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2870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docx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2-74―连加、连减‖

【教材分析】《连加连减》是第六单元的又一难点内容。

之前我们的学习只需一步就可完成计算,而在此课,要分为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

特别是第二步要用第一步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使课堂更生动,学生积极性更高,教材编排上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是在连加、连减计算前各安排了一幅生动的插图,利用小鸡走来和离去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是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目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

【学情分析】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

连加、连减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

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这两类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从而扩大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必须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充分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

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多观察、多讨论、多表述,在多样的活动中深入领会并掌握知识。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师生基本关系的最新论述。

反复单一的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往往忽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使计算的学习变得乏味无趣,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

我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首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对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认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另外,一年级的孩子仍然以游戏玩耍为精神食粮,孩子需要通过半游戏半学习的过程进行学习;而且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稳定持续15到20分钟。

因此,教学时我设计小青蛙回家的故事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把枯燥无味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

具体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去探究学习,通过质疑,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在故事中学会做人要待人友善,懂得与人分享、与人合作,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懂得孝敬长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景建立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理解连加、连减的具体含义,会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4.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连加、连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5.使学生学会做人要待人友善、懂得与人分享、与人合作、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和懂得孝敬长辈……等等的好品质。

【重点、难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使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小红花

【教学过程】

(一)趣味复习、导入

1.播放动画儿歌―小青蛙找家‖

一只小青蛙,呱!

要呀要回家,呱!

跳跳,呱呱!

跳跳,

呱呱!

跳跳跳,呱呱呱!

跳跳跳,呱呱呱!

小青蛙回到了

家,呱!

【设计意图:

在开始就播放儿歌―小青蛙找家‖让学生唱歌热身的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儿歌并非只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而作铺垫。

2.出示小青蛙和妈妈碰面时的情境对话。

青蛙妈妈:

小青蛙,你真棒!

能勇敢地独自回家找妈妈,妈妈真开心!

是怎么样回来的?

小青蛙:

我一路跳回来,经过池塘。

池塘可大了,但有好多口算荷叶,我

每答对一道口算题,我跳得可远啦!

一下子就过了池塘

呢!

青蛙妈妈:

口算荷叶?

那可是什么样子的?

3.复习口算题。

(课件出示口算荷叶)

请同学们跟小青蛙一起算一算,看谁跳得最远最高!

【设计意图:

一年级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

在教学中把―小青蛙找家‖的主角―小青蛙‖带到教学中,创设小青蛙与青蛙妈妈讲述独自回家的所见所闻,讲述从池塘跳回家的路上经过的―口算荷叶‖,只要答对就能跳了很高很远,这样的设计,让平常枯燥的复习题变得有趣又神奇,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情复习旧知,同时让学生期待着―小青蛙‖后面的经历——究竟―小青蛙‖还遇到些什么事情?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延伸导入新知,初步感知―连加‖。

小青蛙:

妈妈,我回来时给您捉了些虫子。

青蛙妈妈:

小青蛙你真乖!

你是在哪捉的?

捉了几只?

(课件逐一出示小青蛙经过的池塘边、大树下和禾苗田)

a.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小青蛙一共捉了几只虫子?

为什么?

b.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2=5(只)5+4=9(只)

c.魔法合体:

同学们真利害,一下就能帮小青蛙用两道加法算式算出它一共捉了9条虫子。

现在让老师来当魔法师,我能把这两个算式合成一道加法算式。

我变(课件演示两道加法算式合成一道连加算式的过程)。

板书:

3+2+4=9(只)

d.请同学们看看,这个3+2+4=9(只)与3+2=5(只)5+4=9(只)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e.教师说明:

像这样有2个加号连续想几个数相加起来的算式叫做―连加‖。

(板书课题:

连加。

【设计意图:

小青蛙是一只孝顺的青蛙,回家路还不忘为妈妈捉了些虫子做礼物,青蛙妈妈问小青蛙一共捉了几只青蛙?

让学生带着看故事的心情帮助小青蛙算一算,在培养学生应该学习小青蛙的孝顺的同时,老师利用课件显示把两个两位加数的加法算式合成一道连加算式,让学生在生动的变化同初步认知连加。

同时,也为后面的数学故事做好铺垫。

2.学习连加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小青蛙装虫子的盒子:

盒子里为什么只剩下1只虫子?

【设计意图:

―小青蛙明明捉了9只小虫,为什么盒子里只有1只?

‖这里创设了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课堂中寻找答案;为后面数学故事发展和拓展作铺垫。

小青蛙:

我又经常一条小村,遇到了5只小鸡,我们玩得可开心啦!

后来跑

来了2只小鸡,接着又跑来了1只。

你知道我一共跟多少只小鸡交朋

友?

(1)课件演示小鸡图(动态)。

请学生仔细观察。

a.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小青蛙遇到5只小鸡,先跑来了2只,又跑来了1只。

b.根据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学生复述图意,指名说,同桌说,齐说。

(2)尝试列式。

师:

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做?

(加法)你是怎么想的?

a.随生汇报,师板书:

1)5+2=77+1=82)5+2+1=83)5+1+2=8

【篇二:

2015-2016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二)

第一课时: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准备:

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xkb1.com

一、复习,探究新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

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不同点:

共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

小组讨论合

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

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

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五、布置作业: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拼一拼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

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

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

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

为什么?

2、提问:

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

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板书:

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

(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

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2、第6页的第4题。

3、第6页的第5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五、布置作业: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

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

出示一个长方形?

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

结论?

长方形有四条边?

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

出示一个正方形?

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

结论?

正方形有四条边?

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

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

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

汇报。

三、巩固新知

第7页练习一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后小记: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破十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9的算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9十79十49十6

9十99十29十59十8

【篇三: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015~2016完整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2015~2016年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45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

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

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

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

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

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

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教学进度安排2015.09.

第一单元:

准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第1——4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

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

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3、

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单元课时安排:

约2课时

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学内容:

第2——5页(数一数)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