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学第四章第九章整理复习资料全部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9531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教育学第四章第九章整理复习资料全部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山东教育学第四章第九章整理复习资料全部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山东教育学第四章第九章整理复习资料全部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山东教育学第四章第九章整理复习资料全部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山东教育学第四章第九章整理复习资料全部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教育学第四章第九章整理复习资料全部的.docx

《山东教育学第四章第九章整理复习资料全部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教育学第四章第九章整理复习资料全部的.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教育学第四章第九章整理复习资料全部的.docx

山东教育学第四章第九章整理复习资料全部的

第九章班级管理

1、班级:

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2、班级的功能和作用:

(1)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

(2)班级是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基本单位。

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3、班级的演变:

(1)16世纪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17世界捷克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进行的谁。

(3)19世纪英国出现了导师制,即“倍尔-兰喀斯特制”创立人为英国倍尔-兰喀斯特。

(4)19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中班级的雏形。

3、什么是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功能、目的有哪些?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班级管理的功能:

(1)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班级管理的目的:

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4、班主任:

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5、中学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

6、中学班主任的职责是:

(一)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椅教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培养社会主义道促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稿)。

(二)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会同各科教师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三)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劳动,协助学校贯彻实施师有卫生工作条例太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四)关心学生课外生活、措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科技、文娱和社会活动.鼓励学生发展正当的兴趣和特长。

(五)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建立班级常规,指导班委会和本班的团、队工作,培养学生干部,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把班级建设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

(六)负责联系和组织科任教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互通情况。

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

(七)做好本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有关奖惩的工作。

(八)联系本班学生家长,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有关方面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7、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8、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9、班级管理计划是指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目标及相应活动方案的设计和谋划。

10、班级工作计划

(1)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

(2)具体工作目标的确立(3)具体工作的安排

11、班主任制度班级计划的步骤:

(1)明确教育目标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

(2)分析班级情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了解学生的需求。

(3)构思班级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包括活动目的、名称、,内容、主题、形式、方法、时间、地点和需要的器材等。

(4)就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交全体学生和班干部讨论,由学生参与制定计划,确定班级活动计划的思路。

(5)将比较完善的活动计划写成文字,并予以公布。

班级管理计划的表达形式有文字表达和表格表达两种。

文字表达形式包括标题、内容和落款三个组成部分。

12、组织实施:

就围绕班级管理计划的目标,建立组织系统,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以实现运行的活动。

13、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哪些工作?

(1)机构建设与任务落实

(2)人员安排与指导教育。

用人上要求,一是用人之长,锻炼为主,二是分工负责,团结协作。

(3)行为协调与工作控制

14、评价是班主任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班级工作状态确定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15、评价的基本要求是明确评价标准(要具有计划性、及时性和多元性)和要运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评价。

16、操行评定:

是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作出的评价。

17、操行评语的一般步骤:

(1)动员与准备。

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班主任要向学生讲明评定的目的、标准、方法和过程,使学生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

二是制定的指标体系。

三是准备好各种材料。

(2)操行评定的具体操作。

操行评定主要通过学生自评、集体互评、班主任评定等三种途径实现。

班主任的评价是学生操行评定的最终结果。

(3)评定结果的分析处理。

以两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表示:

一是以等级形式表示,将学生操行划分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二是以操行评语的表示。

(4)评定谈话。

(5)写好操行评语。

18、什么是班级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的原则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9、班级管理的主要原则:

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20、班级的模式主要有: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等。

21、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建设班集体,进行个别教育,学习和生活指导,召开班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21、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的特征: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如何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答: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导向和动力,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主任及班级相关人员根据教育目的、学校工作计划和学生发展水平共同制订的,班集体经过努力而实现的预期发展结果。

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第二,要把“明天的快乐”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第三、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共同商量来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第四、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集体的实际情况。

 

第八章 德育

1、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构成:

德育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构成。

3、德育的特点:

社会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4、中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的重要条件。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

(3)教育是实施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5、简述中学德育的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6、简述中学德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6、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过程。

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7、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联系:

(1)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

(2)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8、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区别:

(1)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青少年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2)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对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并依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青少年的品德,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

(3)品德形成过程是青少年的政治、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4)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9、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即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0、中学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其中智是前提和基础,情况因素是在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力量,行使人的思想品德的外部表象,是衡量学生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②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a要注意全面性。

b要注意多段性。

c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②德育过程要善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于发展。

a组织各种活动和交往b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

(4)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①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品德赖以形成的内部因素,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

德育的任务在于通过外在的教育,引发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

自我教育的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

②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一般是从自我中心发展阶段,到他律阶段再到自律阶段。

11、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1)导向性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基本要求: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是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新型教师关系,反映了对学生的正确理解。

基本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的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基本要求:

①要统一学习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基本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12德育的途径:

是指德育实施的渠道或形式。

13、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课教学。

14、是德育方法:

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5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两种。

(1)语言说服法。

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运用语言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有针对性。

②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③引导总结。

(3)事实说服法。

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运用事实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明确目的,制定计划。

②做好充分准备。

③加强指导。

做好总结工作。

(二)情感陶冶法。

是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基本特点是直观具体、生动形像、情景交融,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无声处教育学生。

主要形式有:

以教师自身的美、环境美、情景美和艺术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

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加强修养。

②创建良好的环境。

③引导学生。

(三)实际锻炼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常规训练。

二是实践锻炼。

(四)榜样示范法。

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的方法。

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理解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其成因。

②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什么,怎样学习。

③狠抓落实。

(五)评比竞赛法。

是教育者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运用评比 、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注意事项:

①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的氛围和环境。

②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

③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

(六)奖励与惩罚法。

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导学生愉快或痛苦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

(1)奖励:

一是赞许,二是表扬,三是奖赏。

(2)惩罚。

一是否定。

二是批评。

三是处罚。

注意以下几点:

①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

②目的明确,具体有度。

③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④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16、什么是德育模式?

当代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哪些?

各种德育模式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认知模式(皮亚杰、柯尔伯格)重知;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重情;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重行。

17、试分析当前我国中学德育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国中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不能低估。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中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中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

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腐蚀中学生的心灵。

18、简述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19、试分析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4)积极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5)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第七章 教学

1、教学的概念:

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2、教学的含义: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为根本目的的活动。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3、教育和教学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了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4、教学与智育的联系和区别: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践,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的实施途径。

5、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7、什么是教学过程?

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观点:

(1)孔子 “学”“思”“行”。

(2)孟子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子”。

(3)昆体良:

“模仿、理论、练习”。

(4)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席勒:

“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即五段教学。

(5)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8、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和学,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特殊性表现在:

间接性和简捷性。

交往性与实践性。

教育性与发展性。

引导性与指导性。

9、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

1、间接性与简捷性。

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交往性与实践性。

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这种活动同时具有实践的性质。

3、教育性与发展性。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

4、引导性与指导性。

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有效地达到认识的目的。

10、教学过程的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学习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简接经验。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主。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最早阐述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他提出了教学的基本性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形成品德是相互联系、辩证的关系。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第一,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的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11、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12、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13、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各自的含义与使用要求是什么?

(一)直观性原则基本要则。

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说的启发式教学。

基本要求:

(1)调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三)巩固性原则要求。

反映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及学生的认识规律。

基本要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四)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修”,即是循序渐进。

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五)因材施教原则。

宋朝朱熹把孔子的教学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基本要求: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14、教学方法:

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5、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而定,如传授新知识的课,教师可以采用讲授课;而复习巩固知识的课,则可采用练习法。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1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4、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

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1)个别教学制:

优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2)班级授课制。

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集体教学形式。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