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议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9063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8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项目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项目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项目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项目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目建议书.docx

《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建议书.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目建议书.docx

项目建议书

xx项目

项目建议书

Xx公司

二○一六年四月

xx项目

项目建议书

报告编制单位:

xx

法定代表人:

xx

项目负责人:

xx

技术负责人:

xx

审核:

xx

项目编制人员名单:

张涛XX

任六合XX

秦唯嘉XX

韩倩

附表

1.投资框算表

附图

2.总平面图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简述

(一)项目名称及性质

项目名称:

XX

项目性质:

XX

(二)项目建设单位

本项目建设单位为XX。

二、报告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4.《殡葬管理条例》(2012年修正本)

5.《民政部关于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的指导意见》(民发[2012]211号)

6.《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民发[2009]170号)

7.《民政部等八部委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墓建设管理的通知》(民发[2008]203号)

8.《湖北省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基本规范》

9.《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的通知》(鄂民政函[2015]171号)

10.《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11.《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12.《武汉市加强山体保护合理布局公墓规划方案》

13.《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武政规[2011]10号)

14.《武汉市殡葬管理办法》(武汉市人民政府令第213号令)

15.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三、项目研究概要

(一)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

(二)项目定位

项目将打造成为一个集生态、环保、绿色、人文景观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公益性墓地。

(三)建设规模及内容

本项目用地面积为XX平方米(约68亩)。

墓体共计67449座,根据近远期需求,项目拟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建设墙墓41262座,配套办公服务用房195平方米,停车位86个以及配套绿化工程景观。

二期建设地墓26187座。

本一期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墙墓工程、建筑工程、园建工程、绿化工程、公共设施建设等。

(四)项目实施进度

本项目从立项及可行性研究开始至整体工程竣工验收,预计总建设周期为18个月,其中施工期12个月。

(五)项目匡算总投资

本项目建设总投资X万元。

其构成如下:

工程费用X万元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X万元(含土地费用1917.60万元)专项费用X万元

预备费X万元

(六)资金筹措

本项目建设总投资XX万元,项目投资30%资本金由XX财政资金支持,70%由建设单位自筹。

(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表1-1项目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本项目用地面积

45100

2

墓体

67449

其中

墙墓

41262

一期

地墓

26187

二期

3

总建筑面积

195

4

绿地率

%

40

5

机动车停车位

86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XX工业区(以下简称“XX”)位于武汉市主城区东北部,东、北向紧邻长江,南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左岭镇和花山街,西至青山区白玉山街和武钢工业港,总面积达76.64平方公里。

XX下辖八吉府街、清潭湖街两个街道,共21个行政村,其中八吉府街的向家尾村、黎明村、上渡口村、工业港村及新村村委集中式公墓,其余16个行政村的原住民墓穴散布于田间地头,既浪费土地,又不利于管理,对XX内项目建设带来了一定影响。

为做好XX建设服务工作,XX管委会计划整体搬迁区内16个行政村的原住民墓穴,拟在区内选址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并向武汉市民政局及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去函申请。

《市民政局关于XX管委会申请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有关问题的复函》中指出,化工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符合我市殡葬改革的发展方向,可在规划建设中认真落实。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2014年第3次局技委会会议纪要》明确,原则同意化工区农村公益性公墓选址于八吉府路以西、青化路以北的选址论证。

本项目根据近远期需求及建设时序,拟分二期建设,本次报告申报内容为项目一期工程。

本项目即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实施是落实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需要

根据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民政事业重点推动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公共殡仪馆新建或改扩建、火化炉环保改造和公益性骨灰安葬(放)设施建设。

XXXX园的建设,是落实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需要。

(二)项目实施是落实国家惠民殡葬政策,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和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殡葬改革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

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殡葬服务方面的需求,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2009年12月,民政部发布了《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改善殡葬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建立和强化政府对殡葬事业的投入机制,完善殡葬服务设施,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服务网络。

重点加强城乡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落后火化设施设备。

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殡葬需求,节约殡葬用地,减少环境污染。

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开展诚信、优质服务。

为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殡葬需求,提升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和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民政部发布了《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了:

坚持以满足群众殡葬需求、维护群众殡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基本殡葬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范围,着力解决城乡居民基本殡葬需求,大力支持绿色环保、生态节地、文明节俭的殡葬方式,加快建立健全保障基本、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

XXXX园项目作为一座公益化墓地,正是落实国家惠民殡葬政策,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和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

(三)项目实施是贯彻落实《武汉市殡葬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公墓建设和管理的切实措施

2010年11月,《武汉市殡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发布,自2011年1月7日起施行。

《办法》提出:

本市限制经营性公墓的建设,鼓励和推进公益性公墓的建设;并明确定义了农村公益性公墓:

是由乡镇、村组织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为本乡镇、村居民安葬骨灰提供服务的公共墓地。

2011年7月,为贯彻落实《武汉市殡葬管理办法》,推进葬俗葬礼改革,加强我市公墓及骨灰存放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节约殡葬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节俭丧葬新风尚,武汉市人民政府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公墓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全市农村按照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以街(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与迁村腾地同步,有计划、有理有节地迁移老坟墓。

XX工业区因区域项目建设,计划搬迁区内散布于田间地头的原住民公墓,并拟建设公益性公墓集中安置,XXXX园的建设贯彻落实《武汉市殡葬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公墓建设和管理的切实措施。

(四)项目实施是XX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需要

XX下辖八吉府街、清潭湖街两个街道中的16个行政村的原住民墓穴散布于田间地头,既浪费土地,又不利于管理,对XX内项目建设和整体形象带来了一定影响。

本项目的实施将散布于田间地头的住民墓穴集中安置,改善XX内殡葬服务设施,为区域内住民提供绿色环保、生态节地、文明节俭的殡葬方式,满足住民的殡葬需求,提高XX公共服务能力,提升XX整体形象。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一、项目选址

(一)选址方案比选

本项目选址对以下四个方案进行比选:

1.结合八叠山陵园集中建设选址方案

八叠山生态陵园位于高新区八叠山南北麓,处于生态底线区,北临老武黄公路、武大铁路,规划安置墓穴约10万个,作为高新区原居民公墓,墓区面积约21.7公顷(航片图测量),墓区东侧采掘区有一定空间,可以利用周边采石场扩展为公墓区。

但本方案选址距化工区服务半径超过15公里,服务距离过大,超过农村公益公墓5公里服务半径。

图3-1八叠山陵园集中建设选址方案图

2.结合星火陵园集中建设选址方案

星火陵园位于青山区白玉山街,与化工区接壤,处于生态底线区,东临八吉府路,作为白玉山街农村公益公墓,墓区面积约6.2公顷(航片图测量),墓区南侧有一定空间。

但本方案选址位于化工区1公里卫生安全防护带内,且距离垃圾焚烧厂距离不足300米。

3.结合高潮陵园集中建设选址方案

高潮陵园位于长江以北的新洲区阳逻山街,处于城市建设区,东临阳光路,紧邻天琴湾小区和柴泊湖,距离不足300米。

本方案选址不符合用地规划,交通联系不便,与湖泊、住宅距离过近,对城市景观影响较大。

4.单独选址方案

⑴区位条件

本方案选址点位于化工区北部生态廊道内,西北距化工区规划居民点约3.2公里,东距80万吨乙烯基地约1公里,西南距石化仪长输油管廊约2公里。

选址点位于八吉府街,与化工区还建社区距离合适。

图3-4选址区位图

⑵现状概况

①用地范围

选址点东、南、西三面至现状田埂,北至现状水渠,形状为规则的矩形,用地面积约为4.51公顷。

②用地现状

选址点用地现状以藕塘为主,有少量田埂农用地及村民生产性简易用房。

在土规“二调”中,现状为坑塘水面。

③周边现状

选址点四周以藕塘、鱼塘为主,东北面有少量建设,包括在建垃圾焚烧厂和星火陵园、乙炔气厂、养猪场等设施。

选址点北距现状乙炔气厂约700米,达到相关规范要求的安全距离。

⑶规划条件分析

①《XX工业区托管区用地规划》

依据该规划,选址点属生态用地。

选址点东距八吉府路约1000米,北临现状渠道、距规划绿色大道约500米;东北侧约600米处为垃圾焚烧厂(在建)和陵园(在建的星火陵园),选址点位于垃圾焚烧厂卫生防护线以外。

图3-7XX工业区用地规划图

②《武汉都市发展区1:

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落线规划》

选址点位于生态发展区内,生态发展区准入项目如下:

生态底线区规定可以建设的项目;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的配套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生态型休闲度假项目;必要的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服务设施;必要的公益性服务设施;其他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论证与生态保护不相抵触,资源能耗低,环境影响小。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建设的项目。

农村公益性公墓作为必要的必要的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服务设施,符合生态发展区准入条件。

图3-8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图

③土地利用规划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情况:

依据《洪山区建设乡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选址范围内现状为坑塘水面。

图3-9洪山区建设乡土地利用现状图

土地利用规划情况:

依据《洪山区建设乡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选址范围内规划为一般农田。

图3-10洪山区建设乡土地利用规划图

⑷交通条件分析

①现状交通

选址点通过北侧约2米宽的碎石路连接东侧约250米处的现状村级道路,村级道路路面宽度约4米,向北连接现状绿色路,绿色路向东连接现状八吉府路,交通可达性较好。

图3-11道路交通现状图

②规划交通

依据《XX工业区托管区用地规划调整》,选址点可通过村级道路连接规划的绿色大道和八吉府路,远期交通可达性强。

图3-12道路交通现状图

⑸开发条件分析

①优势

1)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2)农村公益性公墓属集体用地,选址于绿楔,可避免占用城镇用地指标;

3)周边500米范围内无村民住宅,对周边影响较小;

4)距离80万吨乙烯基地超过500米,对建设区干扰较小。

②劣势

北侧现状有养猪场及乙炔气厂,在建垃圾焚烧厂,导致项目周边生态环境较差。

(二)选址方案比选结论

选址方案对比如下表所示。

表3-1选址方案对比一览表

序号

选址方案

周边环境

规划情况

道路交通情况

备注

1

结合八叠山陵园集中建设

靠近八叠山

位于生态底线区

通过土吴路联系

可以利用周边采石场扩展为公墓区,服务距离过大,超过农村公益公墓5公里服务半径

2

结合星火陵园集中建设

靠近垃圾焚烧厂

位于生态底线区

通过绿色路联系

有发展空间,位置适中,位于化工区1公里卫生安全防护带内,距离垃圾焚烧厂不足300米

3

结合高潮陵园集中建设

与周边新建居住区、柴泊湖距离不足300米

与规划居住用地性质不符

跨江交通,通过阳逻长江大桥联系

不符合用地规划,交通联系不便,与湖泊、住宅区距离过近

4

单独选址

化工区北部,临近现状养猪场、乙炔气厂及在建垃圾焚烧厂,周边环境较差

位于生态发展区,可进行公墓建设

现状通过村级道路联系,未来规划道路可达性较好

通过集中选址方案比较分析,以及对单独选址点用地现状、周边建设情况、上位规划要求、交通情况等几个方面的分析论证,报告认为单独选址方案作为XX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建设点是可行的。

原因如下:

1.符合“城市规划”要求;2.可避免占用城镇用地指标3.周边500米范围内无村民住宅;4.对周边影响较小距离80万吨乙烯基地超过500米,对建设区干扰较小。

(三)用地位置和范围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八吉府路以西、青化路以北。

本项目用地面积约为4.51公顷(约合68亩),位于XX北部生态廊道内。

根据《XX工业区农村公益性公墓选址论证规划》,农村公益性公墓作为必要的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服务设施,符合生态发展区准入条件。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纪委会纪要(3)中,已原则同意本项目的选址论证。

项目位置

图3-13项目位置示意图

(四)用地现状

项目用地现状以藕塘为主,有少量田埂农业地机村民生产性简易用房。

二、建设条件

(一)自然条件

1.气候与气象

武汉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

年平均气温15.8℃~17.5℃,极端最高气温41.3℃(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1℃(1977年1月30日)。

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年总辐射10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284.5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91.7毫米,平均气压1013.2毫巴,绝对湿度年平均16.4毫巴。

风向随季节明显变化,冬季以北风和东北风为主,夏季多东南风为主,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1.2m/s。

雷暴日数平均每年36天,近20年最大积雪厚度17厘米。

2.地形地貌

场地地形较为平坦,地形高程约为19.3m~20.5m(黄海高程)。

(二)地质条件

本项目场地尚未进行勘察,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所在地无断裂构造带通过,地表及附近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无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本项目将尽快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实地勘察,深入了解场地的具体地质条件后再进一步优化施工设计。

(三)地震条件

武汉属于扬子地槽凹陷的一部分,经过多次地壳运动,基层逐渐稳定,其有准台地的性质,长期以来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内力地质作用不活跃,历史上直接记载的地震资料很少,未发现有破坏性的地震记载。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第A.0.15条第2款,武汉地区的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均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所属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四)场地稳定性评价

场地地形较适合墓穴安置和建设,场地稳定性良好,适宜本项目建设。

(五)交通条件

场地周边道路尚处于规划阶段,现主要通过北侧约2米宽的碎石路连接东侧约250米处的约4米宽的现状村级道路,向北连接现状绿色路,绿色路向东连接八吉府路。

项目可以通过八吉府路、吴沙路、北湖路、武惠堤与周围区域联系。

项目远离城市主要干道,避免清明扫墓期间,瞬间大量交通对城市交通系统造成影响。

随着周边道路建设的不断完善,交通条件将更加便捷。

(六)市政基础设施条件

1.供水

场地内并无市政给水管网,生活用水依托井水,参考周边村落的井水情况,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可达到饮用水标准,能够满足生活用水的需求;场地周边以藕塘、鱼塘为主,地块内绿化用水来自场地外池塘,武汉地区雨日约占全年三分之一,雨量丰富,气候湿润,干旱时间较为短暂,池塘水能及时通过雨水补给。

2.排水

园内四周修250宽排水沟,排水区位大致分为左右两片,中部高于四周高程,便于汇入北面排水渠。

3.供电

本项目电源由市政电网供给。

(七)周边环境

项目周边以藕塘、鱼塘为主,东北面有少量建设,包括在建的垃圾焚烧厂和星火陵园、已建的乙炔气厂。

项目场地距离乙炔气厂约700米,达到相关规范要求的安全距离。

此外,本项目场地西北距化工区规划居民点约3.2公里,东距80万吨乙烯基地约1公里,西南距石化仪长输油管廊约2公里,符合《武汉市殡葬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

选址点外部交通较为简陋,应完善道路建设,拓宽现状碎石路及现状村级路,提高选址点交通可达性。

三、场址评价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良好的地理位置。

3.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条件。

4.市政配套设施不太完善,排水系统较落后。

5.选址点外部交通较为简陋。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本项目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较好,完善好相应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满足公墓建设。

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

一、规划设计

(一)设计理念与定位

1.设计理念

现代陵园将传统的安葬功能融入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之中,重新赋予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

陵园“公园化”的理念在于通过墓碑的合理设计、园道的曲折、绿化的自然遮掩、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把陵园打造成一个大型公园。

本项目通过殡葬文化、风水学、环境艺术文化的有机结合,使陵园成为广大市民祭扫的场所,又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融合踏青休闲、文化艺术等功能,使陵园既能体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完美和谐,又能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的需求。

故人安静地置身于花园之中,每逢祭扫之日,后人可踏着和风,迎着煦日,来缅怀他们。

2.项目定位

本项目将打造成为一个生态、环保、绿色,兼具休闲和人文景观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式市级城市公益性墓地。

(二)规划设计目标

以适度开发和保护城市绿色长廊为前提,合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将环境艺术文化、殡葬文化、风水学思想融入项目建设中,营造新型生态陵园,提升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经济合理并充分利用山地,为化工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安葬服务。

(三)规划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

场地地势开阔,利用这一独特的地形地貌,在规划中采用东西出入口设计,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

整个墓区运用园林设计手法,创造祥和与宁静的氛围。

2.以人为本

进入陵园,首先看到的不是“排排坐”的墓碑,而是树木、草坪、鲜花等景观,以及与之相协调的建筑物、园林小品等,悠扬的音乐萦绕耳际,消除传统意义上的陵园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心理感受。

3.人文精神

在设计定位中,将环境艺术文化、殡葬文化、风水学思想融为一体,通过巧妙的将人文景观对传统元素的抽象变形、取意等设计手法,营造现代新型生态陵园的人文特色。

4.经济合理

科学与艺术性和功能性有机结合才是最完美的。

在项目整体规划设计中秉承经济合理的原则,在种植、铺地和景观营造上坚持用性价比最高的处理方法,充分利用本土植物就地取材,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组合来提升环境品质。

(四)总体规划布局

1.总平面布局

项目用地内规划布置墓体共计67449座,根据近远期需求,项目拟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建设墙墓41262座,配套办公服务用房195平方米,停车位86个以及配套绿化工程景观。

二期建设地墓26187座(包含单人墓、双人墓、树葬墓)。

图4-1园内地块规划布局图

2.交通组织

项目区域内设置一个人行出入口和两个车行出入口,区域外人流通过人行出入口进入园区内部,通过内部人行干道可方便到达各墓体;区域外车流通过车行出入口进入园区内部,通过内部车行道路方便进入停车场。

人流和车流互不干扰,保障园内交通安全。

图4-2项目交通分析图

二、绿化设计

1.植被设计以生态为先导,保护生物资源和生物物种多样性。

植被选择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尽量选择当地乡土树种。

充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乔木、果树等植物资源来绿化美化墓地环境,创造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赢的局面。

2.墓区边缘道路两侧以乔木常绿为主。

游览观赏区应以自然式种植为主。

乔灌草高低错落,落叶和常绿搭配,注意色彩变化组合和林冠线的变化,以体现陵园公园化的设计理念。

3.本设计大量使用传统中式建筑中的“廊”为元素,廊道可以使视野变得深远悠长,与墓地结合起来,在小块区域打造中式景观,透过廊中的景门可以看到象征生命的绿色。

三、墓体设计

(一)墙墓

通过在墓区南北轴线中部建造环境优美、庄重肃穆的壁葬广场,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墙墓,既节约土地又保护了环境。

骨灰墙按0.1平方米/穴。

(二)单人墓

卧式墓按照武汉市相关规定,墓穴以树为标志,骨灰深埋0.6米以下,地表无坟头,一树一墓,也可一树多墓;单墓穴占地面积单穴按0.7平方米/穴,墓碑卧置的倾斜角度不超过30度。

(三)双人墓

卧式墓按照武汉市相关规定,墓穴以树为标志,骨灰深埋0.6米以下,地表无坟头,一树一墓,也可一树多墓;单墓穴占地面积单穴按0.8平方米/穴,墓碑卧置的倾斜角度不超过30度。

(三)树葬墓

以树葬墓园代替立墓,树塔是当前殡葬的新风尚。

利用新建园区四周坡地环绕的树林,发展树葬墓区,满足热爱自然的群体需求。

四、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一)陵园常规设施系统

陵园常规设施系统主要包括游憩设施、服务设施、公用设施、管理设施。

1.游憩设施

游憩设施结合场地的生态特点,造型上采用不同的样式,材料上选用质感好的木材和石材。

在墓区主干道沿街设置单人、双人或多人的点式、条式以及凭靠式座椅条凳,步行道设置供游人游览观赏的音乐廊架、哀悼草坪小会场布置环形造型凳等。

2.服务设施

陵园设置一处商业服务用房,为前来祭扫的市民集中提供所需的祭扫用品、食品、水等物品,达到便民、利民的目的。

3.公用设施

陵园内设置厕所,并设置方便残疾人使用的蹲位。

在车行主干道上设置园灯,墓区各道路节点处布置果皮箱、路标等。

4.管理设施

管理设施主要集中在管理服务用房处,主要包括:

接待、咨询和业务办理大厅、管理办公室、治安机构、垃圾站、变电室、泵房、广播室、仓库、食堂等。

(二)指示系统

陵园应形成完善的标示系统,对各墓区位置给予标示。

指示系统在材质上使用生态环保材料,形式上以全园统一为基础,根据分区特点进行创新设计。

五、配套工程设计

(一)给排水工程

1.设计依据

⑴《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⑵《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⑷《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2.设计内容

XX工业区农村公益性公墓及公共建筑室内外给水排水系统及消防给水系统。

3.给水设计

园区内并无市政给水管网,生活用水来自井水,抽取井水过滤后经水箱接入给水管道,参考周边村落的井水情况,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可达到饮水用标准,能够满足生活用水的需求;园内绿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