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3388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雨 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雷雨 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雷雨 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雷雨 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雷雨 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雷雨 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docx

《雷雨 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雨 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雷雨 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docx

雷雨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

雷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作者禺及有关《雷雨》简介。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4.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5.研读重要“舞台说明”,认识其在剧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

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禺及有关《雷雨》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时作家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二.复习戏剧常识:

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

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

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

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4.戏剧的语言:

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

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三、解题

1.作者介绍

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

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

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解放前,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他们应召回国。

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2.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雷雨》的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

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

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

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

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

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而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进行的,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课前观看电影《雷雨》

2.阅读课文,熟悉节选部分的剧情。

3.提问:

《雷雨》第二幕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

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

这一幕出场人物主要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

这四个人原本是一家,分别为夫妻、父(母)子、兄弟的关系。

但30年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超出了家庭、血缘的意义,表现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冲突。

4.提问:

本课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

学生思考后明确:

第一场戏:

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

表现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

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

表现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冲突。

五、课堂小结

欣赏戏剧作品,首先应了解戏剧的发展等有关知识。

在对剧本这种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应着重阅读剧本,了解作品的戏剧冲突,看哪些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进而明确这样的冲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提问:

那么什么叫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指剧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心的各种动机之间的抵触、磨擦和撞击。

人物与人物的冲突是构成戏剧冲突最基本的容。

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心的冲突都是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展开。

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在本质上是性格冲突,是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遭遇由于相互的差距而产生的抵触、摩擦和撞击。

二.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1)提问:

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

侍萍因何遭遗弃并于大年三十的晚上投河?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容,然后讨论、分析,教师巡回点拨。

明确:

30年前的周朴园是一个风流倜傥的阔少爷,凭他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人品、才学,以及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世俗理念等方面来看,他和侍萍都是极不般配的。

但他却偏偏看重了“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的侍萍,“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侍萍也以善良的心态来看待一切,因此两个年轻人不顾一切地相爱并生子。

但恩格斯说过:

“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

”他们的不顾一切,尤其在周朴园一方是不理智的,一但激情消失(尽管他的爱还存在),世俗理念占了上风,门第观念、阶级地位等因素就会使他又一次不顾一切地抛弃侍萍。

因此,当作为阔少爷的周朴园看中作为下层人民的侍萍时,侍萍的悲剧命运已经注定了。

(2)提问:

周朴园对“死去”和活着的鲁侍萍有怎样的变化?

这反映了怎样的阶级矛盾?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体会前后的变化,感受其间存在的阶级矛盾。

明确:

在自认为侍萍已“死去”的三十年里,周朴园到处打听“梅小姐”的情况,准备为她修坟。

当年侍萍住过的房间依然保持原样,记着她的习惯,记着她的生日等等。

他经常怀念与侍萍在一起的“甜美”生活,对那个美丽温柔的“小姐”继续倾注着思念与感情。

一旦得知了侍萍还活着,周朴园的惊愕异常明显。

他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

因为几十年来他刻意修饰的角色并不是生活中那个真实的人,也因为他将可能被人掀起盖头,露出庐山的真面目,所以当侍萍问到:

“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时,他(连忙)“不,不,不用。

”而当他清楚三十年来“朝思暮想”的侍萍就站在自己面前时,便一连串地发问到:

“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好!

痛痛快快的!

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等,他前后的表现判若两人,因为鲁侍萍是他的罪恶的历史的见证人,是受他凌辱、压迫的当事人。

她的意外出现,事实上成为周朴园的严重威胁,可能致使他的声誉和地位遭受重大的损失,所以他立即采取种种手段来消除隐患。

这一切都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本性,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私生活和卑污的灵魂。

(3)学生思考:

周朴园三十年来所做的一切(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呢?

教师点拨后明确:

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全剧虽没有直接描述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前曾有过的恋情,但却通过《雷雨》中写周萍与四凤的真情间接反映出了他们的感情。

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对年轻美貌、温柔善良的侍女产生恋情,大约是一件比较自然的事情。

另外,从周朴园保留侍萍喜欢的家具,记着侍萍的生日这些琐事看来,他对侍萍是有真情的。

对一个确认为已“死”了三十年的人依然念念不忘,这不是一个纯粹虚情假意的人能做到的。

但当他看到侍萍奇迹般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的自私性格便显露出来,所考虑的就是当前自身的利益了。

为保护切身的利益,他怀着虚情假意把过去的真情说出来,以“感化”侍萍。

由此看来,保留家具也好,记住生日也罢,在没有触及周朴园现实利益时,是真情的流露。

一旦触及他的利益,便成了掩盖虚情假意的借口。

真情在利益的驱动下也变成了假意,假意又在真情的幌子下得以表演。

(解说:

此题的解释仅供参考。

长期以来对周朴园爱不爱鲁侍萍的问题,就是一个争议较大的话题。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其实不太好把握,因为他是一个性格矛盾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不应有固定的答案模式。

建议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展开讨论)

(4)学生默读周朴园与鲁大海相见的场面,思考父子因何反目成仇?

明确:

鲁大海是作为工人代表来同资本家周朴园谈判的。

尽管周朴园已知道他是自己的儿子,但在亲情与阶级利益面前,他选择了阶级利益。

于是他摆出了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傲慢而冷酷的面孔。

见到大海后,他不愠不躁,故意用挑逗的口吻戏弄大海:

“你叫什么名字?

”“你有什么事吧?

”接着,又亮出电报、合同,证明矿工已复工,谈判代表已签字,并狠狠地宣布开除大海。

由此可看出,周朴园对待鲁大海的态度完全是一个阴险的资本家欺压工人的态度。

这说明,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他们的矛盾自然就是两个阶级的矛盾。

(5)品读鲁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段落,思考侍萍因何欲言又止?

明确:

在周萍打了鲁大海两个嘴巴后,鲁侍萍对周萍说: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道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鲁侍萍迫切想见到自己阔别三十年的儿子,却没想到竟看到了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

她的感情由“想念”一下变成了“愤慨”。

因为一道森严的阶级壁垒已经横在她面前。

阶级的对立,使她再也不能叫出“萍儿”这个长久在心底呼唤的名字了。

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周朴园:

是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

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大年三十从家中赶走→冷酷、残忍、自私

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发昧心才→残忍、奸诈

对鲁侍萍由“爱”到“赶”到“怀念”到“凶狠”→虚伪、冷酷、自私

★侍萍:

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来自乡下的温柔貌美贤惠的侍女→心地善良、正直

默默承受三十多年的悲惨→刚强

面对周朴园含血带泪地控诉三十年的悲惨遭遇→倔强

撕毁周朴园的支票→骨气和尊严

“命,是不公平的命叫我来的”→尚不知道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

对周朴园的生日哄骗心软,不敢当众揭周朴园的底→斗争不坚决

★鲁大海:

是工人阶级的真正代表。

他忠心耿耿地为工人弟兄争取权利,同资本家展开针锋

相对的斗争。

面对虚伪冷酷的周朴园,他彻底地、义正辞严地揭露了其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

他顽强地同周公馆的一群打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尽管在这场斗争中他是失败者,被工厂开除,但他却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骨气和英勇、刚强的反抗性格。

当然,他也有斗争经验不足,勇敢却又鲁莽等弱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戏剧语言。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语句,分析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有两种,一是舞台说明,二是人物语言。

(一)人物语言的三个特点:

第一、高度个性化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他感到了名声和利益的威胁。

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

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无情又无义,再也伪装不下去了,便化为语言。

摆架子,树威性,即使在不是自家人面前,也无法自持。

他本能的以为,钱是可以解决一切的。

在这里,语言是灵魂的直裸。

人物语言不需经过修饰,本质而又本能,非他莫属,这就是高度个性化。

鲁大海的语言是他倔强、鲁莽、幼稚的个性的写照:

鲁大海可是你们完全错了。

……

鲁大海(看合同)什么?

(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

……

鲁大海(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

……

个性化语言的好处是:

作家通过它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读者通过它直观(实际上是“直听”)人物的性格,生动可感,真实可信。

第二、丰富的潜台词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

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

“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还有含有别的意思。

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心世界。

潜台词的特点是语言简练而有味。

简练而无味不是潜台词,有味不简练也不是潜台词。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言外之意就是:

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

鲁侍萍我姓鲁,老爷。

……

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

(言外之意就是:

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下面的潜台词,鲁侍萍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一实一虚,一口一心,很有意味: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亲戚?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怎么?

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另一个角色的意思就是:

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

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

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潜台词之所以与戏剧特别有缘,是由戏剧的特点所决定的。

欧洲古典戏剧的“三一律”:

时间一律,地点(场景)一律,情节一律。

以下鲁侍萍的两句话表明了她复杂的心世界,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潜台词: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

(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言外之意就是:

“我万万没有想到你竟然动手打了自己的弟弟,你这个没人性的东西!

”)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侍萍开始对周萍是朝思暮想的;但当他动手打大海时,她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失望和愤恨。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言外之意就是:

“我是你妈,真没想到你这样穷凶极恶,我哪里还有你这个儿子!

”)

侍萍此时已经出离愤怒了。

第三、富于动作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在力的体现。

繁漪(冷笑)小心,小心!

你不要把一个女人逼得太狠心了,她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的。

周萍我已经准备好了。

繁漪好,你去吧!

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暗示着恶兆地)风暴就要来了!

①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后来她确实把什么都抖出来了),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周萍对繁漪的背叛使矛盾激化),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一语双关。

我国古代小说深得动作语言的精髓,写书写到无法再写的时候,往往就会“无巧不成书”的“节外生枝”。

刀架到好人的脖子上了,会有侠客从天而降。

不过这种动作语言不全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更多的是作者的叙述语言(环境描写也在其中)。

这种语言,有时是不经意,不露痕迹的,有时却是经意的;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情节发展下去。

《雷雨》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有时也带有作者很强的主观动机,让读者很明显的感觉到“人为”的痕迹,请看下面鲁侍萍的语言:

鲁侍萍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鲁侍萍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推动情节发展)

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

(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强烈的暗示;不问也行)

周朴园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推动;几乎是提醒周朴园)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姑娘姓梅的。

(推动;几乎要明说了)

周朴园哦?

你说说看。

鲁侍萍固然很想见到她的儿子,因此带着幻想对周朴园不断的提醒,暗示,这些当然合情合理。

但她这些每每在情节快要中断时候的语言,却不单是她的心思的合情合理所能解释得了的,而最重要的,是恰好的起到了暗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下面两个: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

(暗示)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直接推动;节外生枝?

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

(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暗示)

周朴园啊,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衫也捡出来。

(直接推动;多么重要的衬衫!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接下去的鲁侍萍开窗户的动作,如果没有她精确的说出衬衫的件数和绣有“梅”字的衬衫,试问情节如何发展下去?

周朴园的语言,就是典型的动作语言。

它的作用,从某种角度看,仅仅在于推动情节而已。

而这一点,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一个剧作者必备的基本功。

戏剧人物语言的特点,这三点是主要的,当然还有其他特点,比如语言的口语化,便于观众当场接受等,这里就不涉及。

(二)舞台说明的作用:

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

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

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

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装:

鲁侍萍上场,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动作:

(鲁侍萍)有关窗的习惯,“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很自然地”暗示了她的身份,“慢慢地”表明了她心的痛苦、矛盾。

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4、表情:

(周朴园)“汗涔涔”显出一副狼狈相;(周朴园)“惊愕”表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场|:

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二、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说:

“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

应该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

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我们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应看到其悲剧的一面,应看到其性格的复杂性。

不能一味地因循前人对他的看法,要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掘其性格的另一面。

三、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