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9372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

卷(表达题)两部分。

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

高考范围。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代考古学的前身是艺术史研究,主要研究古希腊罗马时期遗留下来的艺术品,这也是文艺复兴精神的延续。

近代欧洲经过中世纪黑暗时期,从伊斯兰文明中翻译古希腊的经典文献,从中获取古希腊的科学理性精神、审美观念等。

艺术史以实物研究的方式来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古代文化内涵。

这里实物就相当于文献,也就是所谓的“文本”,但它比文本更加直观、真实,更需要研究者的切身体验与感知。

这里所说的文化内涵乃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它不是革新与破坏,而是继承与关联。

比如古希腊罗马雕塑所传递的美学原则,它为西方文化所继承。

因为具有这样的历史关联,所以今天的西方人能够感受其美。

而这种美跟我们中国文化缺乏历史关联,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不懂西方文化的时候,他就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美,不会被触动,也恰如不懂中国文化的西方人面对唐诗宋词、《红楼梦》一样。

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丰富的文化意义,积淀的形式不仅仅是文献经典,更主要的方式是物质文化,文献也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文化。

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比西方的艺术史研究更早,它们所关注的内容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金石学的研究宗旨在于:

探其制作之意,以追三代之遗风。

对于宋代金石学者而言,金石古物之中蕴含着三代时期完善的政治文化理想。

对这样的研究而言,古代遗物就是浓缩了古代文化的宝藏,需要后人不断地揭示,从而完成文化的延续。

在西方,在艺术史的基础上发展出古典研究,拓展出埃及学与亚述学等历史学,这些研究都关乎西方文化的渊源脉络。

再后,考古学兴起,成为更大规模的历史学分支,但是它们研究考古所秉承的“文化”观念是一致的,即考占学研究的是物质文化,而物质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恰如历史学研究文本一样,其意义可以反复地阐释,在此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

历史考古强调的正是物质材料是有意义的,是历史的,关乎人类的能动性一文化通过一代代人的阐释而意义得到丰富,意义的存在取决于历史的关联,或称为历史潮流。

物质文化意义重要的地方并不是其族群属性,或者说社会历史意义上的心灵共性,而是处在历史关联中的人们的阐释。

就好比我们理解一句话需要情境一样,历史关联是理解物质文化的基本前提。

我们通常把这种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称为文化传统,它的形态是物质的,但实质是精神上的。

从考古学的发展史与现状来看,不同时期,分支、流派或范式的考古学都是以文化为核心展开的,文化是老古学中罕有的共同理论基础。

考古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实物遗留来研究人本身。

人的诸种存在是高度关联的,并没有独立于精神的生物学存在,也没有孤悬世外的存在。

所以,“文化”就成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概念,它能够很好地表达人的属性,文化即人,人就是文化的存在。

(摘编自陈胜前《文化考古刍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中世纪黑暗时期,近代欧洲从伊斯兰文明中翻译古希腊的经典文献,从中获取古希腊的科学理性精神、审美观念等。

B.实物比文本更加直观、真实,更需要研究者的切身体验与感知,研究实物可以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古代文化内涵。

C.文化内涵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继承与关联。

西方人能够感受古希腊罗马雕塑的美,所以西方文化传承了它的美学原则。

D.不懂西方文化的中国人体会不到古希腊罗马雕塑的美,这与不懂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体会不到唐诗宋词、《红楼梦》的美是一样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丰富的文化意义,历史积淀的形式除了文献经典,更主要的方式是包括文献在内的物质文化。

B.浓缩了古代文化的金石古物,蕴含着三代时期完善的政治文化理想,需要宋代人不断地揭示,从而完成文化的延续。

C.比西方艺术史研究更早,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前身的金石学的宗旨是通过研究金石制作之意,探求三代遗风。

D.历史学的各个分支研究考古所秉承的“文化”观念是一致的,即考古学研究的是物质文化,而物质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到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通过一代代人的阐释而意义得到丰富,我们通常把这种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称为文化传统,它的形态是物质的,但实质是精神上的。

B.物质文化意义的存在取决于历史的关联,其重要的地方是处在历史关联中的人们的阐释,不是其族群属性,或者说社会历史意义l-的心灵共性。

C.不同时期、分支、流派或范式的考古学都是以文化为核心展开的,文化是考古学中少有的共同理论基础,这是从考古学的发展史与现状得出的结论。

D.通过研究实物遗留来研究人本身是考古学的目的,而人不能孤悬世外而存在,人的诸多存在是高度关联的,因此“文化”成为人的唯一属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萝卜

曹永

差不多每天晌午,老栓都要去菜地看看。

地里的白菜很规整,成排挨着。

萝卜长得有些凌乱,但长得很好,它们半截插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顶着绿缨。

吹风的时候,绿缨就摇来晃去。

这会儿,老栓正背着手往菜地走,看见有个陌生人手上使着劲,从地里拔出一个萝卜。

老栓听到萝卜断裂的那种脆响,他皱着眉头说,哎。

老栓猜测陌生人长得尖嘴猴腮,其实没有。

那个陌生人抬起头,侧过一张白净的脸。

老栓说,这是我家的地。

陌生人说,噢,你家的?

老栓说,当然是我家的。

陌生人甩着手上的泥土说,我有点口渴。

老栓说,我家地里没人。

陌生人说,我就拔个萝卜。

老栓说,你没打招呼,你拔得倒热乎。

要是陌生人顶嘴,他们也许会发生点什么。

但陌生人从地里走出来,和蔼地说,我给你钱。

这时候,老栓才发现陌生人的肩膀上挂着两个黑乎乎的东西。

老栓知道那是两个照相机。

老栓看到陌生人用萝卜叶擦掉手上的泥巴,然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钞票。

老栓说,我不要钱,我家不缺这几块钱。

陌生人提着萝卜,有点尴尬。

老栓说,你们这些城里人,做事没个道理。

陌生人递来一根烟,讨好说,老伯,你抽根烟。

老栓没接烟,嘀咕说,你们这号闲人,时常背着相机往这边跑。

陌生人说,我想去阳关山,你知道怎么走吧?

老栓说,顺着湖边走,绕过去就是。

陌生人抹着额头上的汗水说,我去那边拍黑颈鹤。

老栓说,我就晓得。

陌生人拿着萝卜往石头上砸,把萝卜砸成两截后,张嘴就咬,看起来,他确实渴坏了。

老栓说,你们闲得没事做。

陌生人说,噢,这叫摄影。

老栓说,城里人就是名堂多。

陌生人把萝卜嚼得咯噌响,他边嚼边说,我就喜欢这种安静的地方。

老栓说,鬼才喜欢安静!

这样说的时候,老栓发现他长着一对斗鸡眼,他的眼珠,就像两只蝌蚪,使劲往中间挤。

陌生人说,水灵灵的,这萝卜可真甜。

老栓得意地说,当然嘛,西海的萝卜。

陌生人说,你们这里适合种蔬菜。

老栓说,不瞒你说,收成确实不错。

陌生人说,一年种几茬?

老栓说,两茬。

陌生人说,其他地方顶多种一茬。

老栓觉得这个人其实不怎么讨厌,他盘腿坐在地边,说,这边地肥,气候也好。

陌生人歪着嘴啃萝卜,他啃得满嘴冒汁。

老栓从地里抓起一把泥土说,你看,多黑,多酥。

陌生人说,听说这些地方以前全是水。

老栓的眼睛陡然明亮起来,兴奋地说,就是,听说民国时,有个县官骑马环游草海,连走三天,硬是没能走完。

陌生人说,现在也是个大湖泊。

老栓说,比以前小多了,以前呀,啧啧。

陌生人说,你见过?

老栓说,我当然见过,我以前在里面打鱼哩。

我可是个打鱼的好手,隔着水面,我也能看到鱼群。

陌生人瞪着两粒斗鸡眼,集中火力看着老栓说,隔着水你能看到鱼?

老栓说,鱼在水底经常聚在一块,隔多远都能看到水面微微鼓起来。

陌生人攥着半截萝卜,听得来劲。

老栓说,咦,你怎么不吃萝卜?

陌生人说,好像有点辣。

老栓说,我给你再拔出一个?

陌生人说,老实说,我确实想再吃一个。

老栓跑到地里拔萝卜。

那些蔬菜挤在一起,不动声色。

顶上传来几只鸟叫,他们抬起头,只看到天上划过几粒黑点,看不清是什么鸟。

陌生人说,我还赶着去拍相片。

老栓说,我看你应该再吃一个萝卜。

陌生人赶忙说,我实在吃不下去了。

老栓说,阳关山不远,没几步路。

以后你就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

陌生人抹着嘴角说,怎么吃不到了?

老栓说,听说要大力发展旅游,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

陌生人总算把萝卜啃完,他感到有些庆幸,他说,我忙着去阳关山。

老栓说,我再给你拔个萝卜。

陌生人慌忙把他拽住,说,我真的不能再吃了。

老栓说,那我给你带路。

陌生人紧紧攥着他的胳膊说,我自己能找到。

陌生人提着照相机,仓皇走了。

老栓蹲在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蔬菜。

萝卜长得有些凌乱,它们半截长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

这里以前是湖泊,湖水把泥土滋养得无比肥沃,萝卜挤在里面,就像大白虫子那样拼命往上拱。

老栓似乎想起什么,突然窜进菜地。

他从地里提出两条萝卜,然后像只惊惶的鹅,笨拙地朝那个人追去。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3日)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结构紧凑,开头与结尾对菜地的描写,结构上首尾呼应,主题上前后照应,而且得到深化,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得到升华。

B.小说以一段草海湖萝卜地里的偶遇、一场偶然发生的对话,写出草海湖人们生存环境的变化及主人公内心的迷茫。

C.小说擅长在简易的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感情倾向,如“那些蔬菜挤在一起,不动声色”,寥寥数语,含蓄地表达了对老栓的讥讽。

D.小说用词准确,如“脆响”“水灵灵”“满嘴冒汁”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萝卜的脆、多汁,侧面烘托了老栓的精心护育。

5.小说以“萝卜”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在刻画老栓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柳鸣九:

推石上山的“矮个子”

江胜信

9月5日,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的15卷《柳鸣九文集》在北京首发。

“文集”约600万字。

既然是“文集”而非“全集”,必定隐含着读者对柳先生以及他对自己下一步的期待,事实上,他正在为自己的新著和主编的一套新书笔耕不辍。

但让我感慨的不只是他的老骥伏枥,也不只是他用颤抖的手写出越来越难认的字,还有——杨绛可以出全集,冯其庸可以出全集,不少名士都出了全集,而他柳鸣九恐怕无法出全集!

他的学术全貌,用任何一种集子都难以囊括。

以这次的“文集”为例:

他主编的《萨特研究》借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东风,颠覆了当时肆虐的“日丹诺夫论断”,给萨特及其存在主义以历史地位。

谁料,当年政治空气忽然“倒春寒”,该书被禁止出版,后又再版重印,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的公共事件。

如此重要的一本书,唯有柳鸣九为其撰写的序言才被收入《柳鸣九文集》。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让“文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看上去像索引,也就是说,某一篇文章背后实际上代表着的一本书、一套书甚至是一个文化工程,就像水面上的冰山一角,从而反观到他为此投诸的脑力、体力、精力。

也只好这么“索引”了,除此之外,似难以找到更现实地呈现他学术概貌的方法。

望着“文集”和书架,柳鸣九心情复杂。

一方面,他是欣慰的,老驴拉磨、聚沙成塔的日日勤奋竟让他填满了那两个书架;另一方面,他有彻悟意识,学海无涯,人生有限,个人能力也有限,永远也难以达到完美的境界。

他自称“矮个子”,既指个头矮,也借喻自己“智商水平中等偏下”,只是留下了一些“劳绩”,不敢奢谈含金量有多高,不过,“几根火柴棍绑在一起,多少有了一点硬度”。

“我做的事情不外乎推石上山。

”柳鸣九很推崇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在不断推石的过程中,享受每一步前进带来的乐趣。

但愿我所推动的石块,若干年过去,经过时光无情的磨损,最后还能留下一颗小石粒,甚至只留下一颗小沙粒。

若能如此,也是最大的幸事。

“矮个子”推石上山的姿势,执拗、专注而虔诚。

不仅仅是其学术品质的定格,也是他的习惯、心瘾和人生哲学。

好像不这么推,他就不能站起来、往前走、向前看。

只不过,他不敢看太远。

百岁杨绛出版了中篇小说《洗澡之后》、94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正在雄心勃勃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他们是奇迹。

我不行。

”柳鸣九说,“我不敢给自己列十年计划,只能看到明年,一年一年往前看。

”明年将推出他主编的《当代思想者自述文丛》,他自己也将有新作收入。

一方面自称“矮个子”、“智商水平中等偏下”,另一方面却激扬文字、著作颇丰。

“这并不矛盾。

”柳鸣九解释说,“只不过别人涉猎广泛,而我把精力相对集中地投入到我的专业工作中,施用在单位面积上的智商量反倒相对多了一点,如此而已。

”“我劳作故我在”,这是柳鸣九给自己定义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本质。

尽管柳鸣九自觉屏蔽了书斋之外的种种快乐,但在书斋之内,他却能做到既学而专、又学而通,不仅高质量完成了法国文学史的“主课作业”,还将翻译、随笔写作、编书等“副业”搞得风生水起现代文阅读答案柳鸣九:

推石上山的“矮个子”江胜信现代文阅读答案柳鸣九:

推石上山的“矮个子”江胜信。

再加他写过不少影评,故而给人以通才的印象。

“归根结底,我的立足点还是法国文学。

”柳鸣九自谦道,“法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很多思潮和流派的发源地,加之我做过一点西方文艺批评史的工作,超出法国国界略为兼及其他国家并非太难,因此,出版社把有关欧美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大型丛书的主编工作委托我来做。

”“写散文则完全是兴之所至。

人文学者本来就有人文关怀,触及世间万物莫不碰撞出火花”《名士风流》《且说这根芦苇》《父亲、儿子、孙女》等书正是他近些年完成的随笔集。

“且说这根芦苇”,说的正是他自己。

柳鸣九以“芦苇”来形容个人的速朽,但速朽的生命若能为这个社会添加独创性的东西,那么,其奉献就是难以磨灭的。

如同“推石上山”,推石的人可以老去,石头可以变成小沙粒,但小沙粒并未消散在风中,推石的故事还在流传。

“人文领域是积累而非取代的领域。

”柳鸣九说,“添砖加瓦就是积累,那么,添砖加瓦吧!

就像伏尔泰在启蒙时代所提出的,‘要紧的是耕种我们的园地’,也像拉伯雷在文艺复兴时代所喊出的,‘去畅饮吧!

畅饮吧!

’”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柳鸣九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柳鸣九文集》而非《柳鸣九全集》。

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学术成就太大,用任何一种集子都难以囊括全貌。

B.柳鸣九颠覆了当时肆虐的“日丹诺夫论断”,给萨特及其存在主义以历史地位。

这体现了柳鸣九在学术问题上的胆识。

C.借用西西弗“推石上山”的典故,增强了题目的感染力,同时形象地抓住了柳鸣九执拗、专注而虔诚的探究精神。

D.标题交代传主是柳鸣九,巧妙引用柳鸣九本人“矮个子”的自嘲语,形象地写出柳鸣九本人外在特点以及虚怀若谷的内在品质。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萨特研究》被禁止出版,后再重印,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的公共事件。

这表明柳鸣九所走过的学术道路极不平坦。

B.柳鸣九一方面自称“矮个子”,另一方面却激扬文字、著作颇丰并不矛盾,只不过别人研究领域比自己涉猎广泛而已。

C柳鸣九把法国文学史成为“主课作业”,将翻译、随笔写作编书,等称为“副业”,表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法国文学史的研究上。

D.柳鸣九之所以把法国文学作为自己的立足点,是因为法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很多思潮和流派的发源地。

E.柳鸣九把自己看成“芦苇”,认为速朽的生命曾经为这个社会添加独创性的东西,因此其奉献就是难以磨灭的。

9.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柳鸣九身上读出了哪些美好的品质。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

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

慰祖解褐奉朝请。

父丧不食盐,母曰:

“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

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

吾今亦不食矣。

”慰祖不得已,从之。

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

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

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紘曰:

“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

”悉火焚之。

好学聚书至万卷。

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

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

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

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

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

朓叹曰:

“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

”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

“宁有减不?

”答曰:

“诚异韩伯休

,何容二价。

”买者又曰:

“君但卖四十六万,一万见与。

”慰祖曰:

“岂是我心乎?

”少与侍中江祀款,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

与丹阳丞刘渢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

城未溃一日,渢谓之曰:

“卿有老母,宜出。

”命门者出之。

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

慰祖着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

临卒,与从弟纬书云:

“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馀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

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

”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

  【注】①韩伯休,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料得父时假贳文疏料得:

猜想

B.彼有自当见还见:

相当于“我”

C.与丹阳丞刘渢素善善:

友好

D.慰祖诣阙自首诣阙:

赴朝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奉朝请,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天子叫请,故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

后“奉朝请”也用来指古代朝廷给予闲散大官优惠待遇的资格。

B.朔望,意为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如“百官朝参如朔望”(各级官员仍然在每月初一与十五上朝参见)(《明史·张宁传》)

C.班马,指离群的马。

例如,李白《送友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D.尚方多以役徒服劳作,因以为系罪囚之所。

《宋书·恩倖传·戴法兴》:

“上大怒,赐敬死,系明宝尚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毁礼尽孝。

父亲去世后,他连盐都不吃了,母亲认为守孝期间不吃荤菜可以,怎么能不吃盐呢,不得已他才听从母亲的劝告。

B.崔慰祖家庭股实富裕,仗义疏财。

他把父亲在梁州上千万的财产都分给了自己的族人,把父亲生前收存的借据欠条全都烧掉,不要人家归还。

C.崔慰祖为人朴实,不慕荣贵。

他卖屋不多要钱,对待上级领导和升官的朋友不卑不亢,若即若离,很有分寸;齐明帝想让他管理一个小地方,他推辞不就职。

D.崔慰祖才学过人,著述未竟。

他熟悉历史、地理,本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再作注释,却因早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5分)

 

(2)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

郑谷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两首诗都对鹭鸶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一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鸶的惊艳形貌;郑诗以“闲”“静”来刻画鹭鸶的安静情态。

B.两首诗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意境。

杜诗以静衬动,以碧山衬托鹭鸶的动;郑诗以动衬静以鹭鸶的动衬托环境的静。

C.两首诗都以鹭鸶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

杜诗中的鹭鸶嘴青毛白,矫健敏捷;郑诗中的鹭鸶娴静从容,自由自在。

D.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鸶转向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

E.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情趣相近。

杜诗描绘的是鹭鸶捕鱼图,充满生趣;郑诗描绘的是鹭鸶休憩图,娴静自在。

15.将杜诗中的“惊飞”与郑诗中的“飞下”互换,可以吗?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2)《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江州,卧病浔阳,听不到丝竹之声,早晚间只听到“”,虽然有一些山歌村笛i,却“”。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侧面写出洞箫声的吹奏效果和魅力。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吴检察长表面上是个冷语冰人,其实他内心像一团火,尤其对贫苦农民充满温情。

②对于“老人跌倒扶不扶”及“如何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两个问题,他们两人见仁见智,观点大相径庭。

③厦门“飓风肃毒”专项行动如火如荼,警方根据线索,全力追捕毒贩,取得了丰硕战果。

④北京虽然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但从支持《新青年》的人们风流云散以来,倒有几分寂寞荒凉的古战场情景。

⑤我深刻体会到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的价值,工作中的一切辛酸苦辣顿时甘之如饴。

⑥现在大多数人即便读书也是东鳞西爪浮光掠影的文字信息的汇集,难得有对着美食大快朵颐似的阅读快感。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此次演出的作品力求在艺术人文内涵上贴近时代,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展现戏曲艺术的时代新风貌。

B.在国际市场对国内粮食市场影响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建立粮食安全责任制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C.中药采因为自然属性多样化的特点,所以供需双方要依靠形状、颜色、气味等物理特征通过现场看货才能完成交易。

D.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基础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音乐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明代格调轮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太过分了。

A.或则或则所以只是甚至那就

B.不是而是然而因为所以却

C.不仅而且因此如果就甚至

D.无论还是甚至既然就然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是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

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

我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

①。

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

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②。

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③。

这是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

21. 有一次,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给北京某大学的学生演讲。

许多大学生提了个问题“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

”毕淑敏严肃地回答“人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正因为人生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