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模拟卷小说阅读20篇.docx
《各地模拟卷小说阅读2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模拟卷小说阅读20篇.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地模拟卷小说阅读20篇
2019全国各地模拟卷——小说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群山之巅何君华
乌热松接到父亲阿什库来信,让他请假回去跟他上山学习打猎。
父亲怎会突发奇想要他回去学打猎呢?
乌热松虽是鄂伦春人,但他从小到大从未上过山打过猎,更何况他现在公职在身,乌热松还是回去了,回家第二天的清晨,乌热松就被父亲拽上了山。
他们上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山神白那恰。
“我们的一切都是山神白那恰赐予的。
来,磕头。
”阿什库将儿子的头按了下去,“请山神赐予我们猎物。
”阿什库嘴里念念有词。
“今晚我们住在山里。
”阿什库说。
兴许是父亲充满仪式感地祭拜山神感染了他吧,乌热松不仅对住在山上没有反感,还主动地帮父亲砍白桦树搭起撮罗子来。
虽然这是乌热松平生第一次搭撮罗子,却搭得有模有样。
父亲看乌热松一丝不苟的样子甚是欣慰,他终究是鄂伦春之子啊。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匹猎马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阿什库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鄂伦春小曲。
“乌热松,上马。
我们出发!
”阿什库别起那支跟随了他一辈子的俄式“别勒弹克”猎枪,便朝兴安岭的深处走去。
“一个出色的猎手要会看山形、辨风向,掌握各种动物的气味,通过观察雪地上动物的足迹进行跟踪、围猎。
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忍受零下三十度的低温,还要忍受一连数天找不到猎物的失落和烦闷。
”
“我们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
老弱病残者无力获取猎物,只能靠年轻猎人供养,而年轻猎人也有需要靠别人供养的一天。
一代传一代,鄂伦春人就这样走到今天。
”阿什库边走边说。
“雪地上有狍子的足迹!
”阿什库突然大喊一声翻身下马,查看起雪地上的足印来。
“没错,是狍子。
乌热松,快下马,我们得步行了,从下风口追过去!
”阿什库在寒风中大声吆喝道。
两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发现了那只足有30多公斤重的大狍子。
乌热松对打猎原本兴致不高,可当活生生的猎物就在眼前时,他还是忍不住喊出了声:
“爸,快打!
”
狍子是兴安岭森林里反应最不灵敏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它们“傻狍子”。
尽管乌热松大喊了一声,那只傻狍子却好似没听见一般,仍然呆立原地一动不动。
这时阿什库方才缓缓举起猎枪,然而他仅仅是瞄准,并没有开枪。
“爸,你咋不打呀?
”乌热松急不可耐地小声问道。
阿什库不但没有开枪,反而把枪扔到了地上。
那只傻狍子终于发觉了他们,撒腿跑了。
阿什库一屁股坐在雪地里,慢悠悠地燃起一锅旱烟,长叹一口气,用一种乌热松从未听过的语气说道:
“我们鄂伦春人从不射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下河捕鱼总是将网眼扩大一指,以此放过那些小鱼。
每次出猎我们都祭拜山神白那恰,从不胡乱砍伐森林。
千百年来,兴安岭森林里人和动物共存共荣,我们一直遵守自然的法则,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
从今天起,我们不能打猎了。
孩子,鄂伦春人下山了。
”
父亲的一席话令乌热松着实震惊不已。
他也一下瘫坐在雪地上,不知该说些什么,也不知该如何安慰父亲。
“孩子,我这次找你回来,并不是要让你真的学会打猎,而是要告诉你,你是一个鄂伦春人,你是猎民之子,你必须知道,你的祖先们是怎样生活的。
”
“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我们的文化只能口口相传。
我真担心,一旦离开山林,我们的狩猎文化就要消失。
”说着阿什库流下了哀伤的眼泪。
乌热松这时才突然明白,他们进山前的河口平地上,那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就是鄂伦春人新的归宿……
现在,乌热松只想将鄂伦春人世代相传的狩猎文化和自然法则与更多的人分享。
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
(选自《啄木鸟》2016年11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父亲莫名其妙的让乌热松请假回家跟他上山学习打猎,这样写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
B.小说中父子上山后首先祭拜山神,并非迷信,反而能够说明鄂伦春人为什么世代立于兴安岭上。
C.小说中阿什库哼起鄂伦春小曲,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小曲反映出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体现出他们的勇敢。
D.阿什库不射杀追到的狍子,唯一的解释是他看出狍子正处于特殊期,这是他们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
5.小说结尾说“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
他们靠的是什么?
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5分)
6.小说最后告诉读者“不能打猎了”,却写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打猎过程,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绿窗帘 何蔚萍
丁茜第一眼就看到对面窗口那湖绿色的窗帘,甚至隐约看出那帘子是手工缝的。
不知女主人是过于忙还是疏于女红,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
她住四楼,那个窗口自然也是四楼。
因为它跟她对得那样端正,以致其他的窗口就显得远了。
她想跟新邻居打个招呼,但窗帘始终不肯拉开。
且像是固定了,风也吹不动。
她一直倚在窗口。
到夕阳在玻璃映出一团亮亮的光圈,绿窗帘里忽然爆出一句充满喜悦的男声:
“琴,瞧!
这是什么?
”
“啊!
”紧接着一个银铃般含嗔带娇的声音:
“白杜鹃!
白杜鹃!
可是,太贵了呀。
”
“可是,有什么能比你更贵呢?
”
那柔情的声音,丁茜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了。
她甚至忘了地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夸耀的自豪。
她屏住了呼吸。
“可是,我什么都不能给你。
”
“不准这样说,小傻瓜。
”
一时寂静,什么声音也没有。
但她知道,那绿窗帘里,涨满了爱,盛满了幸福。
心底荡出丝丝缕缕的自怜自爱的感觉,她快快地离开窗口,发现泪已流过腮边。
、
大夫竟比搬家前更早出晚归了,她觉得忍耐已到了极限。
好不容易有一个休息日,丈夫又拎起了出诊包,丁茜抢上一步,“砰”地关了门:
“医院给你多少加班钱?
”
“我有一个病人……”
“他是你爹吗?
”她想起了那束白杜鹃,心里腾起了烈烈的火。
“你轻点。
”
“干吗要轻点?
我不是你的奴隶。
以后,我只管买菜烧饭,其他的事,全归你。
”
他竞答应了。
出诊箱消失在楼梯的拐角。
她并非真心要这样做,只想气气他,只想吵一架出口气。
可竟也办不到。
而就在这个时候,绿窗帘里传出了歌声,又那么柔美那么深情!
她没有要求生活得公平,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
她变得心灰意冷。
早晨起来,开了煤炉,烧了泡饭。
在窗前漫不经心地梳头,一句清脆悦耳却又不知所云的外国话,把她的注意力吸向那总不开启的绿窗帘……
“今天是我生日?
哎呀,我怎么会忘啦。
好,今天吃长寿面。
”
“等等,请先打开书橱。
”女的声音里含着抑不住的欢喜。
“《鲁迅全集》?
上帝呀!
你钻进我的脑子里去过吗?
你怎么知道我正需要这套书?
”
“我是上帝吗?
哦,不。
我出的主意,妹妹出的劳动力。
”
“可你不能拿这个钱…”
“为什么不能?
你不希望我高兴……”声音中断了,断得突然。
她急急关严了窗户,怕有什么再传过来。
可委屈却关不住,由液态化成了气态,长长地叹了一声。
冬去春来,她已看熟了那块草地般的绿窗帘。
她已不希望它开启了,永远。
然而,又是意外。
五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那窗帘高高地撩起了,像是剧场的大幕。
窗口,两个男的努力搀扶着一个女的。
丁蓄开始以为是个秃顶的老太婆,当发现是个年轻女子时,不由得大吃一惊。
那女的头发全部脱光,脸因浮肿而又圆又大,很是怕人,她极其无力,却又贪婪地将惨白的脸迎着蓝天和阳光。
尽管丈夫成天和死神打交道,她却是第一次懂得回光返照。
她恒恒地望着。
直到那女的疲款地垂下了脸。
这时,她们的目光相遇了,丁茜看见她艰难却充满羡慕地笑了一下,便倒进身旁年轻的那个男子的怀里。
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唤:
“琴——”
就在这一刹那,她看清了旁边站着的,那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另一个人——竟是她的丈夫。
不等她喊出一声,绿窗帘滑过他们的头顶,飘飘地垂落下来,眼前又只剩一片绿色。
阳光很好。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与下文“她极其无力”等照应,表明这是女邻居病体沉重,不胜操劳所致。
B、“……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
”这些议论表现了“她”对丈夫刻薄寡恩、不顾家庭的不满。
C、女邻居在爱人生日这一天为他准备了《鲁迅全集》作为礼物,由此可见“她”是个心思细腻、善解人意、重情重义的人。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即全知视角来叙事,“她”的见闻感受贯穿全篇,这样便于作者自由灵活地掌控叙事的节奏。
5、小说以“阳光很好”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5分)
6、这篇小说以“绿窗帘”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梦的河岸何君华
雨声渐大的时候,爷爷怀揣一把斧头钻进了竹林。
这不是爷爷第一次剁竹子,但冒这么大的雨还是第一次。
要是不趁这一场大水把竹子卖掉,今年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卖了。
想到这里,爷爷就把胳膊抡得更圆,斧头也扬得更高了。
豆大的汗珠一颗颗地从他的额头上冒出来,他的脸上已经分不出哪里是汗水,哪里是雨水。
雨来得实在有些急,要不也用不着这么急火火地来砍竹子啊。
很快,所有被伐倒的竹子都褪去了竹枝,光溜溜地躺在瘦了一半的竹林里。
没有任何休息,爷爷便开始把竹子一根根地往黑水河南岸扛。
我捡起地上的竹枝,试图证明我也能帮上一些忙,但爷爷很快就制止了我:
“那是不用搬的,等天晴晒干了,捆回去做柴烧。
”
我只好两手空空地跟在爷爷后面。
那个上午,我戴着大得夸张的斗笠跟在爷爷屁股后头,一趟趟地往返于竹林和黑水河南岸之间。
用我奶奶的话说,我简直就是爷爷不离身的影子。
我对奶奶的话坚信不疑。
等所有的竹子都扛到了河边,爷爷便开始拿绳子捆它们。
很快,一只大竹筏便在爷爷手中做成了。
爷爷要赶在天黑之前到黄龙乡把竹子卖掉。
爷爷撑起竹篙,像老虎一样跳上竹筏。
我叫嚷着要和爷爷同去,父亲不容置喙地喝止了我。
要不是这样一场大雨,黑水河肯定载不起这样一捆竹子,何况身宽如牛的爷爷还摇摇晃晃地站在上面。
我替爷爷捏了把汗。
雨还没有停的意思。
河水越来越黄,河岸越来越低。
很快,爷爷便像游水的青鱼一样消失在我踮起脚也看不见的黑水河尽头。
有人站在对岸大声逗我:
“细箩,你爷被黑水河吞了!
”
我板起脸回敬道:
“你爷才被黑水河吞了!
”
我不再理他.
爷爷是黑水河的河神,怎么会被黑水河吞掉!
想也不用想。
我曾不止一次听过爷爷在黑水河的传奇,最有名的,莫过于爷爷在河里徒手捉过一条一百三十一斤的大青鱼。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生。
黑水河爆发百年一遇的大水,人们纷纷冲到河里下网捕鱼。
突然,爷爷下的网被狠狠磴了一下,爷爷意识到网住了个大家伙,立即拎起网来。
爷爷一眼便看见了一条硕大无比的鱼尾巴,还来不及反应,爷爷便被鱼拖进了黑水河里。
接下来,令岸上所有人都瞪大双眼的一幕发生了。
但见爷爷抓着青鱼的两鳍,骑在青鱼背上在黑水河里游上游下,激起的水花高过人头——我爷爷在黑水河里开起了摩托艇,这是多年后我在一部香港影碟里看到的场景,我一下就想起了我当时年轻气盛的爷爷,我确信我爷爷当年跟影碟里的人一样酷劲十足。
有人数了教,爷爷骑在青鱼身上足足游了二十三圈;最后,筋疲力尽的爷爷终于把青鱼甩上了岸。
爷爷像耙完十亩田一样大口喘着粗气,青鱼则僵死在岸上一动不动。
何铺街上卖肉的朱屠户当即拿来秤,两个人架起扁担一称,整整一百三十一斤!
这是迄今为止黑水河最大的一条鱼,人们都说我爷爷捉住了黑水河的鱼精。
连鱼精都捉得住的人,怎么可能被黑水河吞掉!
可是,爷爷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父亲和他的叔伯兄弟沿着黑水河寻了一个月,连爷爷的影子也没有寻到。
直到有一天,奶奶突然说爷爷托梦给她,说他在一条河岸上。
人们问奶奶是哪一条岸,她说既不像是黑水河北岸,也不像是南岸,因为岸上既没有成片的麦林,也没有成片的稻林,只能说是第三条岸。
奶奶还说,那条岸上有一片花的海洋。
所有人都以为奶奶疯了,只有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
大人们不肯相信一条河会有第三条岸,就像他们从来都不肯相信一只山羊也会唱歌一样。
我讨厌这帮傲慢无理的大人,并且决计不再搭理他们。
我发誓等我长大,就会像鱼一样游过去看爷爷。
爷爷一定就在那条开满鲜花的河岸上欢快地望着我,就像望着他不离身的影子一样。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大雨的介绍,既为人物出场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又为下文黑水河上涨、爷爷乘竹筏卖竹子等情节作了铺垫。
B、文章第三段画线句,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说明了爷爷冒大雨砍竹子的原因,暗示了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引人深思。
C、文莩苒用修辞.如褪去竹桠的竹子光溜溜躺在瘦了一半的竹林里及爷爷像游水的靑鱼,分别用了拟人和比喻手法,把形象刻画得生动贴切。
D、小说插入有关爷爷在黑水河捉住大青鱼的故事,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有助于强化爷爷的形象。
5、文中的爷爷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请概括分析。
6、小说以奶奶的梦结尾,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卜白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
《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
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
但凡事都有例外。
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然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
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
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
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
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
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
真是通才、捷才、怪才。
怪才必有怪癖。
他嗜茶。
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
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
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
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
事业未就,何以家为?
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
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
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
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
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
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
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
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
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
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
《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
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
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
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8期,有删减)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极为凝练,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写出了《申报》的社会影响力及其效益情况,为人物出场营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B.《申报》副刊《自由谈》有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投稿,文豪聚集如云,这是《申报》“凭一张纸名满天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C.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
事业未就,何以家为”,通过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
D.解放军进攻上海时,卜白挺身而出去做战地记者,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他想为军事斗争做出自己的贡献。
5.小说以“补白”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5分)
6、这篇小说在行文过程中提到了主人公之外的许多其他人物,如记者先生、主笔大人、梅兰芳及《申报》的“大笔杆子”们等,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请简要分析。
(6分)
2019全国各地模拟卷——小说阅读(1---4)
一、
4.D
5.(5分)①对自然的尊敬与感恩(如祭拜山神);②遵循自然法则(如不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③多年练就的技能(如猎手的优秀技能);④耐心坚韧等优秀品质(忍受低温,足够耐心,忍受烦闷等);⑤人与人的互助(如年轻猎人对老弱病残者的供养)⑥狩猎文化口口相传。
(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文化只能口口相传)。
(每点1分,共5分。
6.(6分)①打猎过程构成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故事性强,吸引读者;②打猎过程中塑造了以阿什库为代表的鄂伦春人的形象,反映出鄂伦春人的狩猎文化与精神品质;③揭示了坚守传统文化与自然法则、迎接新生活的主题。
(每点2分,共6分)
二、
4、【分析鉴赏】(3分)B以“表现了“她’对丈夫刻博真恩、不顾家庭的不满”这一表述不当,小说中并未言及丈夫的刻薄寡恩,从文中“她甚至忘了她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今罐的自豪”这句可以看出,父夫只是近段时间因为病号病重需要诊治而早出晚归,暂且无暇顾及家庭)
5、【鉴赏评价】(5分)①以一阳光很好“之景,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她大天对病号(女邻居)的关爱,女邻居的丈夫对妻子的终爱,就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与病魔顽强博斗的女邻腐(网分的心以“阳光很好”之景收尾,还隐喻她对丈夫嫌怨的消释。
(2分)
6、【探究意图】(6分)①从情节结构看,“绿窗帘”是板事基多的发端,是结构全简的中心线索。
②从主题意蕴看,“绿窗帝”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幸福/象旅可强的生命力。
③从阅读接受效果看,“绿窗帘”本身富有诗意,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得点2分,若有其他理醉,且符合文意,亦可的情给分)
三、
4、B【解析】此题A考核环境,BC考核手法,D考核情节,B“暗示了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文中无据,属于过度解读,这一情节就是为了突出爷爷勤劳。
5、 ①身强体壮,不畏困难。
爷爷“身宽如牛”,面对一片竹林“把胳膊抡得更圆,斧头也扬得更髙了”,冒着大雨将竹子伐倒。
②做事麻利,经验丰富。
不停伐竹,很快就将竹子砍倒,褪去竹桠,把竹子扛到黑水河边,并做好竹筏;对卖竹子的行情熟悉,能准确抓住卖竹子的最好时机。
③捕鱼技艺髙超,富有传奇色彩。
曾徒手在黑水河百年一遇的大水里捉起过一条一百三十一斤的大青鱼,人们都称他捉起了黑水河的鱼精。
6、 ①情节结构方面:
以爷爷给奶奶托梦回应了爷爷的失踪,使故事再起波澜,曲折生动,结构紧凑。
②人物形象方面:
写爷爷在一片花的海洋的岸边,衬托了爷爷这一形象的美好和光辉。
③思想蕴含方面:
以此结尾既表现了对爷爷的赞美与思念,也暗含对成年人现实心理的不认可。
④艺术效果方面:
以具有浪漫色彩的梦境结尾,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
4.C(“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错,应为“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5.①以“补白”为中心谋篇布局,略去了人物其他方面的事件,可使文章内容更加紧凑集中。
(2分)②有助于塑造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文章写了卜白工作、生活、婚姻等方面的补白,既可表现主人公在工作及其他方面的才华,又可表现他关心弱小、救人急难、勇于担当、爱国爱家的精神特征。
(3分)(从主题等其他方面作答酌情给分)
6.文章除了正面刻画主要人物外,写其他人物是对主要人物进行侧面烘托,使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更多样。
(2分)描述记者先生等人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出卜白的与众不同和特殊的文学才华;描述梅兰芳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出卜白的极高的艺术造诣;描述《申报》的“大笔杆子”们,是通过对比表现卜白的大义凛然和对国家的热爱。
(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荷花图刘刈
陶章甫正待离开,只听“吱扭”一声门开了,但见门口站着位清瘦男子,面貌奇古,酡颜满面,微睁二目,恰似陈老莲画中人一般。
“在下陶章甫,慕名拜会!
”
男子错愕不已,望着陶章甫脸色木然。
章甫笑道:
“就让我这么站着吗?
”
二人在阴暗狭小的东屋落座,章甫四下打量壁上字画,暗自道:
果然高手!
没等章甫开口,男子涨红脸,高门大嗓地说道:
“不错,就是我韩闻轩冒仿了您的画!
”
二人不再说话。
少顷,陶章甫打破沉默:
“我在琉璃厂买了韩兄一幅荷花图,笔笔化刚为柔,功力已入化境!
虽署着我的名字,画却丝毫不逊于我啊!
”
原来,陶章甫在四宝斋看见一幅钤着自己印章的荷花图,越看越喜欢,却想不起自己何时画的,观看良久发现一处破绽——画上闲章他已不用,仿冒无疑。
不过,他还是由衷佩服这个造假者。
翌日,顺藤摸瓜,找到韩宅。
韩闻轩再次涨红脸:
“先生言重。
冒先生大名也是生活所迫,还望恕罪!
”
陶章甫指着四壁:
“韩兄画技如此高超,为何要去模仿别人?
”
韩闻轩国苦笑:
“一言难尽呐!
”
话说从头,这韩闻轩书画无师自通,年轻气盛到北京寻发展,但想在京城书画界有所作为谈何容易。
为了生存,韩闻轩给人画插画、画海报,收入微薄,遭了不少白眼,心中郁闷无从宣泄,渐渐养成酗酒的毛病,蹉跎多年,不名一文。
父母相继离世,妻子受人欺负,儿子体弱多病,韩闻轩赚钱养家的想法越发迫切。
最终,他找到当初让他不齿的画贩子,以冒仿名人字画糊口。
陶章甫一声长叹。
他拿出几张银票:
“此来想订几幡韩兄的画,不知意下如何?
”
“先生取笑!
银票还请快快收起,否则就是打我的脸啊!
”
陶章甫思量片刻,收起银票:
“也好,君子之交淡如水。
”
二人重新落座,相谈甚欢,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此后,常在一块切磋书画,渐成莫递。
“关于绘画,想对陶兄进一直言。
”
韩兄但说无妨。
”
“吾兄之画,苍浑秀润,笔法精湛娴熟,只是绘画至境画气不画形,先生这一段时期气局稍显局促。
”
“韩兄一语中的!
”陶章甫深知自己疲于应付客户,画艺停滞不前,这番话可谓真知灼见,肺腑之言。
陶章甫话题一转:
“韩兄是怎么把画仿得如此真假难辨的?
”
“唉,陶兄权当笑话听了:
造假手段千奇百怪,第一种是以真迹为底本,真刀真枪拼实力。
但每人画功不同,有人虽在构图、着墨类似,往往有形无神,稍加甄别,真假昭然若揭!
”
“韩兄最擅此类啊。
”
韩闻轩不好意思地摆摆手。
“第二种是换颜术,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