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东山宗族的作用与影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3301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洞庭东山宗族的作用与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洞庭东山宗族的作用与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洞庭东山宗族的作用与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洞庭东山宗族的作用与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洞庭东山宗族的作用与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洞庭东山宗族的作用与影响.docx

《洞庭东山宗族的作用与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洞庭东山宗族的作用与影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洞庭东山宗族的作用与影响.docx

洞庭东山宗族的作用与影响

洞庭东山宗族的作用与影响

  由于受篇幅之所限,本文仅仅从严、席、王、翁、叶五姓略作追述,这很不全面且又有粗浅之感。

东山大户望族之多胜于他乡。

虽然有不少氏族早已迁居他乡,但其习俗、乡音不改,故乡洞庭东山时时挂在嘴边,即使出生在外,从来没有到过东山的子弟,也对故乡怀着深厚的感情。

这里摘录来自四川省自贡市东方锅炉厂高级工程师严惠浩(1941-)《东山寻根记》中的一段:

“洞庭东山,是个令我梦牵魂萦之地,因为她是我的故乡。

可是,我出生以来从未去过。

小时,我从祖母、父母亲谈话中知道东山在太湖之滨,是深入太湖之中的一个半岛,是有名的花果山,盛产枇杷、杨梅、柑桔等水果,心实神往之。

……此次父亲亡故,在整理遗物时,看到了严氏族谱,以及祖父立嗣文书之底稿,想起曾祖父亡故时后立嗣的本意,原为祖先墓前要有个祭扫之人。

可是岁月匆匆,后辈为谋生计,流落他方,祭扫之事已成空谈,空令祖先失望于地下,而父亲生前又有探望故乡的遗愿。

于是引发了我去东山寻祖的念头。

在处理完父亲的后事之后,便启程东山,惊讶的是我一到东山,发现对东山很熟悉,似乎来过。

那山、景、人,一口吴语都令我感到亲切,丝毫不陌生,大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感。

……此次东山之行,寻认故址,找到先祖和高祖的坟墓才是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远可告慰先祖和高祖于地下,近可告慰父亲亡灵。

寻祖之顺利,似乎冥冥之中有祖先引导一般,杨湾怀远堂一族由我接宗承袭,祖宗当佑繁荣昌盛。

寻根记反映了依守祖宗庐墓、聚族而居的洞庭人,对祖先怀着格外深重的情感,东山虽为蕞尔之地,然而宗祠随处而立。

诸如桔社金氏祠堂,岱心湾大村刘家祠堂、席氏祠堂,纪革王氏支祠,石桥叶祠,朱巷叶祠、席温祠以及前山万家祠堂、薛家祠堂,俞坞严家祠堂,石桥王家祠堂等等。

东山席家在外经商腰缠万贯,但是祖居宅第的失修损毁,依然牵系着在沪席氏后人的心,深以“不克修整”为憾。

为此席嘏卿兄弟几次共同出资葺治,尽复旧观,一慰席氏子孙心迹。

至于修祖墓、筑宗祠,席氏后裔更是不辞其任。

席嘏卿曾与族人倡修席氏二十八世祖左源公以下各墓,时任上海汇丰银行买办的弟弟席正甫独资付金八百,占总费用之一半。

而席嘏卿以年迈多病之躯,还雇船回东山亲自主持修葺祖庐墓,后又重修席氏一世公席温公祠堂。

通过这些活动,席氏家族空前团结。

上世纪80年初,旅港旅沪的席正林、席玉年、席德治等曾创议重建席温将军墓园于东山,后因故未动,重建墓地之规划尚在。

宗祠的建立一般都有碑记,介绍本族的发展及祠堂的修建情况,有的还订立条规,如纪革王氏支祠即订规条十则,东山前山医院弄口万家祠堂碑记还订有万氏子弟十戒。

这些家祠宗祠的创立,是东山各氏族兴盛的标志,是团结氏族,兴家立业,建设桑梓的宗族文化、习俗和力量,同时又构成了东山人文景观的一道风景线。

家乡一座座祠堂维系着他们的宗族关系、血缘关系,又推动着他们在商界势力的壮大。

故而,人虽在异乡,但修建家乡祠堂、上坟祭拜先祖之热情不减。

上海市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医生、教授徐蔚霖老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每年春节初二或初三必回东山祭祖,即使在“文革”中,只要能脱身,从无间断。

凡其子女大学毕业或就业之初,他一定要带他们回东山祭祖扫墓。

相伴于宗祠修建,还有修纂家谱宗系,这也是东山大姓望族十分关心的事情。

整个家族不仅有总的宗谱、家谱、世系,甚至还有支谱、支系。

席氏、严氏、王氏、叶氏都分别留下了详细周全的家谱。

东山严氏在百年间曾六修家谱,其支脉分叶,一目了然,东山、木渎各有支谱。

严氏一支自严怀瑾在清乾嘉年间携妻朱氏到木渎经商定居,子孙渐旺,自成一系,但仍与东山严氏宗族保持密切关系,虽在木渎设家祠,但不忘东山之根,命其名为东山严氏分祠。

  吴中叶氏自宋太宗间(977—997)由吴氏第七十七世孙叶逵出任吴越国刑部侍郎,娶妻浙江乌程羊氏永嘉郡侯女,后受封永安郡太君,始迁湖州以来,其子孙逐渐南移处苏,创立吴中叶氏,叶逵被公推为吴中叶氏始祖,其三个儿子元颖、元辅、和叶参均定居姑苏。

元末明初,吴中叶氏第十七世孙叶颖(字伯昂),元时任和靖书院山长(校长),曾收集整理了叶氏宗谱,并作序记之,以后又有叶海虚重新修整。

至明万历进士、吴中叶氏二十三世孙叶吴西(名初春、字处元),本想创修吴中叶氏宗谱,后因仕途不测未成。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吴中叶氏二十七世孙叶长馥(名镛声,系叶吴西之玄孙),承先祖之遗训,历24载,于雍正八年(1730)完成了《吴中叶氏族谱》。

越180年之后,由吴中叶氏三十三世孙叶翰甫,得族人友琴、咏霓等诸好义者支持,致巨资设局于上海,聘光绪十八年进士、叶氏弟子叶德辉任总裁,聘叶渊发(他是修谱第一创议人),担任局务工作,聘叶子诚(原任金沙师范学校教务长),担任主笔撰稿人。

《吴中叶氏族谱》(宣统版)设12门类,66卷,52册,历时4年,于宣统三年(1912)完稿。

  宗族办学也是东山氏族发展的一大特色。

如叶氏创办的务本小学、南阳小学、东吴小学,席氏办的安定小学,朱氏办的鉴塘小学、厘峰小学,曹氏办的志强小学,薛氏办的志德小学,徐氏、葛氏办的余仁小学,吴氏办的钟英小学,马氏办的荫庚小学。

所办之校并非都是本族子弟,得利的是东山百姓。

  宗族设宗谱的作用与影响不仅仅是对本族的荣耀与辉煌的记述,亦利于后人寻根问源。

尤其外出经商之人日众,族人日趋四散,族谱的作用就益显重要。

由它建起了宗族成员之间的血缘网络,而这种网络、血缘对古村落的发展保护,对洞庭商帮的形成、发展无疑又起到了很大作用。

通过办义庄,关心族中人的日常生活,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东山诸大姓,族繁名重,一般都设义庄、义田,其租金收入用以赡养族中鳏寡孤独。

族中有人破产败家,其子弟若无力就学,族人会集资助学,备束金,办义学私塾,聘师执教。

所谓“族之贫者以义教而食”,这便是义学义田。

东山大族义庄有东山席氏太仆义庄、翁氏义庄、严氏义庄、徐氏义庄、王氏云津堂义庄、叶氏务本义庄、叶氏叶巷支氏义庄、金氏义庄、万氏义庄、寿亲义庄(也是徐氏)等。

明崇祯年间,东山席本桢创立的席氏太仆义庄是东山较早的义庄。

席家族大业裕,善行亦广,每月初二、十六都发放粮食周济本族孤贫。

东山王氏于清光绪初年始设义庄,文告族人。

后有王仲沅、王仲淳兄弟合捐田产350亩,创立云津堂,经10余年经营,族人相继捐银献田竟达数千亩,规模称盛一时,义庄收入皆用于周恤王姓子弟。

前山叶巷派叶翰甫在光绪十七年(1891)和光绪三十年分别创设叶巷支祠义庄和叶氏务本义庄,并分3次捐义田1800余亩为义庄公产。

浓浓的宗族情谊缓和了一些社会矛盾,化解了某种紧张,凡民间引发的矛盾与纠纷,也往往由族长或长者主持排解,轻易不入官府公庭。

东山商人在发展过程中多少也要依赖血缘的联络和凝聚,借助宗族的影响和作用参与商业竞争,这是东山商人的一个显著特征。

另一个特点是以地缘与乡情特别重视。

由此,他们不仅注重氏族,同时也开始面向社会。

他们别离家乡“靡远不到”却依然恋土,怀有聚族而居习俗所种下的深深的乡土之情。

他们关心家乡事务,注意家乡事态和变化,并常常给予大力支持。

人虽在外,却“情重桑梓,相与劝捐平粜,乐于修桥筑路、兴学助贫等善事义举”,所以才使洞庭东山历来“从无告荒告赈之例”,所以才使他们所居住的村、庄、巷、坊能历经数朝而不衰落。

嘉庆十一年(1806),时有叶氏椿桂堂在前山漾桥捐建惠安堂,对贫者、无依无靠者施棺掩埋,平时兼施医药,这是东山氏族大户由义庄走向社会的开端。

以往为贫民百姓义赈历代有之,但均为个人行为,而非群体组织名义。

惠安堂的设置,标致着社会公益的进步。

随后东山又相继出现由民间集体创办的以善举为业的固安局、体仁堂、存仁堂等。

咸丰十一年(1861),东山发生疫疠而致人殁,其时前山有郑尚炯、后山有叶问波赊棺掩埋。

但也有山民为避疫赴沪,又引发了旅沪乡人因疫而殁,且有蔓延之势,引起了旅沪商人叶辅廷、马鸿甫的重视。

他们倡议集资以助,并在上海南门外糖坊弄租层,为客死者殓殡、施棺、义埋甚至送柩回乡,得到乡人席光照以及东山商人席氏义泰、叶氏义茂、朱氏万森等诸商号的积极响应。

继又捐资置地,辟义冢,建停柩所,还在肇家浜附近专设东山码头,便于来往船只停靠等等。

公益突出了地域乡情之谊,也推动了乡民们的团结。

当然,这种齐心团结之民风习俗靠的是自觉和习惯来延续。

到了近代,东山人于民国元年在沪创先成立了以一区一乡镇开设的洞庭东山旅沪同乡会,并在上海、南京、宿迁等地又成立了东山会馆,同乡意识得到了强化。

有章有序,活动的开展更加有常,使传统的乡情意识、浓浓的地域观念经过历代的洗礼而有所继承发展。

当年的上海是东山人最为集中的商埠。

但是在抗战胜利后的一两年,受时局的影响,部分东山商人将目光移向海外的香港,开始了艰辛创业。

这些移居香港的东山人,有的出生于上海,也有生长在东山,与家乡、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精明的东山人在香港本着“无籍而财自阜”的理念努力拼搏,设商行、办工厂,逐渐站稳脚跟。

诸如周文轩、周忠继、席正林、席德元、邱良荣、邱功焕、杨元龙以及严庆澍、唐驾时、夏梦等一批批社会名流脱颖而出。

但是他们依然保持着浓厚的乡情意识,一如他们的先辈,“异乡相见,倍觉多情,有危必持,有颠必扶。

”1988年9月,以山东籍旅港著名人士为骨干的苏州(吴县)旅港同乡会成立,东山人邱功焕任会长,周文轩、周忠继、席正林等为名誉会长,唐驾时为顾问,他们像从前的洞庭东山旅沪同乡会一样,为服务同乡、振兴家乡积极工作。

1991年,苏州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旅港同乡会及时展开赈灾捐募活动,东山籍人士纷纷解囊赈灾,周文轩捐资50万元人民币和50万包中萃面送到东山灾区,周文轩携夫人严云震又捐100万港币帮助东山修建一条1760米长的太湖防洪大堤——周堤和一座防港闸——云震闸。

周文轩在东山投资百万元合资创苏州东太食品有限公司。

1992年,周忠继捐港币100万元支持东山建“玉树高级中学”,为培育东山子弟在所不惜。

  古老而又优美的东山,人们常年浸润于湖光山色之中,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

民风与吴俗迥异,特俭情厚,族繁名重,经商服贾,独特的民风蕴育熏陶着人们。

这里长期以来没有受外部影响太多,在近乎与世隔离之下,民风之演进便去古未远,质朴敦厚,东山人不分贫富,皆勉力耕种,其“民勤”到了后来,如果说是出于生计,还不如说是一种习惯。

东山人的这种生活方式与生活姿态已深深地浸渗到他们的一切活动之中。

至于人们的素质、理念、文化生活和知识结构也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自明以来,人们普遍具有重视教育的意识,舍得化大钱去培养子弟,应该说这是东山人的传统。

明清时期东山出了2名状元,43名进士。

“东山方志名人馆”统计并陈列:

东山现有教授140余名,副教授近200名,中科院院士3名,博士生导师40余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37名,东山籍省、部级领导17名,他们分别服务于政界、军界、金融界、工商界、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医药界等方方面面,散发着意味无穷的魅力。

东山人从小在家乡读小学,受教育,有教养;后来外出经商,他们的渊博知识和文化大多是靠自学进修,又特别擅长在实践交往中吸取知识积累经验。

从转型的意义上讲,他们是具有与时俱进、承前启后的作用的。

  如今东山已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应抓住机遇,保持山青水秀,利用优势,大力培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确保东山向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生活小康方向发展。

远古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

三山岛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发现,可知1万余年前这里就已有人迹。

迨夏禹治水,底定震泽传为美谈。

春秋时期,这里就已是吴王及其权贵的游猎娱乐场所。

唐、宋、元、明、清的历代大官僚、大商人、大财主都在东山大兴土木,建造了为数众多的厅堂、楼台等豪华建筑,并形成了衣冠礼乐、博彩人文的大邑之风和众多的名胜景观、文物古迹,吸引着历朝文人名士邀游览胜。

  清之前,东山名胜景点虽遍及全境,但向无景名。

直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翁?

《县区志》中才有首举“东山十景”:

丰圻探梅、武峰桃浪、白沙卢橘、葑山?

荷、翠峰松径、仙峤枫叶、化龙飞泉、寒山落照、菱湖秋月、莫厘积雪。

至乾隆五十年(1785)曾任太湖厅司李程思乐(字前川、汉阳人)又记太湖名胜云“东山八景”:

莫厘远眺、西坞闲行、蓼溪桑市、葑山荷坊、秋街玩月、翠峰登高、长崎探梅、太湖归帆。

  两者相距不足百年,而景观已有不同。

今又历200余年的悠长岁月,沧海桑田,变化甚大,有的已不存,有的已变换,有的为新增。

今日东山名胜景点已有很大发展,现有九大景区:

莫厘峰景区、紫金庵景区、龙头山景区、杨湾景区、长圻景区、三山岛景区、陆巷景区、滨湖景区、市镇景区,37处景点:

莫厘峰、雨花禅院、雨花胜境、紫金庵、西坞闲行、葑山寺、蛇王庙、路文贞公祠、杨湾古街、轩辕宫、明善唐、灵源寺、震泽底定桥、长圻咀、铜鼓山、碧云洞、三山岛、陆巷古村、含谷山、化龙池、王鏊墓、东山宾馆、启园、柳毅井和白马庙、余山岛、滨湖风光、雕花大楼、将军街、洞庭苑、,2000年到东山旅游者达到60万人次。

  尤其值得骄傲的是:

1985年春,太湖中隶属东山镇的三山岛,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同年12月发掘石制品5263件。

这是在长江下游地区的首次发现,这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上的空白,把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太湖地区的人类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推前至旧石器时代,并为这一地区的史前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史学界有人称为“三山文化”。

中国考古学家陈淳、张祖方、王闽闽、石泉森等为此撰写报告。

“三山文化”的问世,使得原本碧水青山的洞庭东山,更为锦上添花,驰名中外。

从火车站坐502路到终点站东山下(每20分钟一班,行车时间100分钟,票价4元);从“好又多”南门店坐62路到终点站东山下(每20分钟一班,行车时间80分钟,票价4元)。

东山镇到陆巷古村,乘坐环山线旅游小巴(车内满座开车,行车时间30分钟,票价2元)。

景点简介:

葑山寺

  葑山寺位于东山西南部的龙头山上,其山原名葑山,因明初时太湖中有妖作怪,山上筑石龙头镇妖而得名。

岛上风光秀丽,古迹众多,现有葑山寺,十二生肖石、路公祠、蛇王殿等明清建筑及古炮台、千年石龟、石龙头等古迹。

文德堂

  文德堂建于清光绪31年,为清代大户之家第宅代表。

占地1500平方米,有门厅、前厅、中堂和后楼四进组成,左右轴线上有复廊、备弄、庭院等。

整座建筑梁画栋,富丽堂皇,有东山雕花楼第二之称。

雕花楼

  雕花楼原名春在楼,典出苏州清代诗人俞樾名句“花落春仍在”。

大楼原为东山富商金锡之私宅,建于民国11年,三年而成,花了17万银元,折合黄金3741两。

全楼建筑砖雕、木雕、金雕、石雕、彩绘、泥塑、铺地艺术巧夺天工,雕刻精致,精美绝伦,且“无处不雕,无处不刻”,享有“江南第一楼”之誉。

“藏宝阁、神秘暗道、孩儿莲”是景区的神奇景观,进门有宝、伸手有钱、脚踏有福、抬头有寿、回头有官、出门有喜”是大楼的精华。

有诗赞:

“此楼应是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紫金庵

  紫金庵始建于梁陈时期,唐贞元年间废后复建,至今已有1400的多年历史。

大殿左右两壁十六尊泥塑彩绘罗汉像,相传为南宋雕塑名手雷潮夫妇作品‘各显妙相,呼之欲出”堪称古代雕塑艺术精华。

大殿三尊如来佛,形制古朴,在同类塑像中所少见。

观音像神情安详庄严,有唐塑“吴带当风”之热。

殿内“慧眼”“华盖”“经盖”三宝著称于世。

罗汉群像等彩绘装銮工艺精湛,是清朝苏州塑物彩画方面的代表作品。

世人称紫金庵泥塑彩绘罗汉为“天下罗汉二堂半”之一堂,是我国雕塑美术史上的文化遗产。

三山岛

  三山岛,位于太湖之中,距东、西两山均隔三公里,世人称“小蓬莱”。

全岛北山、行山、小姑山三峰相连;岛边峄山、厥山、矗墅山、群岛罗列,构成了一组美丽奇异的湖岛风光。

三山岛奇峰突兀,异石成趣,有著称于吴中第一奇峰之板壁峰,以及生肖石、牛背石、白猫石、金鸡石、瀑布石、弥勒佛石都是名闻遐迩的奇峰异石。

三山岛发现并挖掘一万二千年以前的旧石器和古脊推动物化石遗址,称之三山文化,证明太湖流域同样为中华民族发祥地。

岛上常年花果不断,洁静的农家旅馆和田园风光,使你如临世外桃源。

启园

  启园,俗称席家花园,席氏为纪念其祖上在此迎候康熙皇帝而兴建,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之一,为江南少有的山麓湖滨园林,该园藏山纳湖,步移景易,既融苏州园林小巧玲珑,曲折幽深的艺术特色,又具脉接七十又二蜂,波边三万六千顷的粗犷气魄,“柳毅井”、“康熙皇帝御码头、古杨梅树”为园内三宝。

厅堂轩榭,廊肋斋馆,花径曲桥,散落其间,与天然山水浑然一体,风光旖旎,令人心旷神怡。

园内辟有东山方志名人馆、康熙皇帝到东山史料陈列室、历史文化碑廊等。

轩辕宫

  轩辕宫坐落于杨湾古街,景色秀丽,环境幽雅,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轩辕宫始建于元朝,内有明吴门画家文征明《东西两山图)及明大学士王塞《洞庭两山殿》等石刻精品。

轩辕宫大殿建筑为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外观飞檐翘角、百龙商瞻、琵琶撑;内殿楠木柱断梁结构,是古镇东山建筑历史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

现殿内供奉轩辕皇帝石刻像。

裕德堂

裕德堂位于古镇中部古街上,始建于清代中期,原系江淮盐商周氏所建。

主轴线上有门楼、花厅、住楼和书楼等建筑。

其花厅用料讲究装饰洗炼,雕刻精致,有“江南第一花厅”之誉,宅内辟有“石雕百狮”、“石刻米芾帖”、“明式黄花梨古典家具”成的古物展览馆。

东山宾馆

  东山宾馆是一座具有准际五星级标准的国宾馆,拥有雍容华贵的总统楼、别墅楼、度假休闲型套房、豪华套房及标准问,大,小中西餐厅23个,其中最大宴会厅可同时容纳近400人就餐。

国际会议中心设有同声翻译,可同时容纳500多人。

宾馆各类娱乐设施齐全,拥有保龄球、恒温冲浪游泳池、歌舞厅、室内网球场及风靡全球的旱地雪橇等娱乐项目。

宾馆东与浩瀚太湖相毗连,南与苍翠群山相连接,面湖背山、景色怡人,是商务会议、游泳度假的最佳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