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地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7470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地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地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地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地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地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地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地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地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地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地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的意境。

2.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不是来教大家唱歌,但是跟“歌”有关,在“歌”字前面加一个“诗”便是了。

诗是凝练的语言,诗是精美的画卷,诗是崇高的思想,诗是朴素的哲理,诗是很多很多……走进诗歌的世界,你的灵魂将得到升华;走进诗歌的天堂,你将领略到诗歌的美妙。

今天,(出示道具)我将用这把钥匙和大家一起打开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的无限天地。

二、学法指导

1.解读。

(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

2.听读。

(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

3.译读。

(翻译诗歌,弄懂诗歌的意思)

4.背读。

(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

5.悟读。

(悟出诗歌的思想内容)

6.赏读。

(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彩之处)

三、合作探究

按照这种基本学法,这六个步骤,按部就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四、信息反馈。

1.解读。

(1)解题:

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

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写破山寺后禅院。

)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分四联,分别是:

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作者、背景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

生卒年和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yí)尉的小官。

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

(解释:

盱眙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3)听读。

①教师范读。

②同桌互读互听。

③指名读。

④齐读。

(4)译读。

要朗读好诗歌就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基础。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翻译出来。

译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早晨进入古老的寺庙,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处,僧人的房舍被花木浓荫覆盖着。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的景色使鸟儿欢悦,潭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这时都悄然寂静,只剩下(僧人敲的)钟和磬的声音(在回响)。

(5)背读。

①译读诗歌,让我们了解了诗歌内容,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作者在游览破山寺时写了哪些景物?

(板书)

②根据板书试背诗歌。

③闭上眼睛背诵诗歌。

(6)悟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写后禅院幽静的环境,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

接下来,请同学们面带表情地朗读这首诗,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7)赏读。

这次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近常建,一首好诗啊,它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欣赏,才能发现它意味无穷。

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五、拓展延伸

1.常建为什么隐居呢?

明确:

因为他得不到进仕的机会,看到仕途的艰险,想远离这个烦扰的尘世而隐居。

2.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来看,你同意他的做法吗?

为什么?

(同意,因为这是作者善于排解内心苦闷的做法。

)(不同意,因为这是属于逃避现实的做法。

)假如你是常建,你会怎么做?

(请用“假如我是常建,我会——”这样的句式说说。

3.在现实生活中,你有遇到过困难与挫折吗?

你是怎么处理的?

请举例说说。

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是:

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六、布置作业

1.把《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改写成写景散文。

2.运用这种方法自学《望岳》和《观沧海》。

七、结束课堂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

“读诗使人睿智”。

希望你们从此以后会喜欢上诗歌,在诗歌的天地里找到无限乐趣。

送友人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2.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并说说这些诗句分别体现的情感。

提示:

诗句有《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二、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

2.引导学生展示

3.诵读语调交流

三、品读鉴赏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

点拨:

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

“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

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

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粼粼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5.分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

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6.分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匆匆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7.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

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四、课堂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借助意象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词人被贬的愁苦孤独,学习词人清高自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借助意象,感悟意境美,理解词人的愁苦孤独与清高自守。

学习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古代文人有过苦难的体验,往往能写出好文章。

如果屈原不是被流放,就不会有《离骚》问世;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就不会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如果刘禹锡不是被贬,就不会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

(轻音乐播放)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到930多年前的那个月夜,滴漏已尽,万物入梦,被贬至黄州的一位词人在孤寂地徘徊、痛苦地思索,他将会向我们诉说怎样的心语呢。

我们一起走进苏轼,走进他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板书: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二、知诗人,解诗题

品其词,读其文,不知其人,可乎?

同学们对苏轼陌生吗?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同学们积累得很好,老师再补充一些。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眉州人(今四川省眉山市)。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其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师问:

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是否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呢?

哪位同学愿意分享?

(二)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写诗影射朝政,被捕入狱,幸得众人相救,最终被贬黄州作团练副使。

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

师:

你们能从标题获取什么信息呢?

(三)文体常识

“卜算子”,词牌名。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题目,交代了地点。

词牌规定了曲调。

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是不能没有词牌。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在宋词中还有许多的词牌名,如:

浣溪沙、如梦令、念奴娇、相见欢、醉花阴、水调歌头

三、读流畅,明词意

师:

“三分诗七分吟”。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感受画面,读出韵味。

2.生配乐自由朗读

3.生点评并示范朗读;老师补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明确:

(1)字音:

省、冷(字正腔圆)

(2)节奏:

漏断/人/初静

古代的词是唱出来的,读的时候要做到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3)语气:

谁见/幽人/独/往来(读出疑问语气)

惊起/却/回头(读出受惊吓的语气)

有恨/无人/省(读出心怀幽恨的语气)

(4)语调:

“恨”加重音。

这首词应该用低沉的语调朗读。

(5)语速:

谁见/幽人/独/往来(“来”,平声,要拖音拉长,词人走得慢,看得慢,我们要读得慢一点,悠然一点,读出诗人缓步慢行的感觉。

(6)上下片分开,停顿时间要长一点。

读的时候要带入感情。

师:

虽然我们暂时还不能把作者的感觉读出来。

相信同学们理解文本之后,以上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你的朗读水平也会有较大的提升。

有信心吗?

四、想意境,悟诗情

师:

刚才我们已经把这首词朗读了好多遍,你们从这首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感受到的画面。

师:

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表达得也很形象,让人好像身临其境。

上阙前两句如同一幅画的底色,夜色苍茫,后面两句幽人独行,好似孤鸿,这不就是一幅“幽人月夜独行图”吗。

下阙孤鸿在惊悸中起飞,还频频回头,心怀幽恨,挑选寒枝最后又独宿沙洲,这不就是一幅“惊鸿弃枝宿洲图”吗。

老师发现你们都提到了“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