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智慧专题阅读之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4656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智慧专题阅读之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智慧专题阅读之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智慧专题阅读之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智慧专题阅读之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智慧专题阅读之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智慧专题阅读之二.docx

《高三语文智慧专题阅读之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智慧专题阅读之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智慧专题阅读之二.docx

高三语文智慧专题阅读之二

高三语文智慧专题阅读之二:

秋思浩荡

  秋天有最浓郁的色彩,最丰硕的果实。

秋天之后便是严冬,一切都将归于华美之后的寥落,秋天也有最伤感的况味。

我们的生命是可以穿越秋风秋雨去成长的。

大地渐近萧瑟,生命趋于凋敝,但是能不能安顿,这是人在流光中的一段自持。

人可以伤春,可以悲秋,但所有的春恨秋愁走过之后,我们的心被春花秋月涤荡得宁静宽广。

这才是诗词各种意象拂过心灵留下的真正意味。

引子:

怅望千秋一洒泪

  在中国四季分明的北方,如果说春天用了所有花朵和枝叶招摇舒展,向天空致敬,那么秋天就是用了它全部的果实和落叶俯下身来,向大地感恩,并且,心甘情愿,从有到无,用一次彻底的陨落腾空季节,为下轮春风中的从无到有留出足够的生命空白。

  如果说春天的花儿是草本的,娇嫩,柔弱,让人怜惜,那么秋天的花儿就是木本的,灿烂,磅礴,让人赞叹。

秋光照耀在一树一树的叶子上,把叶子燃烧成花朵,把花朵沉淀成醇酒,铺天盖地,让人陶醉得有些许震撼。

  所以,秋天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季节。

  按照中国农耕文明的传统,一年的辛苦劳作要结束了,可以放下手中的农活去张罗些大大小小的人生仪式。

很多人婚嫁选在秋天,经商的旅人归家选在秋天,考生赶“秋闱”的科考,也是在秋天的十月左右到达京城。

当然还有一些烦恼的事情也发生在这个沉甸甸的季节,比如徭役在秋天的时候很繁重,甚至每一年处决犯人也选在秋天。

金秋时节,悲喜交集,难免让人生出很多的感慨。

人生逆旅,来来往往,看到这样一个鲜艳的季节在急剧变化,心灵也跟着激荡。

  秋天可以看见什么呢?

我们从不形容“夏光”或“冬色”,但我们从不吝惜赞叹“秋色”、“秋光”,可见这个季节一直流淌着色彩,闪耀着光芒。

  在秋天,草木从早春的鲜嫩,经历了整个酷暑的蓬勃,一直历练到秋天的丰厚、鲜艳。

这个时刻,它把最美的状态呈现在天地之间。

  但是,马上就要跌入寒冬了。

秋天的盛景如此短暂,草木凋零得迫不及待……逝水带走的不只是落叶,还有流光。

人生的匆急之感,最容易在秋天激发。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悲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千古之前,落叶扑簌而下的那个寻常秋天,宋玉的一声悲慨让草木的摇落一直摇到我们肺腑里。

关于离别、相思、生命仓促、年华凋零……这样的感慨从宋玉而下,一路悲歌,蔓延千古。

以至于杜甫去寻访宋玉故宅的时候还续上那声叹息: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每到秋风又起,草木摇落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宋玉的悲伤。

他的吟唱如此深谙秋的况味,他如此风流儒雅,是我未曾谋面的先师。

我与他相隔千秋,千秋在我的眼前积聚,一眼望断,落叶迷离,我不禁洒下一掬热泪。

千年前宋玉伫立过的那个秋天,一定也曾见过此情此景,一定也有我此时的悲慨。

  草木摇落,岁岁年年,从宋玉到杜甫已经千秋,从杜甫到我们又已千秋。

怅望千秋,现在的我们,再见秋风,心中还有热泪随风摇落吗?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诗歌评论家钟嵘在《诗品·序》里说: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天地之间有气息流转,这些气会在世间万物中流动,比如树,比如草,比如朝一陽一和弯月,气的流动造就了万物的蓬勃生机;继而,万物的生机感染着人心,使人的情感和心灵获得寄托;人沉浸在万物生机之中,和万物交融,就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写成诗词,歌而咏之。

  《离騷》称: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的生命一直在路上,在政治动荡的路上,在迁徙流浪的路上,看着春秋轮替,时光在他的眼中跑得比什么都要匆急。

草木的凋零,美人的迟暮,都是梦想在时间中的消逝。

  昆曲《玉簪记·琴挑》一折,书生潘必正在一个秋分时节,忽然深夜梦断,出场唱了一支曲子《懒画眉》。

“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

”一个人靠在枕上,听见四壁蟋蟀的叫声。

“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

”睹秋色,听秋声,他也想起了宋玉;残叶落地,啪嗒一声,在寂静的秋夜仿佛惊雷,惊破了他的残梦,所以他披衣起来,要去白云楼下“闲步芳尘数落红”,去细数落红缤纷。

让这么多扑簌而下的花瓣,不枉来人间一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有情,首先在于爱花人有心。

  秋叶落,秋花残,秋情深,秋恨起,在这样的时节,为什么人们会如此伤感,如此“悲秋”呢?

清代诗人赵翼说得好: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这一句诗何等明快!

明快中又有着何等惊心!

就是这点秋风,它从人间闲闲走过,枫叶在秋风中老去霜红,黑发在秋风里染成白雪。

这个时节,看着转瞬即逝的年华,在眼前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沉郁,步履匆匆,走得越来越急。

  词人吴文英说: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忧愁”的“愁”字怎么合起来的?

分离的人看秋色,秋色压在心上,愁绪渐起。

人间如果没有分离,没有牵挂,单是望着秋色,何来那么深的感慨呢?

只有离人望秋色,心中才有不安,这一点不安就叫做愁。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秋雨芭蕉”,总让诗人们想起急迫的时光,流逝的年华。

但在这个不堪别离的秋天,芭蕉展开它宽大的叶片,即使没有寒雨,也会觉得秋风飕飕,如此急促,如此清寒。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别人都说晚秋的天气多好,但他们都是没有心事的人。

有心事的人在光耀的明月之下,怎么敢登楼啊?

楼头月色迎着飒飒秋风,人实在担承不起……今天多少哀愁,乍看是起之无端,其实和季节流光若有若无踩过心上的脚步有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一陽一,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一年深秋重一陽一,李清照写了这首著名的《醉花一陰一》,寄给在外面做官的丈夫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日子走到九九重一陽一,薄薄的秋雾已经弥漫,浓云压下来,整个白天不明朗。

不明朗的只是天气吗?

还有她那颗含愁的心。

秋风袭人,闺房中百无聊赖地看着香烟袅袅而起,“佳节又重一陽一,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一个“又”字,是惊觉时光匆匆,还是想起了去年的重一陽一?

词意宛转,只是说天凉了,无论是枕上还是床边的帷帐,都透着一番寒意。

那份轻寒,从肌肤一丝一缕透进心里。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一个季节把酒独酌或者对饮,袖间漾起菊花的清香。

只是形销骨立的美人啊,比秋风里的憔悴黄菊,还要瘦去几分。

  这首词寄到丈夫手里,赵明诚赞叹不已,三分心酸,三分激赏,还有三四分自愧不如。

他心有不甘,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按照李清照的韵脚填了五十首词,把李清照这首词也裹在其中,一并交给自己懂诗词的好朋友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良久,思量再三,最后说:

“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追问哪三句,陆德夫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当年的“销魂”,写尽了思念的百折千回。

在今天,秋风再起的时候,我们会有这样宛转的心事吗?

我们能够体会其中的细腻和曲折吗?

一个人的心中真正有过这样的感受,再去读诗词,就会有所不同。

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她写的那个情景惟妙惟肖,因为你曾经经历过,就像我们有时候走在路上,隐隐地听到邻人唱歌,蓦然心惊--他唱的正是我们心里面哼的那个曲调。

在诗词歌赋中,往往都会有这样让我们瞠目结舌的一瞬:

这写的不就是我曾经那一刻的心境吗?

多情哪堪清秋节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在路上,只不过路上的境况不大相同。

南唐降臣柳宜的儿子柳永,纵使才情逼人,却坎坷落魄,求取功名屡屡不得。

自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不想狷介狂言惹烦了宋仁宗,果真在科举中把他黜落了: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从此,潦倒的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这样一个多情才子,一生走过多少心上留痕的清秋节,我们随他一路走过,还能有所体会、获得共鸣吗?

柳永在仕途失意,离开汴京,跟恋人依依惜别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的开篇,短短三句,意象密集: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看他写的意象:

第一句,写声音,蝉声叫得很冷,叫出了一份凄切。

第二句写时间,写眼前的长亭走到了尽头,人要离别了,太一陽一也走到了尽头,一日将尽了。

第三句写氛围,骤雨时,两个人都希望雨再久一些再大一些,分别的时间就可以再晚一些,但雨终于停了,人不得不上路。

空气中到处都是湿润的,人心也湿漉漉的。

雨后的这一个瞬间,最让人感伤,让心纷乱。

那就再喝一杯酒吧!

可是,两个人的心都想着真的要分别了,无情无绪,“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在两个人茫然相对、在两心依恋到最深的时候,船夫在催了:

“上船吧,再不走就赶不到下一个地方了。

”这一刻的“催发”,催得人肝肠寸断。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双手相握,泪眼相对,两心相依,还有什么话能说得出呢?

说眷恋吗?

眷恋也要走。

说保重吗?

对方又不在自己身边。

说珍惜吗?

为什么今天还是要远离?

说重逢吗?

重逢又不知归期。

说什么样的话其实都不如“无语”,话、泪一切都在“凝噎”二字中,噎在了喉头,噎在了心头。

在这个分别的时刻,两个人没有说话,只有蝉鸣和船夫的催促。

其实,我们从诗词的节奏上来讲,读到“竟无语凝噎”,人真的好像是跟着他们哽咽了,觉得这首词走到这里走得很生涩,走得不流畅,跌宕到这里似乎就动不了了。

但再往下念,“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突然之间词句开阔,境界疏朗了。

走吧走吧,纵使前方千里烟波,水阔天高,纵使迷失了自己也要往前走出这一步。

接下来他吟出了千古名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在这一笔中,“清秋”的意义被点破。

秋天是归来的季节,果实累累,红叶沉沉,人心更多眷恋,更渴望温暖,更希望守在家园。

但这个秋天恰恰是分别的季节,让多情的心如何担承?

一句“更那堪”,时间仿佛裂了个大洞,离别后独自醉酒,醒来后,置身何处呢?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自己已在摇摇晃晃的船上,依稀看到了杨柳岸边,晓风袭来,残月当空。

这一问一答中间的迟疑犹豫,就像一段空白,从离别的长亭到酒醒的杨柳岸,地点忽然变幻了,身边的人儿已不在眼前,眼前唯有凄寒晓风,凋残明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心中有情有恋,但是人已远,即使眼前有美景,与谁共赏?

与谁言说?

柳永的这首词千古不朽,写尽了清秋况味,写尽了离别一瞬所有的无语。

自他之后,每逢离别,多少人会在心中默念这首词,体味它的凄切和宛转。

《吹剑录》记载了一个故事:

以苏东坡的身份和才学,心中对“奉旨填词”的柳三变还有一点点不甘,有一天他问一个真正善歌之人:

“我的词比柳七的如何啊?

”回答的人说得真是妙: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你想想这番情景:

十七八岁、青春貌美、已解风情、已品味过爱恋和离别的女孩子,拿着红牙板,缠绵悱恻地唱着最著名的离别词,倒也醉人。

这人又说,学士你的词“须关西大汉,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我们就能看到北宋时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区别,这种区别在词的创作中一直沿袭下来。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这是柳永另一首著名的词《八声甘州》,还是清秋这等天气,但不同于《雨霖铃》的“对长亭晚”,这一次它对的又是什么呢?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一个人独在楼头,眼前天上是潇潇暮雨,整个铺天盖地洒下来,冲刷着人间的清秋季节。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紧,秋雨飞,一番洗沥之后,满目寥落景象,“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这个“渐”字用得好,渐渐地逼紧了。

放眼远望,是雨停之后的关河冷落,是雨后的斜一陽一残照倾洒在楼头。

随着霜风,远处的长江,远处的关河、残照都凝聚于一点,凝定于柳永所在的楼头。

随着视线的凝聚,让眼前的景物看得更仔细了,心也跟着起了震颤,“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这个时候,红衰了,翠减了,花落了,叶残了,原本茂盛、蓬勃的草木经历一场秋雨,就走向了衰败,何况人心?

有些心事也走向了它的结局。

就在这一刻,人还能说什么呢?

这一刻,诗人无语,长江无语,所有的心事都付东流水,古今的沧桑都随江水滔滔流去。

  长江东流终入海,清秋过后是寒冬,秋天是起程回家的季节,冬天是在家休养的季节。

动物会冬眠,人也需要休养生息,北方的老百姓有一个词叫“猫冬”,冬天已经冷得不能再出去干活了,就在家里面猫着一份安顿。

但是那些客子呢?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人在旅途,还在漂泊着,“红尘犹有未归人”,在这一刻登楼,人往远处看能看见家乡吗?

看不见,故乡渺邈,但思归的心却再也收不回来。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这句话说得好!

其实,今天的人都应该问问自己“何事苦淹留”。

有人想做官,就漂泊在宦游的路上;有人想挣钱,就漂泊在经商的路上。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路上,都匆匆忙忙,可这些年忙的是什么?

得到了什么?

悟到了什么?

究竟有什么样重要的理由,让我们的心一直留在这段路上,不得回家?

“何事苦淹留?

”柳永这一句问自己,就看见了那一端等着的人,“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那远方,在思绪的另一端,佳人坐在妆楼上,也像诗人这样远眺着,一次一次地看着天边归舟,暗念“这应该是我家良人归来了吧”。

但是船到了,却是别家的旅人。

再一艘归舟,应该是他了吧?

到了,还不是。

柳永说:

我在这端想着,真不知道你认错了多少回归舟。

但是你别怪我无情,你难道不知道我此刻也和你一样,“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这一端楼头,那一端楼头,同一个时分遥遥相对,这就是清秋寥落的时节,心上秋风叠成的一个“愁”。

旷达的苏东坡很佩服柳永这首词,他评价“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是“不减唐人高处”。

读柳永这首词,我们想一想这种悲哉之秋气,弥漫于宇宙,积郁于楼头,压在沉沉的一颗心上。

虽然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但这种悲秋的意境,依旧壮观辽阔。

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即使有着分离,有着伤感,有着低落,但我们的心开阔,我们的伤感和低落,就不会变成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变成生命中旺盛的一部分力量,让我们成长,迈过低潮,走向辽阔。

 绿荷凝恨背西风(秋之意象之一)

  这样的清秋一次一次地远离,又一次一次地走近,岁岁年年。

晏殊也曾经站在这样的清秋里--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看看栏干外的菊花啊,它仿佛淡淡地蒙着那么一点如烟的哀愁;看看兰草上的露珠,像那么一点点隐隐含着的泪滴。

这些花都在愁什么?

燕子也成双成对地飞走了,只有明月不解人的心事,整夜整夜地把忧伤照亮。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人在天涯,梦在天涯,望断的还有心中那些不肯罢休的心事。

孑然一身,独立高楼,想要把自己的心意托付在信笺之中寄出去,但是水阔山长,又能寄到哪里去呢?

  在这样清秋寥落的时节,一代一代人的心事,真的停歇了吗?

寄不出去,人就不再写下来吗?

总会有那样一些不甘的人,一次一次地把心事落在纸上。

又在一个清秋时节,晏殊的公子晏几道接着写--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

?

泪弹不尽当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忧伤是代代兴起的,不是说老人经历了告诉孩子得豁达一点,孩子就不再起新愁。

天不老,情难绝,只要有青春,就会有爱恋,只要有别离,就会有相思,只要有心意,就一定会有那些寄不出去的情书。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云走过,雁归来,都没有带来远方人的情书。

即使无音无信,我也止不住要把心迹落在纸上,哪怕永远也寄不出。

“泪弹不尽当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

眼泪一滴一滴地下来,一直都停不住,索性就着这些泪水研磨,写这寄不出去的情书,慢慢写下分别后的心事。

写到情深处怎么样呢?

“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红色的笺纸,都被泪水浸透了,冲淡了,变得没了颜色。

这些词章映着秋色,情深几许!

  古人云“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他们心中的那些痴情,那些无法投递的书信,一点一点地留下来,积累成了万古诗情。

他们要抓住一些意象,落在红笺之上。

哪几个意象属于清秋呢?

先来说荷叶。

宋代的秦少游曾经问荷叶:

“绿荷多少夕一陽一中。

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这么多的荷叶是为谁凝恨,为什么你要背对西风呢?

在他之前,唐代的杜牧也曾经说: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写得活灵活现!

大家想一想,我们都见过这个画面:

哗啦啦,一阵西风起,大片的荷叶被翻转过来,仿佛一下子背过身。

仅仅在刚才,它们还带着安详的眷恋,厮磨偎依在一起,西风乍起,它们的心中,含着多少隐恨,却不得不无奈地躲避那不可逃避的秋寒,还有那接下来的残败!

秋天让荷叶无奈到什么地步?

来鹄写秋天荷叶的残破,更是刻画入微: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原来在盛夏的时候,有很多人折下荷叶当伞,因为它很大、很圆。

露珠一掉在它的茸毛上,就变成圆圆的一颗颗小珍珠,在荷叶上跌宕,跳跃。

但是秋风萧瑟,步步紧逼,短短一夜,荷叶就变得枯萎残破了。

在最深最冷的秋风里,人们忽然发现早晨的荷叶已经被寒霜剪破了。

“赚他秋雨不成珠”,这个时候再落下雨,它还托得住吗?

原来周邦彦写的那种“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现在看不见了……残破的荷叶,不再成珠的秋雨,在来鹄笔下,串联起来,变成新奇的意象。

即使秋荷残破,李商隐仍然对它们深情不减,“秋一陰一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样的荷叶显然已经托不住那些珍珠了,但留下来听着雨打荷叶也是好的。

李商隐是一个多情的人,在“客散酒醒深夜后”,他曾经“更持红烛赏残花”;在秋一陰一沉沉、霜飞已晚的时节,他仍然有心眷恋,听一段残荷秋雨的缤纷。

春去秋往,人生几度关情事?

我还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看到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似懂非懂间,眼泪就下来了。

他说: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是爱荷叶的,当荷叶刚刚生长的时候,他的春恨已经跟着荷叶生发了。

当荷叶枯萎凋零的时候,他的秋恨已经在心中酝酿深沉了。

此身常在,深情常在,这样的苦恨他挣脱不去,只有岁岁年年怅望江头江水声。

人生有限时光,无限深情,如何担待得起呢?

李商隐过得很苦,但李商隐过得很值。

我们今天想起来他那么多的《无题》,我们今天默默吟诵起他的《锦瑟》,多少心事都在春秋涤荡中传给了千秋万代。

深情的还有中主李 ,他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荷花凋败了,碧叶跟着也残破了。

就是从这样的荷塘之中,泛起了一片愁风愁雨。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韶光中是谁老去?

看得见的是秋荷,看不见的是人生。

看得见的是秋风凋谢了碧叶,看不见的是年华老去了的心情。

在隐隐的韶光深处,伤情者心有不甘,心有眷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又是一个不眠长夜,只有将心事托付给清寒的笙笛。

这一夜,楼头的笙管,吹给谁听?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寒意沉沉,独自凭栏,放眼秋水秋风,静对年华默默走远。

就是这样一片荷叶,从绿荷葱郁,到残荷败叶,它前世今生的轮回,能够寄托多少秋意?

找到诗词中的这种意象,你就会觉得千古秋风还会拂开今天匆忙的日子,千古诗意从来没有离开过你。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秋之意象之二)

还有一种意象是秋声。

张炎说: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雨打梧桐点点愁,这是一种秋声。

清人王士禛说: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黄叶雁声,也是一种秋声。

清人宋琬说: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江流日夜,江水打出来的声音会变吗?

如果你用心分辨,四季都有它的表情。

四季的声音表情达意各不相同。

温庭筠说得最好: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眼前有炉香袅袅升起,有蜡泪滴滴垂下,一处秋思托付在近处的两个景物上。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眉上点翠妆薄,鬓云已乱,不妨睡觉去吧,但是,秋意浸润,漫漫长夜,枕头和锦被都是凄寒彻骨的,长夜无眠。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一叶叶,一声声,只有愁深似海的人才能一点一点地听见,也只有愁深似海的人才能一声声地数到天明。

所以,元代小令里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这一点梧桐,打出来的秋意就多了一分;那一声芭蕉,激荡的心中愁思又多了一点。

三更不寐之后,就是因为这样的秋声让人意乱心烦……

如今的都市,秋声少了,失眠的人却多了。

失去理由的神经衰弱,让我们的烦恼失去了诗意。

 秋天里还有什么意象呢?

再去看一看秋风落照。

秋日里,很少有人写到朝霞,但是千古风流,太多诗人咏叹斜照。

杜甫写《秋野》: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秋山晚照,壮阔辽远而又明艳惊心。

钱起说: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家家的门里都有故事,人人宁静的表情背后,都隐匿着不为人知的心情。

秋风晚照,把千家故事,万般心情都带出来了。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一陽一。

”心事无语,托付给秋山夕一陽一。

“梅妻鹤子”的林逋写过“秋景有时飞独鸟,夕一陽一无事起寒烟”,这样的寂寥秋景,一只孤单的鸟在浩荡长天中飞过,何等萧瑟,何等寂寞?

夕一陽一残照,光影氤氲,如寒烟袅袅升起……夕一陽一下的这一刻缭乱,不是勾起人无限心事吗?

多少怀古伤情,抚今追昔,故国之悲、黍离之痛,都和秋意的夕一陽一残照、空山寂寂融合在一起。

印证人生,喟叹历史,所有这一切的感受,都借着这些萧瑟的意象,一一地流露出来。

  天妒英才,诗人王勃只活了二十七岁。

他曾经写过一首五绝《山中》,寥寥二十字,写尽了“悲秋”。

这首诗起笔就很凝重,“长江悲已滞”,五个字力道千钧。

长江水万古东流,但在王勃眼前,长江水流已经几近凝滞了。

为什么呢?

一个字道出了全部理由:

“悲”。

因为他的悲伤,原本浩荡壮阔的长江水似乎托不动了,步履缓慢。

为什么会“悲”?

因为“万里念将归”。

这句的“万里”,有着双重意味。

一重指万里游子,一重指万里长江。

一般的诗词起笔柔和,渐渐地一层一层晕染,到了结尾的时候才见浓墨重彩。

这首诗起笔的两句,少年意气,恣肆磅礴,一首五绝二十个字,前面十个字如此壮观,后一半怎么样才接得住?

接下来的两句却极为轻盈: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诗人再放眼望出去,高山晚秋,扑扑簌簌,黄叶纷飞,漫山遍野。

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长江水本身是流动的,因为思情而阻滞,树木本身是静默的,因为思情而黄叶纷飞。

这个秋深时节,只有在王勃的笔下,才能呼应成这样奇特的情景。

在秋风中思归的还有老杜。

客居夔州,九月九日登高的日子,杜甫写下这样的句子:

“重一陽一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这已是杜甫的晚年,已经快要到“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时候了,但重一陽一节是登高饮酒赏菊的节日,他仍然勉强地喝了一杯,抱病强起去登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这里的“竹叶”指的是好酒竹叶青。

杜甫的身体不好,实际上已经不能再喝了,酒必须得停下来。

消愁之物都没了!

竹叶青既然与他的生命没了缘分,那么菊花也不须再开了。

他的日子里不再有酒,他的眼前不再有花,一切寥落了。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玄猿是黑猿,白雁又似雪,一黑一白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人身在远方,听见猿声哀哀啼鸣;如此冷落的深秋,北方的雁都飞往南边了,似曾相识雁归来,那只飞来的白雁是从故乡来的吗?

可曾带来了家乡亲人的音信?

重一陽一本来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但现在自己流落在异乡,弟弟妹妹们又都在何方?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不知道亲人何在,战争催老了年华,秋意逼老了生命。

这种“两相催”,这样的寂寞晚境,让一个老病之躯何以担当?

读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