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件中国地质大学.docx
《管理学课件中国地质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课件中国地质大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课件中国地质大学
管理学
中国地质大学
第一章概述
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一个人不会需要管理,但当两个人抬木头时,就必须有一个人喊“一二三、扛上肩,一二三、齐步走”。
这就是管理了。
由此可见,凡是在由两人及两人以上组成,且要达到一定目的的集体活动中,就存在管理工作。
存在管理的两个必要条件
──必须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
──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二重性,管理者的分类、技能要求与角色,管理学的特点和研究内容。
第一节管理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活动虽然自古有之,但将之上升为一门科学加以研究和探讨,却只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管理理论和学派呈现出林立丛生的景观,管理学者们对管理的内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与统一。
如何把握管理的真谛,我们首先来看管理大师们是如何表述的。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FrederickW.Taylor)
Managementistheartofknowingwhatyouwanttodoandthenseeingthatitisdoneinthebestandcheapestway.
管理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是要知道要人们去做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做。
在此,泰勒所强调的是管理的目的,即追求经济效益,寻求最经济的方法与途径!
现代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
(HenriFayol)
Tomanageistoforecastandtoplan,toorganize,tocommand,tocoordinateandtocontrol..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法约尔在此强调的是管理的过程或职能。
他的观点经后人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
除在职能的提法上有所增减外,总的来说基本上是正确的,因此该定义成为今天我们定义管理的基础。
行为科学家们
Managementistheaccomplishmentofresultsthroughtheeffortsofotherpeople.
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或他人努力,来完成工作。
行为科学家们强调以人为中心及对人指导的重要性。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如何指导部下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去完成工作。
西蒙(HerbertASimon)
著名管理学家、曾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赫伯特.A.西蒙(HerbertASimon)认为:
“管理就是决策。
”他特别强调决策在管理中的作用。
美国管理学者罗宾斯(StephenP.Robbins)
认为,管理是指在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南京大学周三多
南京大学周三多认为,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7.中国人民大学杨文士
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综观上述不同的定义,真可谓众说纷纭。
管理大师、学者们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内涵或其某一方面的属性。
在此,我们综合各家所长提出以下管理的定义,以期全面地概括管理的内涵。
(二)管理的定义
管理(Management)──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以人为中心来协调所有资源,以提高组织的社会综合效益的过程
二、管理的特征
(一)过程性:
也称职能性
管理职能(ManagementFunctions)是回答管理究竟在一个组织中负责哪些方面的工作。
对于这个问题,管理学界颇有争议。
最早提出的且较有影响力的是法约尔的论述,他将管理工作分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
目前国内外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四个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在本课程中,将按这四个职能来组织课程内容。
计划(Planning)──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Organizing)──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做。
领导(Leading)──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解决冲突。
控制(Controlling)──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上述四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根据计划的要求和安排,确定组织的机构、部门的设置,然后确定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恰当的激励方式,最后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置控制的标准,进行控制。
(二)有效性:
效率(Efficiency)──是指管理活动的投入和产出关系,是使组织资源的利用成本达到最小化。
它反映资源利用的程度。
效率=产出/投入
效果(Effectiveness)──是使组织活动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
它反映目标实现的程度。
效率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过程、方式,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
当一个组织实现了组织的目标,我们就说是有效果的。
但有效果的组织完全可能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形;反之,高效率的组织也可能是无效果的。
效益=有效产出/投入,效益反映的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目标实现的程度。
既涉及活动的过程,又涉及活动的结果。
作为一个组织,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追求效率,更重要的是要从整个组织的角度来考虑组织的整体效果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因此,管理工作追求高效率和好效果!
即追求效益!
(三)相对封闭性:
任何组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的。
组织作为管理的“载体”,对内具有封闭性,对外具有开放性。
这就是管理的相对封闭性。
1.组织(organization)──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
尽管组织的具体形式,因其社会功能不同会有差异,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
同时组织的活动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组织外部环境因素有9种。
2.组织内部基本要素
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物和技术──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
机构──反映管理的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
信息──管理的媒介、依据、客体
目的──宗旨,说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
3.组织外部环境要素
(1)行业
(2)原材料供应基地(3)人力资源(4)资金资源
(5)市场(6)技术(7)政治经济形势(8)政府(9)社会文化
4.管理的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
1.一般环境
(1)经济因素──指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形势、景气情况对组织的影响因素。
如:
经济发展趋势、物价水平、财政金融政策等。
(2)政治因素──指社会政治形势、各种政治事件所构成的对组织的影响因素。
如:
国家政局的稳定性、国际关系、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等。
(3)社会因素──传统风俗、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知识水平等因素的总和。
(4)技术因素──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等构成的因素。
2.具体环境
(1)供应者──向组织提供资源的单位。
组织的运转需要资源,由于资源是广义的,故供应者应包括:
供应商(原材料)、银行(资金)、学校(人员),组织应力求以尽可能的低成本保证持续、稳定的供应。
(2)顾客──组织要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服务对象。
组织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让顾客满意。
(3)竞争者──能够提供相同或可以替代产品的组织,相互成为竞争对手。
竞争主要表现在:
市场、资源上。
(4)政府机构──其制定的政策、法规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
(5)利益集团──指社会上代表某一部分人的特殊利益的群众组织。
如:
工会、消费者协会、环境保护组织等。
他们会通过宣传工具等影响组织的活动。
(四)管理的核心
管理不是个人的活动,而是在一定的组织中实施的。
对于管理者而言,管理意味着要在其职责范围内,协调下属人员的行为,要让别人同自己一道去完成组织目标。
然而在组织中,任何事情都是靠人来处理的,所以管理者既管人又管事,而管事实际上也是管人,因为管理活动自始至终,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是与人打交道的,而且管理中除了人以外的所有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是靠人去运筹帷幄的,所以说,管理的核心是处理组织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三、管理的二重性
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
管理,从最基本的意义来看,一是指挥劳动;二是监督劳动。
由于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因此,对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也就存在着两重性:
一种是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管理自然属性;一种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管理社会属性。
这就是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性质)。
它是马克思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一)自然属性
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而体现出的性质。
由共同劳动的性质所产生,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
(二)社会属性
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而体现出的性质。
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社会制度所决定,是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的职能。
(三)管理的二重性对比表1-1管理的二重性对比
项目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1、产生条件
协作(共同劳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公、私)
2、管理中作用
集中表现在“指挥的意志上”
监督
资:
出于剥削的需要
社:
维护人们的利益,增加社会财富的需要
3、职能
一般职能:
合理组织生产力
特殊职能:
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
4、性质
“生产”劳动
监督
劳动
资:
剥削
社:
增加社会财富
5、决定因素
生产力水平
(社会化大生产程度)
生产关系
(社会制度)
四、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这个问题曾引起过较大的争议,经过一百余年的探索、研究,其主要观点有:
艺术观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哈佛大学校长洛奥尔认为,管理是最老的艺术,最新的职业。
所谓艺术,就是用高度的形象来反映现实。
管理的艺术性主要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要凭技艺(技巧、才能)来处理管理问题。
持艺术观点的管理学者们提出了以下证据:
1.管理凭直感、创造力和经验。
2.管理是技巧的运用,没有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的准则。
3.管理是一种意识,对人本身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科学观
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管理活动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既有规律必具科学性。
持科学观点的管理学者们提出了以下证据:
1.现代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由技巧形成经验,进而上升为科学)。
2.管理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如统一指挥原则)。
3.管理知识可以通过书本学习、传授。
4.可以用计算机、数理等方法进行研究。
5.管理是理性弧,是有规律(原理-原则-方法)可循的。
(三)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经过一百余年的探索、研究和总结,在管理历史上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它们反映了管理工作中的客观规律,即科学性所在。
然而,与自然科学相比,管理科学还只是一门不十分精确的学科,管理活动的复杂性,使得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必须运用各种管理技巧、经验来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而这些技巧和经验他们只能从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性所在。
可见,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正如人们形象地说,管理既是铁的,又是灰色的!
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体。
第三章计划
计划是全部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一个职能,它通常先于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而处于管理职能工作的首位。
本章我们将主要介绍管理的首要职能计划。
由于决策渗透于整个计划过程,因此我们将决策作为计划职能的一部分来介绍。
本章将具体阐述有关计划和决策的概念、分类和基本过程;目标管理;计划的主要方法;完全理性假设和有限理性假设;群体决策;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等。
第一节计划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如从职能划分的角度来看,尽管国内外许多管理学家们对于管理职能的划分各异,但却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无论二职能论、三职能论、四职能论还是五职能论,均将计划列为其基本的职能之一,可见,计划之重要性。
所以难怪有人说:
“计划是管理的宪法”
计划与其他职能的关系:
计划是组织实施的纲要;为控制提供标准;领导在计划实施中确保计划取得成功。
计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3.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4.有利于有效地进行控制。
一、计划的概念、特性与步骤
(一)计划的概念
计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计划──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是指制定计划。
也就是说,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简言之,就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对未来行动所做出的统筹安排。
含义包括:
·面向未来;
·带有目标的行为;
·是一种统筹安排。
由此看来,计划工作,实际上就是事先决定做什么、如何做、以及由谁去做的问题。
(二)计划的特性
1.目标性(目的性)──计划就是确立目标。
2.领先性(主导性)──计划工作应在其它工作之前。
3.普遍性──可以说“人人都要作计划”。
4.效益性(经济性)──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
5.创造性──计划是面向未来的,它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做出决定的,因此它是一个创造性的管理过程。
由此可见,计划工作是一个指导性、预测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三)计划的步骤
1.估量机会。
其内容包括:
掌握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了解竞争对手动向;明确自身的长短处等。
2.确定目标。
即明确要向哪里发展;打算实现什么目标;什么时候实现等。
3.确定前提条件。
即明确计划在什么内外部环境下实施。
4.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即明确为了实现目标,有哪些最有希望的方案。
5.评价各种备选方案。
即评价哪个方案最有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益实现目标。
6.选择方案。
选择所采取的行动方案。
7.拟定辅助计划。
即拟定投资计划、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培训计划等。
8.编制预算。
通过数量形式以具体反映整个计划,如进行项目预算、销售预算、采购预算、工资预算等。
二、计划的种类
由于任何一种未来的行动方案,都属于计划。
加之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使得计划的种类也变得十分复杂和多样。
人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计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表3-1)。
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几类。
表3-1计划分类表
作业计划。
由基层管理者制定的计划,它根据施政计划确定计划期间的预算、利润、销售量、产量以及其他更为具体的目标,确定工作流程,划分合理的工作单位,分派任务和资源,以及确定权利和责任等。
施政计划。
由中层管理者制定的计划,它将战略计划中广泛性的目标和政策,转变为确定的目标和政策,并且规定了达到各种目标的时间,因而比战略计划更为具体、详细,并具有相互协调的作用。
它一般是按年度分别拟订的。
战略计划。
由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的计划,它体现了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总的战略构想和总的发展目标,以及其实施的途径。
它具有长远性、全局性和指导性,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组织资源运动的方向。
3.短期计划。
最接近实施的行动计划,是为实现组织的短期目标服务的,是对长期和中期计划的具体落实。
短期计划一般为一年左右,它对中期计划起着反馈的作用,其执行情况是修订中期计划的依据。
2.中期计划。
根据长期计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和要求,并结合计划期内实际情况制定的计划。
它与长期计划基本一致,但更为详细和具体,具有衔接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的作用,其时间跨度一般为2-4年。
1.长期计划。
通常又称远景规划,为实现组织的长期目标服务的具有战略性、纲领性指导意义的综合性发展规划。
它主要规定组织在未来为实现长期目标的主要行动步骤、分期目标和重大措施,其时间跨度多为5年左右。
预算:
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
又称数字化计划。
规划:
为了实施既定方针所必需的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执行步骤、使用的资源等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规则:
它是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政策:
它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一般规定。
战略:
它是实现目标的方针,是一个组织为全面实现目标而对主攻方面以及资源进行布置的总纲。
划分标准
计划种类
1.计划的表现形式
目的或任务或使命:
又称宗旨。
它是社会赋予组织的基本职能,它要回答组织是干什么的及应该干什么。
目标:
是在目的或任务指导下,提出整个组织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战略:
它是实现目标的方针,是一个组织为全面实现目标而对主攻方面以及资源进行布置的总纲。
政策:
它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一般规定。
程序:
它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例行问题的标准方法。
规则:
它是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规划:
为了实施既定方针所必需的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执行步骤、使用的资源等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预算:
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
又称数字化计划。
2.计划的时间期限
长期计划1通常又称远景规划,为实现组织的长期目标服务的具有战略性、纲领性指导意义的综合性发展规划。
它主要规定组织在未来为实现长期目标的主要行动步骤、分期目标和重大措施,其时间跨度多为5年左右。
中期计划2根据长期计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和要求,并结合计划期内实际情况制定的计划。
它与长期计划基本一致,但更为详细和具体,具有衔接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的作用,其时间跨度一般为2-4年
短期计划3.最接近实施的行动计划,是为实现组织的短期目标服务的,是对长期和中期计划的具体落实。
短期计划一般为一年左右,它对中期计划起着反馈的作用,其执行情况是修订中期计划的依据。
3.计划的广度
战略计划由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的计划,它体现了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总的战略构想和总的发展目标,以及其实施的途径。
它具有长远性、全局性和指导性,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组织资源运动的方向。
施政计划由中层管理者制定的计划,它将战略计划中广泛性的目标和政策,转变为确定的目标和政策,并且规定了达到各种目标的时间,因而比战略计划更为具体、详细,并具有相互协调的作用。
它一般是按年度分别拟订的。
作业计划由基层管理者制定的计划,它根据施政计划确定计划期间的预算、利润、销售量、产量以及其他更为具体的目标,确定工作流程,划分合理的工作单位,分派任务和资源,以及确定权利和责任等。
除以上分类之外,计划按照明确性可以划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按照在企业中的职能可以划分为生产计划、财务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和人员培训计划;按照计划的涉及的范围可以划分为高层计划、中层计划和基层计划;按照计划的内容可以化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三、目标管理
(一)目标
1.目标的概念
目标──是一个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目的。
2.目标的特征
(1)层次性──不同的管理层次具有不同的目标。
(2)多重性──为了更好地适应内外部环境的要求。
(3)网络性──各种目标间关系很少是简单线性关系,而是构成网络系统。
(4)时间性──确定目标时必须明确其时间跨度。
(二)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缩写为MBO)的概念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来的一种综合管理方法。
该管理方法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其定义为:
目标管理──是指由组织确定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期望达到的理想总目标,然后由组织的各部门和全体员工根据组织的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子目标,并积极主动想办法使之实现的一种管理方法。
2.目标管理的特点
强调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
目标管理强调明确的目标是有效管理的首要前提:
目标的确定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开始,组织目标是组织行为的导向,同时也是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依据。
组织的目的、任务、行动都必须转化为目标,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实施管理,并以此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2)强调以目标网络为基础的系统管理
传统的目标转化方法是“自上而下”,由上级确定后分派给下级;而目标管理的目标转化方法既是“自上而下”,又是“自下而上”的。
每一个组织成员和各级管理者共同参与目标的设定,把组织的整体目标层层转化为组织各部门和个人的目标,结果形成一个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为一体的目标层级结构。
(3)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管理。
即实行“自主管理”,进行“自我控制”
目标管理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目标的确定和目标体系的建立,从而不仅能使目标更符合实际、更具可行性,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各级人员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目标管理的实施步骤
目标管理的实施步骤,大致可分为如下三步(图3-1)。
(1)制订目标和目标展开
(2)逐级授权和目标实施
(3)成果评
第四章组织
在计划职能确定了组织的具体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途径作了大致的安排之后,为了使人们能有效的工作,还必须设计和维持一种组织结构,这就是组织职能的作用。
正如著名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所言:
为了使人们能为实现目标而有效的工作,就必须设计和维持一种职务结构,这就是组织管理职能的目的。
本章将主要阐述有关组织的概念、组织工作的特点、组织设计的三大基础、授权、集权与分权、组织结构的类型以及组织的变革等。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工作
一、组织的概念
(一)组织的定义
组织(Organizing)──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配置过程,和由此而产生的权力机构。
组织的内涵包括两方面:
一是指组织结构;二是指组织过程。
实际上,组织就是设计一种组织结构,并使之运转的过程。
(二)权责角色结构(Thestructureofroles)
组织──是按照一定目的和程序而组成的一种权责角色结构。
职权(Authority):
经由一定的正式程序所赋予某个职位的一种权力。
职责(Responsibility):
指某个职位应该完成某项任务的责任。
负责(Accountability):
反映上下级之间的一种关系。
组织结构图(OrganizationalChart):
反映组织内各部门、岗位上下左右相互关系的图表。
二、组织工作
(一)组织工作的含义
组织工作是指在组织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将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加以分类组合,并根据管理幅度原则,划分出不同的管理层次、部门,将监督各类活动所必需的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