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docx
《猪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猪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保育舍生产管理程序
仔猪断奶是继诞生以来又一次强烈的应激。
第一由于营养的改变,由食用含20%干物质的液态日粮改成采食含90%左右干物质的配合日粮和饮用由饮水设备提供的自来水。
第二,由于环境的转变,由产房转入保育舍,并伴随着从头组群而引发的咬斗。
第三是离开母猪造成仔猪心理上的冲击与不适。
第四是由于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易受各类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而患病等等诸多因素,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因此增强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中又一重要环节。
一、进猪前的预备工作
进猪前的预备工作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目的是
为断奶仔猪提供一个清洁、舒适、安全的生长环境,尽可能减少对仔猪的各类应激。
(一)、圈舍冲洗
保育舍采用全进全出制生产方式,一栋猪保育期满后
全数转入育成猪舍。
以后完全冲圈清理猪舍卫生,将地面栏内、栏杆、料槽、墙壁、漏缝板、屋顶等舍内设施的粪便、污物尘埃用清洗机完全冲洗干净,不留任何死角,同时将地下管道集中处置干净,并结合冲圈进行灭蝇和灭寄生虫工作,还要注意节约用水。
(二)、空舍消毒
圈舍冲洗干净后对圈舍及舍内设施别离用火碱,TH4
(新一代复合型消毒剂)、消毒威(酚类消毒剂)进行三次喷雾消毒,每次消毒距离12~24小时,最后用石灰乳对网床、地面及墙壁进行涂刷消毒,必要时还须薰蒸消毒(方式见消毒程序)。
做以上工作后关闭门窗待干燥后进猪。
(三)、预热猪舍预备进猪
保育舍采用火炉和红外线供热保暖,接猪前一天应
将洗刷干净凉干的灯泡灯罩安装并调试好,升起火炉预热房间,使舍内温度达到28~30℃。
一、断奶仔猪的进猪工作及日常管理
哺乳仔猪在21日龄左右断奶转入保育舍进行为期50
天的保育。
仔猪在转入保育舍前进行称重以取得仔猪平均断奶重及平均断奶窝重。
分群:
仔猪转入保育舍后按照仔猪性别、个体大小、体
质好坏等进行分群,每圈为一群,每群23~25头,同群体重相差不超过0.5kg,弱仔另组一群精心护理(一般在中间靠近火炉部位)。
给水:
调整饮水器高度,给仔猪充沛卫生的饮水,并在
饮水中添加抗应激营养药物(如:
拜固舒、电解多维、补液盐)以减缓断奶应激对仔猪的影响,那个时期严防仔猪脱水,最好给每栏都加一方形饮水槽并常常加满水(至少对弱仔栏应做到)。
每栏至少有2个饮水点,保证10头仔猪一个;不够用水槽代替。
仔猪饮水器与地面高度
仔猪体重(kg)
饮水器与地面高度(mm)
≤5
100—130
5—15
130—300
15—35
300—460
喂料:
仔猪转入保育舍后的前5天进行限制饲喂避免仔猪因过食而引发的腹泻,那个时期饲料应遵循勤添少加的原则,一般断奶后三天采食较少,第三天猛增,这时注意限饲,以天天300g/头为宜。
保育期仔猪最好生长标准
体重范围
耗料
日增重
料比
天数
6—22kg
23.5kg
448g
1:
1.49
36
(一)、仔猪的环境及其调控
1、温度的调控
仔猪耐热怕冷,对环境温度的转变反映敏感,保育舍采用火炉供温,外加红外线灯于仔猪躺卧处局部供温。
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后的前两周温度控制在28~30℃,第三、周围控制在25~28℃,以后随日龄的增加和仔猪抵抗力的增强逐渐降低环境温度,保育后期控制在20~28℃。
★室内温度控制办法:
随着猪只的生长逐渐升高红外线灯的高度,同时撤去或关掉部份红外线灯以降低局部小环境的温度;为逐渐降低猪舍温度,逐渐停掉供热的火炉。
适时通风换气,以猪只躺卧自然不挤堆,呼吸均匀自然。
★大环境控制:
一年四季外界气温的转变幅度专门大,外界气温对猪舍内温度的影响也最大。
夏日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避免高温高湿的出现;冬季做好保温工作,避免贼风直吹畜体,同时协调好保温与通风的矛盾;春秋季节,避免舍温的骤升骤降。
2、湿度的调控
保育舍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舍内湿度太低时,通过向地面洒水提高舍内湿度,避免尘埃飞扬。
偏高时应严格控制洒水量,减少供水系统的漏水及时打扫舍内粪尿;维持舍内良好通风以降低舍内湿度。
3、空气质量的调控
(1)适时通风换气以降低有害气体、粉尘及微生
物的含量。
(2)及时清理粪尿以减少NH3和H2S等气体产
生。
(3)维持舍内湿度适宜。
(4)及时清理炉灰。
(5)打扫地眼前适当洒水。
(6)抛洒在地面上的粉料及时扫除。
4、噪音尽可能减小各类奇怪声响,避免仔猪的惊群。
(二)猪群的日常管理
观察猪群状况,上班时观察猪只的采食情形、
精神状态、呼吸状态,听猪只的鸣叫是不是正常,避免咬尾现象。
观察猪群粪便,有无腹泻、便秘或消化不良等疾
病。
检查饮水器供水是不是正常,有无漏水或断水现象
并及时处置。
4、检查舍内环境状况检查舍内温度、湿度是不是正常,并及时调控使之符合仔猪的生长发育需要。
每次上班注意,感觉舍内是不是有刺鼻或刺眼的气味。
五、弄好弱仔的处置和康复
(1)及时隔离在大群内发觉弱仔急时挑出放入弱仔栏内。
(2)增加弱仔栏局部温度,弱仔栏靠近火炉外并加红外线灯供温。
(3)补充营养在湿拌料中加入乳清粉、电解多维,在小料槽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对于腹泻仔猪还可加入痢菌净等抗菌药物,以促其体质的恢复。
六、减少饲料浪费天天检查料槽是不是供料正常,及时维修破损料槽,避免饲料变质,及时清理发霉变质或被粪尿污染的饲料。
7、仔猪的调教按照猪有定点采食、排粪尿、睡觉的习性,调教仔猪使仔猪在靠近料槽侧躺卧,,可采取在躺卧区少撒一些饲料,并维持温度适宜、干燥。
靠近饮水器、墙壁一侧排泄,排泄区粪便暂不打扫,将躺卧区粪便清理到排泄区并维持躺卧区清洁卫生,诱导仔猪到排泄区排泄。
八、不同生长期的饲料及换料程序仔猪转入保育舍后前2周饲喂550,第3、4周改喂551料,以后饲喂552料直至保育结束。
为减少饲料改换给仔猪带来的应激,每次换料采取逐渐改换饲料用4~5天的时刻将饲料改换过来。
九、预防仔猪腹泻断乳仔猪由于受到各类应激的影响,仔猪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造成仔猪营养性腹泻和病原性腹泻,发生腹泻应在场兽医指导下对症医治,严防脱水。
10、发病猪只及时隔离和医治
三、保育舍生物安全制度
(一)、人员
一、保育舍工作人员
(1)每日上班前须经淋浴,改换工作服后方可
入生产区,进入保育舍区前须踏消毒脚盆,进入每一栋猪舍前踩踏消毒脚盆,工作人员出入圈舍须踩踏消毒脚盆。
(2)非保育舍工作人员不得出入保育舍区,如若进
入须踏消毒脚盆且不得直接接触猪只。
(3)工作人员休假回场后须在管理区隔离48小时
方可进入生产区。
(4)工作人员只吃场内猪肉,不吃其他偶蹄动物肉
及其制品,并严禁带入厂内。
不允许将猪、牛肉及其制品带入本场。
2、外来人员不允许进入保育舍区。
(二)、物品及用具
每栋猪舍的用具及物品须定点放置,不得串用,
小料槽、扫帚、铁锨、料车、注射器等,如若串用须经消毒后方可。
(三)、卫生
每日打扫圈内及走廊卫生,及时打扫赶猪道卫生,及时改换脚盆内火碱水,维持场区整洁。
(四)、带猪消毒及环境消毒
一、带猪消毒,每周一、三、五进行带猪消毒,采用新过氧乙酸(好利安)、百菌消—30(碘制剂)、TH4(新一代复合消毒剂)、消毒威(酚类消毒剂)交替运用,消毒要求浓度要足,消毒均匀而不留死角,并撑握好消毒的程度,最好是恰好能使地面湿润而不流淌。
二、环境消毒,每周一、三、五进行舍外环境消毒,用2~3%火碱进行消毒,疫情严峻时天天进行一次环境消毒。
(五)、防疫及疾病的防治
一、保育舍疫苗防疫程序
日龄
疫苗
剂量
注射部位
21日龄
猪瘟免化弱毒苗
2头份/头
颈部肌肉
25日龄
伪狂犬基因缺失苗
2ml/头
颈部肌肉
30日龄
链球菌苗
2ml/头
颈部肌肉
35日龄
O型口蹄疫苗
1头份/头
颈部肌肉
50日龄
O型口蹄疫苗
2头份/头
颈部肌肉
60日龄
猪瘟免化弱毒苗
2头份/头
颈部肌肉
按照疫情的转变适当调整免疫程序
二、疾病的防治疾病的防治贯彻“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早发觉、早诊断、早医治,以最低限度地降低疾病带来的损失。
(1)、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减少应激。
日常管理中温度、湿度的控制、空气质量、饲料与饮水的供给等的调控对猪群的抗病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2)、妥帖处置病死猪,抑制病原传播,将病死猪置于焚尸坑无害化处置。
(3)、做好灭蝇、灭鼠工作,避免疾病的传播。
(4)、采用药物预防与个别发病猪只医治相结合、饲料拌药与饮水给药相结合的方式预防和控制细菌性及寄生虫性疾病。
(5)、每日做好工作记录。
A、猪群变更。
B、饲料消耗量。
C、疫苗注射。
D、
死亡记录。
E、温湿度。
F、特殊事件。
四、保育结束后的转群工作
一、提前三天通知育肥舍。
二、提前一天在饮水中加抗应激药物。
3、饲料恰好吃完。
4、一次一栏的将猪轻柔地赶到肥育舍。
五、避免不良天气(雨、雪、风)。
六、不留任何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