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开技术条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1968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山开技术条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矿山开技术条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矿山开技术条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矿山开技术条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矿山开技术条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山开技术条件.docx

《矿山开技术条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开技术条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山开技术条件.docx

矿山开技术条件

第四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工作概况

矿区分别于1958~1959年、1991~1992年、2003年开展过地质勘查工作,2007年开展过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历次地质工作为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的评价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资料,本次工作在充分收集上述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分析研究完成。

本次现场调查的重点是矿山开采以来开采技术条件的变化情况,重点调查了矿区现有采(探)矿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对矿区原有1:

10000水文地质图进行了补充完善,对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地表水、地下水变化情况等进行了调查核实。

矿区内除V1-4矿体和KT6矿体外,其它矿体在2007年之前已采空并注销了资源量,本次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价主要是针对V1-4矿体和KT6矿体。

第二节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

(一)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区域上位于云贵高原西部边缘,横断山脉南段,东为×××河河谷,西为××盆地,区域内最高为矿区北东侧的大雪山,标高2895.4米,××盆地标高1470~1480米,×××河河谷标高800~900米,东与×××河河谷高差2000余米,西与××盆地高差1400余米,属强烈侵蚀切割高中山地貌区。

属怒江水系,区域上地表水系发育。

矿区区域上处于同为怒江一级支流的×××河与××河分水岭部位,分水岭西侧属××河,东侧属×××河。

属亚热带高原季风山地气候类型,气候垂直分带特征明显,气温随高程增高而降低,降雨量随高程增高而增大。

矿区东侧的×××河河谷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左右;西侧的××盆地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1℃,年平均降雨量944.5毫米;矿区海拔较高,属高寒山区,年平均气温不到14℃,年平均降雨量达1776.8毫米。

(二)区域地下水类型、含隔水层特征

区域内出露地下水类型较齐全,以岩溶水分布最广。

1、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主要含水层有三叠系上统南梳坝组(T3nn)页岩、二叠系下统丙麻组(P1bm)泥岩、志留系下统下仁和桥组(S1r)页岩夹粉砂岩、奥陶系蒲缥组页岩及粉砂岩等,分布于区域南东部、北部及西部,二叠系下统丙麻组(P1bm)泥岩大面积分布于矿区及其北东部位。

富水性弱,为区域内的相对隔水层。

2、碳酸盐岩类岩溶水

主要含水层有三叠系中统河湾街组(T2h)白云岩、二叠系下统沙子坡组(P1

)白云岩及灰岩、石炭系下统香山组(C1x)泥质灰岩、泥盆系中统何元寨组(D2hy)泥灰岩、泥盆系下统向阳寺组(D1x)泥质灰岩及含砂质白云岩等,分布范围较广,是区域内主要的含水层。

3、火成岩裂隙水

主要含水层为石炭系上统(C2w)玄武岩及华力西期(βμ)辉长辉绿岩,在矿区外围零星分布,富水性弱,为区域内的相对隔水层。

(三)区域构造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区域上处于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的东支中段与经向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区域构造复杂。

区域褶皱表现为一复式向斜,由迎风亭向斜、清水沟向斜、黄草坝背斜、大松山向斜、大丫口向斜及新厂向斜组成,由于区域断层发育,背、向斜形态多不完整。

区域断裂构造发育,以北北东向组(F1~F4、F18)最为发育,为区域性断裂,规模一般达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其余(F5~F10)规模较小。

区域构造复杂,构造控制和改变了地下水的径流和排泄条件,受构造影响,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四)区域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区域上处于×××与×××河分水岭地带,为区域地下水补给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分水岭以东,地下水总体由西向东向×××河方向径流,排向×××河;分水岭以西,地下水总体由东向西向××盆地方向径流,排向××盆地。

径流过程中,受隔水层、地质构造等影响,部分地下水溢出地表形成泉点排泄,或因沟谷切割而使地下水以侵蚀泉的形式排泄。

就含水层类型而言,岩溶含水层总体上具有径流途径长,排泄相对较集中,出露泉点流量较大的特点;碎屑岩及火成岩裂隙水往往具有径流途径短,就地补给就地排泄,出露泉点流量小的特点。

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一)概况

矿区地处高中山地貌区,工作区内地势总体北高南低,最高为矿区北东侧的大雪山,标高2895.4米,最低为工作区南东角黄草坝河出口处,标高2000米,相对高差895.4米。

矿区范围内海拔标高2496~2820米,相对高差324米。

矿区位于××河与×××河分水岭东侧,区内大丫口以北地表水系由南西向北东流入××河,以南则由北西向南东流入××河,最终汇入怒江。

矿区内地表水系弱发育,多为季节性冲沟。

矿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山地气候类型,地处高海拔地区,属高寒山区,气候寒冷潮湿,降水充沛。

夏季凉爽,冬季寒冷,降雪达一月之久,霜冻期在12月至次年2月。

每年的6~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年平均降水量1776.8毫米,降水80%以上集中在雨季,干湿分明。

根据矿区地形地貌条件及水系特征,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确定在矿区南西角的黄草坝河出口处,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2496米。

V1-4矿体控制最低标高2613.64米,未开采矿体主要分布在2613.64~2627.78米标高间,全部位于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地下水位标高2654.53~2666.10米,未开采矿体大部份位于地下水位以下,V1-4矿体钻孔揭露的地下水位及其与矿体关系见表4-1。

KT6矿体控制最低标高2509.00米,矿体分布在2509.00~2592.00米标高间,全部位于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地下水位标高2536.00~2600.00米,未开采矿体大部份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表4-1V1-4矿体钻孔揭露的地下水位及其与矿体关系一览表

钻孔编号

孔深

(米)

孔口标高

(米)

地下水位标高

(米)

含水层

代号

矿体分布标高

(米)

ZK0101

100.03

2706.04

2664.75

P1

1—1

2648.79~2651.81

ZK0002

190.04

2728.26

2663.39

P1

1—2

未见工业矿体

ZK0001

110.89

2708.56

2666.20

P1

1—2

2633.58~2638.02

ZK0201

97.70

2713.56

2664.51

P1

1—2

未见工业矿体

ZK1001

31.15

2671.52

2654.53

P1

1—1

未见工业矿体

(二)含(隔)水层特征

矿区及其周边出露地层主要有三叠系上统南梳坝组(T3nn)、三叠系中统河湾街组(T2h)、二叠系下统沙子坡组(P1

)、二叠系下统丙麻组(P1bm)、泥盆系中统何元寨组(D2hy)、泥盆系下统向阳寺组(D1x)地层,南东角有华力西期(βμ)辉长辉绿岩分布,各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如下:

1、三叠系上统南梳坝组(T3nn)隔水层

岩性为页岩夹含砂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含碎屑岩裂隙孔隙水,透水性和富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

分布于工作区南东角,矿区范围之外,距矿体较远,对矿床充水无影响。

厚度大于200米。

2、三叠系中统河湾街组(T2h)岩溶水含水层

岩性为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灰岩,岩石较为完整,岩溶弱发育,含岩溶水,出露泉点流量0.039~0.912升/秒,富水性贫乏。

主要分布于工作区东部,西部有零星出露,矿区范围之外,距矿体较远,对矿床充水无影响。

厚度大于416.91米。

3、二叠系下统沙子坡组(P1

),分为上段(P1

1-2)和下段(P1

1-1)。

(1)二叠系下统沙子坡组上段(P1

1-2)岩溶水含水层

岩性为厚层状—块状白云岩,岩石极破碎,岩溶中等发育,含岩溶水,出露泉点流量0.022~3.904升/秒,富水性中等。

岩溶以溶孔、溶隙为主,钻孔、坑道均没有揭露到溶洞、地下暗河。

分布于工作区中部,矿区范围内,为矿区主要含水层,矿体顶板,是对矿床形成直接充水的主要含水层。

厚度大于262.31米。

(2)二叠系下统沙子坡组下段(P1

1-1)岩溶水含水层

岩性为铅锌矿化碎裂状白云岩,生物碎屑白云岩夹铅锌矿体,岩石极破碎,岩溶中等发育,含岩溶水,出露泉点流量0.794~1.519升/秒,富水性中等。

岩溶以溶孔、溶隙为主,钻孔、坑道均没有揭露到溶洞、地下暗河。

零星分布于工作区中部,矿区范围内,为矿区主要含水层,含矿层,是对矿床形成直接充水的主要含水层。

厚度0~45.86米。

4、二叠系下统丙麻组(P1bm)隔水层

岩性为粉砂质泥岩、玄武质砂质泥岩、玄武岩屑砂岩夹灰岩、白云岩透镜体,地表局部含风化裂隙水,出露泉点流量0.018~0.054升/秒,透水性和富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

主要分布于工作区中部,矿区范围内,为矿体底板,相对隔水层,对矿床充水具有阻隔作用。

厚度大于96.65米。

5、泥盆系中统何元寨组(D2hy)岩溶水含水层

岩性为薄—中层状泥质灰岩,岩石相对完整,岩溶弱发育,含岩溶水,出露泉点流量0.014~0.26升/秒,富水性贫乏。

主要分布于工作区东部,矿区南东角,距矿体较远,对矿床充水无影响。

厚度大于376.11米。

6、泥盆系下统向阳寺组(D1x)岩溶水含水层

岩性为泥质灰岩、含砂质白云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岩溶弱发育,含岩溶水,区内出露泉点1个,流量0.912升/秒,富水性贫乏。

分布于工作区东部及西部,矿区范围外,距矿体较远,对矿床充水无影响。

厚度大于285.58米。

7、华力西期(βμ)辉长辉绿岩隔水层

表层含风化裂隙水,透水性和富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

分布于工作区南东角,矿区范围之外,距矿体较远,对矿床充水无影响。

(三)构造水文地质特征

对V1-4矿体造成充水影响的地质构造主要有F18断层和大丫口向斜蓄水构造,对KT6矿体造成充水影响的地质构造主要是F2断层,分述如下:

1、F18断层

断层走向近南北,地表延伸大于2700米,倾向东,倾角65~80°,东盘(上盘)为P1

1-2、P1

1-1及P1bm地层,西盘(下盘)为P1

1-2地层,为逆断层。

断层破碎带宽度10米左右,其角砾主要为紫红色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由泥质充填胶结,破碎带透水性总体较差;沿断层带无岩溶漏斗、岩溶洼地及泉点等地下水活动强烈的迹象,初步判别F18断层为阻水性质的断层。

F18阻水断层阻断了大丫口向斜蓄水构造与其西侧二叠系下统沙子坡组上段(P1

1-2)岩溶含水层的水力联系,使该向斜蓄水构造形成相对封闭的蓄水构造。

2、F2断层

断层走向总体呈北东向,被后期F7、F8、F10断层切割成数段,南段走向北东20°,北段走向25°,走向长大于4200米,倾向西,倾角57~82°,断层上盘岩性为P1

1-2及P1bm地层,下盘为D2hy地层,为正断层。

断层破碎带宽度10~50米,其角砾主要为紫红色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白云岩,由泥质充填胶结,破碎带透水性总体较差;沿断层带无岩溶漏斗、岩溶洼地及泉点等地下水活动强烈的迹象,初步判别F2断层为阻水性质的断层。

KT6矿体位于F2阻水断层南段,沿断裂构造带的上侧(西侧)产出,地下水在由西向东运移中受F2断层的阻挡,使地下水位抬升并增加了矿床的涌水量,F2断层对KT6矿体充水影响较大。

3、大丫口向斜蓄水构造

向斜轴向近南北向,核部地层为P1

1-2地层,翼部地层分别为P1

1-1、P1bm地层,西侧被F18断层破坏。

向斜翼部为二叠系下统丙麻组(P1bm)隔水层,核部为二叠系下统沙子坡组(P1

)岩溶含水层,西侧虽被F18断层破坏,但断层为隔水性质,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蓄水构造。

核部二叠系下统沙子坡组(P1

)岩溶含水层出露面积仅0.064平方千米,出露面积较小,出露范围在微地貌特征上呈一凸起的小山包。

该向斜蓄水构造封闭性较好,规模较小,与周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联系较差。

V1-4矿体赋存在大丫口向斜蓄水构造东翼P1

1-1地层中,矿床充水条件基本被该向斜蓄水构造所控制。

(四)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矿区位于区域地下水补给区,含水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总体由矿区西侧的分水岭向东侧的卡斯凹河方向径流,局部地段受隔水层阻隔使地下水溢出地表形成泉点排泄,部份地段因沟谷切割而使地下水以侵蚀泉的形式排泄,大部份通过岩溶及断层等地下通道系统补给区域地下水系统。

(五)矿山采(探)矿坑道水文地质特征

矿山有CK1、MDd01、MDh02及MDh03四个主要的采(探)矿坑道,水文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1、CK1采坑水文地质特征

CK1采坑为平坑,坑口位于V1-4矿体北侧的冲沟边,坑口标高2619.00米,为V1-4矿体的老采矿坑道,已废弃多年,目前已无法进入,收集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是:

坑道自北向南掘进,总进尺330.2米,坑内岩性前段主要是粉砂质泥岩;后段为白云岩、铅锌矿化白云质灰岩、铅锌矿化白云岩、铅锌矿体,岩溶弱发育,仅见小的溶蚀裂隙。

未揭露到地下水,仅局部地段有弱滴水现象,坑口自始至终均无地下水排出。

2、MDd01采坑水文地质特征

MDd01采坑为平坑,坑口位于V1-4矿体南侧冲沟边,坑口标高2627.78米,为V1-4矿体的采(探)矿坑道,自2007年后就已停采至今,目前已无法进入,收集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是:

坑道自南向北掘进,总进尺316.93米,0~155.2米主要是粉砂质泥岩;155.2米之后为白云岩、铅锌矿化白云质灰岩、铅锌矿化白云岩、铅锌矿体,岩溶弱发育,仅见小的溶蚀裂隙。

坑道掘至10米左右开始出现地下水,出现滴水现象,往里滴水加强,进入白云岩地层后出现淋水和渗水现象,局部破碎地段呈小股状涌水。

坑口排水量随季节变化大,雨季最大达5升/秒左右,旱季断流,2011年8月12日的实测流量为4.383升/秒。

3、MDh02采坑水文地质特征

MDh02采坑为平坑,坑口位于KT6矿体西边的冲沟北侧,坑口标高2538.91米,为KT6矿体的老采矿坑道,已废弃多年,本次工作之前进行过清理,受雨季影响目前已无法进入,收集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是:

坑道大致沿矿体走向自南向北掘进,总进尺138.5米,主要沿F2断层破碎带挖掘,岩性主要是构造角砾岩、碎裂状白云岩及构造角砾型铅锌矿体,角砾成分主要为紫红色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白云岩,由泥质充填胶结。

坑道掘至15米左右开始出现地下水,以滴水、淋水为主,局部有小股状涌水。

坑口排水量随季节变化大,雨季最大达2升/秒左右,旱季断流,2011年8月12日的实测流量为1.461升/秒。

4、MDh03采坑水文地质特征

MDh03采坑为平坑,坑口位于KT6矿体西边的冲沟南侧,坑口标高2534.53米,为KT6矿体的老采矿坑道,已废弃多年,本次工作之前进行过清理,受雨季影响目前已无法进入,收集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是:

坑道自北西向南东与矿体走向呈40°交角掘进,总进尺63.5米,0~46米为碎裂状白云岩,46~51米为构造角砾型铅锌矿体,51米之后为构造角砾岩。

坑道掘至10米左右开始出现地下水,以滴水、淋水为主。

坑口排水量随季节变化大,雨季最大时在0.2升/秒左右,旱季断流,2011年8月12日的实测流量为0.027升/秒。

三、矿床充水特征及矿坑涌水量预测

(一)矿床充水特征

矿区位于分水岭部位,地处区域地下水补给区,地表水系不发育。

V1-4矿体全部位于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未开采矿体大部份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矿体顶板为二叠系下统沙子坡组上段(P1

1-2)岩溶水含水层,对矿体直接充水;底板为二叠系下统沙子坡组下段(P1

1-1)岩溶水含水层,对矿体直接充水。

矿体位于大丫口向斜蓄水构造中部,该向斜蓄水构造封闭性好,规模较小,与周围地表水、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差,矿床充水条件基本被该向斜蓄水构造所控制,矿床充水边界条件简单。

矿床充水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对矿床充水基本无影响。

KT6矿体全部位于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未开采矿体大部份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矿体顶板为二叠系下统沙子坡组上段(P1

1-2)岩溶水含水层,对矿体直接充水;底板为泥盆系中统何元寨组(D2hy)岩溶水含水层,对矿体直接充水。

矿体产于F2阻水断层构造破碎带上侧,断裂构造对矿体充水影响较大。

矿床充水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

(二)矿坑涌水量预测

1、方法及计算公式

根据矿体形态、矿床充水特征及矿山现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矿坑涌水量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进行估算,根据现有MDd01采坑排水资料估算V1-4矿体的矿坑涌水量,根据MDh02和MDh03采坑排水资料估算KT6矿体的矿坑涌水量。

选用哲才-克拉斯诺波里斯基公式计算,即:

式中:

Q—预测的矿坑涌水量(立方米/天);

Q0—选择比拟坑道的涌水量(立方米/天);

F—预测矿坑控制面积(平方米);

F0—选择比拟坑道控制面积(平方米);

S—预测矿坑的水位降深(米);

S0—比拟矿坑的水位降深(米)。

2、参数确定

(1)V1-4矿体

Q0为MDd01采坑最大排水量,Q0=432立方米/天。

F用V1-4矿体的资源量分布面积(含采空区)来替代,F=6918平方米。

F0用MDd01采坑的采空区面积来替代,F0=3326平方米。

S为V1-4矿体最低开拓中段的降深,S=矿体平均地下水位标高-矿体控制最低标高=2662.68-2613.64=49.04米。

S0为MDd01采坑的控制降深,S0=矿体平均地下水位标高-MDd01采坑坑口标高=2662.68-2627.78=34.90米。

(2)KT6矿体

Q0为MDh02和MDh03采坑最大排水量之和,Q0=173+17=190立方米/天。

F用KT6矿体的资源量分布面积(含采空区)来替代,F=10964平方米。

F0用MDh02和MDh03采坑控制高程以上的资源量分布面积(含采空区)来替代,F0=5337平方米。

S为KT6矿体最低开拓中段的降深,S=矿体平均地下水位标高-矿体控制最低标高=2568.00-2509.00=59.00米。

S0为MDh02和MDh03采坑的平均控制降深,S0=矿体平均地下水位标高-MDh02和MDh03采坑的坑口平均标高=2568.00-2536.72=31.28米。

3、计算结果

按上述公式及参数计算,V1-4矿体最低开拓中段开采系统矿坑最大涌水量为1065立方米/天,KT6矿体最低开拓中段开采系统矿坑最大涌水量为536立方米/天,详见表4-2。

表4-2矿坑涌水量计算表

矿体

编号

Q0

(m3/d)

F

(m2)

F0

(m2)

S

(m)

S0

(m)

矿坑涌水量Q

(m3/d)

V1-4

432

6918

3326

49.04

34.90

1065

KT6

190

10964

5337

59.00

31.28

536

4、矿坑涌水量计算结果评述

矿山历年的开采中对水文地质工作重视不够,坑口排水量没有系统的观测记录,可做为矿坑涌水量预测计算的数据较为有限,本次预测所选择比拟坑道的涌水量为调查了解到的最大涌水量,估算的矿坑涌水量为最大涌水量,供下步开采中参考。

建议矿山下步的勘查、开发中加强矿区水文地质工作,平时注意资料的系统收集,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后指导生产。

四、矿山供水

矿山储量规模较小,未规划选厂,矿山供水主要是生产人员的生活用水,矿山建厂至今未修建固定的生活设施。

2010年11月业主在规划矿山生活设施时委托×××对矿山供水水源点进行了踏勘选取,初步确定矿区东侧的W30泉点为矿山生活用水水源点,经采1件水样进行饮用水常规指标分析,水质达生活饮用水要求(分析结果详见附件7,水质检测报告编号为:

云水环(保)检[2010]第041号;样品编号为:

1004175)。

踏勘时实测流量2.052升/秒,旱季流量仍在1升/秒以上,水量能满足矿山供水需求。

出露标高2654米,出露位置较高,可用自流的方式引到规划生活区。

综上所述,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属溶蚀裂隙岩溶水含水层直接充水为主的简单类型。

第三节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一、工程地质条件现状评价

(一)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根据岩土体的成因类型、岩性组合、结构特征、力学强度、风化程度及完整程度,将矿区内与矿床开采有关的岩土体综合划分为:

碎裂—散体结构软岩组、软弱薄层状泥岩岩组、坚硬薄层—块状中等岩溶化弱风化—新鲜白云岩、泥质灰岩岩组,各岩组工程地质特征见表4-3。

表4-3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表

岩组类型

地层代号

岩性组合

结构面

类型

结构

类型

工程地质特征

碎裂—散体结构软岩组

P1bm

P1

1-2

P1

1-1

D2hy

所有全强风化破碎岩石、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发育带

节理面、风化裂隙面、卸荷裂隙面

碎裂—散体结构

构造和风化裂隙密集,结构面错综复杂,岩石多呈散体状、碎裂状,形成无序小块和碎屑,稳定性差,岩土界面、节理面、风化裂隙面、卸荷裂隙面等为软弱结构面,易沿这些结构面产生变形破坏。

构成的洞脸边坡稳定性差,在饱水、自然侵蚀等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坍塌;构成的硐室围岩稳定性差,易产生冒顶、片邦、掉块等,需密集支护。

软弱薄层状泥岩岩组

P1bm

粉砂质泥岩、玄武质泥岩

层面、节理面、卸荷裂隙面

层状结构

抗风化、抗侵蚀能力弱,力学强度低,稳定性差,饱水易产生软化、崩解,层面、节理面为软弱结构面,易沿这些结构面产生变形破坏。

构成的洞脸边坡稳定性差,在饱水、自然侵蚀等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坍塌;构成的硐室围岩稳定性差,易产生冒顶、片邦、掉块等,需密集支护。

坚硬薄厚层—块状中等岩化弱风化—新鲜白云岩、泥质灰岩岩组

P1

1-2

P1

1-1

D2hy

白云岩、生物碎屑白云岩、泥质灰岩

层面、节理面、卸荷裂隙面

层状结构

力学强度好,稳定性总体较好,层理面、节理面、卸荷裂隙面为软弱结构面,沿这些结构面可能产生变形。

构成的硐室围岩稳定性总体较好,遇不利硐室稳定的结构面组合时易产生掉块、冒顶等,需酌情进行支护。

(二)矿山采(探)矿坑道工程地质特征

CK1采坑废弃时间较长,没有相关的资料保存,调查了解到与工程地质相关的信息较少,据当时参与施工的当地民工回忆,坑道内围岩稳定性较差,冒顶、片邦、掉块现象时有发生,坑道大部分都采用箱木、劈柴进行了密集支护。

MDd01采坑0~155.2米主要是为粉砂质泥岩,风化破碎强烈,岩石较为破碎,较易引起冒顶、片邦,大部分采取了密集支护;155.2米以后为中厚层状白云岩、铅锌矿化白云岩、铅锌矿体等,岩石较为破碎,微溶蚀孔洞发育,大部分采取了密集支护,矿体附近岩石极为破碎,极易引起冒顶、片邦、掉块等,都采取了密集支护。

MDh02采坑主要沿F2断层破碎带挖掘,岩性主要是构造角砾岩、碎裂状白云岩及构造角砾型铅锌矿体,岩石破碎,围岩稳定性差,施工中冒顶、片邦、掉块现象较普遍,基本上都采取了密集支护。

MDh03采坑0~46米为碎裂状白云岩,受风化及F2断层的影响,岩石极为破碎,46米之后为构造角砾型铅锌矿体及构造角砾岩,整个坑道围岩稳定性均较差,施工中冒顶、片邦、掉块现象较普遍,基本上都采取了密集支护。

(三)井巷围岩稳定性

V1-4矿体顶板为二叠系下统沙子坡组白云岩,底板为二叠系下统沙子坡组白云岩及丙麻组泥岩,受构造、风化、地下水等的影响,岩石总体较为破碎,稳定性较差,较易产生冒顶、片邦、掉块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根据现有采(探)矿坑道的情况,丙麻组泥岩自身强度较低,为软弱岩组,特别是在地下水的软化作用下,稳定性更差,极易形成冒顶、片邦、掉块事故,需采取密集支护措施;沙子坡组白云岩自身强度虽好,但受构造、岩溶、风化等的影响,较为破碎,特别是构造带、矿体及其周围,多已破碎成碎裂状,稳定性极差,极易形成冒顶、片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