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因真实而精彩.docx
《让课堂因真实而精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课堂因真实而精彩.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课堂因真实而精彩
让课堂因真实而精彩
课堂,师生互动交往的舞台,师生互动是课堂互动的动力。
课堂上应提倡师生平等,在平等的气氛中有效互动,才能教学相长,创造民主气氛,使学生释放出巨大的创新潜能。
曾有数学专家说:
数学课堂因为真实而美丽。
所以我们的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真切的感受,情绪的体验,数学学习的幸福感。
或许真实的课堂中不一定学生能回答到老师所预设的问题上来,也不一定有热闹的讨论场面,然而老师的倾听是真实的,学生的问题是真实的,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是真实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他们的,每个生命的个体是真实,让个个生命都有一个真实展示的舞台。
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只有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学生才是有收获的。
一呵护真实中的数学生命
每个学生都是带着一脸生动、一脸好奇、一脸灿烂,走进我们的课堂,但愿当他们走出课堂时脸上多了幸福,多了满足,多了探究,那该是我们所追求的。
以往我们当教师的在习惯的轨道上奔跑惯了,心中最关注的是学生能做多少道题目,有怎样的难度,怎样的速度,满眼是分数,满脑是知识、技能,而恰恰忽略了人的本身。
而今,新课改明示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精心守护孩子们,让每个孩子找到幸福感。
给知识注入生命,把教学还原成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在有限的课堂上,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美妙的精神漫游,一段快乐的智性时光。
为孩子创造足够的舒展生命的空间,从而使孩子们心中的梦想更清晰,更美妙,更奇特,更宏大。
这是作为身临课改一线的我最希望达到的课堂境界,而事实上我却还差得很远,我们的课堂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产生一个个惊喜,也出现一个个意外。
本学期的数学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尽管我课前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但还是出现了意外,让人始料未及。
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学生举出了很多例子,其中有一个学生说:
“一张纸。
”他一说完,立即遭到反对:
“一张纸是长方形,不是长方体。
”
“我也觉得纸是长方形。
”
“如果是长方体,就应该有厚度。
”
“谁说纸没有厚度,它只不过很薄很薄,我觉得它是长方体。
”
……
我心里一下着急起来,新课刚刚开始,再这样讨论下去,这节课还上不上了?
但如果我这时制止讨论,抛出标准答案,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不服气或反感,同样影响教学效果。
与其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生40分钟的闷气,还不如让他们一吐而快,心悦诚服地参与课堂。
我二话没说便去办公室拿来一叠白纸,拿出一张放在桌上,问:
“刚才有同学说了,纸如果有厚度就是长方体了,对吗?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我拿出第二张放在第一张上,接着是第三张,第四张,第五张……忽然我停了下来,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刚才持反对意见的学生露出了疑惑的神色:
“放多了当然会厚起来,但一张就不是。
”
“如果一张没有厚度,二张也没有厚度,三张也没有,那放无数张都没有厚度了?
”正方观点一出,马上有人叫好。
反方这才不得不败下阵来。
我趁机做思想工作:
“尽管反方输了,但是他们敢于争论、不怕困难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涌现出更多这样敢于向课本和老师挑战的同学。
”
这样处理看起来似乎很恰当,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并作了积极的评价。
但事后,我总觉得还可以处理得更好一些。
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我只顾自己去办公室拿来白纸,然后不管学生接不接受就立即进行演示,其实这是好心在办坏事。
我为什么不问问正方的学生:
“你们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信服?
”或许学生也能想到我的办法,而我却这样急急忙忙代替他们做了。
在结果上是正方赢得了胜利,但是他们赢得是否真正开心呢?
他们也许会抱怨我,认为我不相信他们的能力。
而反方输得又是否真正心服口服呢?
他们也许会觉得正方是因为有了老师的帮助才取得胜利的?
孩子的心是天真的,又是充满好奇的。
他们想的往往和成人不一样,他们关注到的、感受到的,也区别于成人。
一堂课,如果教师没有真正走入学生心灵中,就算准备得再精心,也“备”不准孩子的心,“防”不了意外事件。
在课改中我深深的认识到了,教师应真正地转变自己的观念,蹲下身子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让自己融入他们之中,以满怀期待的“童眼”去看一颗颗天真烂漫的“童心”。
二、关注真实中的数学情绪
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心灵交往的殿堂,在真诚地对话,他们的思想在相互撞击中升华,使生命在和谐中共振。
所以,一踏进课堂教学,教师的眼里只有学生,要为学生40分钟的成长负责。
应努力让这节课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部分,从而融入他们的精神和血液;当他们在某个日子回想教师的某节课时,仍有一丝不曾磨灭的触动。
也许这样上课,会失败,我认为这才是与功利无关的真课堂!
在教学《8、7、6加几》的教学中,我出示了“8+5=?
”的题目后,在有同学回答了把“5”分成2与3,把2与8凑成10,再加3的方法,和把8分成3和5,5和5凑成10,再加3的方法两种后,却有同学提出,把8分成4和4,4加5先凑成9,再9加4等于13。
在师生眼里这样的思考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下面许多同学也开始笑他,我略一迟疑后,还是请他来回答:
听了这同学的想法,你就会明白,原来他们刚学了9加几的加法,所以对“9加4”的题目很是熟练,再说“9+4=13”就写在黑板上,拿来用就可以了,“10加3”与“9加4”一样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得到我的肯定,那个学生的情绪很是高涨,但课堂上游离了先前的预设,无法按预定的设计进行下去,我心里也闪现出瞬间的不塌实,可还是欣慰同学们所学习到的不仅是一种“凑十法”。
记得是有一次听一位老师讲的同样是这节数学课,老师出示的小鸟图,左边是一幅上有8只小鸟,右边的一幅有4只小鸟,问可以提什么样的问题?
老师教学的内容是8加几的加法,可就有一个同学提出:
本来有8只鸟,还剩下4只,飞走了多少只?
因为这同学的问题不是老师所希望得到的,所以老师也没听仔细,理解成是8只,飞走了4只,还剩多少只?
然后自答一下,草草收场。
对呀,老师本节课要教学的是加法,可这样的问题也完全可以提。
可能这位老师的课堂在听课老师的眼里是完整的,成功的,可对这位同学来说,就不一样了。
三、营造真实中的成长氛围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个性,强调学生独特见解的发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摸索。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前提条件。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可能的鼓励学生独立的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的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或练习册中的不妥之处。
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知识,并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的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获得充分的释放。
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做到在以下几个环节留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探索﹑思考。
〈1〉在寻找新旧知识衔接点时留“空白”。
〈2〉在提问后留“空白”。
〈3〉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
〈4〉在概括结论前留“空白”。
〈5〉在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
〈6〉在出现疑难时留“空白”。
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行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真实自然的创造潜力。
当然这给聪明,学业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舞台和机会,但也会使一般,中等以下的学生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面对个体的差异,也要有层次的要求,力求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发展,都能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才是我们所期望的目的!
我班的郭平奎同学同学,智力一般,学习习惯也很差,上课不仅自己不听,而且还影响左右、前后的同学。
遇到能回答的问题在下面乱叫,作业不会做要到别的同学那里去抄,不让抄,就空着交。
为此,他听到总是批评,办公室经常有他的身影,其实对他,每个老师都很头疼。
因一次少而简单的作业他第一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我高兴的表扬了他,并奖励了他一颗进步星,当看到雏鹰评价里一直没有星星的他,名字下面终于有了一颗亮星时,同学们响起了掌声,而他竟然哭了!
看得出来,他是那么的激动。
后来的数学课中他表现的积极主动了,有时不自觉东摇西晃一下,可只要碰上我的眼光,他就马上会意识到后停止。
受此启发,我总是有意扩大他的闪光点加以鼓励,一段时间后,大家都感觉到郭平奎变了。
课堂是学生的,学生的经历、体验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全部。
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可能会替他解释成:
你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但可能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学生体面地坐下了,接下来的时间,肯定会听得更认真,想得更全面。
当学生答非所问,教师同学都没听明白时,我会让他再说说清楚,可吱唔半天也说不上时,学生或许根本没弄清要回答什么。
我总想方设法给他个台阶下,噢,没把握吧,那就轻轻地说给老师听,走到了学生的座位边,低头倾听学生的解释,然后老师微笑着来到讲台前,说得有一定的道理,认真听下去,你就会明白了。
鼓励就像阳光,没有它就不能发育成长。
教师拥有的最大权力是能左右学生的激励手段。
对学生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
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里受到感召,得到鼓舞,看到希望。
每个学生都是活泼泼的生命体,他们会幻想、想像、憧憬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未来,他们会蹦、会跳、会玩耍,会创造,花样翻新,异想天开;他们有主见,不顺从,勇负责,不苟同,凡此种种,构成了生机蓬勃,绚烂多彩的儿童世界。
他们想,他们说,他们做,他们好奇,他们探究,这是他们的权利。
课堂,师生互动交往的舞台,师生互动是课堂互动的动力。
课堂上应提倡师生平等,在平等的气氛中有效互动,才能教学相长,创造民主气氛,使学生释放出巨大的创新潜能。
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实际上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师生之间心灵互融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互动,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支持学生运用以自主探索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一过程中,有猜想、发现,有观察、归纳,教师要精心预设、组织、指导、促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一)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有关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应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自主探索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的自由参与,自主学习,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活泼的局面,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时,我让每个学生回家都准备了几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 底的圆柱和圆锥,全部用废弃的硬纸板粘成。
上课时,每人都向我展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在探讨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时,学生使用了这些自制的学具,主动地参与到自主的、合作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积极地探讨,操作,然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收获感,。
并且通过自己探索出来的结论,运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二)在开放评价中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评价的理念、目的、内容、标准、方式等对教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评价得当,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不当或过于消极的评价则会抑制和阻碍学生的发展,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般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自评
有时,学生做完作业后,我会让他们把自己的作业检查一下,判断出正误,然后自己写出评语,说出自己的解题方法有哪些创新,新在哪些地方。
也可以写出自己做的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找出原因。
老师选出几个同学,将自己的评语说给大家听,老师给予点评。
这样可以使他们能充分反思,不断改正缺点。
2、互评
让学生互相评价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一般是在小测验后,我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测验卷交给自己的同桌批一批,改一改,打出分数。
然后每个学生写出测验反思,总结成功与失败。
课后每个学生总是喜欢与别人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使修改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
当他们真正无法说服对方时,也会向我“求助”。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让他们印象深刻,这次考试做错了,下次一定不会出错。
3、师评
虽然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同学之间的评价,但老师的评价也是不可缺少的。
学生毕竟是未成年的孩子,有时他们的认识存在一些不足,这时应需要老师的指点。
我一般是在某一次作业或测验之后,找一些学生面批试卷,对疑难之处,我会给他们讲清做题的方法,鼓励他们再做一做,还可以举一反三。
尤其是对学困生,关注得更多一些,找出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对学习有信心,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对表现好的学生主要是激励与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尊重与赏识,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
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
评价要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供给学生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各样的机会,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在一定的情境中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创设故事情境,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喜欢关注新奇、有趣的事物。
因此,在上课时,我们应当把学习的内容活动安排得比较贴近生活,接近学生的实际,让它充满趣味,这样可以使他们更主动的学习,认真学习。
创设故事化情境应是一条非常适合的形式。
例如在教分数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途中,向别人化得了一块月饼。
唐僧想平均分给三个徒弟吃,可是怎么分呢?
这时候,学生们一听到自己熟悉的故事,立刻活跃起来,各抒己见,说了很多方法。
我在此时适时的给一些引导,引出了课题:
“分数的认识”。
2、创设平等对话的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实施课堂互动,首先是心灵的沟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和学生成为朋友,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这样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有利于师生互动,而学生则会积极配合教学,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记得听过这样一节课《对称》。
教师拿出了一件衣服,衣袖是可以拆装的,教师先拿掉一只袖子问学生:
“美吗”?
“不美”。
师:
“为什么呢”?
生:
“因为少了一只袖子”。
师:
“怎样才能使它美一些呢”?
生:
“拿掉另一只袖子”“再装上一只袖子就漂亮了”。
“为什么呢”?
“两边要完全一样才漂亮”!
教师从而引出了该节课的内容。
通过简单的对话,教师将学生引入到自己设计的“圈套”之中,达到了自己预想的目标。
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的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恰当的问题情境是诱发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和求知欲动机的主要因素。
在教学《负数》时,我是这样做的:
事先自制了一个较大的温度讲,问学生今天温度是13℃,在温度计上应标在哪里?
由学生上讲台标出来。
再问:
如果是3℃,应标在哪里?
再让学生上讲台标示。
再问:
如果是—2℃,应标在哪里?
学生们议论纷纷,最后认识到应标在0℃以下。
由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认识了负数是小于0的数。
这与这个情境的创设是分不开的。
(四)在课堂生成中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捕捉瞬间的反应,促进师生互动
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我在黑板上演示了150÷50的竖式。
这时我看见有一位学生轻轻的吐了一下舌头,我问他为什么,他站了起来,向我展示了他自己的做法。
他把商写在了被除数的十位上,等于30。
我立刻明白了,应该把商写在被除数的什么位置上向学生讲清,但是我却忽略了这一点。
学生出现的错误说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曲折,暴露出学生思维的障碍,为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
我想作为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错误,然后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样可以促进教学效率,师生共同提高。
2、捕捉思维的闪光点,促进师生互动
抓住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既能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沿着高把圆柱的侧面剪开,看看得到了什么图形。
通过操作,学生有的认为是长方形,有的认为是正方形,还有一位学生认为是平行四边形。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是斜着剪开的,我一听,不禁一怔,对他的想法大加赞扬。
原来,教师在教学时不应该束缚学生的思维,应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去学习、探索,让学生大胆地用语言描述思维过程。
学生思维的碰撞会产生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创新火花,新想法会令教师激动而欣慰。
教师适时的鼓励,让学生增强了信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的欲望。
总之,课堂互动可以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与空间,提高其创造性和积极性。
通过其亲身体验及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教学互动,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而这样的交流也会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