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7229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4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一、食管的解剖生理概要

  食管上连咽部,下端与贲门相连接,长约25cm。

  三处狭窄:

食管上端

       主动脉弓水平

       食管下端

  这三处狭窄是生理性的,但常为瘢痕性狭窄、憩室、肿瘤等病变的好发区域。

  二、胃的解剖生理概要

  胃位于腹腔左上方,为一弧形囊状器官,上连食管,入口为贲门,出口为幽门,连接十二指肠。

胃壁从外向内分为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

  黏膜层有丰富的腺体,由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

  ①主细胞:

分泌----胃蛋白酶和凝乳酶原;

  ②壁细胞:

分泌----盐酸和抗贫血因子;

  ③黏液细胞:

分泌----碱性黏液,有保护黏膜、对抗胃酸腐蚀的作用。

  胃底和胃体:

由主细胞、壁细胞和黏液细胞组成。

胃窦:

只含黏液细胞;

  ④胃窦部有G细胞:

分泌----促胃液素;

  ⑤胃底部尚有功能不明的嗜银细胞。

  胃的功能:

胃是贮存和消化食物的重要脏器,具有运动和分泌两大功能。

  混合性食物从进食至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三、小肠的解剖生理概要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

长约25cm,分为球部、降部、横部和升部四部分。

功能:

分泌碱性十二指肠液,内含多种消化酶。

空肠:

大部分位于上腹部

  回肠:

位于左下腹和盆腔,末端连接盲肠。

小肠的功能: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分泌含有多种酶的碱性肠液,使食糜在小肠内分解和吸收。

  四、大肠的解剖生理概要

  1.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接直肠。

  结肠功能:

吸收水分、储存和转运粪便,吸收部分电解质和葡萄糖。

结肠内存在大量细菌,利用肠内物质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合物和短链脂肪酸等,供体内代谢需要。

  2.阑尾:

起于盲肠根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

  3.直肠:

位于盆腔的后部,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约12~15cm。

以腹膜反折为界,直肠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

  肛管直肠环:

由肛管内括约肌、直肠纵肌的下部、肛管外括约肌的深部和部分肛提肌----共同组成肛管直肠环。

功能:

括约肛管的功能,若手术切断后,可引起肛门失禁。

齿状线是直肠和肛管的交界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肛管长约3cm。

  齿状线的临床意义:

  1)上皮组织、神经支配、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齿状线为分界,以上:

黏膜、自主神经、直肠上下动脉、门静脉分支汇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以下:

皮肤、躯体神经、肛管动脉、下腔静脉汇入腹股沟淋巴结。

  2)直肠与肛管周围有数个间隙,常见的有骨盆直肠间隙、坐骨肛管间隙和肛门周围间隙,其内充满脂肪结缔组织,是容易发生感染的部位。

  直肠的主要功能:

排便,能吸收少量水、电解质、葡萄糖和部分药物。

还能分泌黏液以利排便。

  五、胆道系统的解剖生理概要: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和肝外胆道组成。

肝外胆道包括:

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胆囊、胆囊管。

胆道系统功能:

具有分泌、贮存、浓缩和输送胆汁的功能。

  六、胰腺的解剖生理概要

  正常成人胰腺长约15~20cm,分头、颈、体、尾四部。

胰管是胰腺的输出管道,其近端多与胆总管汇合成壶腹,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这种共同通路或开口是胰腺疾病和胆道疾病相互关联的解剖学基础。

功能:

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

1)胰腺外分泌功能:

产生胰液,每日分泌量约750~1500ml,主要成分为水、碳酸氢盐和消化酶。

胰消化酶以胰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为主。

胰腺的内分泌功能:

由胰岛的多种细胞构成。

B细胞:

数量最多,分泌胰岛素;A细胞:

分泌胰高血糖素;D细胞:

分泌生长抑素;还有少数胰岛细胞分泌胰多肽、促胃液素、血管活性肠肽等。

  七、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

  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吸吮吞咽功能;

  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发达,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发生局部感染。

  3个月以下小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婴儿口底浅,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唾液,常出现生理性流涎,5~6个月最明显。

  

(二)胃 

  婴儿胃呈水平位,

  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而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和胃食管反流。

  (三)肠

  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

  肠乳糖酶活性低,易发生乳糖吸收不良。

  (四)肝

  解毒能力较差。

婴儿期胆汁分泌较少,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五)肠道细菌

  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易受内外界因素影响而致菌群失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六)健康小儿粪便

喂养方式

粪便颜色

次数

性状

气味

纯人乳喂养

黄色或金黄色

2~4次/日

糊状

酸味,不臭

人工喂养

淡黄色或灰黄色

1~2次/日

  易发生便秘

较稠,量多

碱性或中性,较臭

混合喂养

黄色

1~2次/日

较软,接近成人

 

第二节 口炎病人的护理

  口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如病变仅局限于舌、齿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

  可单独发生或继发于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全身性疾病。

  一、病因

  口腔解剖生理特点;

  食具消毒不严;

  口腔不卫生;

  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导致口炎的发生;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多见于新生儿和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患儿;

  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使用不洁奶具、哺乳时乳头不洁所致;

  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溃疡性口腔炎主要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引起;

  多见于婴幼儿;

  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抵抗力下降时,口腔不洁有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选择题)

  二、临床表现

  

(一)鹅口疮

  本病特征是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初呈点状或小片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宜擦去,强行擦拭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可有渗血。

  患处不痛,不流涎,不影响进食。

  重症时整个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出现拒食、吞咽困难等。

  

(二)疱疹性口腔炎

  多见于1~3岁婴幼儿,传染性强,可在托幼机构发生小流行。

起病时发热,体温可达38~40℃,牙龈、舌、唇、颊黏膜等处出现散在或成簇的小疱疹,水疱迅速破溃后形成浅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累及上颚及咽部。

口角及唇周皮肤亦常发生疱疹。

  局部疼痛,出现流涎、烦躁、拒食,颌下淋巴结常肿大。

  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1~2周。

  本病应与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鉴别。

后者常发生于夏秋季,疱疹主要在咽部和软腭,不累及牙龈和颊黏膜,颌下淋巴结不肿大。

  (三)溃疡性口腔炎

  初起时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或浅溃疡,散在或融合成片,表面有纤维性炎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易拭去,但遗留溢血的创面。

  全身表现为患儿哭闹、烦躁、拒食、流涎,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40℃,颌下淋巴结肿大。

  三、治疗原则

  以清洁口腔和局部涂药为主

  发热时可用退热剂

  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有效抗生素

  注意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四、护理问题

  1.口腔黏膜受损与口腔不洁、抵抗力低下及病原体感染有关

  2.疼痛与口腔黏膜炎症损伤有关

  3.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4.知识缺乏患儿及家长缺乏口炎的预防及护理知识

  五、护理措施

  

(一)促进口腔黏膜愈合

  1.保持口腔清洁:

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清洗溃疡面,较大儿童可用含漱剂。

  鹅口疮患儿宜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每日2~4次,以餐后1小时左右为宜。

  鼓励患儿多饮水,进食后漱口,保持口腔黏膜湿润和清洁,减少口腔细菌繁殖。

  对流涎者,及时清除流出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爽,避免引起皮肤湿疹及糜烂。

  2.按医嘱正确涂药

  鹅口疮患儿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每日2~3次;

  疱疹性口腔炎患儿局部可涂碘苷(疱疹净)抑制病毒,亦可喷西瓜霜、锡类散等中药。

为预防继发感染,可涂2.5%~5%金霉素鱼肝油。

  溃疡性口腔炎可涂5%金霉素鱼肝油、锡类散等。

涂药前应先清洗口腔,然后将纱布或干棉球垫于颊黏膜腮腺管口处或舌系带两侧以隔断唾液;再用干棉球将病变部黏膜表面吸干净后方能涂药。

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分钟再去除隔离唾液的纱布或棉球,嘱患儿不可立即漱口、饮水或进食。

婴儿不易配合可直接涂药。

  

(二)减轻口痛

  以微凉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在清洁口腔及局部涂药时,动作要轻、快、准,涂药时应用棉签在溃疡面上滚动式涂药,不可摩擦,以免使患儿疼痛加重。

  因疼痛影响进食者,可按医嘱在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

  (三)防止继发感染及交叉感染

  洗手,患儿的食具、玩具、毛巾等要及时消毒

  鹅口疮患儿使用过的奶瓶、水瓶及奶头应放于5%碳酸氢钠溶液浸泡30分钟后洗净再煮沸消毒。

  疱疹性口腔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应注意与健康儿隔离,以防传染。

  六、健康教育

  1.向家长介绍口炎发生的原因和治疗要点。

  2.指导家长清洁口腔及局部涂药的方法。

  3.指导家长做好清洁消毒工作,食具专用,哺乳妇女勤换内衣、喂奶前后应清洗乳头。

  4.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吮指,正确刷牙,进食后漱口。

  5.宣传均衡营养对提高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避免偏食、挑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以下哪项不符合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A.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即有较好的吸吮能力

  B.婴儿哺乳时咽入空气易发生溢乳

  C.小儿易患肠套叠和肠扭转

  D.婴幼儿肝脏右肋下可及1cm~2cm

  E.2个月小儿可试喂淀粉类食物

  

[答疑编号700232030201:

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第三节 慢性胃炎病人的护理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是胃部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在胃疾病中为首位,而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在慢性胃炎的病程中,炎性细胞浸润仅在胃小凹和粘膜固有层的表层,腺体没被损害,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如累及到腺体并发生萎缩、消失、胃粘膜变薄。

称其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如腺细胞发生肠腺化或假性幽门腺化生、增生,增生的上皮和肠化的上皮发育异常,形成不典型增生,到达中度以上被认为癌前病变。

  一、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病变以胃窦部为主,目前认为多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

  2.自身免疫反应:

病变以胃体和胃底部为主,此型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

  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而发生恶性贫血

  3.理化因素影响

  4.其他有人认为慢性胃炎与年龄有关。

 

  二、临床表现

  为消化不良的表现:

中上腹部不适、腹痛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呕吐物为不消化食物

  三、辅助检查

  胃镜及活组织检查---胃镜检查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

  四、治疗原则

  

(一)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尤其有活动性者应给予灭菌治疗

  治疗方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替硝唑等和(或)枸橼酸铋钾二联或三联治疗

  

(二)针对病因处理

  1.胆汁反流——氢氧化铝凝胶吸附

  2.消炎药引起的——立即停服

  用制酸剂或硫糖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