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9903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docx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

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1、人们的臆测和假说:

①生命的产生来自天意,是由神或上帝创造的。

(神创论)

②生命是由非生命的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的。

(自然发生论)

2、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

雷迪腐肉生蛆实验认为蛆是由苍蝇的卵孵化成的。

3、19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空气能够自由进入灭菌处理后的烧瓶中,带有微生物的灰尘颗粒却沉积于弯管底部而不能进入瓶内。

巴斯德坚信:

生命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这一观点称为“生生论”,生生论推翻了自然发生论。

4、科学家们对生物进化的两种推测:

①生命是原始地球条件下起源的,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逐渐进化来的;

②宇宙中其他星球可能有生命存在,地球上的生命源于其他星球。

5、原始大气主要成分及环境:

氨、氢、甲烷、水蒸气、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

(注:

没有游离的氧,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装置,实验证明:

在类似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6、由有机小分子演变为原始生命过程大约持续了4亿年,最早的古细胞化石,距今35至34亿年,由此可见,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演变为生命的化学进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而实现的。

7、化学进化:

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演变为原始生命的过程

生物进化:

是指生物与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总是一代又一代地发生着改变。

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化石,它是按照时间的一定顺序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例如:

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第二节生物的进化

1、生物进化的两种理论:

①神创论:

每一种生物都是由上帝或神创造的,物种是不变的;

②进化论:

生物在与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总是一代又一代地发生着改变,即生物进化。

2、化石:

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绝大多数的化石都是生物体被埋在沉积物中时才形成的)

在越古老的地层,出现的生物越简单、低等;在越晚的地层,出现的生物越复杂、高等。

在地层中最初出现的是水生无脊椎动物,以后依次出现鱼类,开始登陆的两栖类,陆生的爬行类和由爬行类分化出的鸟类和哺乳类,最后才出现人类。

植物进化历程:

原始藻类→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的进化历程:

原始的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地球的演化史和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史。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生物在其进化历程中发生过数次大变动,呈现出大灭绝和大爆发相互交替的特征。

(始祖鸟和古鸟化石证实,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动物)

4、地质学家把地球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5、前寒武纪时期:

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

20至1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然后出现了多细胞的真核生物,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先后次序:

原核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多细胞真核生物→原生生物;蓝藻的出现改变了地球大气的成分,有了氧气,对生命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古生代:

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古生物学家称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因为三叶虫类化石占当时所有化石群的60%以上,故,寒武纪又称“三叶虫时代”。

由于造山运动,使陆地首次出现了陆生的蕨类植物,后期,又出现了能够登陆生活的两栖类和有翅的昆虫。

生物学家认为,两栖类的四肢是由鱼的胸鳍和腹鳍演化来的。

(蕨类植物繁盛和两栖类动物的发展,表明生物完成了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

中生代:

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至中生代后期灭绝,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中生代:

又称恐龙时代。

新生代:

哺乳动物和鸟类成为占优势的陆地脊椎动物,被子植物成为占优势的陆地植被。

6、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优胜劣汰)。

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的途径,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人为条件下对生物进行的选择称为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方法之一。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1、现代类人猿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

2、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点,主要表现在:

形态、面部表情、身体结构等。

3、原始人由采摘生活到狩猎生活,加强了交流活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形成。

而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直立行走促使进化中的人类发生显著的质变,包括:

身体结构的变化,大脑高度发达、使用工具和复杂的语言,出现原始文化和意识,以及形成人类社会等。

4、人类的进化历程分为: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

南方古猿:

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两足行走的原始人类。

能人: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直立人:

会用火和使用更先进的工具,如元谋、和县、蓝田直立人和北京直立人

智人:

是唯一的现存人种,如金牛山人和丁村人属于早期智人;柳江人、资阳人和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

5、根据肤色和鼻形,将现代人划分为:

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和澳大利亚人。

6、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人类的出现是最晚的。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除遗传和变异的因素外,还有自然选择、隔离、迁徙和人种混杂等因素的作用。

人类祖先制造、使用工具和进行劳动,既是人类求得生存的手段,也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故,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选择了人类本身。

 

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

第一节生物的分类

1、生物分类:

是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其分门另类。

2、以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在的生物依次分为:

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3、瑞典科学家林奈(现代分类学之父)创立了双名法。

双名法规定,每一种生物只能有一个科学名称,即学名,一种生物的学名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名,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其余字母小写;种名的各字母均小写;两个词的所有字母都要用斜体字书写。

第二节植物的主要类群

1、根据植物形态、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分为: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不同的植物之间,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2、藻类植物:

分布在江河、湖泊、池塘、海洋、土壤、岩石表面等处。

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有些还含有藻黄素、藻红素或藻蓝素等。

绿色:

如衣藻和石莼,细胞内含有大量叶绿素而呈绿色,衣藻为单细胞绿藻,细胞中有一个杯形叶绿体。

石莼生活在海中的多细胞绿藻。

褐色:

褐藻含有较多的藻黄素而呈现褐色。

如海带、马尾藻、带菜等,它们都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但有起固定作用的根状物和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状体。

红色:

红藻含有较多的藻红素而呈红色。

如紫菜、石花菜。

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约占全球绝色植物光合效率的90%,效率最高。

藻类作用:

①为水生生物提供充足食物和氧气;

②为人类和其它动物提供食物;

③医药和工业提取碘的原料,如石花菜提取琼脂;

④水域污染的指示植物。

3、苔藓植物:

植株矮小,生活在阴湿的地面、背阴的墙壁和树皮等处,如地钱、葫芦藓和小墙藓等。

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假根只起着固定作用没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茎很小,没有输导组织;叶片绿色,小而薄,除进行光合作用以外,还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苔藓植物是北极冻原的主要绿色植物,是驯鹿等植动物的食物之一。

苔藓植物作用:

①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非常敏感,常作为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②保持水土;

③为植食动物提供食物。

4、蕨类植物:

森林、溪沟、田野的阴湿环境里,有根、茎、叶等器官,并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

叶的背面常常长有孢子囊群,成熟的孢子散落出来(孢子生殖),在潮湿的土壤上发育成叶状体。

蕨类植物作用:

①是可口的野菜,为人类提供食物;

②贯众、卷柏等可以入药,作为药材;

③肾蕨、芒萁等可作为观赏植物;

④满江红等是优质的绿肥和饮料。

5、种子植物:

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

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的共同特征:

①体内有维管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

②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其外层没有果皮包被。

我国被誉为“裸子植物的故乡”如珍稀树种,银杉、水杉和秃杉等,

被子植物:

种子的外层有果皮包被,是植物界中等级最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植物类群。

被子植物又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只有一片子叶,叶多具有平行叶脉,花瓣为3或3的倍数。

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有两片子叶,叶多为网状叶脉,花瓣为4、5或4、5的倍数。

第三节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1、原生动物:

最古老、最原始、结构最简单。

由一个细胞构成;一般生活在淡水、海水和潮湿的土壤中,少数种类寄生在人和动植物体内。

水中原生物能吸取水中有机物,可减轻水体污染,但数量过多又会引会赤潮。

2、腔肠动物:

多细胞动物,身体都是由两层细胞及其围成的一个消化腔组成的,如水螅、水母、海蜇、珊瑚虫和海葵。

淡水生活的桃花水母被誉为“水中国宝”。

3、扁形动物:

身体扁平、两侧对称。

寄生有猪带绦虫的猪肉称为“米猪肉”或“豆猪肉”常随人粪便排出,而后传播。

4、环节动物:

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大多为蠕动爬行。

5、软体动物:

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

如蜗牛、河蚌、乌贼。

6、节肢动物:

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大多节肢动物全身被有坚韧的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三总分。

昆虫是唯一能飞行的节肢动物类群,胸有三对足,两对翅,如蝗虫、蚊。

7、棘皮动物:

全部生活在海水中,常见的有海星、海胆、海参等。

二、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1、鱼类:

大约有22000多种,超过其他所有脊椎动物种类的总和。

2、两栖类:

少数种类终生在水中生活,如大鲵、青蛙、青螈和蟾蜍等。

少数种类终生在水中生活,如大鲵、蝾螈等。

绝大多数种类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成体则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地动物,是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类型。

3、爬行类:

“恐龙”原意“恐怖的蜥蜴”。

现存爬行动物只有鳄、龟、蜥蜴和蛇等。

所有爬行动物的体表都覆盖有鳞片,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生殖都是体内受精,都是变温动物。

4、鸟类:

是脊椎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最大:

鸵鸟;最小:

蜂鸟。

5、哺乳类:

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一个类群,哺乳类:

体表被毛、牙齿有门、犬、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4个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

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犬齿适于撕裂食物。

身体

呼吸

运动

体温

其他

环节动物

由彼此相似的

环状体节构成

靠湿润的体壁与外界进行其他交换

靠肌肉的交替舒张和收缩使身体运动

变温

卵生

节肢动物

身体分部,

体表有外骨骼

呼吸器官为鳃或气管

靠翅或分节的足运动

变温

卵生

鱼类

体表被有鳞片

用鳃呼吸

靠躯体和鳍摆动游泳

变温

卵生

鸟类

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用肺呼吸,体内有气囊协助呼吸

靠翼和足运动

体温高且恒定

卵生

哺乳动物

体表被毛

用肺呼吸

靠四肢运动

体温高且恒定

胎生哺乳

 

第四节细菌、真菌和病毒

一、细菌

(1)形态:

根据细菌的形态可分为杆菌、螺旋菌和球菌三种。

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2)结构:

单细胞个体,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即DNA集中的核区)构成;有些细菌还有荚膜,有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可以使细菌在水中游动。

(3)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有些细菌还能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能抵抗不良的环境,在环境适宜时又萌发成一个细菌。

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

(4)生活方式:

寄生,如痢疾杆菌,腐生,如枯草杆菌

(5)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的:

很多寄生的细菌会引起疾病;有利的:

①枯草杆菌作为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②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③醋酸杆菌用来制醋;④根瘤菌固氮作用;⑤苏云金杆菌用来杀死菜青虫。

二、真菌

真菌既有单细胞的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真菌(如蘑菇)。

真菌细胞内都有真正的细胞核,营寄生和腐生生活,主要进行孢子生殖。

酵母菌:

(1)单细胞真核生物;

(2)酵母菌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3)酵母菌不含叶绿素,营腐生生活,它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活。

有氧时,酵母菌能把葡萄糖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较多的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

无氧时,酵母菌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释放出较少的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

所以,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都离不开酵母菌。

(4)酵母菌在环境条件合适时,成熟的酵母菌能长出芽体,芽体逐渐长大变成新的酵母菌,这种叫出芽生殖;

青霉和曲霉:

(1)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其菌丝有横隔,都是多细胞个体。

(2)青霉和曲霉的每个细胞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3)营养方式:

不含叶绿素,靠分解现成有机物获取养料,进行腐生生活。

(4)生殖方式:

直立菌丝的顶端能产生孢子,依靠孢子进行孢子生殖。

青霉直立菌丝顶端长有扫帚状结构,,每个分枝长有成串的孢子。

成熟的孢子呈青绿色,使青霉呈现青色。

曲霉的菌丝顶端呈放射状地长有成串孢子,孢子有的呈黄色、橙黄色或黑色。

所以,青霉和曲霉所呈现的颜色不同,都是孢子颜色造成的。

蘑菇:

(1)包括菌盖、菌褶、菌环和菌柄。

下面由菌丝构成,地下部分是菌丝,吸取养分(有机物)。

(2)蘑菇是多细胞大型真菌,细胞由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构成;

(3)营养方式:

不含叶绿素,进行腐生生活;

(4)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蘑菇的菌盖下面生有许多菌褶,其上生有很多孢子,孢子成熟后散落下来,遇到适宜的环境就萌发成菌丝,当水分充足和菌丝里积聚了大量养料时就生出蘑菇。

三、病毒

(1)病毒的种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三类

(2)病毒的结构:

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决定病毒侵染的细胞类型,核内遗传物质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3)病毒的生活:

寄生生活

(4)繁殖方式: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在其遗传物质指导下生成新的病毒。

(5)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利:

可以杀死所寄生的致病细菌、害虫。

害:

可以使所寄生的人或其他动物、植物体感染多种疾病。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概述

1、生态系统:

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包括:

①生物:

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等;

②非生物环境:

阳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

生产者: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提供

物质和能量。

生生物部分消费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统分解者:

腐生性的细菌、真菌(把动植物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供植物直接利用。

成非生物部分:

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等

注:

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其中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要基本成分。

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给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利用;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它们只能利用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以及其中的能量;分解者的作用是分解死去的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物可以供给生产者再利用。

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以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其中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所利用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地球以外的太阳。

二、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功能

1、食物链:

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式联系;

2、食物网:

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网状联系;

3、食物链、网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

4、能量递减规律:

太阳能是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食物链依次流动的,一个环节只能把所获能量的10%~20%传给下一个环节,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数量愈少,储存能量也愈少,形成金字塔形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关系。

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

6、食物链的写法:

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植物→杂食性动物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

(食物链的书写过程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有分解者。

分解者出现于生态系统中,而不是食物链的书写中)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活活动的能量来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起点:

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流向:

沿着食物链传递(生产者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流量:

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吸收的部分;

散失:

呼吸作用、遗体和遗物等;

可见,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的。

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传递效率为10-20%。

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数量愈少,储存的能量愈少,有毒的物质积累得愈多。

形成能量金字塔。

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行、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特点:

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不会消失,反复利用。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二氧化碳转变成为含碳有机物的过程———→光合作用;

含碳有机物在生物中的传递———→食物链;

含碳有机物转变成为二氧化碳的过程———→呼吸作用、燃烧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生态平衡:

是一种动态平衡,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和比例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其特点如下:

生态平衡时,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是一种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调节能力越大,生态平衡越容易维持,并且绿色植物的数量总比草食动物多,草食动物总比小型肉食动物多,小型肉食动物总比大型肉食动物多。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生态平衡就被破坏。

生态平衡的破坏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的,

2、在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

但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我调节能力。

3、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类因素:

①自然因素:

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台风、海啸等;

②人为因素:

(影响最大)人类生产、生活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第24章人与环境

一、人中增长与计划生育

1、在维持人们基本生活条件和保证生物圈的平衡与稳定的前提下,地球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过量的人口造成对粮食、淡水、土地、能源等需求不断加大。

2、人口增长的原因:

人的出生率大大超过了死亡率。

降低出生率是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

3、计划生育中心内容: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做法: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二、关注农村环境:

生态农业村不仅有传统的种植业,还有养殖业,以及食品加工厂等。

设置这些产业可以提高太阳能利用率,提高农作物中生物能量的转化率。

三、关注城市环境: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始终是以烟尘、二氧化硫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

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过高会导致酸雨,酸雨又会破坏植被,水体甚至建筑物。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为人主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

第25章生物技术

一、发酵技术

1、应用原理:

微生物种类多,繁殖速度快,代谢能力强,代谢方式多样。

2、在制面酱、制曲等发酵过程中要加适量食盐水,一方面抑制腐败微生物的活动,另一方面使产品咸味适中。

3、沼气发酵:

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制成沼气的过程,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可燃烧且不污染环境,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沼气发酵主要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池底污泥中含有各种厌氧微生物,尤其是产甲烷细菌。

沼气发酵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有效措施,在缺少能源的农牧业地区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4、19世纪中期,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示了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使发酵技术有了理论基础。

氨基酸:

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人体和动物的重要营养物质。

甜味剂:

人们通过生物技术产出一种新型甜味剂:

阿斯巴甜。

食用有机酸:

主要有柠檬酸,醋酸、乳酸、葡萄糖酸、苹果酸。

(柠檬酸是以糖浆为原料,通过黑曲霉发酵而来。

酶制剂:

酶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早期人们获得酶的途径主要是从动物内脏或植物的茎、叶、果实中提取。

二、现代生物技术

1、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历程: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揭开了基因的面纱,引发了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

1977年,威廉姆特掀起“克隆风暴”;

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将21世纪生命科学世纪的大幕徐徐拉开。

2、转基因技术

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利用转基因技术也可以将基因转移到动物或植物细胞中。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3、基因诊断:

能及早准确诊断疾病,从而预防疾病或使疾病得到及时对症治疗。

如果基因诊断的结果确实发现了某人有基因缺陷或基因破损等问题,可通过转换病人细胞中损坏了的基因或引入正常基因,使其遗传病得以根治。

4、乙烯是植物体内合成的促进果实成熟的物质。

5、克隆技术

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

克隆个体是在遗传上与原有生物体一模一样的新个体

克隆技术对拯救濒危动物,防止家禽和家畜良种退化,以及医疗上的器官移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