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4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学习目标:
1.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及其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2.探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重点:
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
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评价。
教材整理1 追求礼乐的一生
1.自学礼乐:
少年时立志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兴办私学。
2.从政失败:
五十多岁时先后任中都宰和司寇,试图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结果失败。
3.周游列国:
率徒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4.整理典籍:
68岁回到鲁国后,整理典籍,删修《春秋》,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1[资料回放],思考: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孔子抱着什么信念?
【提示】 孔子在少年时就立志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而礼乐是周文王制定的,故孔子的话体现了他要将周文王的礼治社会恢复起来的政治理想,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
教材整理2 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1)社会转型: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
(2)礼崩乐坏:
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目的:
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1[学思之窗],结合课文仔细分析,到孔子时代,“儒”的含义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 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
春秋时期,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通过恢复周礼,宣传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使儒承担起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内容
(1)礼的思想
①恢复周礼:
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人际关系:
以“礼”来规范人际关系,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③恪守礼制:
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社会秩序:
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的思想
①内涵:
仁就是爱人,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②地位: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③仁礼关系:
互相依存,互为表里。
(3)中庸思想
①目的:
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②含义:
过犹不及,恰到好处。
③原则:
“和而不同”。
4.地位:
礼、仁、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2[学思之窗],思考:
通过以上言行,说说你对孔子的“仁”“礼”有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提示】 孔子认为“礼”与“仁”是密不可分的,要用一种仁爱的精神来讲礼乐,以便使礼乐具有爱人的精神内涵。
这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孔子对百姓的关心与呵护。
虽然孔子的“仁”适用于所有的人,但他主张的“亲亲为大”(如:
为维护“亲者”的形象而犯法)具有局限性。
教材整理3 古代大教育家
1.开创私学
(1)背景:
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贵族垄断。
(2)概况:
“有教无类”,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2.教学目标
(1)“成人”:
通过教育,使学生们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2)“君子”:
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3.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4.整编古籍
(1)孔子整编“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2)弟子把其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3[学思之窗],思考:
这样的君子人格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价值追求?
今天看来,哪些是积极的?
哪些是消极的?
【提示】 孔子的价值追求是:
要做一个有为的人,做一个讲求仁和礼的人。
1、4、5句有些人生的消极性;2、3句是积极的。
教材整理4 对后世的影响
对中国
政治
“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文化
“五经”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教育
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对
世界
亚洲
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西方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产生重大影响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仁、礼、中庸思想构成了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3.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探究点 认识孔子思想产生的影响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
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中国文化史》
第一句指出了孔子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第二句指出了孔子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史料二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第一个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指出孔子思想对亚洲和欧美的影响;最后一句话指出孔子思想地位的重要性。
【史料应用】
(1)依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
【提示】 孔子整理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
(2)综合以上史料,探究“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提示】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史论拓展】 认识孔子思想产生的影响
(1)进步性
①当时:
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文化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②深远:
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现实: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人本、民本、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局限性:
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带有一定的保守性和落后性。
(2016·宁德高二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年表(部分)
年份
年龄
大事记
鲁襄公二十五年
二岁
齐(大夫)崔杼弑其君,立景公
鲁昭公二十五年
三十五岁
鲁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于齐,季氏执鲁政
鲁定公四年
四十八岁
吴兵破郢(楚国都),楚昭王奔随
鲁哀公四年
六十一岁
孔子自陈迁蔡,楚侵蔡
——据何新《孔子年表》编制
材料二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守城门的人)曰:
“奚自(从何处来)?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论语》
材料三 孔子曰:
“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有志于建功立业之士)不困不成行。
”
——(汉)刘向《说苑》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生活时代的政治现象。
该政治现象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孔子针对以上政治现象而提出的主张。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述孔子的言行。
【规范解答】
考查角度
考查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评述孔子的政治言行
材料解读
材料一:
孔子生平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三:
孔子的两类政治言论
解答思路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齐(大夫)崔杼弑其君,立景公”。
“鲁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于齐,季氏执鲁政”。
“吴兵破郢(楚国都),楚昭王奔随”这几句话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根据这些现象所体现出的相关政治制度瓦解来作答即可。
第
(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孔子思想的目标以及其思想的局限性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现象:
大夫夺权;诸侯争霸(混战)。
实质: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2)主张:
施行德治、礼教;克己复礼(恢复周礼);倡导“仁”。
(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评述:
孔子身处乱世,心系周礼,具有旨在重建社会秩序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政治理想执着追求的坚定意志,但在践行上缺乏客观可能性。
1.面对乱世,孔子忧心忡忡,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
B.孔子的主张不能助诸侯实现称霸梦想
C.孔子设计的那套礼仪规范太过繁琐
D.孔子试图混淆上下等级关系而遭拒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孔子忧心忡忡”“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等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用的原因。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D三项的表述均具有片面性,没有依据,与史实和题意均不相符,本题选B项。
【答案】 B
2.钱穆在《孔子传》中说: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能作为钱穆这段话的依据,应是孔子( )
A.编订“六经” B.创立儒家学说
C.提倡“仁”的思想D.开创私学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的文化贡献。
孔子晚年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著《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不符,故可排除。
【答案】 A
3.(2016·南安高二检测)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
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他思想中的( )
A.礼B.仁
C.中庸D.德治
【解析】 材料中“孔子出门必坐车”是为了彰显孔子的贵族地位,而一般平民则只能步行,坐车与步行体现的是社会等级地位不可僭越,即“礼”的要求,它是维护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故本题选A项。
B、C、D三项含义与题意特征不符。
【答案】 A
4.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
在《中国焦点2006》评出的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的是孔子,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孔子“仁”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B.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
C.其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影响了后世教育
D.其文化品格对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解析】 注意题干中“中国的文化形象”这一限制语,A、C两项只是孔子思想的某一方面内容,B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
第
(1)问根据教材知识作答即可。
第
(2)问应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3)问根据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即可。
【答案】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方法:
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
材料一认为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认为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亦可)
学业分层测评(四)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建议用时:
40分钟)
[学业达标]
1.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 )
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 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D.①②③④
【解析】 从图一可得出③的结论,从图二可得出②的结论,从图四可得出①的结论;④与四幅图片均无联系,故排除④。
【答案】 A
2.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
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
【解析】 孔子强调“五者于天下”的前提是实行“仁”,即具有“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拥护,故B项正确。
【答案】 B
3.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这说明他( )
①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 ②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③认为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 ④重点阐释了“仁”和“礼”的关系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题干材料重在阐释中庸之道的含义,②④与其无直接联系,①③是对中庸的正确理解,故选B项。
【答案】 B
4.孔子的学生冉有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
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上主张( )
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解析】 孔子针对弟子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是因材施教的表现。
【答案】 C
5.据史书记载: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遵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遵奉孔子为“先圣”,1307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以上史实不能说明( )
A.历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
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
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相关影响。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历代”,明显具有片面性,不正确,秦朝就是例外。
进一步可知,B、C、D三项的表述均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A
6.(2015·西安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末)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孔子受到了许多诸侯的拒绝和同时代人的嘲笑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等。
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他的宣传方式不利于新旧交替
B.他的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主张不利于稳固统治
D.他的行为方式特立独行遭人忌恨
【解析】 本题材料“孔子受到了许多诸侯的拒绝和同时代人的嘲笑讽刺”体现了春秋时期儒学不受重视,这种尴尬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孔子的主张不符合诸侯
争霸的需要。
所以本题选B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论语》
材料二 下图为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材料三 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但这些传统因子已和韩国人的现代生活,以及他们从西方吸收来的现代思想观念糅合在一起,因而不仅这些传统因子被激活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汉流”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现当代生活的路。
——孙逊《“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中康熙帝题写“万世师表”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从当今“韩流”的强劲发展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解析】 第
(1)问要回答出孔子的仁、礼等内容。
第
(2)问要从统治需要去分析第一小问,第二小问要从孔子的思想、贡献去分析。
第(3)问考查孔子思想的影响。
【答案】
(1)礼、仁、中庸之道。
(2)目的:
利用孔子思想维护统治。
原因: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系统;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3)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