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0975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

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读书笔记

后世有人评价《道德经》,说它不仅是哲学著作,更是文学巨著。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余字,但其书思想深邃,语言质朴世所仅有,为后世道家奉为不二之圣经。

要完全读懂《道德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要了解道家思想,《道德经》是不能避而不读的。

要读懂《道德经》,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老子所说的道。

只有懂得顺应道而行事,才能体现出圣人之德。

因此,道和德虽然是两个内容,但是道却是二者中的根基,无道者自然无德可以体现。

《道德经》开篇,老子掷地有声的扔下了六个字: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言辞精炼朴实,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却是将我们引入对这个道的理解的至关重要的一句话。

要解读这句话,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句读方法。

将原句分为三部分进行解读:

1、道2、可道3、非常道。

解读:

道:

这个道,先天地而生成的,弥漫于宇宙之间,处于混沌的状态之中。

虽无形无质,却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动力,涵盖于万事万物之中。

道,无生无灭,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正如佛家《心经》中所言: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因它具有的永恒的特性,我们既可以称之为“上帝”,也可以借用科学的说法,称之为能量(能量具有守恒的特征)。

在这里,我们排除一切有关于神创世界的可能性,即便神存在,它也只是被创造者,而我们此处所指的“上帝”只是对于大道的一个别名。

无论我们顺应道,还是违背道,我们都无法逃离道的范围,就像我们无法脱离空气而存活一样。

可道:

道的本体虽不可见,但道的性质在却一切事物中均有显露。

中国神话故事中盘古开天用一把巨斧劈开混沌,始分天地,始有阴阳万物;而西方天文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宇宙诞生于大爆炸之中。

这样的论述都符合道家无中生有的一个过程。

可道,正是道在世界上具体的体现,是由道所创造的万物所体现出来的道性。

我们可以用感官去观测来把握到的一些道的具体表现,如四季变化,植物枯荣,日月交替、阴阳五行的生克,都是可道的范畴。

不过,我们虽能从道的具体体现中寻找道的影子,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远非道的实质,我们需要不断去感悟,才能逐渐与道相合。

可以了解到,可道,并不是道本身。

非常道:

明白了道的恒久和无形无质的特性,进而理解什么是“非常道”就更为简单了。

一切变化之中的事物,虽含义道的性质,但因其本身有形有质,有生有灭,不能恒久,故与恒常的大道对比,我们将之称为非常道。

非常道虽具有道性,在道之中,其特征却是与道相违背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2  道德经读书笔记——信言不美【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现代汉语解读】可信的话往往不会悦耳动听,特别悦耳动听的话往往不会真实。

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向外求太多的知识,向外求太多知识的人往往并没有了解真理。

达到上善的境界就不会为自己求多,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没有达到上善的境界。

圣人不为自己积累财富,他们总是为别人做事、谋利益,结果自己的财富却越积越多。

他们总是给予别人,结果自己得到的也越来越多。

所以天之道的规则是利益众生而不去伤害,圣人的规则是为了大家做事而不为自己争夺私利。

【延伸解读】信,古代特指口信,就是带话给对方。

真正写下来的这种信函叫函。

那么对于信的要求就是准确,一般不会有华丽的词藻,后来引申为真诚、可靠。

我们最美好的人生道路,有可能恰恰是看起来那种最笨拙、最朴实无华的道路。

这种道路你认真地去走,一点儿点儿走,最终一定会走向成功。

可是有些路外表看起来无比绚丽,有可能里边处处是陷井。

我们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是一起出现的。

但是生活中往往并不是如此,“信”和“美”往往不能结合在一起。

当人们过度渲染美的时候,往往它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简单、美好。

所以有一句话:

在集市上喊的最响的人,往往推销的都是劣质产品。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每个人要尽量保持清醒,要了解“信”和“美”之间关系,我们要能从外表中看出真正的实质内涵来,这是需要我们有感知力、洞察力,需要我们有定力的。

这种觉察力和定力,是我们人生必备的修养之一。

你知道“道”,你了解真知、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太多向外去求,不会博学。

博学只是向外求得太多知识,如果不求博,缺乏深刻领会并消化它,最广博的知识也不能为自己所用,也无法获得真知,根本不可能领悟“道”,所以“博者不知。

”所以,掌握了根本,就不必再去追求那些细枝末节。

境界的高低从来都不是由数量的多少来决定。

这里边的“善”不是简单的指善良,而是上善若水的“善”,指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达到了悟道境界。

在这种善的境界里边,这人不会为自己求多,而为自己求多的人他一定没有达到那个上善的境界。

这里指领导者会不会利用平台为自己多求?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他平时一定不出现,但是只要这人出现,一定有事来求你了。

他只有在需要你的时候,他才会出现。

在不需要你的时候,他永远不会出现的,他把自己生活过的很好,可是绝对不会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东西。

其实,互帮互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做事要先看到大家,最终我们都能幸福。

既然圣人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圣人自己拥有越来越多,有人怀疑圣人动机不纯粹。

“无我利他”,怎么自己拥有越来越多?

其实,老子鼓励的是双赢的行为,你好我好大家好,为人做事不代表自己要变得一无所有。

如果圣人做事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富,这样的事情怎么做得下去?

这里有目标与结果的区别。

圣人做事的目标是为了大家“多”,而结果却是双赢,“人”与“己”都是“愈有”、“愈多”。

“无我利他”思想指导下的做事结果是“有我有他”,不是零和游戏。

这里老子又一次明确了无为的真正含义就是“为而弗争”。

《道德经》真正的“道”就是这八个字,“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老子不是消极避世的代表人物,他对百姓幸福国家强盛的用心不应该被泯灭。

老子的“道”不是倒退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3  《道德经》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道家立派之根。

众所周知,黄老之学重在“清静无为”,其思想为后来的西汉前期所用,大汉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实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昌盛。

直至今日也很多人追求研究他的思想精髓,希望能为当世所用。

近日,读老子之说颇有感触,无奈才疏学浅不足以评头论足,只得将我不值一瞥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读了两遍《道德经》还是未能完全领悟,不过却有所思所想。

我觉得老子的“清静无为”是整个道德经的核心,就像孔子的“仁”一样不能具体的语言去描述它,然而却蕴含于每一句话中。

所以我觉得不应该直接论述何为道何为德,或何为清静何为无为,而我对《道德经》的理解将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释。

  缜密思维,科学论断只读了《道德经》的第一章就让我对老子肃然起敬,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处对于“道”和“名”,“有”和“无”的阐释前后衔接相辅相成,稍稍推敲便已深陷于宇宙奥妙之中。

前道非后道,前名非后名,转换间便让我感受了老子思维的缜密,又说无,叫做天地的开始;有,叫做万物的本源。

谁说又不是呢,宇宙还不存在时就是“无”,单单一个字便消去了了我心中长久的疑虑——宇宙之前是什么?

而万物化生的时候就叫做“有”了,自然顺理成章,这些都是自然事实老子只是描述出来便又体现了无为中的有为。

中国的文字计数原不称为多少“字”,叫多少“言”,比如老子五千言,而“言”字正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一个字便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

单单“有无”两言便道破了天机,有和无本同根而生,无的时候就去观察它的妙处,为形而上;有的时候就去观察它的行迹为形而下,两者都叫做玄,研究玄的问题就是研究宇宙奥妙的法门。

直接提出了,研究宇宙就去研究有和无吧,而现世的我们不也正在为之而努力吗,我们从何而来向何处而去,宇宙如何而生如何而存…….老子给后人留了这个有和无的问题,但老子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

道,强为之名曰:

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便是老子对“无”的解释,混成之物生于天地之前暂且将其记录为“道”,称其为“大”。

大道便是无的代言,现在理解起来不就是自然规律吗,自然制定了一切规律于是才去创造天地。

然而何又谓之“有”呢?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因此“有”便是道生一的瞬间。

这一句话是我最佩服老子的一句话,它缜密而又科学,在古代的科学思想中可谓领先全球。

后世有人根据这句话创立了道家的标志—太极图。

《易经》中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老子的话相联系,太极便是混沌即“道”,两仪是事物的两面即“阴阳”或“一”,四象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星宿方位即“二”,八卦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即“三”,这其中表示的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

根据周敦颐的太极图解说,黑白即为阴阳,中间的界线就是阴阳相冲万物相生之意,整个太极就是天地混沌无极之意也就是道了。

  辩证待世慧眼识道老子除了他的清静无为之学外,《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也颇为后人推崇,这是他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方法。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正如太极图所示,太极生两仪,世间万物分为两仪,每个事物又有两仪。

这就是老子对世界的看法,万物有阴阳两面,美和丑,善和恶,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

他的辩证思想给中国的哲学带来了重要启示,特别是对中庸思想的影响,它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从两个方面观察,也只有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所观察的世界才是完整的真实的。

  中庸之道天长地久中庸之道给中国人的影响是极大的,直接体现在当代人的为人处事中。

比如我们的语言习惯,总是不直接和盘托出而是先进行前题渲染在合适的时机再道出主题,不急也不缓,不冷也不热。

再比如中国人的谦让品德外柔内刚,成功之道功成身退等等,讲究的就是分寸二字,而中国人是拿捏的最好的。

《道德经》中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东西多了就会溢出来,不如停止拥有。

东西太尖锐了是不会长久的。

金玉满堂也是守不住的。

富贵又骄淫会自种祸根。

功成身退才是天道啊。

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不可尽其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引来祸端。

古代多少名臣大将没把握好中庸之道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比如西汉大将周亚夫为汉景帝刘启训练出细柳营两万精兵强将,又凭借这两万主力平叛了吴楚七国之乱,可谓护国之功,功盖千秋。

但因其骄横跋扈目中无人,蔑视皇帝违汉制修建墓陵最终惹来杀身之祸,君不杀他其自杀之。

周亚夫虽有功却太锐,不善藏不善退,不谙中庸之道落了个自取其辱的下场。

那么如何保持中庸呢?

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像拉弓一样,高了就低点低了就高点,多了就去点不足就补点,不恃才傲物不独处高处。

中庸就是保持虚静,其犹橐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保持一个虚静宽广的胸怀才能容得下天地。

中庸的分寸只有圣人才能把握的恰当,而圣人都已经成为书中的经典了,我辈尚需努力,当世中又能不能出现一个圣人呢?

只能等后人去评价了。

  对立转换物极必反老子的辩证法中,事物的两面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又是可转换的。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圣贤人、大智慧、仁义之德、技巧名利都消失了之后,自然之道的新气象就会出现,所以老子说圣人不死大道就难以实现,因为他相信对立转换,物极必反。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不正与我们所说的乱世出英雄异曲同工吗,国家礼崩乐坏奸臣当道的时候才有人去强调忠信仁义,孔子正是最鲜明的例子。

对立转换,物极必反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欲进先退等等都说明了后世对这个辩证思想的成功运用。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这也算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军事思想吧,上天制定的道就是柔弱胜刚强,高峰之后就是山谷,烈火燃烧后便是灰烬了。

时代局限一家之言不可否认的是,老子的话不是完全的正确,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

东周末年,诸侯割据,诸侯相残已是司空见惯,国家间的残杀让老子不再相信统一的大国了。

我觉得老子的无为的思想有时就像是在逃避现实,一切皆法自然可是要人又有什么用呢,人的价值又如何实现呢?

老子说“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又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这是老子的理想也是老子的乌托邦,现在找个孤立的小岛都难更不用说小国,处处都是金钱名利哪还有敦实淳朴的百姓。

社会发展到现在是有为还是无为的结果呢?

若是无为却有人类两千多年的文明印记,若是有为人所做的一切不都是顺道而行吗?

  结语读了两遍《道德经》也没有弄明白它的真谛,不但是因为我的资质不够深,还有一个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历代对老子的研究不尽其数,谁也搞不清老子的真面目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笔者也就有一千个老子,发展到现在老子已经分为几派了,例如有为派,无为派。

这说明了经典的不断阐释文化的不断发展,可是最终却弄不清经典的真面目,要想研究真正的黄老之学就要摒弃众家之言还其本质,从他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文字发展等本真的客观现实出发,逐字推敲每一言。

像研究历史一样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可是这很难做到,如果做到了与老子的面对面研究而统一了所有《道德经》的解释,恐怕文化发展也就到此为止了。

道德经读书笔记4  《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

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

静心:

静安人生坐标;净心:

净处人生方向;尽心:

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

“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

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

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故后人云:

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道德经读书笔记5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现代汉语解读】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以小为大,以少为多。

对于怨恨要以恩德来回报。

对难的事有所图谋就要从它简单的地方开始,要做大事就要从细节上一点点去做。

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

所以圣人不说要做大事,但是从点滴小事做起最后做成了大事。

轻易的承诺就一定会失信。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结果做事中必定会有很多困难出现。

所以有道的领导者做事都严谨认真的当作大事来做,做起事来就最终没有困难。

【延伸解读】“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事。

就是没有特别强烈的企图心,不是为了我获得什么什么去做事,我放轻松,轻装前进,放下企图心去做事,反而会做得更好。

“事无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以“无事”的心态去做事,这样做事情结果反而做得更好,境界更高。

“无味”,可以解释成朴素和本真的心态,你以这种朴素和本真的心态去体会人生的话,那么您的人生一定会体味出更多的精彩来。

所以,消除企图心,轻装前行,凡事尽力而已,这样收益反而越来越多,境界也会越来越高。

老子讲的意思是,把小事当作大事去做,把细节当作重要的事去做,把少的东西当作多的东西去做。

也就是说,你看着那东西少,你觉得任务很小,但是你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一个特别多的事去认真去做,这是做事的具体方法。

这其实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真理,也就是说,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他莫不是把这小事做好了,不断提升积累,然后最终成为高手。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说“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而老子说“以德报怨”。

后世就为这个问题开始争论了,争论到底老子高明还是孔子高明。

其实这是没有搞清楚两者讲话对象到底是谁。

老子《道德经》写的是管理的内容,是给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写的,所以,在当年老子这些东西都是治国的内容。

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你是是公司的最高领导,下面的员工由于种种原因有怨言,那么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应该怎么办?

难道马上以怨报怨,与员工斗争,甚至开除员工吗?

而是反思自己的管理问题,主动感化员工,解决问题,继续给予恩惠,让员工成为一个善人,这就叫“抱怨以德”。

孔子讲话对象基本都是老百姓,普遍人。

对于普通人不能用领导者的标准要求他,而是要求坚持“以直抱怨”的道德底线。

“直”就是公平、正直,譬如起争执了,要裁决,上法院,这是“以直抱怨”。

老百姓之间能保持一个“直”,一个公平这就非常好了。

另外一个角度,强者对于弱者“以德报怨”,显示出强者的气度、格局。

譬如,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蔺相如是相国,大权在握,但面对廉颇的挑衅主动避让,这是以德报怨。

廉颇知道真相后也被感动,负荆请罪,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

平等的双方只要“以直报怨”就行,社会显得公平。

而弱者对于强者说“以德报怨”,那是自欺欺人的懦弱行为。

与“以德报怨”相对应的是“以怨报德”。

你一直做好事,可反被别人埋怨,被别人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譬如,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几个人,最小的是儿子,前面都是姐姐,这家里面就让姐姐无休无止的去为弟弟付出。

姐姐家里边省吃俭用,把在外面打工赚的钱,全都往家里汇,弟弟基本上不干活,但是家里面父母认为这是应该的。

就算这样无休止的付出,一遇到事,还责怪姐姐,这就叫”以怨报德”。

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你只要少付出一点,你就是对不起我了,你就伤害我了,我就跟你没完。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坚持的原则就是,第一,我们该做好事,还要做。

千万不要因为别人没有回报,甚至回报不好我不做了。

第二,要反思做好事的方法了。

为什么我们发出善的信息,回馈的却是恶的东西?

说明帮助的方式有问题,要调整方式,冷静一下、反思一下,换一种方式。

“大善是小恶”,“升米恩,斗米仇”,等等都是相同的道理,做好事善事也要得法。

做好事不当,也可能害人害己。

“图”是图谋,要去做的事。

中医讲治未病,这是《黄帝内经》里的思想,意思就是别等到有病了再治病,有病了再治病相当于要去打仗了您现拿锤子砸兵器;渴了您现挖井,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一定要打提前量,我们要学会御敌于战壕之外。

真的到大病爆发出来了,这时候医学往往力不从心。

细节决定一切,好的坏的都是取决于细节。

简单的道理往往被忽视,细节上的高标准严要求是成大事的关键。

老子告诉大家要做好工作,从细节上开做,从细节开始、点滴做起,这是修行的方法。

有人认为,“无为”是老子希望大家什么都不做,清空自己,放下一切,什么都不做就是“无为”。

这是胡解,把《道德经》解偏了。

实际老子说“无为”是对自己的,对于自己的欲望,那种需求;对大家要“为”,老子讲“为大乎其细也”,明显是要“为大”的,希望做出大事的。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您要做一个很宏大、很了不起的事,先不要想着这么宏大的事情如何做,而是只把它当成你的努力方向。

而只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一步一步把细节做好,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过一段时间以后,您回头一看,您原来所期望的目标其实早已完成了。

一个人怎么做才会成功?

你只要按以下三点去努力,肯定会成功。

第一,你的事业是对众生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坏事,这是方向。

第二,你对它有兴趣,做这事感觉到快乐了,然后认认真真去做。

第三,你能够坚持下去,愿意坚持十年。

如果你能够做到以上三点,你肯定能够有所成就。

凡是容易轻诺的人,他看轻这种承诺,他觉得承诺可以随便给,很简单,不注意这个细节,更容易“寡信”。

如果许下了诺言,那么不管再小的一件事,都一定要做到。

把每件事都要当作难事来做,不要轻视任何一件事,不要贪多,这样做事才会没有困难。

作者:

高风清扬道德经读书笔记6  很多人以为,我这种年岁不合适读这本书,其实不然,道德经的阅读对象能够是任何年龄段。

而依据本人的阅历与人生阅历,会有不同的感悟。

因其有一种深邃的、共同的哲学视角,于是,我被深深吸收……《道德经》只要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固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办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涵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聪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理。

”再比方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以为此书有一种共同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榨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气。

确实,往常我们所处的时期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盼望吸取《道德经》中的精髓。

毕竟,人性的虚荣与愿望充满其中。

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去静心、净心。

少私寡欲。

所以,我们要学“道”。

道德经读书笔记7  当人的思想契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地取得胜利,完成人生的圆满。

一、客观契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就阐明“道”是不时变化的。

道大无边无边,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时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能够,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能够,说到基本,是“无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

由于根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能够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时变化的,这就请求人要顺应这种变化,即客观要契合客观,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