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1新旧标准要求的比较.docx
《ISO9001新旧标准要求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SO9001新旧标准要求的比较.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ISO9001新旧标准要求的比较
ISO9001:
2015toISO9001:
2008
质量管理体系新旧版标准要求对照表
ISO9001:
2015
ISO9001:
2008
1范围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需要证实其有能力持续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本标准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大小以及提供的不同产品和服务的组织。
注1:
在本标准中,术语
“产品”或“服务”仅适用于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和服务。
运行的过程所产生的任何预期输出。
注2:
法律法规要求可统称为法定要求。
1范围
1.1总则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
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过程的有效应用,以及保证符合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注1:
在本标准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
a)预期提供给顾客的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
b)产品实现过程所产生的任何预期输出。
注2:
法律法规要求可称作法定要求。
1.2应用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无此要求
由于组织及其产品的性质导致本标准的任何要求不适用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删减。
如果进行删减,因仅限于本标准第7章的要求,并且这样的删减不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或责任,否则不能声称符合本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引用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SO9000:
201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词汇。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0:
2005,IDT)
3术语和定义ISO9000:
2015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GB/T19000中所确立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中所出现的术语“产品”,也可指“服务”。
为了本文件目的,ISO9000给出的术语和定义适用。
增加来自(AnnexSLAppendix2)的术语和定义,共22个。
这些术语和定义包括:
组织、相关方、要求、管理体系、最高管理者、有效性、方针、目标、风险、能力、文件化信息、过程、绩效、外包、监视、测量、审核、符合、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持续改善。
变化点:
新的术语和定义如:
风险、文件化信息、绩效、外包、监视、测量未来有可能随ISO9000一起变化。
4组织的背景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背景环境
组织应确定与其宗旨和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其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能力的外部
和内部问题(有的译为议题或事务)。
组织应监视和评审这些外
部及内部问题的信息。
注1:
通过考虑国际、国家、地区或当地的法律、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对外部环境的理解。
注2:
通过考虑组织的价值、文化知识和绩效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对内部环境的理解。
变化点:
2008版无此项要素,只在标准的引言0.1的总则部分提及,组织不是孤立的,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考虑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4.2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由于利益相关方对组织持续提供符合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存
在影响或潜在影响,因此组织应确定:
a)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利益相关方;
b)及其要求;
组织应监视和评审这些利益相关方及其要求。
4.3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边界和应用,以界定其范围。
当确定该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a)标准4.1条款提到的外部和内部问题;
b)标准4.2条款提到的利益相关方的要求;
c)组织的产品和服务。
变化点:
2008版基本无此项要求(部分内容在1.2)。
当本标准某一要求在确定范围内能够应用时,组织应采用该要求。
如果本标准的任何要求不能应用时,不应影响组织确保产品和要求符合性的能力或责任。
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应可获取,并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并阐明:
——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产品和服务;
——关于任何不适用要求的正当理由。
变化点:
2008版基本无此项要求(部分内容在1.2)。
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4.4.1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
组织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整个组织中的应用,并确定:
a)过程所需的输入和预期的输出;
b)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所需的准则和方法,包括测量和相关绩效指标,以确保这些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
d)所需的资源并确保其可用性;
e)这些过程的职责权限分配;
f)与6.1条款要求相一致的风险和机遇,并策划和实施相应措施予以应对;
g)对过程及过程的变更(必要时)进行监视、测量(适用时)和评价的方法,以确保达到预期结果;
h)过程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机会。
组织应在必要程度上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以支持过程的运行,并在必要程度上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以确信过程按照策划实施。
质量管理体系
4.1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将其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组织应:
a)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整个组织中的应用(见1.2);
b)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确定所需的准则和方法,以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有效;
d)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监视;
e)监视、测量(适用时)和分析这些过程;
f)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变化点:
没有形成文件的要求;将持续改进变为“改进”。
新版标准对文件要求弱化。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
组织如果选择将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任何过程外包,应确保对这些过程的其控制。
对此类外包过程的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规定。
注1:
上述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有关的过程。
注2:
“外包过程”是为了质量管理体系的需要,由组织选择并由外部方实施的过程。
注3:
组织确保对外包的控制,并不免除其满足所有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责任的要求。
对外包过程控制的类别和程度可接受如下列因素影响:
a)外包过程对组织提供满足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的潜在影响;
b)对外包过程控制的分担程度。
c)通过应用7.4实现所需控制的能力。
4.4.2没有译出来(过程方法)
a)
b)保持文件化的信息,以确保这些过程以策划的结果被输出。
组织应在一定程度上持有必要的记录信息,以支持过程运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必要的记录信息,以有信息确保过程按照策划来执行。
5领导作用
5.1领导作用与承诺
5.1.1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方面证实其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与承诺:
a)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有责任;
b)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得到建立,并与组织的背景环境及战略方向保持一致;
c)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纳入组织的业务运作;
d)推进过程方法及基于风险的思想的应用;
e)确保获得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f)传达有效的质量管理以及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g)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h)鼓励、指导和支持员工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i)推动改进;
j)支持其他管理者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
注:
本标准中,“业务”可以广义上理解为与组织存在目的有关的主要活动,无论组织是公共公司、私营公司、盈利性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
5.1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其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
a)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制定质量方针;
c)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
d)进行管理评审;
e)确保资源的获得。
变化点:
1.领导作用的内容更加具体明确;
2.强调了领导层应重视过程方法及关注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5.1.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最高管理者应通过确保以下方面,证实其在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方面的领导作用与承诺:
a)确定、理解并持续满足顾客要求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b)确定并应对可能对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以及增强顾客满意能力带来影响的风险和机遇;
c)保持以增强顾客满意为关注焦点。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
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见7.2.1和8.2.1)。
变化点:
明确了最高管理者在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方面的领导作用。
5.2质量方针
5.2.1质量方针的制定最高管理者应建立、评审
及保持质量方针,质量方针应:
a)与组织的宗旨及背景环境相适应,并支持其战略发展方向;
b)提供制定质量目标的框架;
c)包括满足适用要求的承诺;
d)包括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承诺;
5.2.2质量方针的沟通质量方针应:
a)可以获得并形成文件化信息;
b)在组织内部得到沟通、理解和应用;
c)适当时,可为利益相关方获取。
5.2质量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
a)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b)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c)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d)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e)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变化点:
无大的变化,强调方针应为相关方所获取,因为服务行业的一些相关方(承包方)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
参考了E/S相关要求。
5.3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相关的职责、权限得到分配、沟通和理解。
最高管理者应分配职责和权限,以:
a)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b)确保过程产生期望的结果;
c)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及改进机会;
d)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推进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e)当策划并实施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得到保持。
5.5.1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
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以及4.l的要求。
b)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主要变化点:
强调了最高管理者的责任----对体系的有效性负责,删除了管理者代表的硬性要
求,展示了管理的灵活性。
6策划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时,组织应考虑4.1条款提到的问题和4.2条款的要求,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
a)保障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期望的结果;
b)增强理想的效果;
c)预防或减少非预期的影响;
d)实现改进。
6.1.2组织应策划:
a)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b)以下活动的方法:
1)在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纳入和实施这些措施(见4.4);
2)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所采取的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都应与其对产品和服务符合性的潜在影响相适应。
注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选择可以包括:
规避风险、为争取机遇而接受风险、消除风险源、改变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结果、分担风险、或知情决策后保留风险。
注2:
机遇可能会导致组织发生以下变化来解决组织或客户的需求:
采用新方法、发布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吸引新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使用新技术及其它理想和可行的情况。
变化点:
新增风险管理,在策划时就应考虑风险和机会。
6.2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2.1组织应在相关职能、层次、过程上为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应:
a)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b)可测量;
c)考虑适用的要求;
d)与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以及增强顾客满意的内容相关;
e)得到监视;
f)得到沟通;
g)适当时进行更新。
组织应为质量目标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
6.2.2在策划质量目标的实现时,组织应确定:
a)实施的内容;
b)所需的资源;
c)责任人;
d)完成的时间表;
e)结果的评价方法。
5.4.1质量目标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见7.la)]。
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变化点:
质量目标的要求内容更明确,对目标的实现要求更加具体,实际上提出了类似于E/S体系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要求。
6.3对变更的策划
组织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并有计划和系统地实施变更(见4.4)。
组织应考虑:
a)变更的目的及其潜在结果;
b)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c)资源的可获得性;
d)职责和权限的分配和再分配。
变化点:
标准引入了变更管理,在策划时就要考虑变更。
7支持
7.1资源
7.1.1总则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组织应考虑:
a)现有内部资源的能力和局限;
b)需要从外部供方获得的资源。
6.1资源提供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a)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b)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变化点:
支持过程含资源、能力、意识、沟通、文件化信
息。
将资源扩大到除基础设施,过程环境之外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知识,强化和明确了资源策划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
知识也是一种资源,外部协作方也是资源。
7.1.2人员
为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运行和控制,组织应确定并提供必要的人员。
7.1.3基础设施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在过程运行中,为获得产品和服务符合性所需的基础设施。
注:
基础设施可包括:
a)建筑物和相关的设施;
b)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
c)运输资源;
d)信息和通信技术。
6.3基础设施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符合产品要求所需的基础设施。
适用时,基础设施包括:
a)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
b)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
c)支持性服务(如运输、通讯或信息系统)。
7.1.4过程运行的环境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在过程中,为获得产品和服务符合性所需的必要的环境。
注:
a)合适的环境可以是人为因素和物理因素的组合如:
社会因素(如非歧视,安宁,非对抗);
b)心理因素(减轻压力、预防职业倦怠、情感保护);
c)物理因素(温度、热度、湿度、光照、空气流通、卫生、噪音)
这些因素可能会因产品和服务的不同而异。
6.4工作环境
组织应确定并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
注:
术语“工作环境”是指工作时所处的条件,包括物理的、环境的和其他因素,如噪音、温度、湿度、照明或天气等。
变化点:
增加了过程环境的内容,社会的过程环境如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过程环境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服务行业。
7.1.5监视和测量资源
7.1.5.1总则
当使用监视或测量验证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要求时,为确保有效和可靠的结果,组织应确定和提供所需的资源。
组织应确保所提供的资源:
a)适用于特定类型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b)持续满足监视和测量的目的。
组织应保留适宜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满足监视和测量资源目的的证据。
变化点:
新增要求
7.1.5.2测量可追溯性
当有测量可追溯性要求时,或者组织认为其是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可信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测量设备应:
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和(或)验证。
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以形成文件的信息的方式保持校准或检定的依据;
——能够识别,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防止引起校准状态及其测量结果无效的调解或损坏。
当发现测量设备不适合其预期目的,组织应确定其之前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是否受到负面影响,并进行必要适宜的纠正。
变化点:
1.监视和测量设备本来就是一种资源,标准条款由产品实现的环节调整到支持过程;
2.弱化了制造行业的测量仪器的校准/验证管理;
3.应对服务行业实施质量管理的需要,评价方法也是一种监视和测量设备
7.6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设备,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提供证据。
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为确保结果有效,必要时,测量设备应:
a)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检定的依据;
b)进行调整或必要时再调整;
c)具有标识,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d)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
e)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此外,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组织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
组织应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
校准和检定(验证)结果的记录应予保持(见
4.2.4)。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
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并在必要时予以重新确认。
注:
确认计算机软件满足预期用途能力的典型方法包括验证和保持其适用性的配置管理。
变化点:
1.监视和测量设备本来就是一种资源,标准条款由产品实现的环节调整到支持过程;
2.弱化了制造行业的测量仪器的校准/验证管理;
3.应对服务行业实施质量管理的需要,评价方法也是一种监视和测量设备。
7.1.6有关组织的知识
组织应确定过程运行以及达到产品和服务符合性所必要的知识。
知识应得到保持并在必要程度内可获得。
在应对变化的需求和趋势时,组织应考虑现有的知识基础并确定如何获得其他的必需知识,并将知识更新升级。
注1:
有关组织的知识是针对组织的特定的知识;它是来自经验的积累;是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使用和分享的知识。
注2:
有关组织的知识基于以下两点:
a)内部资源(知识产权、经验知识、失败的教训、成功经验、获得和分享的非文件知识和经验以及过程、产品和服务改进的结果);
b)外部资源(标准、学术界、会议以及从顾客或者外部供方处获得知识)。
变化点:
2008版本无此项要求,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知识的重要性。
7.2能力组织应:
a)确定在组织控制下从事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绩效和有效性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
b)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或经验,确保这些人员是胜任的;
c)适用时,采取措施以获取必要的能力,并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d)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以提供能力的证据。
注:
适当的措施可以是诸如提供培训、辅导、重新分配任务,招聘胜任的人员等。
6.2人力资源
6.2.1总则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
注: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承担任何任务的人员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
7.3意识
组织应确保在其控制之下的相关人员应知晓:
a)质量方针;
b)相关的质量目标;
c)他们对质量管理体系
有效性的贡献,包括改进质量绩效的益处;
d)偏离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后果。
6.2.2能力、意识和培训
组织应:
a)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工作的人员所需的能力;
b)适用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获得所需的能力;
c)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d)确保组织的的人员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
e)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见4.2.4)。
7.2能力、7.3意识
变化点:
条款拆分,对人的能力和意识强化,培训虽然不见了,但包含在能力和意识条款中。
7.4沟通
组织应确定与质量管理相关的内部和外部沟通的需求包括:
a)沟通内容;
b)沟通时机;
c)沟通对象;
d)沟通方法;
e)沟通人员。
5.5.3内部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变化点:
沟通作为一个支持性的过程条款,E/S体系早就是这样了,顺畅和及时的沟通是质量管理必不可少的。
7.5形成文件的信息
7.5.1总则
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
a)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b)组织确定的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注:
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可以不同,取决于:
a)组织的规模、活动类型、过程、产品和服务;
b)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成度;
c)人员的能力。
4.2.1总则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质量手册;
c)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
d)组织确定的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包括记录。
注1:
本标准出现“形成文件的程序”之处,即要求建立该程序,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和保持。
一个文件可包括对一个过或多个程序的要求。
一个形成文件的程序的要求可以被包含在多个文件中。
注2:
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可以不同,取决于:
a)组织的规模和活动的类型;
b)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
c)人员的能力。
注3:
文件可采用任何形式或类型的媒介。
7.5.2创建(建立或编制)与更新
在创建与更新形成文件的信息时,组织应确保适宜的:
a)标识和说明(如标题、日期、作者、索引编号等);
b)格式(如语言、软件版本、图示)和媒介(如纸质、电子版格式);
c)评审和批准以确保适宜性和充分性。
4.2.3文件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
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4.2.4的要求进行控制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a)为使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确保组织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如果出于某种目的而保留作废文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7.5.3形成文件的信息控制
7.5.3.1组织应对质量管理体系和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信息进行控制,以确保:
a)需要时,能获得适用文件;
b)文件得到充分保护(如防止泄密、误用或缺损)。
7.5.3.2适用时,组织应对形成文件的信息实施下列控制活动:
a)分发、访问、回收、使用;
b)存放和保护,包括保持清晰;
c)更改的控制(如版本控制);
d)保留和处置。
组织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形成文件的信息应得到识别和控制。
作为符合性证据而保留的形成文件的信息应防止非预期篡改。
注:
“访问”指仅可查阅形成文件的信息、或既可查阅也可修改形成文件的信息的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