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7317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5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docx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第2节城镇化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

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综合思维: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地理实践力:

结合实例,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人地协调观:

运用实例或资料,解释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课时:

2个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视频和材料导入:

美国宇航局(NASA)的卫星遥感图记录了自1984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不断扩展。

苏州和无锡等邻近城市与上海缓慢合并,从而形成一个特大城市群。

中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现象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什么是粤港澳大湾区?

【新课讲述】

一、城镇化概述

1.定义:

城镇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2.城镇化的表现:

(图2.16,p31思考题)

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

3、城市发展的推拉力因素:

(图2.17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示意)

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

4.城镇化的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拉动社会内需等。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市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可提高土地、水资源等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基础设施、加强绿化等措施改善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城镇就业机会多,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设施完善;随着城镇化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减小、价值观逐渐趋同等。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全球性城市化发生在工业革命后。

(一)城市化的水平高低及进程的阶段特征(图2.18和2.19,案例:

英国城市化的进程)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如图

 

1.城市化水平高低主要是以城市人口比重为衡量的:

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差异(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不同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城市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国家类型

比较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来源:

Zxxk.Com]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来源]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得到发展,人口增长迅

城市人

口比重

大小

大(70%

以上)

小(大多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方法技巧】城市化阶段的判读技巧

(1)根据距市中心远近人口密度的变化判读。

一般情况下,城市化初期阶段,人口密度往往由市中心向外迅速减少,而到城市化的成熟阶段,人口密度往往在市中心稍低,向外逐渐增大,到城市外围,人口密度变低,但较初期阶段时变高。

(2)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

城市人口比重小于30%为初期阶段,30%~70%为加速阶段,大于70%为后期阶段。

城市人口比重总体大于70%,且出现下降现象,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根据产业构成判断。

所处阶段

产业构成

初期阶段

以第一产业为主

中期阶段

以第二产业为主

后期阶段

以第三产业为主

(二)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特征:

1.城市化的阶段及其特征: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

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

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

[郊区城市化原因]:

①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②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逆城市化:

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意义]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趋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

超前城市化(虚假城市化):

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属于发展中国家,但城市化水平却比较高;还有西亚、北非的一些产油国,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不发达,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致使城市化水平也比较高。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原因与特点

原因和条件

特点或表现

图示

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因城市中心区地租上升导致产业和住宅迁往郊区或更远的乡村;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新商业区在郊区,为郊区人们提供便利的服务

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向郊区和乡村迁移,造成城市中心区衰落。

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

大城市人口再增加,规模扩大。

一般发生在发达国家

(三)我国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

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

但东西部城镇化差距较大。

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规模大、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

第2课时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

(一)合理的城市化能改善环境

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二)不合理城市化引发环境问题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城市化对地表径流影响示意图

(1)城市建设前,地表以自然环

境为主,植被覆盖率高,土层深厚而疏松,空气湿度大,气候湿润,降水丰富,40%的降水被蒸发到大气中,不仅增加空气湿度,而且调节气温的变化幅度;50%的降水转化为地下径流,对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起到稳定作用;只有10%的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不仅减弱了对土壤的侵蚀,而且减小河流的含沙量。

(2)城市建设后,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硬化,不仅减少了水分蒸发,而且使地表径流无法下渗而增加地表径流量,同时减少了地下径流量,使城市的可用水量大大减少。

③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④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城市中心“岛屿”效应

热岛效应

城市市区气温经常比郊区高

雨岛效应

市区降水比郊区偏多。

原因:

市区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市区凝结核多

湿岛效应

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多于郊区

混浊岛效应

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2.过快的城镇化产生的城市问题:

人文地理环境

影响

解决措施

资源

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

物污染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

问题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

会秩序混乱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3.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

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③生态城市建设

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方法技巧】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利用不同的统计图示,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图1 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

图2 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

图3 某城市群发展示意图(阴影表示城区范围)

图4 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方法技巧】

城市化进程图(如图1)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字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

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如图2)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

判读时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这类图示一般设置三类问题:

一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从图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

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城市规模的变化(如图2);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如图1);是否形成城市带(如图3)等。

二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中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的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图4中城市化进程为a-c-d-b。

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如图1中右图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三类是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