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的心理描写作文200字.docx
《水调歌头的心理描写作文2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调歌头的心理描写作文200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调歌头的心理描写作文200字
水调歌头的心理描写作文200字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
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围、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
“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
瞿笑曰:
‘可随我观之。
’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
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
临行,叶教他穿皮衣。
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
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
“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李白《月下独酌》说: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
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
”这在九百多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
乘风人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
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
“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
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围、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
“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
瞿笑曰:
‘可随我观之。
’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
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
临行,叶教他穿皮衣。
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
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
“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李白《月下独酌》说: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
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
”这在九百多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
乘风人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
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
“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
又是一个中秋之夜,那圆月如过往所有的十五一样,高挂在夜空中。
这清明之月,幻化成一地清泉,弥漫时空,我的身边却少了不该少的人……
这充满悲情的月圆之夜,这撩人的月,它银盘似的高挂在空中,群星的光辉被一扫而光,伴着秋色,映入我的酒杯之中。
抬头仰望,那遥远的仙宫啊,现在又是怎样的光景?
触碰那幻影,殊不知,一光年的距离足以让我无法逾越。
我多么想如同那嫦娥一般,随风而逝,到达那广寒仙宫,那白玉成墙,汉瓦遍地,月桂飘香的地方。
可如今的我已倍感寂寞,难道还要到另一个孤寂的远方吗?
我饮着烈酒,想象着舞女曼妙的舞姿,水袖轻拂,薄纱缤纷,猛地将杯中之物灌入口中。
那浓重的酒香在舌尖晕散,不禁讪笑,空旷的天宫怎么比得上这尘世的灯红酒绿呢?
我只是个俗人罢了!
多情的月儿轻轻转过朱红色的楼阁,悄悄地爬上窗台,窥视着世间的一切,那香陈的女儿红已泡浓了我的惆怅。
于是,我微启薄唇,又呷一口苦涩。
月儿呀,你对人们又有什么怨恨呢,为何偏偏在子由与我们分离时如此圆呢?
此刻,子由的音容笑貌在脑海回荡,我无限惆怅!
也罢,也罢,这世间又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呢?
再斟满一壶月色,如同烈酒一般,让我醉在悠悠的梦中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
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围、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
“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
瞿笑曰:
‘可随我观之。
’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
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
临行,叶教他穿皮衣。
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
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
“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李白《月下独酌》说: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
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
”这在九百多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
乘风人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
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
“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
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围、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
“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
瞿笑曰:
‘可随我观之。
’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
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
临行,叶教他穿皮衣。
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
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
“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李白《月下独酌》说: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
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
”这在九百多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
乘风人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
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
“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