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7924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

《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

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17 中国石拱桥

1.明确说明对象,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把握文中综合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体会它们的作用。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段落的内部结构,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4.把握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特征。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十岁那年,亲眼见证了家乡的文德桥倒塌而砸死淹死许多人的事故,他内心因此而受震动,立下了桥梁梦:

长大后,我一定要造出最坚实的桥!

伟大的梦想引领着他,他果真干出了一番大成就,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他就是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以升写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朗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

1.默读课文,思考: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其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特点: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赵州桥、卢沟桥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上述特征。

明确:

赵州桥

卢沟桥

形式

优美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卢沟晓月、两旁石柱上不同姿态的狮子

结构

坚固

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两岸河堤常被冲毁,卢沟桥却极少出事

修建

时间

公元605年左右

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目标导学二:

整体感知,理清说明顺序

1.阅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

这两自然段分别写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为什么开头两个自然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自然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

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做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

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2.默读第四、五自然段,列出层次表,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明确:

第四自然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修整。

第五自然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

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

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运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3.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教师强调“桥长……11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明确:

由整体到局部。

4.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并说说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明确:

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赵州桥:

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卢沟桥:

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江东桥:

修建于800年前;

长虹大桥:

建于1961年;

双曲拱桥:

建于新中国成立后。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

5.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

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写赵州桥是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卢沟桥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桥梁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目标导学三:

细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

1.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明确:

(1)打比方。

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富有形象性。

(2)举例子。

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

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闻名世界,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令人信服。

(3)分类别。

如赵州桥:

“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分类说明,条理分明,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4)引资料。

如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

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

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列数字。

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规模,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

(6)作比较。

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7)摹状貌。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各种情态,突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目标导学四:

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

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很讲究用语的分寸。

请品味下面的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明确:

不行,“比较”程度较轻,是与其他桥梁比较而言,这样表达比较准确。

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不但”“而且”能否删去?

“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换顺序?

明确: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

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

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换顺序。

3.《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大约”“可能”“有记载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

“有记载的”使话语的根据更具可靠性。

4.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去掉行吗?

明确:

不行,“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当时可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

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6.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桥宽约8米。

(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

“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教师小结:

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从以上例句可以发现:

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目标导学五:

拓展延伸,个性表达想法

文章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可知,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桥梁事业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

对此,你想说些什么呢?

【教学提示】

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在当代桥梁建设事业中的重大突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事物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说明顺序——一般到特殊、概括到具体、整体

到局部、时间先后

可取之处

教学紧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说明文文体特征。

不足之处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文,包括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此外还包括研究说明文语言,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多种说明方法了解得并不深入,宜单独提出来讲解。

18 苏州园林

1.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

3.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一、导入新课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从桥上走下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

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现在,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赏析苏州园林图片,概括其特征

播放苏州园林图片,请同学们赏析图片,说说:

苏州园林美吗?

美在哪里?

它具有哪些令你难忘的特征?

【教学提示】

赏析园林,学生对苏州园林形成初步印象,有利于课文教学。

此外,学生在描述苏州园林的特征时,也会有一定的说明顺序,教师宜予以关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

标本。

“标本”的意思是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它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

第二自然段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也是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目标导学三:

细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

1.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哪几层内容?

明确:

四层内容: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分组讨论:

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的内容与第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

第二自然段是总说,第三至六自然段是分说。

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说明详细。

3.课文第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这些是局部介绍,属非重点,写得简略。

4.请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

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先总后分。

文章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5.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能指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

明确:

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来组织全文的。

目标导学四:

研读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的“美术画”特征

1.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简要说明。

例子:

①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③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④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⑥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总结:

①②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

③④⑤句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

⑥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符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与“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目标导学五:

把握本文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提问: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举例说明,并简要说说其作用。

明确:

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作用:

将苏州园林的建筑不对称性与其他建筑的对称性作比较,更加突出苏州园林的美术画特点。

(2)举例子。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作用:

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3)列数字。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作用:

作者实事求是,不以一“多”字作搪塞,事实上,“一百多处”是出于作者已知条件下对园林数字的准确概括,“十多处”是作者写此文章的依据。

(4)摹状貌。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作用:

使说明对象更具有形象性。

总结:

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显得不单调,同时又使得文章的介绍清晰明了。

目标导学六:

赏析本文语言

赏析下面的句子,小组讨论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明确:

不能,原句强调了“苏州园林”。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明确:

不可以,“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明确: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明确:

不好,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

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5)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

这几个动词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三、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完美的图画

(第2段)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第3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第4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第5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第6段)整体

              

讲究角落的图画美(第7段)

讲究门窗的图案美(第8段)

讲究色彩的搭配美(第9段) 局部不止

这些

总说分说总说

可取之处

1.从图片入手,引导学生自己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形成一定的说明文思考思路。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来阅读本文,学习相关说明文阅读方法。

3.注重引导学生赏析苏州园林独特的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不足之处

对说明文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课本中,还应该拓展课外资源,便于学生将阅读方法加以运用。

说明文阅读拓展训练还得加强。

19 蝉

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3.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

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但却是植物和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

他就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

在之后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

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他被世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蝉》这篇课文就选自《昆虫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蝉,了解蝉。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写蝉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

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

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思考:

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

《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

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

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蝉卵的可恨。

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

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

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

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

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

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

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思考:

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

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

从文中看,比如蝉四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五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

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

“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

”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

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推荐阅读:

《昆虫记》

三、板书设计

蝉蝉的洞穴洞穴特点

出穴脱壳

蝉的卵树枝产卵

孵化幼虫

钻入土里

变为成虫生动形象的文学笔法

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

可取之处

注重分析文学性语言,引导学生认识文学性语言在说明文中的融合应用。

不足之处

尽管课上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文学色彩,但要学生学会运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的生动性仍然有一定难度。

20 梦回繁华

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

同学们,《清明上河图》大家一定有所耳闻,它是一幅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画作,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为什么这么说呢?

它到底画了哪些内容?

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欣赏这件无价瑰宝。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

第1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历史背景,引出说明对象;第2段介绍画作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第3段介绍了画作材质、尺幅等基本信息;第4段介绍了画作的详细内容;第5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明确:

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

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

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目标导学二:

分析说明方法,把握说明顺序

1.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明确:

(1)列数字: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2)打比方: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3)引资料:

“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摹状貌:

“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作者用摹状貌的方法写活了画面细节,化静为动,使得画面描写生动至极。

【教学提示】

作者在文中着力描写画面的整体与细节,因此运用了大量的摹状貌这一说明方法,使得描写对象无比生动。

在教学时间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文中关注此类句子,引导学生用摹状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形象说明。

2.细读课文第4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

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

①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逐一具体介绍。

先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然后介绍进入大道岔道上的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

②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

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的船工、拖船的纤夫,再介绍河上拱桥的结构、形状及其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

③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各业及行人。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因此,纵然画面内容纷繁复杂,但依然能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目标导学三:

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

提问:

再次浏览课文,说说:

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

比如: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