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屈原的研究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0992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人屈原的研究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诗人屈原的研究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诗人屈原的研究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诗人屈原的研究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诗人屈原的研究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人屈原的研究论文.docx

《诗人屈原的研究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人屈原的研究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人屈原的研究论文.docx

诗人屈原的研究论文

诗人屈原的研究论文

摘要:

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见现象,从屈原起,贬谪又和文学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中唐南贬诗人诗作均有屈原情结。

刘禹锡、柳宗元受屈原《离骚》、《九歌》等作品的影响,突出怨愤精神;元稹、白居易理性较强,对屈原的忠直精神表示认可,但并不学习屈原意志;韩愈与李绅通过与屈原悲惨遭遇的比拟,抒发自己无辜被害的怨愤,偏重于个人情怀的表现。

初盛唐贬谪诗人的屈原情结,是中唐诗人的渊源,二者尽管有理性与情感之别,但总体上中唐时的悲剧气氛要比初盛唐时期浓厚得多。

关键词:

中唐文学;南贬诗人;屈原情结Abstract:

ThosepoetsrelegatedtosouthernChinaintheMidTangDynastyallshowedaQuYuancomplexintheirpoems.Forexample,undertheinfluenceofQuYuan’’’’spoems,suchasLISAOandJIUGE,LiuYuxiandLiuZongyuanexpressedprimarilyaspiritofcomplaintandfurywhilethemorerationalYuanZhenandBaiJuyibothacceptedQuYuan’’’’scharacterofloyaltyanduprightnessbutrefusedtofollowhiswillofconsistence.Incontrast,HanYuandLiShenexpressedtheircomplaintaboutinnocentmistreatmentbycomparingtheirexperiencetoQuYuan’’’’smiserabletreatment.TheQuYuancomplexofthepoetsrelegatedintheEarlyandProsperousTangDynastywastheverysourceofthatoftherelegatedpoetsintheMidTangDynasty.Ingeneral,theformerwasrationalwhilethelatterwassentimentalbutmoretragicthantheformer.KeyWords:

literatureintheMidTangDynasty;poetsrelegatedtosouthernChina;theQuYuancomplex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见现象,至少从屈原起,贬谪又和文学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号称盛世的大唐王朝,承平日久,疆域辽阔,其驾驭臣下,恩威并施,对于犯法忤旨的官员,往往给以贬谪。

所贬之地,以岭南、湖南最为残酷。

岭南、湖南地区,远在天涯,习俗迥异,加以瘴疠蛮荒,故北方士人视为畏途。

唐代是士人南贬数量甚大的时代,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8中,曾举出历代流贬的士人多达80余人,其中唐代就有47人,占南贬士人之大多数。

而中唐元和前后,又是诗人贬谪较为集中的时代,著名者就有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李绅、吕温等。

他们多数是具有经世治国抱负的耿介之士,而因昏暗混浊的时代因素,或权力角逐的宦海风波,被疏离于权力中心,以至于逐出朝廷,贬谪蛮荒。

政治生命的终结,人生经历的巨大落差,极大地撼动其破碎的心灵,在对政治前途的幻灭中,他们把精力与心智转向了文学创作,以其文学的生命重塑,求得心理的平衡,补偿政治的失意。

这种与屈原相似的经历,使他们对屈原产生了特殊的情结。

由于每位诗人贬谪经历的不同,其屈原情结,也表现出各自的个性差异。

本文选取刘禹锡与柳宗元,元稹与白居易,韩愈与李绅6位大约三种类型的贬谪诗人,作为考察对象。

一刘、柳的贬谪,是由参加王叔文集团达到最高峰而转眼之间跌入命运的谷底而一蹶不振的过程。

在贬谪生活中,他们又坚持自己行动的正义性,具有崇高的人格,他们复杂的贬谪生活和贬谪心态,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贬谪是他们政治命运的终结,同时也是文学命运的发展,贬谪的过程使他们成就为大作家,他们无疑是中唐元和时期贬谪文学的代表。

在贬谪过程中,特殊的遭遇使他们与屈原发生了共鸣,特别是受屈原《离骚》、《九歌》等作品的影响,怨愤精神突出。

先看下面资料,《旧唐书·柳宗元传》: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

既罹窜逐,涉履蛮荒,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1]卷160《新唐书·柳宗元传》:

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

[2]卷168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序》:

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

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

[3]卷27《旧唐书·刘禹锡传》: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

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

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1]卷160《新唐书·刘禹锡传》:

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

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伫。

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

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2]卷168任半塘说:

“屈原在沅湘,留意民间歌舞,采其声容,广其情志,作《九歌》,影响后世文学者颇著,唐刘禹锡在建平,追踪屈原,亦留意民间歌舞,采其声容,广其情志,作《竹枝词》九篇,远近传唱。

”[4]4-5可以见出屈原的创作对刘禹锡的影响。

屈原一生坚持理想,坚持正义,九死未悔,为了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怀,他在流放潇湘之时,写作《离骚》,以抒发怨愤,为南方文学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选择居所以招屈亭为邻,其《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见怀之什,时守吴郡》云: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桔树鹧鸪鸣。

”[3]319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文化,融汇在刘禹锡的创作中,他在《武陵书怀五十韵并引》中说:

“永贞元年,余始以尚书外郎出补连山守,道贬为是郡司马。

至则以方志所载而质诸其人民。

顾山川风物皆骚人所赋,乃具所闻见而成是诗,因自述其出处之所以然。

”[3]277朗州自屈原自沉后,形成竞渡的风俗以纪念这位爱国志士,刘禹锡在朗州写了《竞渡曲》,自注称:

“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

‘何在?

’斯招屈之义,事见《图经》。

”诗云: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3]341刘禹锡的很多作品学习屈原。

他的《问大钧赋》即模仿《天问》,最后说:

“楚臣《天问》不酬,今臣过幸,一献三售。

”[3]3他的《何卜赋》则又模仿《卜居》,用问卜的方式抒写内心的愤懑。

至于诗文中用《楚辞》典故之处,则更多,如《早春对雪奉寄澧州元郎中》:

“宁知楚客思公子,北望长吟醴有兰。

”[3]303即用《九歌·湘夫人》典:

“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不敢言。

”他自己也在《别夔州官吏》中说:

“唯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

”[3]571这是他学习屈原的真实写照。

刘禹锡在朗州,因为特殊的遭遇和处境,他灵心善感,听到南音而心潮起伏。

他作了《采菱行》,末尾四句说:

“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

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3]342柳宗元与刘禹锡一样,他被贬永州不久,就写下了声情并茂的《吊屈原文》,吊屈原实则是吊自己。

“后先生盖千祀兮,余再逐而浮湘。

求先生之汨罗兮,揽蘅若以荐芳。

愿荒忽之顾怀兮,冀陈辞而有晃。

”其赞美屈原说:

“先生之不从世兮,惟道是就。

”“穷与达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义。

”[5]516-517实际上也是自己坚持正义,九死未悔的自白。

他又有《惩咎赋》等,也是摹拟屈骚之作。

名为“惩咎”,实是述志。

对永贞革新中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对受迫害表示深深的感慨和不平。

他说:

“处卑污以闵世兮,固前志之为尤”,“旁罗列以交贯兮,求大中之所宜”。

尽管有救世济时的抱负,但“谗妒构而不戒兮,犹断断于所执。

哀吾党之不淑兮,遭任遇之卒迫。

势危疑而多诈兮,逢天地之否隔”[5]54。

致使自己被罪废削,贬谪南荒,孤囚无依,神态荒耗。

赋的最后写道:

“死蛮夷固吾所兮,虽显宠其焉加?

配大中以为偶兮,谅天命之谓何!

”[5]56仍要坚持理想,固守“大中”之道,尽管遭受挫折,仍不屈不挠。

清人林纾《柳文研究法》云:

“屈原之为《骚》及《九章》,盖伤南夷之不吾知,于是朝廷为不知人,于己为无罪,理直气壮,傅以奇笔壮采,遂为天地间不可漫灭之至文。

重言之,不见其沓;昌言之,莫病其狂。

后来学者,文既不逮,遇复不同,虽仿楚声,读之不可动人。

惟贾长沙身世,庶几近之,故悲亢之声,引之弥长,亦正为忠气所激耳。

柳州诸赋,摹楚声,亲骚体,为唐文巨擘。

”[6]64-65刘、柳贬谪南方,受南方文学精神的薰陶,特别是受屈原骚怨精神的影响,一方面使其作品具有更为深沉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对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的命运更增添了悲剧性色彩。

刘、柳的文学对于南方文学更有很大的影响。

南方的文学,尤其是湖南一带的楚地,春秋战国时期,虽孕育了伟大的诗人屈原,文学上放出了异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一统天下的出现,政权的中心长期坐落在北方,南方地区,则成为蛮荒地带,更是流人的处所。

贾谊到了长沙,已深感“地卑湿”,而“寿不得长”。

岭南一带更是如此。

柳宗元在柳州时,柳州风俗落后,人民愚昧,与中原不同。

韩愈在《柳州罗池庙碑》中,说柳宗元“不夷鄙其民,动以礼法。

……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

以至于当时民谣有“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柳色依然在,千株绿拂天。

”[7]10在柳宗元治柳之前,柳州一带几乎没有文学,此后柳州以至岭南文学的发展,是柳宗元开其风气。

刘、柳的文学受南方文学精神的熏陶,他们自己的文学又对南方的文学影响极大,这是相辅相成的。

二白居易的贬谪,宋陈振孙《白文公年谱》元和十年(815)云:

“六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公首上疏请急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非谏职言事,恶之,会有恶公者,言其母看花堕井死,而作《赏花》及《新井》诗,贬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言其所犯不可复理郡,又改司马。

”[8]19白居易贬江州司马,乃王涯落井下石之故。

王涯早年与柳宗元为友,后来踪迹渐疏,盖宗元鄙其人品之低下,故疏之。

大和九年(835),王涯罹甘露之祸,死于非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诗,有“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9]2330之语。

白居易有很深的屈原情结,但与刘禹锡、柳宗元的执著精神却截然不同。

他在《咏怀》诗中说:

“自从委顺任浮沉,渐学年多功用深。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篱丛畔苦悲吟。

”[9]1024又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之十三中说:

“楚王疑忠臣,江南放屈平。

晋朝轻高士,林下弃刘伶。

一人常独醉,一人常独醒。

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欢情。

欢情信独善,苦志竟何成?

兀傲瓮间卧,憔悴泽畔行。

彼忧而此乐,道理甚分明。

愿君且饮酒,勿思身后名。

”[9]306-307其《咏家酝十韵》又云:

“独醒从古笑灵均,长醉如今学攵伯纶。

”[9]1389白居易对于屈原的身世是同情的,对其精神也是赞扬的,但他并非像刘、柳那样,带着满腔的激情,对屈原的身世表现出极大的赞叹,对其作品极力地效法,故而将自己的遭遇与创作融为一体,表现出巨大的忧愤情怀。

白居易则非常理智,既对屈原忠直的精神与苦志的追求表示认可,但并不学习屈原执著的意志。

“在白居易看来,屈原不能委顺从命,忘怀得失,其结果只能是流落江畔,悲吟自怨,终究于事无补。

与其如此忧怨苦闷,损性伤身,倒不如沉溺酒乡,泯灭悲喜,得乐且乐,这样反倒更自由、更洒脱。

于是,他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与屈原大异其趣的‘独善’之路。

”[10]白居易“独善”的思想,使其在归趣上与屈原完全不同。

他对屈原的经历与精神,更多的是慨叹,而很少效法。

为了加强慨叹的力度,他还将屈原与贾谊相提并论。

其《读史》五首之一云:

“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

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

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

是时刑方措,此去难为心。

士生一代间,维不有浮沉。

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

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

”[9]102又在《偶然》二首其一中说:

“楚怀邪乱灵均直,放弃合宜何恻恻。

汉文明圣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

”[9]1041从时代环境来看,中唐是治世而非乱世,与贾谊所处的环境极为相似,身处治世而被逐,其情怀就更加悲苦。

白居易对屈原的态度,代表了唐代一般世人的心理状态,这也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失意诗人心理状态的延伸与发展。

中唐前期诗人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诗云: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后,怜君何事到天涯。

”[11]337表现悲苦自伤之情,入木三分。

清乔亿《大历诗略》评曰:

“极沉挚以澹缓出之,结乃深悲而反咎之也。

读此诗须得其言外自伤意,苟非迁客,何以低回如此?

”[12]489白居易诗与刘长卿诗一样,也表现出浓厚的自伤之感。

白居易是善于自作解脱的诗人,故而常将屈原与陶渊明比较,前面所引的咏陶诗中提及屈原,就是明显的例证。

这一方面,尚永亮先生曾作过专门的研究,认为白居易“要摆脱屈原的影响,超越屈原模式,就必须找到一个足以引导自己走向解脱的范型,这个范型,白居易一眼选中了陶渊明”。

“不过,白居易对陶渊明的全身心的拥抱并不在此时,而是在他生命遭受骤然沉沦的贬谪之后”[10]。

实际上,我们观察白居易一生,他追求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因而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全身心地拥抱陶渊明,只是将陶渊明的避世作为自己保持心理平衡的一剂良药而已。

他虽然有很多诗篇涉及陶渊明,但只是汲取陶渊明精神的一部分。

陶渊明具有浓厚的出世思想,且到了后期,占据了他精神世界的全部,体现了老庄超越尘世、追求隐逸的最高境界。

白居易则一生纠缠于世俗的宦途与浮嚣的名利场中,从没有过彻底坚定的出世思想,也缺乏屈原式的执著的入世精神,因而只能在屈原、贾谊、陶渊明之间摇摆不定。

这也是中国历代文人的典型状态。

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中说:

“诗以情为主,故诗人皆深于哀乐,然同为深于哀乐,而又有两种殊异之方式,一为入而能出,一为往而不返,入而能出者超旷,往而不返者缠绵,庄子与屈原恰好为此两种诗人之代表。

……盖庄子之用情,如蜻蜒点水,旋点旋飞;屈原之用情,则如春蚕作丝,愈缚愈紧。

自汉魏以降之诗人,率不出此两种典型,或偏近于庄,或偏近于屈,或兼具庄、屈两种成分。

”[13]24-25白居易则为“兼具庄、屈两种成分”之诗人。

元稹的贬谪经历与白居易相似,他在元和五年(810)为劾贪官河南尹房式事,受到内外权臣的嫉恨,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在江陵时曾作《楚歌十首》,其十云:

“八荒同日月,万古共山川。

生死既由命,兴衰还付天。

栖栖王粲赋,愤愤屈平篇。

各自埋幽恨,江流终宛然。

”[14]卷4诗中既没有怨恨,也没有赞叹,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对楚国的历史及屈原的愤慨与幽恨作理智的评判。

故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卷3云:

“此首言山川日月终古不改,人之穷达总由天命,如王粲之赋《登楼》,屈平之作《离骚》,空自结恨,江流宛然而幽恨总难伸也。

”又元稹《表夏十首》其十云: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14]76元稹在江陵府士曹参军任,逢端午节,有感于当时纪念屈原的习俗而作此诗。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评判的意味也非常浓厚。

与白居易一样,元稹也崇尚陶渊明,其《归田》诗云:

“陶君三十七,挂绶出都门。

我亦今年去,商山淅岸村。

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

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

”[14]163元和十年(815),元稹出为通州司马,这首诗作于贬谪途中。

仕途的失意使他萌生了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但这种向往只是精神生活的一种补偿,而不是精神世界的追求。

元稹在被贬谪的过程中也兼有屈原与陶渊明的情结,表面上与白居易相似,然而他既没有白居易那样的追求,更没有达到白居易的精神境界。

三韩愈的贬谪共有二次,一是由监察御史贬官阳山令,原因是论宫市事。

后改江陵府法曹参军。

二是由刑部侍郎贬潮州刺史,原因是批评宪宗迎佛骨的错误。

不久量移袁州,很快又回朝任职。

韩愈被贬时期的作品,仍然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屈原情结。

韩愈《湘中》诗云: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15]184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德宗不听。

韩愈则上章数千言极论之,触怒德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贞元二十年(804)赴任途中到达湘中而作此诗。

诗中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莞尔而笑,鼓木世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16]179-181韩愈以屈子自比,以说明贤者遭黜,而又以渔父咏歌,表明隐者得全,抒写自己的愤激之情。

屈原已逝,江水自流,祭奠无处,故诗人怅然若失,更闻渔者自歌,徒添惆怅之怀。

无端被贬之牢骚,透露于字里行间。

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叙其阳山之贬,与《湘中诗》情调一致:

“南上湘水,屈氏所沉。

二妃行迷,泪踪染林。

山哀浦思,鸟兽叫音。

余唱君和,百篇在吟。

”[17]313他在贬谪中怀念屈原之诗还有:

《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诗云:

“静思屈原沉,远忆贾谊贬。

椒兰争妒忌,疑灌共谗谄。

”[15]288《晚泊江口》:

“郡城朝解缆,江岸暮依村。

二女竹上泪,孤臣水底魂。

双双归蛰燕,一一叫群猿。

回首那闻语,空看别袖翻。

”[15]330第二次贬谪是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量移袁州。

其量移途中,虽未免罪,亦值庆幸,故作《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诗:

“明时远逐事何如,遇赦移官罪未除。

北望讵令随塞雁,南迁才免葬江鱼。

”[15]1173第四句用屈原《渔父篇》典故: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

”[16]179-180元和十五年(820)九月,韩愈拜国子祭酒。

十月未离袁州时,又作了《祭湘君夫人文》云:

“前岁之春,愈以罪犯黜守潮州。

惧以谴死,且虞海山之波雾瘴毒为灾以殒其命,舟次祠下,是用有祷于神。

神享其衷,赐以吉卜,曰:

‘如汝志。

’蒙神之福,启帝之心;去潮即袁,今又获位于朝,复其章绶。

退思往昔,实发梦寐,凡三年,于今乃合。

夙夜怵惕,敢忘神之大庇!

”[17]324则韩愈无论在贬谪过程中,还是量移或内召的时候,都会想到屈原与屈原作品中描写的神灵。

李绅的贬谪,主要是长庆四年(824)由户部侍郎贬为端州司马。

有关南贬时涉及屈原的诗作,只有《涉沅潇》一首,而仅这一首诗就将其贬谪时的屈原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

“屈原死处潇湘阴,沧浪淼淼云沉沉。

蛟龙长怒虎长啸,山木波浪深。

烟横日落惊鸿起,山映余霞杳千里。

鸿叫离离入暮天,霞消漠漠深云水。

水灵江暗扬波涛,鼋鼍动荡风骚骚。

行人愁望待明月,星汉沉浮鬼号。

屈原尔为怀王没,水府通天化灵物。

何不驱雷击电除奸邪,可怜空作沉泉骨。

举杯沥酒招尔魂,月影氵晃漾开乾坤。

波白水黑山隐见,汨罗之上遥昏昏。

风帆候晓看五两,戍鼓远山响。

潮满江津猿鸟啼,荆夫楚语飞蛮桨。

潇湘岛浦无人居,风惊水暗惟鲛鱼。

行来击棹独长叹,问尔精魄何所如。

”[18]5462-5463这首诗是回忆自己南贬时经过沅潇之作,前面12句既伤悼屈原,亦以自悼,通过苍茫阴晦的背景烘托,表现了逐臣的悲愤与感伤。

自“屈原尔为怀王没”句以下,则对屈原招魂与哀悼,并寄希望于神灵驱除奸邪,实则上也是作者对现实失望后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的流露。

结语仍感前途渺茫,不知所之。

与韩愈诗相同的是,诗所表现的都是自己无辜被害的怨愤,侧重于个人情怀的抒发。

卢燕平对于李绅诗歌的基调曾作过总体的概括:

“分析李绅诗歌表现的主要心态,也可见他是一个善于表现一己情怀的主观型诗人。

”[19]这个判断大致是不错的。

由此可见,李绅与韩愈的屈原情结,既不同于刘禹锡、柳宗元与屈原贯通的骚怨精神,也不同于元稹、白居易的理性审视。

四中唐南贬诗人的屈原情结,与初盛唐贬谪的诗人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南贬的诗人中,初盛唐主要有宋之问、沈亻全期、杜审言、张说、张九龄等,更为重要的是,伟大诗人李白在“安史之乱”后流放夜郎,在其原有屈原情结的基础上,加上了愤激与不平的内涵。

沈宋二人本为宫廷诗人,南贬之后,不幸的命运与南方的风物使得他们的诗风有了改变,在诗中注入了真情,回旋着忧伤,也对屈原的贬谪生涯产生了一定的感受。

宋之问《送杜审言》诗云: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20]398张说在武后时被张昌宗、张易之构陷而贬于岭南,又迁岳州,有送别诗云:

“‘谁念三千里,江泽一老翁。

’则知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宽,贾谊非流窜不能作赋以自安。

”[21]卷294虽未见张说直接咏叹屈原的诗作,但他贬谪后的作品多危苦悲切之词,则与屈原、贾谊的遭遇与情怀是相通的。

张九龄本身为南方人,又被贬于始安,“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3]263。

他是把屈原的精神作为自己理想人格来追求的。

如其《感遇》诗: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8]571这首诗是张九龄的代表作品,“主旨是承屈原《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矣,苟余情其信芳’一句的意思而来。

它强调的是诗人品德的自我修养,抒发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之情”[22]121。

其化用楚辞意象之诗还有《杂诗五首》之三:

“酷在兰将蕙,甘与葵与藿。

”[18]570但是中唐贬谪诗人,对于具有同样贬谪命运的盛唐名相张九龄是颇有微词的。

因为唐人之贬谪南荒,与张九龄有很大关系,他曾向皇帝提出了“放逐之臣不宜居善地”的建议,受到玄宗皇帝的采纳,从此,交通困难,气候恶劣,山川阻隔,有去难归的岭南、湖南地区,就成为罪臣的去所。

《旧唐书·刘禹锡传》说:

“禹锡积岁在湘醴间,郁悒不怡,因读《张九龄文集》,乃叙其意曰:

‘世称曲江为相,建言放臣不宜于善地,多徙五溪不毛之乡。

今读其文章,自内职牧始安,有瘴疠之叹;自退相守荆州,有拘求之思。

托讽禽鸟,寄辞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

嗟夫!

身出于遐陬,一失意而不能堪,矧华人士族,而必致丑地,然后快意哉!

”[1]4211对张九龄的所为,颇为不满。

李白对于屈原,因为具有共同的浪漫情怀,故其一生都处于对屈原的赞叹与向往中。

他的作品中涉及屈原者有接近20篇之多。

首先是对屈原的遭遇深表同情。

他的《拟恨赋》云:

“昔者屈原既放,迁于湘流。

心死旧楚,魂飞长楸。

……永埋骨于渌水,怨怀王之不收。

”[23]15《古风》其五十一云:

“比干谏而死,屈原窜湘源。

……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

”[23]148《行路难》其三云: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23]191《赠汉阳辅录事》云:

“应念投沙客,空余吊屈悲。

”[23]582其次是对屈原作品加以仿效。

他有《代寄情楚辞体》,就是仿效《楚辞》所作的诗,有“恨独宿兮伤离居”,“横流涕而长嗟,折芳洲之瑶花”[23]1182等句。

第三是对屈原景仰与赞赏。

《古风》其一云: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23]87《江上吟》云: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23]374第四是将屈原引为自己的望中知友,甚至以屈原自比寄托哀怨的情怀。

《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云:

“呜呼!

屈、宋长逝,无堪与言。

”[23]1290《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云:

“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

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

屈平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

”[23]787《同友人舟行》云:

“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

怀沙去潇湘,挂席泛冥渤。

”[23]929《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

“空将泽畔吟,寄尔江南管。

”[23]685-686《赠别郑判官》:

“三年吟泽畔,憔悴几时回。

”[23]733由上面的论述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