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8355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docx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docx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

心理学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

第一讲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概念

(一)方法:

广义上指从前提到达目的所必须选择和采用的手段、措施、行动、程序、途径和办法等。

研究方法的学问就是方法学。

狭义上把方法理解为某一具体的手段或途径。

心理学研究方法:

广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把所有内容层次都包含进去,而狭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仅指具体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

(二)方法的三个层次

、认识论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一般科学方法论

、具体方法。

分类

、具体操作技术或技巧。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借助的媒介

思维:

思维规律常常体现为逻辑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等。

机器:

心理学研究除了借助科学仪器外,主要是计算机。

计算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用途。

互联网:

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学研究优点:

()具有较高的效度;()被试多样化、数量庞大;()避免了时间上的限制,属全天候开放型;()降低了研究的费用。

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准则

、实事求是原则:

它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一脉相承的。

、严谨细致原则:

研究者要严格遵循既定程序,反复核查所获得的数据,引用资料的出处要准确,结论要适当和可靠。

、伦理道德原则

四.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哲学时期(世纪中叶以前)培根;培因;黑格尔

、心理学创建和各流派对峙时期(世纪中叶至世纪年代末):

(费希纳)

、心理学研究方法大融合时期(世纪年代至今)

五.当代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

、研究的现场化与多分支特点。

、研究手段的综合化和融合特点。

多学科联合攻关实例:

夏商周断代工程。

它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天文学、历史地理学、科技测年学等学科。

如武王伐纣之年的考证。

、研究方法的数学化和计算机化。

第二讲心理学研究课题的选择

第一节查阅心理学文献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起始环节确定研究课题;基础环节查阅参考文献;

实施环节研究设计与实施;收获环节分析结果与撰写论文报告。

一.课题选择的程序

、初步选出课题。

在比较大的范围内选择大致的课题。

、初步探索(缩小选择范围)。

、具体化(确定具体的课题)。

经过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的思维过程,将所选择的问题具体化。

、撰写选题报告。

一般写的选题报告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已有研究的进展、具体问题等。

、修改定题。

这个阶段就能明确对课题进行陈述。

二.课题选择的标准与原则

迫切性或需要性原则:

现实需要和理论需要。

创新性原则:

理论方面和应用方面。

可行性原则:

是否满足主客观条件。

此外,还有科学性原则等。

三.课题选择的意义

选择一个好的课题意味着研究成功了一半。

课题选择决定了近期研究的范围和方向。

课题选择又是判断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

第二节查阅心理学文献

一、研究文献的概念及其类别

、研究文献:

主要指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心理科学知识的一切印刷品和视听材料。

、心理学研究文献的类别:

书籍、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和学术会议文献、专题文献汇编、电子期刊等。

二.检索论文著作的主要媒介

纸质媒介、电子媒介

三、心理学科研报告或论文的结构

(一)心理学科研论文的类型

、学术研究报告

对心理科学中的某个问题着重进行理论上的探索而形成的科研成果。

、研究综述或述评

是对已往心理学研究成果从特定角度或全面进行分析,把握研究内容(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并对此领域心理学研究进行展望。

、实验研究报告

、调查研究报告

四、查阅心理学文献的方法

顺查法:

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进行查找。

逆查法:

按时间顺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进行查找。

抽查法:

即针对学科或课题研究发展的时间特点,就其发展较快、文献较多的年代中,抽出一段时期进行查找。

追踪法:

也称顺藤摸瓜法。

综合法:

先运用某种检索法,再运用另一种检索法作为补充。

第三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设计问题

一.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内容:

确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

研究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收益最大化,即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开展研究,得出明确可靠的结论。

(一)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全面论证研究课题和研究目的

涉及课题的确定标准,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的重要意义。

、恰当选择研究类型、研究手段、方法和研究对象

从研究目的出发,心理学研究类型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科学确定研究变量和研究指标

因果变量或者相关变量;单一变量或者多种变量;研究指标有客观和主观之分。

、合理规划研究时间和研究环境

将研究者自己的时间与研究对象的时间进行合理搭配。

、妥善安排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

实事求是原则、实用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一、测量学中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

效度指测量量表的正确性或正确程度,指一种测量或量表能够用来真正测量它所要测量的目标的准确程度

二.效度的种类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统计结构效度和构思效度

(一)内部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

内部效度指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内部效度与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关

统计结论效度是内部效度的特例,是指对研究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的有效程度,它研究的问题是:

误差、变异来源及运用显著性检验的恰当性程度。

(二)外部效度和构思效度

内涵

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总体、变量条件、时间或背景中去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实验或调查结果)的普遍性或可应用性。

构思效度。

构思效度指某研究对某一种理论构思(概念或特质)测量或证实的程度。

构思效度可通过克伦巴赫系数()来推断,系数越高,证明同质性越高。

三.比较四种研究效度

.外部效度、内部效度、统计结论效度及构思效度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它们在评价一种研究时是不可或缺的。

.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统计结论效度也是必要条件。

.统计结论效度是内部效度的特例,都涉及研究本身的因果关系和统计检验的可靠性。

.构思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有一致性。

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关心结论的普遍意义(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

四.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美国学者的观点。

信度是效度的基础,而效度是信度的目的。

可见,研究的高效度必然以研究的高信度为前提,效度可以说是评价研究设计与结果的最根本的标准。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抽样问题

一、基本概念

总体:

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

样本:

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成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取样:

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叫取样。

二.、抽样的基本要求:

明确总体;

抽样随机化;

样本代表性;

样本空间样本容量适度。

(一)抽样设计的一般程序

、确定总体特征,限定总体的范围,对总体作出明确的界定。

、通过恰当方式从总体中进行抽样。

、根据样本的计算结果,推论总体的情况。

(二)抽样方法一

、简单随机抽样法

()内容。

按照随机化原则,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成为研究的样本。

()具体方法。

、抽签法或抓阄法。

、随机数字表法。

()简评。

简单随机抽样从理论上说是最符合随机化原则的。

但在运用时受到一些限制,存在一些不足

、分层随机抽样法。

()内容。

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再分别在每一部分中随机抽样。

()分层的原则。

层与层之间的变异越大越好,而各层内的变异越小越好。

()种类。

①比例分层抽样。

②非比例分层抽样。

非比例分层抽样

根据研究者的兴趣,不同层次的个体特点等,按不同比例来抽样,它不是按每一层个体在总体中所占比例来抽样的。

、两阶段随机抽样(也称聚类抽样法)

()内容。

随机抽样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是将总体分成部分,尽可能使每一部分同质,设法降低各部分之间的变异;然后从个部分中随机抽取个作为第一阶段的样本;在第二阶段,从选取的个部分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此时第一阶段的样本在第二阶段成为总体(分总体)。

()简评。

一般来说,相对于简单随机抽样,两阶段随机取样标准误要大一些。

、系统抽样法。

也称机械抽样法或等距抽样法。

()内容。

在有限总体中把所包含的个体编成号,排序后,从第一个或者任一个开始,按相等距离或间隔,抽取足够数目的样本。

()评价。

系统抽样法简便易行。

一般能较均匀地抽到总体中各部分的个体,样本的代表性好。

但当总体呈现出某种周期性的变化时,抽样易出现偏差。

(三)非随机抽样法

、目的性抽样法。

也称计划抽样法或有意抽样法。

()内容。

研究者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在特定范围内进行抽样,按目的抽样一般是对特征对象进行研究,因而样本在总体的常态分布中所占位置,要么偏高,要么偏低。

()评价。

目的性抽样法中抽样的倾向性很明显,有时很难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而代表性稍好的限制在总体的一定范围内。

、方便抽样法。

也称便利抽样法。

()内容。

从总体中选取容易研究、方便抽样的个体作为研究的样本。

在质的研究中经常运用。

()评价。

虽然它使研究变得方便,但缺乏代表性,所得结论无法进行有效推论,因此仅适合在初步研究中进行试测。

第四讲研究数据的收集

(一):

观察法

第一节观察法概述

一、观察法的内涵及特点

(一)观察法的内涵。

、观察知觉活动。

、观察的划分: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日常观察和科学观察。

、观察的对象。

既可指人,也可指人所从事的活动。

、观察的要素:

情境;人物;目的;行为。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如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观察法的特点:

巴甫洛夫。

二、观察法的分类

根据被观察者是否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可分为隐蔽性观察法和公开性观察法。

根据观察者是否置身于观察对象当中,可分为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

根据事先是否确定具体观察项目、观察资料能否进行量化分析,可分为结构式观察法和非结构式观察法。

、结构式观察法

()内涵。

结构式观察法是研究者创设一种标准情境,在标准情境中观察被试的自然行为的方法。

观察者不参与被试的活动,或隐蔽或公开。

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纯自然观察的不足,能观察到在自然环境中不易或不可能观察到的一些现象。

()例证。

、研究幼儿时幼儿对陌生成人的反应。

、研究陌生人之间的人际互动。

、非结构式观察法

()内涵。

非结构式观察法指观察者在完全自然的场所或状态进行观察,不去人为地创设情境,观察者在观察中不期待任何特定的行为,而仅当行为发生时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因此观察材料只能作定性分析。

()具体方式。

①隐蔽观察。

即在隐蔽观察者本人的情况下进行观察。

②适应观察。

即观察者已融入观察情境之中,不再引起被试的注意,途径是观察者长时间基本无变化地置身于某一情境中。

③参与观察。

即观察者参与到某种活动或团体之中,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简评

结构式观察法能够获得大量确定和详实的观察资料,并可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但缺乏弹性,也比较费时。

非结构式观察法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标和方向,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但缺乏明确的观察项目和具体的固定记录方式。

它比较灵活,适应性强,且简便易行。

但费时费力,无法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影响,所得资料也比较零散。

第二节观察法的实施

一、观察的准备工作

(一)明确观察法的具体要求

观察法运用的条件。

观察法运用的具体要求。

()确定观察对象。

需对观察对象及其行为进行分类,下操作性定义。

()确定观察记录的单位。

()要作出一定程度的推论。

一般情况下较大的观察单元需要作较大程度的推论。

()观察设计要具有应用性,即在何种范围内可以应用。

(二)重视观察工具的设计

、观察记录表一般设计在单面纸上。

、用统一的符号代替词填入记录单的方格中。

举例

、需要用文字阐述时,用一两个词简化所填内容。

(三)争取允许观察的策略

林崇德():

开展科学研究需要三股力量的结合,即有权之士、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

、研究者必须有合法身份,并尽可能说明该研究的结果可能会有助于该单位以后的工作。

、逐步获准观察。

、通过熟人或中间人介绍,直接到领导人桌旁,争取允许观察。

、与观察对象建立友好关系。

建立友好关系的方法。

(四)其他方面的准备

选择观察场地。

一般原则是,所选场所应该是观察对象的行为最可能、最真实、最自然发生或出现的场所。

在确定场所的同时,还要考虑观察时观察者应处的位置。

准备相关仪器设备,如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

在观察实施前,不仅要检查它们的性能状态,还要核查是否备好了仪器设备所需的材料。

二、观察的具体方法

(一)描述观察法。

也称叙述观察法。

涵义。

描述法是通过详细观察记载事件或行为发生、发展过程,而获得资料的方法。

类型。

、日记描述法。

指在较长时间内,对行为和事件作详细记录,有背景、有情节。

一般是重复观察同一被试或同一组被试,对象多为婴幼儿。

优点是记载详细、具体、有背景、有情节,能够说明行为的连续性。

不足是:

样本太小,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因选择身边的、亲近的作为观察对象,所以观察可能带有偏见;观察时间长,费时费力。

、轶事记录法。

指随时随地记录某种有价值的或研究者感兴趣的事件,而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需要特殊的情境。

、连续记录法。

即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一事件或行为进行连续的完整的记录。

强调事件的前因后果。

(二)取样观察法

世纪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尔森)提出。

、概述。

内涵:

取样观察法是对研究的行为或事件进行分类,并把复杂事件或行为转化为可以数量化或可限制的内容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

取样观察法的操作流程:

分类→定义→记录表→试观察→正式观察。

2.取样观察法的操作流程

()对观察内容进行分类。

依据:

、从实践出发来考虑;、从理论出发考虑:

以某相关理论为依据;、借鉴他人研究结果,从文献中检索出他人所做的分类。

()对不同类别下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是用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事件对类别所作的限定,目的是使不同观察者的记录趋于一致。

()设计记录表单。

不同的取样方法,有不同的记录表。

一般将记录表设计成二维的,也有一维的。

()试观察和正式观察。

、取样观察法分类时间取样、事件取样、个人取样)

()时间取样

内涵。

时间取样即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进行观察,对这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较全面的记录。

步骤。

确立观察时间段→分类→定义→确定观察指标→记录表→试观察。

确立观察的指标的方法:

、规定时间内某行为出现与否或者出现的种类;、规定时间内行为发生的频率;、规定时间内行为的持续时间。

统计时方法:

类别统计;次数统计;时间统计等。

评价。

观察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适合对外部行为的测量。

受时间限制,一般只能研究那些高频率发生的行为。

它不易获得有关行为的性质和程度方面的信息及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信息。

(2)事件取样

内涵。

事件取样指以事件为单位进行的观察。

事件可以是连续发生的,或者是断续发生的(即在相当长的时间间隔后发生)。

步骤。

确定特定事件(或行为)→定义→观察指标→记录表→试观察。

观察指标为:

、事件或行为的类别;、单位事件的持续时间;、单位微观行为(指大类行为的类别)发生的时间间隔。

评价:

它既注意到了行为本身,同时也注意到了行为发生的情境信息,使研究者易于进行因果分析,另外较省时、省力。

但观察所得材料不易作定量分析,在观察时需等待行为或事件的发生。

(3)个人取样

内涵。

个人取样指观察时以单个被试为单位进行,记录在规定时间内单个被试的全部行为和事件,然后再观察下一个被试,直到取得相应的符合要求的样本。

观察指标为规定时间内被试所出现的行为种类、次数、时间间隔,根据指标进行描述统计。

评价:

被试取样数量少,但需随机选择;便于记录被试的完整情况,分析同类被试的心理特征。

三、观察的信度估计

、观察信度的类型。

一致性系数;稳定系数。

、信度的统计方法。

()计算记录的一致性比率。

()计算相关系数。

一般情况下大样本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法,小样本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或肯德尔和谐系数。

皮尔逊积差相关公式。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公式。

肯德尔系数公式。

具体公式如下。

观察信度观察的一致性次数(观察的一致性次数观察的不一致性次数)

 

第五讲研究数据的收集

(二):

调查法

第一节调查法概述

一、调查法的内涵和特点

、内涵。

调查法是通过向别人口头询问或者书面询问的方式,搜集与被试有关的资料,间接了解被试有关心理活动的方法。

、特点。

()以提问方式间接获取资料,比较易于操作,但不易排除干扰因素;()它是在自然状态下主动收集资料,避免了观察法中被动等待现象出现的弊端;()它主要以现状为研究内容,而不涉及被试的历史;()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研究内容范围广泛;()一般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而难以揭示因果关系。

二、调查法操作流程

、根据课题性质,确定调查对象、地点、时间,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

、拟定调查的具体内容。

()对调查内容的分解是否有重叠和相互包容现象,是否有遗漏;()项目是否有效地反映研究的问题;()研究者是否拟定了科学的评价标准。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调查人员的培训、组织、相关仪器的准备、试调查等。

、正式调查。

由参与调查的人员分别完成各项子任务。

、整理获得的材料,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

、完成调查报告。

这一部分按调研报告要求撰写

三.调查法遵循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即从实际出发,要求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系统性原则。

从事物的系统整体性出发进行调查研究,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从整体来分析。

实证性原则。

调查研究的结论必须有可靠、真实的材料的充分支持,结论既要来自于调查材料,又要避免以局部的、零散的材料说明总体、全面的情况。

第二节访谈法

一、访谈法概述

(一)访谈法的内涵。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调查对象的交谈(主要是面对面交谈)来搜集有关研究对象心理特征资料的研究方法。

(二)特点、优点:

()灵活性大;()适用面广;()控制性强;()回收率高。

访谈法有以下不足。

()费时、费力,代价高;()访谈匿名性低;()结果易出现偏差。

(3)分类

、根据访谈人数的多少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根据访谈内容是否由标准化问题组成可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

、根据访谈次数分为一次性访谈和重复性访谈。

、根据访谈者与对象接触方式不同分为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和网络访谈等。

第三节问卷法

一、问卷法概述

(一)内涵和特点

、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或表格,向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

、问卷法的优点和不足。

(二)问卷类型及其统计方法

根据提问和反应方式的不同,可把问卷分为三种类型。

1、开放式(或无结构式);

开放式问卷分为三类:

()自由回答式:

回答不受限制,答案五花八门。

()言语联想式:

了解被试对某事的看法。

()情境导入式:

设计一种现场情境,使被试导入情境后作答。

开放式问卷的统计。

按某种标准进行分类,编码,进行简单统计分析。

2、封闭式(结构式);

封闭式问卷分为三类:

()肯否式或正误式。

答案为是否两项,从中择一。

()排列式或排序式。

将列出的多项答案排成顺序,一般不超过项。

()选择式或菜单式。

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

单选题又有以下三种。

、文字式。

如:

非常符合(),有点符合(),基本不符(),非常不符()。

、线段式。

用直线坐标表示程度,如:

专制的民主的。

、数字式。

用数字表示选择的程度。

如、、、、(分别代表严重到无)。

封闭式问卷的统计方法

()求出各项选择的人次,还应对各项人次进行卡方检验,以检验是否有显著差异。

(2)

对出现等级项的选择,不管是文字式、线段式还是数字式,都可采用赋值法,即对多项选择答案赋予数字值,求其加权平均数:

 

()对排列式,可用换值法,即将选择顺序值换成数值。

第一选择为最大值,最后选择为最小值。

求出各个选项占用数值总和,然后进行卡方检验。

、半封闭式(半结构式)。

方式()。

在封闭式问卷答案中增加其它选择项。

当大多数被试选其它项时,说明问卷编制得不好,因为主要项目未列出来。

方式()。

在封闭式问卷答案后加上了解动机、理由、原因之类的问题。

统计方法。

前一部分答案统计按封闭式问卷进行;后一部分答案统计按开放式问卷进行。

2、问卷编制技术

3、

(一)问卷设计的一般程序

、明确调查的中心概念,确定研究的范围。

、构建问卷框架。

可从多方面入手。

()分解中心概念。

()以人们认可的基本理论为依据,构建框架。

()设计开放性问题,作试探性的小规模调查,构建问卷框架。

、框架建成后,逐步将大问题分解,直至提出具体问题。

根据研究内容、对象、目的、分析方法等提出问题,以三种形式体现出来:

开放式、封闭式和半封闭式。

、广泛征求意见,修订题目。

初次修订时,问题可设计得多一些,同一类型、相同内容的题目以不同方式进行表述,一般不少于道题。

、初测(或试测)。

选名被试进行调查,一是考察问卷的信度、效度;二是进一步发现缺陷,以便修订。

、根据初测结果,进行再次修订。

最终确定测试问题的项目,数量不宜超过个。

、正式测试。

(二)问题设计方面

、不同类型问题的设计

()接触性问题。

指一组几个彼此联系而又同所要研究的课题具有某种程度上接近的问题或有趣的问题。

主要功能是用来建立与被试接触关系,分析时可用或可不用。

一般采用开放式问题。

()实质性问题。

指一组涉及课题研究内容实质的问题,主要用来获得研究的真实的且实质性的事实材料。

一般采用半封闭式或封闭式的问题。

()辅助性问题。

指起辅助作用的问题。

对结果分析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不同类型问题的设计

()接触性问题。

指一组几个彼此联系而又同所要研究的课题具有某种程度上接近的问题或有趣的问题。

主要功能是用来建立与被试接触关系,分析时可用或可不用。

一般采用开放式问题。

()实质性问题。

指一组涉及课题研究内容实质的问题,主要用来获得研究的真实的且实质性的事实材料。

一般采用半封闭式或封闭式的问题。

()辅助性问题。

指起辅助作用的问题。

对结果分析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①过滤性问题,即测谎题。

通常安排在实质性问题之前,用来鉴别调查对象对所回答的问题是否具备资格或是否真实。

②校正性问题。

通常实质性问题之后,用来检验实质性问题是否可靠。

③补充性问题。

即为了使被试能完整回答实质性问题而补充的问题。

④调节性问题。

指为了消除被试疲劳、紧张感而设置的问题。

一般出现在当一组问题向另一组问题过渡时,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