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读书笔记4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706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读书笔记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道德读书笔记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道德读书笔记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道德读书笔记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道德读书笔记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读书笔记4篇.docx

《道德读书笔记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读书笔记4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读书笔记4篇.docx

道德读书笔记4篇

2018道德读书笔记4篇

*目录2018道德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非常名。

”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对规律的理解。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此文****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

“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

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其致之”推而言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

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

难道不是吗?

“故致数舆与舆。

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

”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此文****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

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此文****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此文****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说: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智。

”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此文****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此文****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

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此文****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

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2018道德读书笔记

(2)|  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最后,在第一卷第三、四、五章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

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

因为相互同情的愉快,为了产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导旁观者去设想当事人的各种情况一样,天性也教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设想旁观者的各种情况。

正是在这两种努力,即旁观者的努力、当事人的努力,确立了两种类型的美德;旁观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蔼、公正、宽容等美德类型,当事人的努力中则建立起崇高、庄重、自制等美德类型。

当然,与美德相对负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则确立于对上述“适宜性”努力的失败、甚至反动。

  “同情”概念的界定(两层含义):

  1、我们看到或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产生的感情(第5页)。

  2、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也未尝不可(第7页)。

  “品德”与“美德”

  1、品德(当事人)---普通程度的情感或自我控制(当事人)---赞同(旁观者)

  2、美德(当事人)---卓越、不寻常(当事人)---------------------钦佩、赞颂(旁观者)

  第一卷

  关于激情的“适宜性”——从内心情感同激起它的原因(或对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适宜(庄重有理)与不适宜(粗野鄙俗)

  1、每一种激情的适宜性,即旁观者能够赞同的强度,必定存在于某种适中程度之内。

  2、激情的类别及各自的适宜度

  

(1)从肉体产生的激情

  对于因肉体的某种处境或意向而产生的各种激情,作任何强烈的表示,都是不适当的,因为同伴们(旁观者)并不具有相同的意向,不能指望他们对这些激情表示同情(第29页)。

  肉体的激情(当事人)-----激起的同情为零或剧烈程度不成比例(旁观者)

  控制欲望(当事人)---------节制、坚韧等美德(旁观者的评价)

  

(2)由于想象的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而产生的那些激情

  从想象产生的各种激情,即产生于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的激情,虽然可以被认为是完全自然的,但几乎得不到同情,人类的想象,不具备特殊的倾向,是不可能体谅它们的;这种激情,虽然在一部分生活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总有几分是可笑的(第34页)。

  譬如,对旁观者谈论自己的爱情、朋友、学习、职业等,都不激起旁观者的同情;倒是随同爱情产生的大量人道、宽容、仁慈、友谊、尊敬等,旁观者都抱有强烈的同情。

  (3)不友好的激情:

同情,但有反向的力量。

  有一类激情,虽然来自想象,但在我们能够体谅它们之前,或者认为它们是通情达理或合适的之前,总是一定把它们大大降低到未开化的人性可能产生它们的程度。

这就是各种不同形式的憎恶和愤恨之情。

我们对所有这类激情的同情,为感觉到这些激情的人和成为这些激情的客观对象的人所分享(第38页)。

  (4)友好的激情:

同情,并且是双倍的。

  宽宏、人道、善良、怜悯、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尊敬,所有友好的和仁慈的感情,当它们在面容或行为中表现出来,甚至向那些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表现出来时,几乎所有的场合都会博得中立的旁观者的好感。

旁观者者对感到那些激情的人的同情,同他对这些激情对象的人的关心完全一致(第44、45页)。

  (5)自私(自我)的激情:

无反向力量,无双倍同情。

同情轻度的高兴和沉重的悲哀。

  除了两种相反的激情——友好的和不友好的激情之外,还存在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处于某种中间地位的激情;这种激情有时不象前者那样优雅合度,也不象后者那样另人讨厌。

人们由于个人交好运或运气不好而抱有的高兴和悲伤情绪,构成了这第三种激情(第47页)。

  a.在不存在嫉妒的情况下,我们对快乐表示同情的倾向比我们对悲伤表示同情的倾向更为强烈;同想象中产生的对痛苦情绪的同情相比,我们对令人愉快的情绪的同情更接近于当事人自然感到的愉快(第54页)。

  b.因为人们倾向于同情我们的快乐而不是悲伤,我们夸耀自己的财富而隐瞒自己的贫穷(第60页)。

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便是人们同富者、强者的一切激情发生共鸣的倾向(第63页)。

  c.钦佩或近于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至少是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虽然为建立和维持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所必须,但同时也是我们道德情操败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普遍的原因。

财富和地位经常得到应该只是智慧和美德才能引起的那种尊敬和钦佩;而那种只宜对罪恶和愚蠢表示的轻视,却经常极不适当的落到贫困和软弱头上(第72页)。

  第二卷

  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

  1、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的分析——混合的情感

  优点:

对行为者情感的直接同情

  对从他的行为中受益的那些人所表示的感激的间接同情

  缺点:

对行为者感情或动机的直接反感

  对受难者的愤恨表示间接同情

  2、正义与仁慈

  只有具有某种仁慈倾向、出自正当动机的行为才是公认的感激对象,或者说仅仅是这种行为才激起旁观者表示同情的感激之心,所以似乎只有这种行为需要得到某种报答。

  因为只有具有某种有害倾向、出自不正当动机的行为才是公认的愤恨对象,或者说仅仅是这种行为才激起旁观者表示同情的愤恨之心,所以似乎只有这种行为需要得到某种惩罚。

  仁慈总是不受约束的,它不能以力相逼。

  愤恨之情似乎是由自卫的天性赋予我们的,而且仅仅是为了自卫而赋予我们的。

这是正义和清白的保证(第96、97页)

  造物主利用人们想得到报答这一令人愉快的意识,劝诫人们多行善事,但是她并不以为在这种善举被忽略的情况下,有必要利用人们害怕受到惩罚的心理来保障和强制人们行善。

行善犹如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而不是支撑建筑物的地基,因此做出足够的劝诫已经足够,没有必要强加于人。

相反,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

如果这根柱子松动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