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收藏.docx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收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收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收藏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收藏)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收藏)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基础,掌握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将成为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当务之急是全面深入地开展对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
而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如何教?
学生应该学什么?
目的如何?
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这些以前考虑的很少,分析的也很少。
通过这个学期的教学发现了了一些问题,考虑了很多,现总结如下: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
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
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基础性
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主要是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
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
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
在过去的计算机教育中,曾一度把计算机本身作为学习对象,使学生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
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曾经在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术语和概念,不需要面对一张张枯燥的试卷,他们要接受的是真正的生活对他们的考试,是身处信息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应用性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征。
(三)整合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
整合性的根本在于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知识联系的整体性。
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美学、文学、外语、数学、物理、电子学等等。
但有些地方的“信息技术课”只注重讲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忽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同时,培养其他学科素养。
这种认识严重束缚了众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路。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线,开设整合性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他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只有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使用信息技术。
(四)趣味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
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
而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学建议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四个方面的学科特点,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针对基础性的教学建议
首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基础性”原则。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使学生终身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
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知道时代对公民的信息技术要求是什么?
如今普及的信息技术是什么?
最有前途的信息技术是什么?
所选学习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将来能够利用的,或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的知识或技能。
例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有关概念及知识、大致工作流程、数据处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等都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应用教育,培养意识、培养基本技能比培养本学科专才重要。
所以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就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处理结果和信息的活用实现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
比如,计算机软件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很大比重。
但是在讲软件知识时,切不可盯住一个具体软件的功能过于详细地讲.而应针对一类软件的共性,注重对其核心内容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筛选。
例如,在安排“文字处理”这部分知识点时,如选择写字板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则对于文字处理软件所共有的汉字输入、文字的编辑、美化以及图片的插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作为重点内容。
小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后,同样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记事本、Word等其他字处理软件,更高层次地理解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的特点。
(二)针对应用性的教学建议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必须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和尝试,使他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点突出那些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通过使用,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在教学方法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中,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
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即课本上的“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后练习”,这种任务如制作一张贺卡、设计并制作一份板报、上网查询资料并整理、收发电子邮件、制作网页等等。
这种任务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应用中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另一种任务是小任务,即“动动手”。
如“删除‘画图练习’文件夹中的‘XR.BMP’文件”“圆角矩形的画法和矩形的画法完全一样,请你使用圆角矩形工具画一个举重杠铃”这种任务一般是结合信息技术学习内容而设置的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和尝试性的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某些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在课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元旦时,有的同学主动应用计算机制作了新年贺卡送给老师和学生,这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强化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三)针对整合性的教学建议
鉴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师的“教”中,要注意把其他学科的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这是目前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对象的阶段可以采用的一种整合模式,即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
其次,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很大比重。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时,要有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如,布置“画图”的任务时,要结合美术;文字处理任务可以与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网络学习任务可以与查找自然学科资料和写信结合起来;动画制作可与数学结合起来等等。
(四)针对趣味性的教学建议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
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
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
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
能否开发出这种动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
在实践中,应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让“趣味”作为领路人。
下面提供了几种趣味教学的方法,作为参考。
l.演示教学法。
依据儿童的好奇特点,在展示学生所不知道的新奇事物时,采用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计算机的功能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演示,把计算机的优越功能介绍给同学们:
举例说明计算机的科学计算、科学管理、自动控制、辅助教学等.还让计算机演奏音乐,绘制美丽的图案,猜谜语等.这样逐渐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使学生好奇的心理转化为跃跃欲试、自愿学习的动力。
2.游戏教学法。
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兴趣,把要学的知识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如教画图软件时,先绘了一些基本图形.然后让学生与计算机一起搭积木,用这些基本图形组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成就感和审美能力。
3.竞赛教学法。
依据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组竞赛活动,巩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如绘图比赛,计算比赛,制作网页比赛,网络知识大赛等,给学生讲当今世界软件奇才、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我要赢”的传奇故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度兴趣。
4.逆向教学法。
事先展示教学的结果,也就是先让学生知其然,再向学生解释过程,知其所以然。
如在教学网页制作时,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自己制作的贺卡、网页、多媒体课件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再教给学生这些知识。
5.成立兴趣小组。
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可以把对计算机有共同兴趣的同学集中在一起,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
比如,教师节前夕,计算机兴趣小组的学生用电脑绘制精美的贺卡赠给老师们。
元旦来临之前,可以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用扫描仪制成“千禧纪念卡片”。
计算机把孩子们带人了一种神秘的世界,进入知识的殿堂,使他们的思维插上想像的翅膀,焕发出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总之,教师要把自己摆在教学设计者的位置上,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充分贯彻“趣味引路”的思想,创造性地设计趣味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使学习变成一种新景象:
不再是“苦读圣贤书”,而是“学无止境,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