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5851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docx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docx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的精神。

  2、掌握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消息的体裁特点和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时数】

  二课时。

【预习提纲】

  1、通读课文,找出新闻的组成部分。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消息这种文体。

  理清课文结构,领会课文各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步骤〗

  (课前三分钟:

口头表达训练,题目自定。

一、介绍文体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

  (请几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教师归纳。

可以采用的办法是在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一条消息。

)报纸、电视、广播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三种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们是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传播各种各样的新闻。

  在现代社会里,新闻是实用文体中的重要门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胡乔木同志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人人要学会写新闻》的文章,文章中写道:

“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正是辽阔无边。

如果要人人都学会这门科学和艺术,不但对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有极大的好处,而且对于我们的全部工作以至每个工作人员的品质,一定都有极在的好处。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是事实说话。

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

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

三是高潮在前。

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其后,即“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四是简明扼要。

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是充分体现上述特点的一篇典范的消息。

二、课内预习

  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教师补充提示:

从结构上说,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就是消息的题目。

消息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是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这样就形成了双行划多行标题。

导语,就是消息的第1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主体,就是消息的主要训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阅读一篇消息,要注意分清消息中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部分。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消息通常还有个“电头”,如这篇课文一开头用括号括出的“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十几个字就是电头。

电头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

电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提出预习要求:

  1、从“预习提示”中了解这篇消息发表的历史背景。

  2、找出课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

  3、注意读准“预习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

  在学生预习时,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三、朗读课文

  请一个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能否读准字音,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调、表达感情。

  朗读后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并正音正字:

  荻(dí)港   锐不可当(dāng)

  获(huò)得  当(dàng)真

  要塞(sài)  歼(jiān)灭   溃(kuì)退

  阻塞(sè)  阡(qiān)陌   匮(kuì)乏

  堵塞(sè)  纤(xiān)维   馈(kuì)赠

  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亲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四、理解·分析

  提问:

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

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

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

“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提问:

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是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一篇消息,通常要具备五个要素,可以称为“五个W”即:

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

本文导语部分以简明扼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时、地、人、事等。

括号里的电头准确显示了时间;“西起九江”(标明“不含”二字,说明九江当时尚未解放,避免了歧义)、“东至江阴”的“1000余华里的战线”,准确交代了地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人;“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是事。

至于解放军为什么要渡江,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不必赘言;敌军为什么全线溃败,下文要作分析,这里也不必多说。

导语部分的两句话,真正做到言简意赅,不能随便增字或减字。

  提问(逐一提出下述几个问题):

① 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② 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

③ 这几层意思为什么按现在这样的顺序来安排?

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

  讨论后明确:

①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

从“20日夜起”至“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为第1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从“21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2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3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 这三个层次具体叙述了我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况,并分析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每个层次都必不可少,共同组成了这篇“消息”的主体部分。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在内容和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

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4月22日2时,新华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中路军、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时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整天激战”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重复雷同,力求相互配合。

③ 课文主体部分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如果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就不符合时间先后的顺序,而且也不能同新华社同日2时已发的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的那条消息很好地衔接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字词。

  2、熟记新闻组成的五个部分。

  3、结合班级情况写一则新闻。

六、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写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

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

     20日夜起      中路军(30万)   已渡过

     21日下午五时起   西路军(35万)   已渡过2/3

     同日同时起      东路军(35万)   已大部渡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简明扼要、准确鲜明的语言。

  通过比较阅读来开阔视野。

  学习革命前辈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的精神。

〖教学步骤〗

  (课前三分钟:

口头表达训练,题目自定。

一、学习《语言的实际运用:

简明》

  要求学生自学《语言的实际运用:

简明》,在学习笔记上写出在语言运用中做到简明的几个要点。

  讨论:

在语言运用中做到简明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

① 善于利用背景。

② 适当运用概括性强的语句。

③ 善于使用省略句和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练习:

完成这篇知识短文后面的"练习"一至四(如果时间较紧,三、四题可在课外完成)。

二、揣摩课文语言

  1、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

    比较阅读:

比较一下课文的叙述与另一则消息中的叙述有哪些异同。

    教师朗读另一则消息(也可以事先印发):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讨论后明确:

两则消息关于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述,时、地、人、事等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而写法上有详略之别。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用了四个句子,其中有的是包含多个分句的长句。

课文中对同一个内容的叙述只有一个句子(含三个分句)。

课文重述前一篇消息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新华社对于渡江作战战况报道的连续性,也是课文作为一则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所不可缺少的。

但既然前一篇消息已作了报道,后一篇消息在作必要重述时就应该善于利用背景,尽可能讲行简明扼要,作者只用三个分句就概括叙述了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域和主要战果,语言极其精练,值得我们学习。

  2、关于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的议论

  讨论:

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

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

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成,在当时已是从所周行,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庚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3、几组语句的比较

    根据提示议论一下“揣摩·运用”的第四题

    时确:

第1组──“突破”“渡至”突出了我军以凌厉攻势破敌军防线、横渡长江这个具体情况,比“越过”“到达”更加确切;“24小时内即已”,准确地表述了具体时间,突出了30万大军渡江的迅速,如果换成一个“共”字,时间不能表达清楚,也不能突出渡江的迅速。

       第2组──“至发电时止”比“现在”表达得更加准确,从语体色彩看,这也是新闻报道的习用语,非常得体;“余部”与“剩下的”意义基本相同,但“余部”具有书面语的色彩,并且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显得更加得体。

       第3组──第②句比第①句更能表达出嘲讽敌人的感情色彩。

       第4组──第①句比较简略笼统,第②句显得确凿具体。

“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等词语突出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我军摧枯拉朽的气势,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占领……诸县的广大地区”比“占领……诸县”表达得更加确切,“控制江阴要塞”加在“封锁长江”之前,写出了“封锁长江”的具体方式。

可见,确凿具体的语言表达能够传递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

  4、整理词语

    请学生有感情朗诵全文,要求大家边听朗诵边体会课文中选用的一些词语的表现力。

    要求学生找出下述三类词语,分别写在笔记本上:

① 描写我军强大攻势、英雄气概的词语;② 描写敌军被动挨打、士所低落的词语;③ 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交流发言后明确:

① 描写我军强大攻势、英雄气概的词语--冲破、横渡、突破、占领、扩展、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

② 描写敌军被动挨打、士气低落的词语──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泄气、不起丝毫作用。

③ 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均、之、亦、甚为、然、业已等。

(词语可择要写板书)

    教师提示:

课文选用词语做到了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富有感情色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至于课文使用的少数文言词语,这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体中,在消息这种文体中,是合适的、协调的,也完全符合40年代末新闻报道使作词语的习惯。

当然,我们现在学习写消息的时候,要注意现在的新闻报道用语的习惯,一般不宜多用文言词语。

三、扩展阅读

  学生自读课文后面所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试比较这则消息与课文在内容和写法的异同。

  议论后明确:

这则消息与课文都是报道渡江战役,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同有异。

相同的是:

写了同一次战役,同样反映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敌军的被动挨打,语言都是简明扼要、准确鲜明。

不同的是:

课文是全面报道战况,而这则消息是从一个特定角度、特定地点(安庆、芜湖之间某地)去作报道;课文展现了整个战线上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展示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役概貌,而这则消息力求通过我军一支部队横渡长江的情景来反映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作者较多地描写了亲眼目睹的生动场面和渡江作战的某些细节;课文在记叙中插入简要议论,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而这则消息中没有插入议论,较少写到敌军的情况,在生动地描写我军战况的同时,还生动地描写了广大居民、民工对渡江战役的大力支援,揭示了渡江战役胜利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四、布置写作练习

五、板书设计

                       我军          敌军

                    冲破 横渡 突破      纷纷溃退

                    占领 扩展 英勇善战    毫无斗志

                    锐不可当 激战 歼灭    泄气

                    击溃 控制 封锁      不起丝毫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