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2842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峰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李峰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李峰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李峰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李峰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峰结题报告.docx

《李峰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峰结题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峰结题报告.docx

李峰结题报告

高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

课题编号:

JKGHB-900撰写人:

李峰

【内容提要】

信息社会学生的信息素养显得日益重要。

做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沿和新生学科,信息技术学科当然要承担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

高中信息技术课开课时间短,课节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难,其信息素养更有待进步。

我们把握课题研究的实验过程,制定评价体系,为研究提供参照指标,注意为学生获取、发布、交流信息等提供平台。

经由过程问卷和课题提出背景对学生进信息素养进行剖析和研究,为了培养进步他们的信息素养,本课题采取调查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学生培养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通过研究我们注重在教学中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培养信息意识。

2、依据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做好教学评价。

3、利用课本综合活动,确定信息需求,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4、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有效结合。

通过课题研究,找到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研究成效显著,包括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自主探究性性学习能力得到了充足发展,增强了教师的课改意识,发展了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模式。

经由一年的研究,依据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高一年级用)的教材内容,到达了预期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只是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培养信息素养进行研究,本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办法有一定的自创内容和价值,有助于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模式综合活动

 

1.课题的提出

1.1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

现阶段人的个体发展将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人”所拥有的信息素养,必将决定着他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对教育也提出了信息化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指教育在软硬件条件上实现信息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培养目标上。

“在今后的社会中,不仅要获得知识、信息,因而有必要进一步重视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创造、表达的能力”。

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蕴藏着能充分发挥人本来的智慧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可能性,提高我国社会个体的信息素养显得日益突出。

高中学生年龄大多数在15-18岁之间,可塑性极强。

我们以为:

在高中学生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造就本世纪信息社会急需人才,是实现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要求各地“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课必然要承担培养学生素养的任务。

为此我们提出了“高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课题。

1.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通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可以探索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策略、途径,可以使高中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掌握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素养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可以为学校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供范例

1.3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3.1提升哪些信息素养。

结合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让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收集能力,使他们能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基础的信息收集方法,会使用信息技术。

教会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加工、储存、传递、运用、共享能力,能较及时地把所获得的信息应用于适当场合。

1.3.2如何提升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探索出如何让学生快速达到信息素养所要求的方法和途径,指导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进而使学生在信息基础知识与信息技能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概念的界定

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现在的具体含义是指:

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它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本课题研究所指信息素养,是一种侧重于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包括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主要指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的信息素养,同时将有意识地延伸到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方面的培养上来,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可持续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

3.研究的方法、目标和时间安排

3.1研究方法

3.1.1文献法。

搜集国内外信息技术开发运用的动态与研究成果,研究、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理论成果和宝贵经验,运用制定研究方案。

3.1.2实验法。

以高一(8)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为研究对象,走课堂实践——反思提升——构建模式的研究路子。

3.1.3统计分析法。

通过分析学校现实场景下的课堂教学,探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规律。

对信息教育的实践活动和数据分析,进行理论总结,并加以实践推广。

3.2研究目标

3.2.1加强学生学习模式研究。

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对象,以技能操作为重点。

3.2.2探索“整合模式”的信息技术课程研究。

通过“整合模式”的学科教学活动,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3.2.3引导学生信息行为。

让学生实践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评价、处理、应用能力,并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3.2.4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通过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修改和自制教学课件,撰写出与课题实验相关的论文。

进行信息素养课程实施成效的评估,并进一步探讨课程在内容的设计与方法上应有的调整。

3.3研究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

2013年6月—2013年12月制定课题方案,进行论证,并完善方案。

实施阶段:

2014年1月——2014年12月制定实施计划;中期研究报告。

总结阶段:

2014年12月——205年1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专家进行课题鉴定;课题研究的成果整理。

应用阶段:

2015年3月开始,结合新学期开学,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总结和交流课题研究经验。

4.研究过程

4.1课题研究的实验过程

4.1.1组织理论和业务学习,做好研究准备

首先要鼓励教师学习先进的理论与经验。

参与本课题实验的四位教师均为学校信息技术骨干教师。

学校为实验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在每个办公室配置至少一台上网电脑,为教师上网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结合学校总体教科研计划制定好科研制度,在课题组倡导实验教师进行理论查阅与学习;加强信息技术课备课教研,广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提高教师的上课能力。

鼓励实验教师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学习别的学科在信息素质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方法。

第二是理论学习形式要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研讨与反思相结合;定期为实验教师推荐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比如有共性的学习内容,我们经常集中进行专题学习,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们已经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中的相关论文;此外还要求研究老师联系自身研究的需求,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

我们学校网站的本课题专栏中,我们设置了“论文交流”栏目,除了上传实验教师撰写的论文外,还转引一些值得学习的论文供教师研读。

第三通过学校订购大量教育专著、杂志、数字资源供教师借阅。

第四是组织教师外出听课,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

第五是邀请专家、上级领导作讲座,引领教师沿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学习与研究。

我们在开题之初曾邀请有关专家领导给予我们指导,通过与专家对话,我们才能及时调整研究策略与方法。

4.1.2加强课题研究制度建设,使课题研究有章可循

首先为了给课题组创造研究环境,我们实行例会制。

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活动,及时分析总结工作中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提高。

其次为了有效督促研究的有效开展,我们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如《课题研究考核细则》,每学期都会根据考核细则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考核,同时学校也会对课题。

4.1.3开展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首先是信息技术教师全部参加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先做好自己的功夫。

其次积极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在校内发挥骨干引领、辐射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我们学校采取两级梯队管理,一级梯队为信息技术教师,二级梯队为课题组实验教师。

通过两级管理,可以允分发挥培训到转化为实践的能效。

4.1.4扎实开展实验研究活动

在研究过程中有计划安排研究课,在研究课的备课、上课、评课等环节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才使得陈超、曾庆果等教师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在实践中强化实验教师的研讨与反思意识,提高研究能力,结合研究实践撰写总结、论文,从开题至今,我们组已撰写多篇经验总结。

4.1.5通过竞赛与展示对实验教师进行激励与肯定

每学期我们都开展学习信息技术教师业务大赛等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使老师从纵向看到自己的进步,也可以从横向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为未来找到努力的方向。

从这些活动中也可体现教师们的教改思想,反映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4.1.6制定评价体系,为研究提供参照指标。

如何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否得到培养,是研究必须要给出的答案,我们通过制定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是学生的信息基本知识与文化即认知层次。

二是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信息意识,学生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生活的意识及信息道德水平,即情感层面。

三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获取、运用、评价、创造信息的能力与实践,即技能层面。

4.1.7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信息能力。

一要更新教学观念,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注重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为关注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和学习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意识,把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工具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和资源,树立在信息化社会生活中健康的伦理道德等。

二要主动融入其它学科教研活动,改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人少力弱的现实,通过团队的通力协作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要提高信息技术兴趣班辅导质量,通过兴趣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与素养,还能对更多的学生起到辐射与引领作用。

4.1.8在学科教学中结合课题研究,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为了给学生创造立体化的信息教育环境,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网络环境,每个研究成员都有具体可行的研究任务,在各学科共同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明确了学习任务,产生了更多的信息技术运用需求,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

4.1.9在主题活动中整合课题研究,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首先做好信息技术在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中融合。

“科技文化艺术节”是我校每年一届的盛事,也丰富学生生活实践的重要活动,已深入学校每位师生的内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本着借助于本已存在的活动,把研究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思想,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创造性的作品与成果,在这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就感,益发增加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

其次是一年一度的“体育节”看似与信息技术没有关联,然而在上一届的体育节中,我们带着课题研究的意识,本着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运用信息技术的需求与平台的思想,我们把信息技术与体育节作了有效整合,比如通过比赛方案征集、奥运知识竞赛、体育节小报竞赛等,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获取、筛选、加工、创造信息,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得以开拓。

第三还有上级教育部门的电脑作品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明显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校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在邓州和省里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中获奖。

4.1.10在家校交流中,帮助家长科学引领孩子运用信息技术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立体化的信息教育环境自然少不了家庭在这方面给予学生科学的引导与教育,由于学生的家庭差异较大,我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家长加以影响与帮助,一是通过家长会进行有关知识宣传与意识引导;二是通过家访等形式进行个别交流。

4.1.11为学生获取、发布、交流信息等提供平台

相对于正面引导的侧面引导就是给予学生一定的刺激、反应,使学生无形中激发一种潜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特性,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个体所特有的潜在能力,即有机体的内部变化,并有层次的给予刺激,才能使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

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观念日新月异。

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获取该学科发展研究的新信息,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甚至还会将一些已经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

一个自身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教师一定要学会利用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信息资源,从中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地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促使学生收集运用信息的能力大幅加强,教师能引导学生利用校园网及因特网收集整理各类课外延伸部分的知识内容,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4.2信息技术课程中素养培养的程序

4.2.1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培养信息意识

调动实验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愉快地进行探索研究、积极地思考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我认为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

我在教学中采取学生引入引入的方法,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课本第10页,让学生讨论电子媒介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会完全取代其他三类信息来源?

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电子产品的优势。

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媒体创设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学习信息发布与交流时,课本上(课本第76页)有学习制作资料网站这一个综合活动,设计这样一个导入过程:

在前一章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积累了一些关于家乡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共享、运用这些信息,请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资料网站,整合收集到的信息,并将该网站发布到网上,让更多人了解你的家乡。

这样,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学生身心愉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创作之中,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2.2依据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做好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学科目前没有列入高考科目,仅仅是学业水平测试学科。

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

我们就以学业水平测试范围来要求学生,使学生自觉培养信息素养强制,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学好信息技术学科。

要像其它学科一样,大胆放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信息数据的加工”实际是是学习Excel,学业水平测试中必修卷操作题第2题就是测试的这一点。

所以我们只教一次就可以了,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他们要在测试中及格呀!

因此,及时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

说说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

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很快。

学生每次完成的课堂作品,要及时查阅与批改,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

随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课堂作品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这阶段指导、评价的重点就是作品的技术加思想,让学生在注重作品技术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作品思想的重要性。

当学生制作水平到一定程度之后,作品的思想性、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指导就成为关注的重点,让学生重视作品的内涵,理解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内涵与区别,最终成为全面发展、信息素养好的学生。

我们对学生成绩评定采用平时课堂作品成绩、出勤情况、平时表现、期末成绩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算,其中课堂作品成绩、期末成绩各占整个评价的40%,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观念上重视每次的课堂作品制作,拼弃那种在期末侥幸过关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对作品在技术上、思想上、艺术上、创造性方面有较深的理解,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从而养成良好的的信息素养。

4.2.3利用课本综合活动,确定信息需求,培养信息能力

课本每章后面的综合活动是学生确定信息需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好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但要从学习者学习信息技术的层次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更要结合综合活动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课本第25页综合活动《夸夸我的家乡》,学生可以通过家乡的由来和变迁、家乡的地理信息、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等确定需求,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分析、鉴别、归类、加工等环节处理信息,学习处理信息的方法和网上在线自学,提高学习能力。

把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从小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我校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

上网查寻;到书店、图书馆查阅;在家庭藏书中寻找;从报刊杂志上了解;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向他人咨询;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参加各种活动等等。

同学们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

学习资源成了学生的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

4.2.4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是对课堂的延伸,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迁移,从而转变为能力。

课外活动可以采用下列形式:

第一,我们主要教学生用Excel管理班级卫生、纪律、住宿,并进行量化评比,用dreamweaver制作家乡风景网页,用flash制作戒烟动画。

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致很高,他们除了能灵活运用所传授的部分知识外,有几个学生能独自钻研电脑方面书籍,并把从书上获取的知识用到作品制作中去。

第二,结合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大赛,开展系列竞赛,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以班为单位进行年级内简报制作评比,内容可以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知识技能、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好网络、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该以什么态度来面对网上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等等。

课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让学生自己交流,推选出好的作品展示。

如展示网页制作小组同学自制的个人主页,激发学生制作网页的兴趣,在年级内开展个人主页制作评比活动。

第三,开展班内、年级内的“信息素养大比赛”活动。

5.研究结论及成效

5.1主要结论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收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运用到对内容的学习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受课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创设一种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环境,使学生在平等、互动、积极、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在互动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对组之间知识进展情况的了解,更有助于深度建构知识。

5.1.1形成信息素养培养平台。

我们依托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素养,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设置信息素养培养平台。

(如下图),这也是本课题组成员经过辛勤的劳动,对课题研究工作的作出的一点贡献,仅供参考。

使用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培养平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5.1.2教学实践总结出的经验。

教通过研究发现具体到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应包括:

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建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组织好教学过程;创建教学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让信息伦理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要以学业水平考试为契机,夯实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丰富信息技术课的内涵;积极开展新课程下的实践活动。

5.1.3新课改下的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通过研究发现在抓学生学习时,尤其是在新课改下还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普及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通过评价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

我校一(八)班开展的“一次功告青少年不要吸烟”设置信息需求表,全有学生查找需要的信息内容和需要的信息类型。

(参考课本第9页)

实践证明:

以上面方法引领信息技术教学,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收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运用到对内容的学习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受课内容,相应的学生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全体信息技术教师也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的落脚点,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5.2研究成效

5.2.1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

①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首先,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不良信息甚至垃圾信息,教师及时加强了思想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及时、自觉、有效地抵制,切实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观念。

这将影响学生一身的信息价值取向。

其次,通过课题研究,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接触信息,对信息有了更深的了解,并更熟练地掌握了信息操作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操作水平。

其三,在课题研究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精神振奋,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最后,信息技术课程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的能力。

让学生知道在怎样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都重要。

②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在各种整合课和项目作业的完成过程中,由于操作的平台是多媒体电脑,教师只能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

每个学生直接面对的是电脑,不再缩手缩脚,在信息的收集、处理、运用方面,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

例如:

我校一(八)班策划的“一次功告青少年不要吸烟”的宣传活动,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知道了需要的信息内容和类型,学生开始撰写一组围绕主题的文章、采访录音输入电脑、根据数据绘制统计图、扫描杂志上的图片资料、上网查阅有关材料,经过讨论、演讲,对信息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