01];%输入变换矩阵%

T=TL*Tr2*TL*Tr1%一个往返的周期的总变换矩阵%

r0=0;theta0=pi/180;%设定极坐标的初始条件%

A0=[r0;theta0];%把极坐标的两个参数作为一个矩阵%

m=100;%设定光在该谐振腔的往返次数%

forn=1:

1:

m;%设定循环函数,该函数循环m次%

x0=0:

1:

L;

y0=A0(1,1)+x0*A0(2,1);%该坐标描述的是从M1出发,到达M2镜面期间的光线轨迹%

plot(x0,y0,’b’);%画出轨迹%

holdon

A1=TL*A0;%该坐标描述的是从M2反射,反射回去的光线轨迹%

A2=Tr2*A1;

x2=L:

-1:

0;

y2=A2(1,1)-(x2-L)*A2(2,1);

plot(x2,y2,'g');%画出轨迹%

A3=TL*A2;

A4=Tr1*A3;

A0=A4;

end

S=(T(1,1)+T(2,2))/2

axistight%计算是否稳定%

运行结果为:

S=-0.8667

下面是图像结果

 

往返一次时的MATLAB图像

 

往返2次时的MATLAB图像

 

往返3次时的MATLAB图像

 

往返10次时的MATLAB图像

往返50次时的MATLAB图像

稳定性条件取决于总体变换矩阵的对角元

是否出现于-1和1之间,经计算,其值为-0.8667,图像也显示,光不会跑出谐振腔,所以该系统是稳定的。

如果S=1时我们看一下结果怎样

(其它条件不变只改L)将L=700改为L=1100

此时S=1,谐振腔处于临界状态,光束往返50周后,在腔内的轨迹

若将L=700改为L=3000,此时S=39

下面是m=50的图像

显而易见,在第三次往返后,光射出了谐振腔,因此不是稳定的系统。

小结:

一个系统的变换矩阵的对角元

决定了该谐振腔的稳定。

心得:

由于本人新手。

在用Matlab绘出光的轨迹时,想用标准的直角坐标将光的每一点描绘出来。

最终还是乖乖的用极坐标写出来了(实在弄不成,就参考了一下网上的做法。

),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变换矩阵就是基于极坐标提出来的)这是第一个点。

第二点就是要善于利用循环,这就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两个点,这道题极大了让我加深了谐振腔变换矩阵和稳定条件的概念。

 

任务二:

如图所示的谐振腔,由球面反射镜和平面反射镜之间插入一薄透镜构成。

(1)分析计算透镜与平面镜之间距离在什么范围内腔是稳定的;

(2)在腔稳定情况下,演示在腔内往返100次以上时光线轨迹;

(3)计算自再现高斯光束的q参数,并演示往返一周腔内光斑半径曲线自再现(波长

要求:

追踪光线在谐振腔内的轨迹、自再现高斯光束和非自在线高斯光束在腔内的光斑半径。

 

分析:

(1)我们先假设光从透镜射入,其将经过

的距离到达平面镜,然后被平面镜反射再通过

的距离射出透镜,我假设这一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就相当于光从一个透镜射入,穿过一个

的系统,再从一个透镜射出。

设该系统的变换矩阵为

光线在腔内往返传播一周的矩阵为

其中,

,(为反射镜的变换矩阵)

(为在长为

系统的变换矩阵)

代入数据有

由-1

为45.

(2)matlab程序为:

F=50,L1=45;

L2=800;R=1000;%输入初始数据%

TL1=[1,L1;0,1];Tf=[10;-1/F,1];TL2=[1L2;01];Tr=[10;-2/R1];%写出相关的四个变换矩阵%

T=TL1*Tf*TL2*Tr*TL2*Tf*TL1%写出系统的总变换矩阵%

S=(T(1,1)+T(2,2))/2%判断该谐振腔是否稳定%

r0=5;theta0=0.5*pi/180;%设定光初始的极坐标数据%

A0=[r0;theta0];%把极坐标的两个参数作为一个矩阵%

m=100;%设定往返次数%

forn=1:

1:

m;%确定循环%

x0=0:

1:

L1;

y0=A0(1,1)+x0*A0(2,1);

plot(x0,y0,'b');%光从透镜射入,经过

距离到达平面镜前的轨迹%

holdon

A1=TL1*A0;

A2=Tf*A1;

x2=L1:

1:

L1+L2;

y2=A2(1,1)+(x2-L1)*A2(2,1);%光从平面镜反射,经过

距离从透镜射出的轨迹%

plot(x2,y2,'g');

A3=TL2*A2;

A4=Tr*A3;

x4=(L1+L2):

-1:

L1;

y4=A4(1,1)-(x4-L1-L2)*A4(2,1);%光从透镜射出,经过

的距离到达反射镜的轨迹%

plot(x4,y4,'r')

A5=TL2*A4;

A6=Tf*A5;

x6=L1:

-1:

0;

y6=A6(1,1)-(x6-L1)*A6(2,1);%光被反射镜反射,经过

的距离,再次到达透镜的轨迹%

plot(x6,y6,'y');

A7=TL1*A6;

A0=A7;

end

axistight

运行结果为:

T=

-0.2500-6.2500

0.1500-0.2500

S=-0.2500

当L1=45mm时,该谐振腔是稳定的,下面是光线往返100次轨迹

心得:

该程序和任务一的处理过程大体上一致,只要正确的分析出光在谐振腔内的走向,就很容易解决问题了。

(3)计算q参数

思路:

首先是q的公式,即q=

所以先要把整个系统的变换矩阵给求出来

再根据

计算出光腰半径,再根据ABCD定律将高斯光束通过光学定律所得到的q参数变化求出来,即

,这样就可以分析出各个q值,该题就可以解决

F=50,l1=48;

wavelength=0.0005;

l2=800;R=1000;

%输入初始数据%

Tl1=[1,l1;0,1];Tf=[10;-1/F,1];Tl2=[1l2;01];Tr=[10;-2/R1];

T=Tl1*Tf*Tl2*Tr*Tl2*Tf*Tl1

%输入系统变换矩阵%

S=(T(1,1)+T(2,2))/2

%计算该谐振腔是否稳定%

q0=(T(2,2)-T(1,1)+i*sqrt(1-(T(1,1)+T(2,2)).^2/4))/T(2,1)%计算参数q0%

z0=real(q0);f=imag(q0)

w0=sqrt(f*wavelength/pi);%计算光腰半径%

z1=0:

1:

l1;

wz1p=w0*sqrt(1+((z1-z0)/f).^2);

wz1n=-w0*sqrt(1+((z1-z0)/f).^2);

plot(z1,wz1p,z1,wz1n);

holdon

%计算从透镜射入到平面镜之间的光斑半径曲线%

q1=(Tl1(1,1)*q0+Tl1(1,2))/(Tl1(2,1)*q0+Tl1(2,2));

q2=(Tf(1,1)*q1+Tf(1,2))/(Tf(2,1)*q1+Tf(2,2));

z02=real(q2);

f2=imag(q2);

w02=sqrt(f2*wavelength/pi);

z2=l1:

1:

l1+l2;

wz2p=w02*sqrt(1+((z2-l1+z02)/f2).^2);

wz2n=-w02*sqrt(1+((z2-l1+z02)/f2).^2);

plot(z2,wz2p,z2,wz2n);

holdon

%计算光从平面镜反射,从透镜射出的光斑半径曲线%

q3=(Tl2(1,1)*q2+Tl2(1,2))/(Tl2(2,1)*q2+Tl2(2,2));

q4=(Tr(1,1)*q3+Tr(1,2))/(Tr(2,1)*q3+Tr(2,2));

z04=-real(q4);

f4=imag(q4);

w04=sqrt(f4*wavelength/pi);

z4=(l1+l2):

-1:

l1;

wz4p=w04*sqrt(1+((z4-l1-l2+z04)/f4).^2)-0.01;

wz4n=-w04*sqrt(1+((z4-l1-l2+z04)/f4).^2)+0.01;

plot(z4,wz4p,'r',z4,wz4n,'r');

holdon

%计算光从透镜射出,到达反射镜的光斑半径曲线%

q5=(Tl2(1,1)*q4+Tl2(1,2))/(Tl2(2,1)*q4+Tl2(2,2));

q6=(Tf(1,1)*q5+Tf(1,2))/(Tf(2,1)*q5+Tf(2,2));

z06=-real(q6);

f6=imag(q6);

w06=sqrt(f6*wavelength/pi);

z6=l1:

-1:

0;

wz6p=w06*sqrt(1+((z6-l1+z06)/f6).^2)-0.01;

wz6n=-w06*sqrt(1+((z6-l1+z06)/f6).^2)+0.01;

plot(z6,wz6p,'r',z6,wz6n,'r');

holdon%计算光从反射镜射出,到达透镜的光斑半径曲线%

q7=(Tl1(1,1)*q6+Tl1(1,2))/(Tl1(2,1)*q6+Tl1(2,2));

axistight

运行结果:

T=0.2000-6.4000

0.15000.2000

S=0.2000

q0=0.0000+6.5320i

------实部为0,表示此处为光腰位置且等相位面为平面

f=6.5320

 

小结:

透镜与平面镜的距离为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