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教育心理学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4043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教育心理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电大教育心理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电大教育心理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电大教育心理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电大教育心理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教育心理学答案.docx

《电大教育心理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教育心理学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教育心理学答案.docx

电大教育心理学答案

电大教育心理学答案

【篇一:

电大《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xt>作业1(第1——3章)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p14

答:

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

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p42

答:

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2-7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

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p58-

答:

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

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

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p65答:

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内涵:

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

6、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p76

班杜拉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形成了的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

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观察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暗中摸索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

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认为,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直接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任何学习,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就能够进行,因此,对于人类来说,观察学习更为重要。

班杜拉非常重视观察学习,他认为:

(1)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

(2)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

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7.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p88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

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根据上述信息加工的流程,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8.简述奥苏泊尔关于新旧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

p83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因此原有

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类属学习:

又称下位学习,是把新观念归入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其中原有观念是总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从属观念。

总括学习:

又称上位学习,是指在若干已有的从属观念的基础归纳出一个总观念。

并列结合学习:

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非从属关系,也非总括关系,只是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整个内容具有一般的联系。

二、案例分析题(10分)案例:

某小学三

(1)班李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学生,作业总是潦草脏乱。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李老师专门雕刻了2枚印章和一些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奖品,每当这几个同学一次作业工整干净,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一个小红花印章,连续得到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得到2次一级棒,就奖励一个好孩子的小卡通画,连续获得3张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就把该学生的作业放在光荣榜上展览。

1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分析: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

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

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2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

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朱智贤是我国最系统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专家,被誉为“中国科学儿童心理学之父”。

他强调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整体发展。

这个整体包括两个部分和四个方面:

两个部分是指儿童发展的认知过程和个性品质;四个方面是指心理发展和社会和教育条件、生物性成熟、动作和活动的发展、语言的发展。

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素质还是生理成熟,他们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但环境和教育的关系决不像行为主义所说的那样机械的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的。

所谓内部矛盾是指,在儿童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才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于教育和发展的问题,朱智贤认为,心理发展并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

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的外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他们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来决定的。

他强调,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又依赖于教育要求的标准。

即只有那种高于原有水平,经过他们主体努力后又能达到的,才是最适合的要求。

2.联系教学实际,试论述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学p60

答: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认知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行为常以社会标准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会活动,适合于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如善于听老师讲解,喜欢与别人讨论。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影响和干扰,倾向独立判断。

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喜欢独处,不适合“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不习惯进行全面思考,认知问题速度快,错误率高。

这类学生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

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检查各种假设,确认无问题后给出问题的答案。

认知问题速度慢,错误率低。

这类学生在解决高层次性问题中占优势。

具体型儿童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否则容易造成对问题的偏见。

这类儿童在结构化教学方法(演绎法,讲解法)之下,成绩会更好。

抽象型儿童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问题的众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能够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

这类儿童在非结构化教学方法(归纳法,发现法)之下表现会更好。

3.论述桑代克关于规律的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p72

桑代克的联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规律的认识上。

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联结公式是:

s→r。

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

他把这种联结看作是行为的基本单元,并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行为和活动,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反应的联结有先天的和习得的两种,前者主要是本能,后者主要是习惯。

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建立的。

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后人也称这种理论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

启法一:

在教育中允许儿童错误,在错误中学习,从多次错误中反思,渐渐走向正确。

桑代克的联结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他不仅说明了学习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而且具体地阐明了学习的规律,通过一系列动物和人的学习实验,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主律和副律。

学习的主律有三条: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红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

桑代克又把练习律分为两个次律:

一个叫应用律,另一个叫失用律。

效果律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启法二:

对知识的巩固,要加强相应题目的练习。

赏比罚更重要,要注意对学生多赞赏,在学生做到的方面多加赞赏,使她们更开心进行学习;对学生做不到的方面,少用罚,加以正面引导,当学生达到了及时赞赏。

学习的副律有五条,分别是:

多重反应原则、倾向和态度原则、选择性原则、同化或类化的原则、联想交替原则。

4.论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以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p81-85

答: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强调认知活动中的认知结构的作用。

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

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有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合性表征三种。

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认知结构中的3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

人主要通过这3种表征将知识融入认知结构中,这3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方式。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化、存储和应用的过程。

认为学习的过程可以分2

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窜的新知识,每一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3个过程。

同时他认为,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越能归结为定义、原理或法则,就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他主张要改革和重编基本课程的教材,要把那些基本的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

5.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实质的认识与认知主义不同之处p79-91

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

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而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反复、双向的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每个学习者都会以自己的原有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形成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又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信息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还包含新旧经验冲突所引发的观念和结构重组。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作业2(第4——6章)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

二者有哪些区别?

p99

答: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之为“技能”。

二者的区别是:

第一,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是“怎么做”的知识;第二,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第三,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

【篇二:

2015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class=txt>一、单选题(合计24题)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的道德达到(a)

a.自律b.他律c.习俗水平d.后习俗水平

2.元认知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其主要内容不包括(d)

a.元认知知识b.元认知体验c.元认知监控d.元认知操作

3.科尔伯格研究品德的发展主要是采用(b)

a.深入谈话法b.两难故事法c.调查法d.文件分析法

4.按照布鲁姆等人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代表着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目标是(a)

a.评价b.分析c.综合d.运用

5.下列项目中叙述错误的是(a)。

a.复述主要是死记硬背b.勾画、眉批和做笔记是一种认知策略

c.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策略可能会不同

d.学习策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

6.对于那些“认识到拿人家东西不对,也为此而感到羞愧,但还是抵挡不住一些好东西的诱惑,从而出现了偷盗行为”的孩子,应加强(d)的培养。

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

7.羽毛球打得好的人,其网球也打得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的成分,该观点属于(b)

a.概括说b.相同要素说

c.三维迁移理论d.关系转换说

8.一个学生面对问题时不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

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属于(d)

a.场依存型b.抽象型c.沉思型d.场独立型

9.数学中学到的逻辑推理规则,有利于物理问题的解决,这属于(a)

a.正迁移b.近迁移c.纵向迁移d.逆向迁移

1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c)

a.学生的学习心理b.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d.人与动物的心理现象

11.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学生内在动机的因素有(c)

a.父母的奖赏b.教师的表扬c.学习材料的趣味性d.竞争情境

12.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b)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13.人们常说: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反映出了人格的(c)

a.整体性b.独特性c.稳定性d.社会性

14.“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b)的观点。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b.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c.美国心理学家华生d.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15.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b.法国心理学家比纳

c.德国心理学冯特d.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16.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出于(c)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7.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的看法,学生在进行分数除法的运算时所表现出的是(c)

a.陈述性知识b.观念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d.策略性知识

18.下列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有(b)。

a.持有的“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b.会骑自行车

c.会讲某种语言d.有效记忆的方法

19.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之一是(c)

a.图式b.产生式c.命题d.概念

20.认为学习是刺激一反应的联结的心理学家有(a)。

a.巴甫洛夫b.皮亚杰c.维果茨基d.奥苏伯尔

21.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迁移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知识的相互作用,影响学习迁移的关键因素中,下列哪个是不正确的(d)

a.稳定性b.可辨别性c.可利用性d.系统性

22.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c)占主导地位。

a.抽象逻辑思维b.直观动作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d.语词逻辑思维

23.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指的就是(b)

a.纵向迁移b.顺向迁移c.负迁移d.逆向迁移

24.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恍然大悟”或“豁然开朗”的情况,这一现象可以用(b)解释。

a.心理定势b.酝酿效应c.迁移d.功能固着

二、名词解释(合计17题)

1.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2.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3.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是一种内隐的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外部动作。

4.概念同化

概念同化指将新概念纳人到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之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

5.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习得性无力感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7.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8.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9.创造性

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

10.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11.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12.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信息加工的方法、技巧或规则。

13.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14.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15.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日常工作中获得的关于教育过程心理现象的进行整合性认识及总结,寻找其中规律性的方法。

16.知识的表征

知识的表征指在人脑中记载和贮存知识的方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具有不同的表征形式。

17.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简答题(合计13题)

1.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2分)

(2)前运算阶段;(2分)

(3)具体运算阶段;(2分)

(4)形式运算阶段。

(2分)

2.简述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措施。

答:

(1)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

(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

(3)恰当地运用外部强化;

(4)使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3.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1分)

维纳根据“控制点”和”稳定性”两个维度,(3分)把成就行为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

(3分)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上述四个原因中

【篇三:

《教育心理学》电大作业答案】

txt>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

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

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答:

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答:

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

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

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

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答:

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内涵:

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学习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6.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因为人类具有认知能力,能够更多地得益于经验,因此,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班杜拉非常重视观察学习,将其分为四个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7.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答: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根据上述信息加工的流程,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8.简述奥苏伯关于新旧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因此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二、案例分析题(10分)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

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